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浙江省薯蓣科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浙江省薯蓣科全部植物——薯蓣属17种和1变种为18个分类单位,以形态为主兼顾组织结构、化学成分及地理分布,列出72项性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数量分类。用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甲、中间距离法乙、重心法、类平均法以及离差平方和法的系统聚 类,探索了这些植物彼此间的亲缘关系,认为以前对它们的经典分类处理基本合理。由于”薯莨”性状明显特殊,建议成立新组——薯莨组。  相似文献   
2.
张竞男  周巍等 《广西植物》2001,21(2):146-149
对小毛莨的3个地点共6个居群的形态变异作了观测,该种的株高、叶形、花瓣数目等性状具有显著的居群内和居群间变异。用31个形态及生境性状作出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毛莨巨群遗传分化主要与居群所在生境因素相关,与地理位置之间仅有不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花粉流潜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居群中对小毛茛传粉机制与距离作了观测,并对开花后花粉萌发能力的变化作了研究,结果是:该种兼具虫媒或风媒传粉机制,以虫媒传粉为主;传粉距离多数局限于2m以内,但不排除远距离传粉的可能性;体外萌发试验表明,该种花粉萌发率在开花第一天甚低,开花后24h达到最高值。作者推测,小毛茛花粉以近距离散布为主,但具有远距离传播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小毛瓢虫属Scymnus Kugelann小瓢虫亚属Scymnus(Pullus)Mulsant三新种:枝角小瓢虫Scymnus(Pullus)cladocerussp.nov,鞭丝小瓢虫Scymnus(Pullus)mastigoides sp.nov.,肾斑小瓢虫Scymnus(Pullus)nephrospilus sp.nov.。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小毛瓢虫属ScymnusKugelann小瓢虫亚属Scymnus(Pullus)Mulsant三新种:枝角小瓢虫Ssymnus(Pullus)cladocerussp.nov.,鞭丝小瓢虫Scymnus(Pullus)mastigoidessp.nov.,肾斑小瓢虫Scymnus(Pullus)nephrospiulssp.nov.。  相似文献   
6.
微小毛霉凝乳酶的生物合成和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19株真菌中筛出一株徽生物凝乳酶高产菌株,微小毛霉(Mucor pusillus)602。在含有50—60%麸皮的半固体培养基中、起始pH 5.0-6.7,28℃,培养96小时,凝乳酶最高活力为17 000u/g麸皮。补加葡萄塘、蔗糖、硫酸铵、乳清粉均对酶的产生无显著影响。酶的凝乳活力与蛋白水解活力作用的最适温度均为65℃,此酶具有较高的凝乳活力对蛋白水解活力的比值,凝乳酶的pH意定范围为4-8,凝乳酶在60℃保温5分钟,活力完全丧失。以上性质对于干酪的制造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采自贵州省江口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镇宁县黄果树瀑布的小毛瓢虫属ScymnusKugelann小瓢虫亚属Scymnus(PulluS)Mulsant3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的食量与食性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夹捕取样法采集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各月份小毛足鼠的样本,根据对样本的颊囊与胃内容物的组成分析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的食性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该鼠主要取食植物种子,占其食物组成的85%以上,其余部分为昆虫与植物茎叶。通过对实验室内饲养的小毛足鼠日食量的测定表明,小毛足鼠的日食量(D)与体质量(M)关系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D=1.422×lnM-1.780。结合其种群结构特征,可以计算出小毛足鼠日均消耗2g左右的植物种子。  相似文献   
9.
小毛足鼠繁殖活动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小毛足鼠 (Phodopusroborovskii)冬季活动和季节性繁殖模式的资料很少。九年来 ,我们在自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维持了一个实验室种群。这些自然条件说明其繁殖活动与野生条件下的很一致。甚至在零下 4 0度的冬季 ,罗氏仓鼠都不休眠。第一个繁殖高峰 (每 10对鼠繁殖 2 4窝 ,每窝平均 3 5只幼鼠 )在 4月份 ,第二个繁殖高峰 (每 10对鼠繁殖 2 9- 2 6窝 ,每窝平均 3 9- 3 6只幼鼠 )在 6 - 7月份。在秋季和初冬 ,繁殖强度降低到每 10对鼠产 0 1- 0 4窝 ,但繁殖并不完全终止。全年内 ,所有成年雄鼠可见下降的睾丸 ,雌鼠可见开放的阴道口。雄鼠的血液睾酮浓度在夏季最高 ,秋季和初冬降低。但是 ,独居鼠在最短的光周期和寒冷季节保持高的睾酮浓度。春季 ,睾酮平均水平显著升高 ,但未达到夏季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小毛莨居群的遗传分化及其与空间隔离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分布于华中地区的11个小毛莨(Ranunculus ternatus)居群的遗传分化进行了检测。对8个酶系统17个酶位点上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种各居群的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标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多态位点比率(P)为0-53.0%,平均每位点等位基因数(A)为1-1.647,平均预期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0.108和0-0.102。居群间遗传一致度甚高(I=0.9754-0.9991)。根据Nei 's传距离所作出的聚灰分析表明,豫南信阳地区3个居群与湖北省武汉地区8个居群之间关系较远。而在武汉地区,长江以北的居群及长江以南的部分居群分别相聚在一起,用GPS定位方法得到居群间空间距离并据此聚类,该种的遗传分化与地理因素的相关性,并推测出长江的隔离作用加强了两岸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同时发现一个生于独特生境的居群在表型和遗传结构上都已与其他邻近居群有了很大分异,由于该居群在所检测的酶位点上均无特有等位基因出现,作者认为不宜将其作为新种或新变种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