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鲇幼鱼和成鱼血液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测定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幼鱼和成鱼部分血液生理及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南方鲇幼鱼和成鱼血液中红细胞数量(RBC)、白细胞数量(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LC)、血红蛋白(Hb)、血糖(GLU)、总蛋白(TP)、胆固醇(CHOL)及甘油三酯(TG)二者差异不显著,在对幼鱼与成鱼做血液诊断时这些指标可以用同一个标准。成鱼血液中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高于幼鱼,而幼鱼血液中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成鱼,幼鱼血液中氯离子(Cl-)浓度极显著高于成鱼,在对南方鲇幼鱼和成鱼做血液学诊断时需要设定不同标准。  相似文献   
2.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6,6(1):109-110
密鲴亚科鱼类以它特有的食性,较高的群体生产力、个体生长较为迅速、适应性强和肉味鲜美等特点,而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中型经济鱼类。我国不少地区已将密鲴亚科鱼类作为养殖对象,但目前我区仍把它们视为“野鱼”,听其“自生自繁”。为了充分发掘水体生产潜力,提高鱼产量,研究密鲴的驯养,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35-138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我省淡水养鱼生产迅速发展,群众性科学养鱼实验活动广泛开展,先进的养鱼经验和优良鱼类品种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大面积淡水养鱼稳产高产基地相继建立,淡水养鱼生产形势一派大好。  相似文献   
4.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51-153
1974年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送给我场一批散鳞镜鲤、龙州镜鲤和兴国红鲤。1975和1976年并派出技术人员到我场协助进行鲤鱼品种间的杂交试验,两年共繁殖了杂交鲤苗7113,000多尾,经过饲养,效果良好,深受群众欢迎,并把它誉为“丰鲤”。  相似文献   
5.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7,6(2):139-140
1975年,本站从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一次引进斜颔鲴夏花、鱼种和亲鱼。夏花培育成鱼种后,1976年发放到五个点作成鱼放养试验,鱼种留在本站饲养,作为后备亲鱼。同时,我们1976年进行人工繁殖,也初获成功。现将斜颔鲴的人工繁殖和成鱼饲养试验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6.
1981年1月,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中华鲟被大坝所阻而滞留在宜昌以下的江段。1981年秋季在葛洲坝枢纽的坝下江段采集到中华鲟的Ⅲ、Ⅳ、Ⅵ期卵巢和Ⅲ、Ⅳ、Ⅴ期精巢,1982年秋季又采集到中华鲟产出的卵和早期鱼苗。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在坝下江段不仅能发育成熟,而且能自然产卵。为了保护和增殖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必须严禁滥捕,以保护中华鲟资源。  相似文献   
7.
消化酶在条石鲷成鱼体内的分布及pH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消化酶在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成鱼体内不同消化器官中的分布和pH对其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蛋白酶活力为胃>后肠>中肠>前肠>肝,淀粉酶活力为前肠>中肠>后肠>胃>肝,脂肪酶活力为前肠>中肠>胃>后肠>肝,表明胃是消化蛋白类物质的主要场所,肠道在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中起重要作用,而肝中3种酶活力很低,可能在食物的消化中作用较小。(2)条石鲷胃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宜pH值分别为3.2和5.6,胃蛋白酶在强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而胃淀粉酶在弱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肝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是7.6,在中性条件下活性较高;肠的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最适pH为6.6,在弱酸性条件下活力较高。  相似文献   
8.
海水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冯敬宾  胡超群 《生态学报》2010,30(10):2722-2734
与海水鱼类处于共生、共栖、寄生或附生关系的细菌群落,称之为海水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这类细菌群落生活在海水鱼体表(皮肤、鳃)以及体内(消化道和血液、肌肉、肝脏、肾脏等内部组织器官),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宿主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并且对于宿主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对养殖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中的致病微生物缺乏有效控制措施,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养殖产业经受着相当严重的疾病问题。因而,生态健康养殖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且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微生物生态调控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目前相关的基础微生物生态学资料比较缺乏,尤其是在国内作为微生物生态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微生物病害发生有着直接关系的大多数海水养殖鱼类的共附生细菌群落研究资料相当缺乏。因此,很有必要开展海水养殖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相关研究。在此背景下,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宿主海水鱼类种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类别、共附生细菌群落的影响因素、共附生细菌群落对宿主的作用等方面综述了海水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的研究进展,并对此类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病原类型和造成虹鳟低死亡率的原因,研究对患病虹鳟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病毒的分离和鉴定以及动物感染实验。临床检查发现发病虹鳟体色变黑,肌肉和腹壁点状出血。病理学观察发现虹鳟造血器官脾和肾间组织严重坏死。通过反转录PCR法检测坏死组织和病变细胞中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出血性败血病毒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并对得到的371 bp大小片段进行测序和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感染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同时,给体重为1.5 kg健康虹鳟腹腔注射104 TCID50的组织滤液,累计死亡率达到35%。除此之外,将组织滤液接种到鲤鱼上皮瘤细胞系后出现了特征性病变。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细菌或寄生虫感染。结果证实引起虹鳟低死亡率的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相似文献   
10.
细鳞斜颌鲴的养殖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5(4):421-438
细鳞斜颌鲴是在我国分布较广而又为群众所喜爱的一种野生经济鱼类。这种鱼在某些天然水体中可成为优势种群,产量较大,最高可以占总渔获量的50%以上。但有许多水体中却没有这种鱼或数量不大。通过试验和研究,我们已能对这种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近年来,已将数万尾大规格鱼种投放到一原来只投放“家鱼”(泛指鲩、青、鲢、鳙,以下均同)的水库中,并将检验其增产效果。实践证明斜颌鲴在池塘中与现有“家鱼”混养时,非但不影响“家鱼”的生长,并可使池塘总产量增加10%以上;原因是这种鱼主要以其他养殖鱼类尚未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腐屑、腐泥和着生藻类为食物。该鱼头两年生长较快,两周年可达一市斤左右,并第一次达到性成熟,这种规格的鱼上市就是经济价值高的优良食用鱼。因其在池塘中易于捕捞,故也是丰产塘中轮捕轮放的好对象。按普通“家鱼”种的培育方法当年鱼可养成4寸左右,第二年底都能在半斤以上,大的可达8两半。由于该鱼头小肉多而味美,故即使2—3两重的鱼在市场上也受到顾客的欢迎。本文还介绍了养殖这种鱼的方法及其有关的生物学资料,并讨论了在天然水体中促使这种鱼增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