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频率为2450MHz功率密度为10mW/Cm~2(WBASAR约11.4W/kg)的微波(连续波)对置于微波暗室内的昆明种雄性小鼠急性全身照射1小时后,立即按常规方法断头,取脑,制成样品,然后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量小鼠脑内乙酰胆碱(ACh)含量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性。结果表明:照射组的ACh含量为11.6±1.4pmol/mg(脑鲜重),ChAT活性为45.4±8.7pmolACh/min.mg(脑鲜重);而对照组的分别为16.0±2.1pmol/mg和61.0±13.8pmolACh/min.mg。证明微波照射后可引起动物脑内ACh水平和ChAT活性下降,提示微波辐射对中枢胆碱能系统确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微波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种子经微波加热激或单以热激处理后,在相同处理温度(45℃)下,微波加热激处理显著促进芽活力和根活力,而单以45℃热激仅极显著促进根活力。表明在相同升温幅度下,微波处理和常规水浴热激处理的影响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
将γ─亚麻酸生产菌Cunninghamellaspp.8761进行原生质体化,并用物理方法进行诱变,使其在形态上产生了变异,γ─亚麻酸含量有所增加。本文报道了该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条件,以及诱变后形态变化,发酵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生物电磁学参数中的电导率与组织的功能性信息直接相关,精准重建生物组织电导率在医学成像技术和医学诊断领域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改进定量微波热声层析成像(microwave-induced thermoacoustic tomography,MTAT)算法,使组织电导率的重建精度提高。方法 本文在利用有限元离散法求解热声波动方程和亥姆霍兹方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正则化牛顿迭代法(regularized Newton iteration method,RNIM)定量重建组织电导率的改进方法。结果 通过数值模拟实验和含不同浓度NaCl溶液的仿体实验,验证了算法改进的有效性。组织仿体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在不同位置、不同大小、不同对比度情况下,相比于定量微波热声层析成像采用拟合(fitting)的方法,采用正则化牛顿法定量重建的仿体电导率相对误差明显降低,重建目标精度提高。在仿体实验中采用RNIM方法重建相同浓度的单目标在不同位置的电导率变化幅度更小,以及重建多目标电导率的相对比值与实际更接近,实验结果验证了改进方法的稳定性。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算法能更加准确地定量重建组织仿体的电导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致瘤抑制素2(sST2)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RF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RFA术治疗的82例阵发性AF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25例)和未复发组(57例)。检测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收集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价值。结果:复发组血清BNP、hs-CRP、sST2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AF病程增长是影响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BNP、hs-CRP、sST2预测阵发性AF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0.694、0.718,联合三者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高于BNP、hs-CRP、sST2单独预测。结论:阵发性AF患者血清BNP、hs-CRP、sST2水平升高是RF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血清BNP、hs-CRP、sST2水平有助于预测阵发性AF患者RFA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低强度微波辐射对人精子非热生物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频率2450MHz分别在3、5、7、9mW/cm2的功率密度,使用新型宽带横电磁传输室(BTEMCELL)辐射人精子1小时,我们发现只有5mW/cm2的强度对人射子的活动度、存活率、畸形率又穿卵率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在5mW/cm2附近存在明显的功率密度窗效应。同时还发现,7mW/cm2组的精子的染色体出现畸变。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并依此构建个性化的风险评分系统。方法:选取2017年1~8月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其评分系统,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评分系统的准确度及区分度。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的结果显示共37例(24.03%)房颤患者出现复发,房颤类型、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左房前后径(LAD)、左房容积(LAV)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是房颤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构建的风险评分系统得分为0~26分,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7.520,P=0.482;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37~0.891),预测评分值为15分时,约登指数最大(0.605),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3%和83.2%。结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率较高,依据风险因素构建的风险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预测效率和区分能力,可作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风险评估的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干扰素阴道胶囊联合微波治疗宫颈炎合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宫颈炎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观察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微波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HPV转阴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Th17和Treg细胞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为41例,占91.1%,对照组为73.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带量改善率、白带脓性改善率、高危型HPV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白介素23(IL2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17、TNFβ、IL23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reg细胞、Th17细胞水平,Th17/Treg比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滴虫、真菌、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细菌性阴道炎、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阴道胶囊联合微波治疗宫颈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轻体内炎症反应,增加HPV转阴率,调节Th17和Treg细胞,对预防宫颈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房颤动患者心理状态、血小板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住院拟行消融手术的房颤患者192例,随机分为A组(n=96,RFCA治疗)和B组(n=96,CB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心理状态、血小板功能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PVI成功率比较无差异(P>0.05),B组冷冻最低温度低于A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短于A组(P<0.05)。B组术前、术后1 d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膜CD63、CD62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A组血小板聚集率、GMP-140、CD63、CD62P均高于术前及B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B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 75.00%(72/96),高于A组的30.21%(29/96)(P<0.05)。结论:与RFCA相比,CBA治疗房颤患者,在获得相当治疗效果的同时,心理状态改善效果更佳,预后更好,同时对血小板功能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