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栗属物种(Castanea millissima)地理分布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华  方精云 《生态学报》2001,21(1):164-170
在广泛收集我国栗属3个物种板栗(C.mollissima Bl.)、茅栗(C.seuinii)和锥栗(C.Henryi(skan)Rehd.etWils.)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它们的上限和下限的分布幅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分布高度的插值结果,并对其估值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和茅栗的分布上限和下限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越向西其变化趋势越为明显;锥栗则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小。对3的分布高度插值结果进行的误差分析表明:茅栗和锥栗的估测值和实际值非常吻合,茅栗误差较小,大都在4%以下:锥栗误差在6%以下;而板栗由于多为人工栽培,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因此,其估测值的误差相对较大,在0-20%之间波动,但其大部分误差也都小于10%。这些结果说明,地统计学方法能够良好地拟合自然条件下物种的地理分布规律,而人为因素影响强烈下的物种由于其分布的规律性受到破而影响了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栗亚科植物花粉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作者对国产的Castanea、Castanopsis Lithocarpus三个属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下的观察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属的花粉形状、大小、萌发孔、外 壁纹饰及其结构都非常相似,与植物外部形态的特征相吻合。故作者支持将这三个属归为一个亚科即栗亚科Castaneoideae。  相似文献   
3.
中国板栗EST-SSR信息分析及其通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已公布的壳斗科(Fagaceae)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48501条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EST序列,其中8479条EST含有12116个长度大于10 bp的SSR,EST-SSR的出现频率为24.98%。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是中国板栗EST-SSR最主要的重复类型,分别占总数的38.05%和42.20%。对中国板栗EST-SSR标记在茅栗(C.seguinii)和锥栗(C.henryi)上的通用性检测表明,677对中国板栗EST-SSR引物皆能扩增,证实这些引物在栗属中国特有种间具有很高的通用性。115个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表明,中国板栗、茅栗和锥栗分别有106、108和101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在575个等位基因中,有260个(45.22%)是3物种的共有等位基因,各物种都有各自特有的等位基因。这项研究为中国栗属植物EST-SSR标记的建立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5.
我国栗属物种(Castanea millissima)地理分布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刘国华  方精云 《生态学报》2001,21(1):164-170
在广泛收集我国栗属3个物种板栗(C.mollissimaBl.)、茅栗(C.seguinii)和锥栗(C.Henryi(skan)Rehd.etWils.)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它们的上限和下限的分布幅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分布高度的插值结果,并对其估值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栗和茅栗的分布上限和下限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升高的趋势。而且越向西其变化趋势越为明显;锥栗则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小。对3种植物分布高度插值结果进行的误差分析表明茅栗和锥栗的估测值和实际值非常吻合,茅栗误差较小,大都在4%以下锥栗误差在6%以下;而板栗由于多为人工栽培,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因此,其估测值的误差相对较大,在0~20%之间波动,但其大部分误差也都小于10%。这些结果说明,地统计学方法能够良好地拟合自然条件下物种的地理分布规律,而人为因素影响强烈下的物种由于其分布的规律性受到破坏而影响了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栗的 PGI遗传和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超薄聚丙烯酰4胺平板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和单株后代法,分析了栗属种的PGI同工酶的遗传,研究发现Pgi位点(Pgi-i)主要有3个等位基因并呈共显性遗传。在栗属的自然居群中还检测了出现频率较少的另外2个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栗属杂交F1代幼林期生长、枝条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并为栗属育种亲本选配及早期选择指标筛选奠定理论基础,该研究以锥栗、板栗种内和种间9个杂交组合子代及其亲本为材料,在分析F1代幼林期生长、枝条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的基础上,利用SSR分子标记检测7个亲本的遗传距离,进而分析栗属杂交子代生长、枝条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栗属杂交F1代生长、枝条性状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变异,各性状组合间F值的变动范围为5.08~22.03,组合内的变异系数范围为6.60%~27.69%;各性状广义遗传力均在0.5以上,性状受遗传影响较大;除地径外,其他性状遗传传递力均大于100%,性状遗传稳定性较高;各性状中亲优势率为-6.01%~44.40%,且F1代生长、枝条性状存在普遍的超亲分离现象。(2)28对引物在7个亲本中共检测出115个多态性等位位点,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3~5个不等,平均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为4.1个,多态性程度较高;Shannons 指数(I)、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平均值分别为1.25、0.674,亲本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3)相关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一年生枝长、一年生枝粗及节间距的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并随遗传距离增大杂种优势增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和单株家系、杂交家系分析方法对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rna)和美洲栗(C.dentnta)莽草酸途径的关键性酶——莽草酸脱氢酶(SKD)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对单株家系、种内杂交家系和种间回交BC1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栗属莽草酸脱氢酶共有4个活性区域,活性基因座具有物种特异性,并符合孟德尔式遗传,美洲栗的Skd—1与Skd-2为独立分离基因座,但中国板栗的Skd-3与Skd-4则为紧密连锁基因座。通过对中国板栗和美洲栗杂种F2代群体分离的杂种酶谱表型分析,表明中国板栗Skd-3,-4连锁群可能在基因组中存在重复,并推断美洲栗的Skd-1和Skd-2可能分别由重复连锁群独自变异演替而成。莽草酸脱氢酶重复基因座的存在并表达出酶活性,可能使中国板栗的莽草酸途径更有效率,增强中国板栗在受到栗疫病菌等微生物攻击时的反应应答,从而提高其抗性。研究认为莽草酸脱氢酶有作为抗性辅助选择遗传标记的潜力,在回交育种拯救美洲栗计划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东方青冈Quercus dongfangensis进行了重新组合,并对乌壳青冈Quercus fuliginosa进行了新组合。  相似文献   
10.
栗属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SSR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国板栗、茅栗和锥栗的叶片为材料,提取栗属的DNA。针对栗属植物富含多酚类等次生物质的特点对栗属D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良,采用CTAB-蛋白酶K法加重复抽提,去除栗属植物中的相关次生物质,获得了高质量的DNA。所提取的DNA完全满足PCR、RAPD、SSR等一些分子生物学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