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天鹅为我国重点保护的世界性珍禽,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等方面,已有过不少专题研究,在细胞遗传学方面,Takagi和Sasaki(1974)曾对它的染色体组型作过介绍2n=80,分为:A组Sm 4条,st 4条。B组St 4条,C组t为±68。zw为第4对,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 我们以外周血白细胞培养方法,研究分布于新疆的大天鹅的染色体组型,发现2n=78,NF=82。由6对大染色体与33对小型染色体组成,按Levan的标准分为二组:A组第1、2对分别为亚中与中着丝粒染色体,B组第3  相似文献   
2.
荣成天鹅湖湿地越冬大天鹅食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12月~2006年3月以大天鹅(Cygnus cygnus)为对象,研究其越冬期间的食性,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定量调查其食物组成。结果表明,大天鹅的越冬食物主要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大叶藻(Zostera marina),其中,小麦的比例最大,分别占冬季食物组成的99.67%和早春的90.17%。对冬季与早春的食物组成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大天鹅在天鹅湖保护区发生了食物替代现象。结合以往资料,认为生态污染和湿地结构性破坏导致大天鹅传统食物减少,致使食物替代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包头南海子湿地春季北迁大天鹅食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2~4月,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对在包头南海子湿地越冬的大天鹅(Cygnus cygnus)的食性进行了分析。大天鹅的春季食物主要为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玉米(Zea mays)、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和香蒲(Typha amgustifolia)。通过频率转换分析发现,黄河开河之前,首批迁徙到湿地的18只大天鹅,采食酸模叶蓼为主,占食物组成的99.4%;黄河开河之后,迁徙到湿地的120只大天鹅,采食玉米为主,占食物组成的69.7%,光果甘草、香蒲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分别为18.3%和11.2%。两个时间段迁徙至南海子湿地的大天鹅,采食植物的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大天鹅采食植物的种类与本地的优势植物以及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2015年初,黄河三门峡库区发生了大天鹅(Cygnus cygnus)等野鸟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疫情,我们通过对三门峡大天鹅越冬种群的监测和环志回收的分析,了解大天鹅的越冬种群现状和活动状况,希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国对大天鹅种群的保护。调查表明,近些年来大天鹅越冬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三门峡天鹅湖由2010年410只增加到2014年6 317只,大天鹅种群数量在12月中旬至翌年1月达到高峰,2月下旬陆续离开,至3月下旬全部北迁。根据彩色颈环标记的回收结果,大天鹅对三门峡库区作为越冬地的选择是较为稳定的,不同个体在库区内的各地点之间还存在游荡行为,此外,还观察到带有彩色颈环的119只个体,已经被证实是由蒙古北部和中部的19个湖泊迁徙而来。三门峡湿地公园大天鹅越冬种群数量增加较快,是由于湖泊水质改善且人为大量投食玉米饲料,吸引了众多大天鹅前来越冬。蒙古环志的大天鹅连续多年在三门峡库区越冬也间接反映了这里有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然而,初步推测,2015年这次大天鹅感染禽流感病毒可能与种群密度过高有较大的关系,建议当地政府合理投食补饲,不要盲目追求较多的种群数量;同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天鹅种群扩散,如在附近建立适宜的栖息地,这对于大天鹅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1999-05中旬对黑龙江省长林岛自然保护区和雁窝岛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为期2周的调查。两个保护区均在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七星河流域的宝清县境内,为同一块湿地且连成一片。长林岛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597农场,地理位置为132°42′~132°45′E,46°...  相似文献   
6.
候鸟春季迁徙时间与其能否顺利完成迁徙过程,以及对繁殖地的成功选择和繁殖成效密切相关,通过对大天鹅越冬地和停歇地的春季迁徙时间选择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候鸟春季迁徙时间策略和栖息地保护状况。2015年2月和12月,在河南三门峡湿地捕捉了60只越冬大天鹅并佩戴卫星跟踪器,获取了详细的大天鹅在越冬地和停歇地的春季迁徙时间等信息,并进一步分析了春季迁徙时间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天鹅主要在夜间22:00-0:00和0:00-1:59迁离越冬地。大天鹅迁离越冬地的日期与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迁离时多选择顺风且风速较小的天气。大天鹅迁离越冬地后主要是在夜间飞行,而迁离停歇地后主要是在日间飞行。越冬地的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大天鹅可以快速地积累能量,提前开始春季迁徙。野外调查表明,内蒙古黄河中上游作为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春季两岸捕鱼、农耕和放牧等为活动较多,因此大天鹅多选择在夜间觅食补充能量,在日间迁离。最后,针对黄河流域大天鹅栖息地的保护现状,提出了禁止经济开发项目、建立保护区和开展宣传教育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7.
《人与生物圈》2004,(3):26-32
~~用镜头了解美丽之羽  相似文献   
8.
环境温度变化通过影响鸟类的行为进而使其活动区也发生变化,探讨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鸟类是如何通过行为调整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来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本研究通过卫星跟踪的方法获得了在河南三门峡湿地越冬的31只大天鹅(Cygnus cygnus)详细位点数据,在ArcGIS和R语言中采用核密度估计法计算大天鹅的活动区面积,在SPSS中采用Spearman分析平均温度与活动区面积的相关性;并利用瞬时扫描法获得大天鹅越冬行为观察数据,采用非参数Kruskal Wallis检验对大天鹅行为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探讨了环境温度与大天鹅越冬行为和活动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研究表明,从越冬初期至后期,随着环境温度的先下降后升高,大天鹅的取食、运动、静息等主要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静息和取食行为先增加后减少,运动行为则先减少后增加。越冬不同时期的核心区和活动区面积与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大天鹅在不同时段的活动区面积大小整体上均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大天鹅的越冬行为也随之发生了调整,进而使活动区面积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越冬初期大天鹅通过增加活动区面积及时补充能量增加体能,越冬中期减少活动保持能量需求,越冬后期增加盘旋飞行使得活动区面积增大等。大天鹅这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区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越冬不同时期的生理需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重要分布地大天鹅越冬种群动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大天鹅Cygnus cygnus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的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调查地点分别位于青海湖、山西平陆黄河湿地、山东荣成天鹅湖及陕西榆林。结果表明,青海湖的越冬大天鹅数量最多,每年越冬期都有2000只以上的大天鹅越冬;山西平陆黄河湿地越冬数量1806只,山东荣成越冬数量1511只,陕西榆林停歇地记录到大天鹅5006只。调查过程中发现,山西平陆黄河湿地、山东荣成天鹅湖、陕西榆林无定河湿地的栖息环境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无定河上游建坝、山西平陆围垦、山东荣成渔船作业等等,建议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月11日—3月17日,2014年2月10日—4月15日,采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瞬时扫描法,对内蒙古包头南海湿地保护区内大天鹅Cygnus cygnus的昼间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天鹅的主要行为有取食、休息、运动、保养、警戒和其他,共计6类12种。在时间分配方面,大天鹅主要用于取食(45.8%)、休息(34.1%)、运动(11.1%)和保养(6.8%)行为,且4种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另外,1—2月和3—4月取食、休息和保养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除警戒行为外,其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1—2月为越冬期,大天鹅主要时间用于休息,3—4月为迁徙期,大天鹅主要时间用于取食,为再次迁徙积累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