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
以羊肚菌培养基质为试验对象,采用常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其进行杀菌处理,分别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过程中电压、频率、时间和次数4种单因素变量对菌落数和水分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处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细菌和真菌的杀菌率随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电压、处理时间和处理次数的增大而增加,水分损失也随之增加,而随着频率的增大,杀菌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火山型”趋势。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杀菌效果普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交实验表明4种影响因素大小为:频率>电压>时间>次数,最佳杀菌工艺条件为:电压30kV,频率9.6kHz,时间45 min,次数1次,此条件下细菌和真菌杀菌率分别为96.87%和93.77%,且水分损失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期间内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望利用现代分子生态学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对培养料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动态的检测。[方法]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对取自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不同时期的七份样品的特异性扩增细菌16S rDNA的V3可变区进行分析。[结果]双孢蘑菇培养料中的细菌组成要远远丰富于人们用传统的分离方法所获得的类群,“空气调节”时期的培养料中不仅检测到了前人用经典培养方法获得的Bacillus属嗜热细菌,还发现了一些未曾报道的Bacilli门的成员,如Trichococcus属、Planococcus属和Caryophanon属,以及γ-Proteobacteria亚纲。而在“后发酵”刚开始和即将结束的培养料中分别检测到了Thermus thermophilus和α-Proteobacteria亚纲的细菌,这些是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各类高温堆肥中发现的新类群;[结论]发现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过程中细菌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 双孢蘑菇培养料“后发酵”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目前尚未获得培养的细菌类群。  相似文献   
4.
柱状田头菇生长发育中9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南  沈锋 《菌物系统》2000,19(4):540-546
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berita作为一种新开发的食用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但在其栽培生产中遇到的产量相对较低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柱状田头菇的栽培难以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柱状田头菇在其6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9种与培养料中主要组分分解相关的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柱状田头菇属褐腐菌,对非木质纤维素的利用能力最强,对纤维素的  相似文献   
5.
为从目前来源广的培养料中筛选出栽培香菇最佳培养料,于1991年2月至7月开展此项研究,试验结果如下:试验材料和方法 1参试菌株林土04(代号A_1)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引进;Cr04(代号A_1)由福建三明真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其作为一种大型的真菌,所形成的大型肉质或是胶质的子实体或是菌核类组织具有丰富的营养,味道鲜美,目前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文中从食有菌栽培过程中培养料的选择、配制和消毒入手,同时对优质菌种的选择、接种和发菌培养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出茹棚场建设及出茹阶段的管理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60Co-γ辐照在秀珍菇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辐照秀珍菇进行贮藏保鲜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210辐照,并采用聚乙烯塑料袋分装,可以延长鲜菇的保鲜期约10天。通过对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试验表明:辐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辐照灭菌与常规高温灭菌相比,秀珍菇鲜菇产量高于对照。菌丝在经辐照灭菌的培养料上生长快,污染率下降,而且出菇快。  相似文献   
8.
美国始终是世界上商品蘑菇的最大生产国。对于人类的蔬菜栽培,现在这种固体发酵技术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技术需要。到目前为止,这是唯一能成功地把纤维素转变为有用的食物及付食品的主要手段。然而也直到现在,我们才开始较好地了解蘑菇栽培中所涉及到的复杂和特殊的微生物过程。 近年来广泛推广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栽培,并且占世界生产和消耗的食用蘑菇产量的75%以上。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直接检测双孢蘑菇培养料中微量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含量的离子色谱法。此法使用DionexICS.3000离子色谱仪与AminoPacPA.10离子交换柱,以0.25m01.L^-1NaOH、1.00mol.L^-1NaAc和水作为洗脱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25mL.min^-1,柱温30℃,进样量25uL。在此条件下,信噪比为3时,ACC的保留时间为9.284min,最低检测限是0.0330μg.mL^-1,标准曲线线性符合系数为0.9990,线性范围在0.10-2.00μg.mL^-1。三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分别为106.00%、91.71%和96.08%。该方法可用于检测双孢蘑菇培养料中的ACC含量,检测结果为3.6620μg.g^-1(FW)。此法也适用于其他食用菌和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孙军德  丛日辉 《菌物研究》2011,9(2):105-109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野生血红铆钉菇子实体分离得到1株性状稳定的分离株SN,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菌株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宜的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4℃,最适pH为8,无光照培养时菌丝长势较好.培养料中添加20%腐殖质适合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