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阐明胁迫条件对一土生青霉菌总酚积累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固体培养基培养青霉菌,以紫外线辐射、添加H2O2水溶液和降低培养基营养物质含量作为胁迫手段,检测受到胁迫后,菌体总酚的积累及酚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菌丝体总酚含量以Folin-Ciocalteu法测定,自由基清除率以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在胁迫条件下,各实验组菌丝体的总酚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添加H2O2组的总酚含量最高达63.86mg/g,紫外线辐射组的总酚含量最高达58.4mg/g,营养胁迫组的总酚含量最高达43.19mg/g。各实验组酚类提取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其中添加1mmol/LH2O2组为35.28%,紫外线辐射40s组为69.97%,75%营养胁迫组为50.83%。因此,胁迫条件可增加该青霉合成酚类化合物及提高其抵抗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土生空团菌对白云母的风化作用及解钾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森林土壤含钾硅酸盐矿物利用率和改善树木钾素营养,探讨外生菌根真菌对白云母矿物的解钾及风化效应。【方法】通过5种外生菌根真菌在贫钾条件下与白云母的相互作用,考察了3种常用培养基对菌株解钾能力的影响;采用解钾效果最高的土生空团菌在Modified Melin-Norkrans(MMN)培养基条件下,进一步研究了21d浸出过程中主要矿质元素的释放量、生物量、剩余葡萄糖量、产生的小分子有机酸种类及含量、菌丝-矿物微环境的改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白云母被风化的痕迹。【结果】培养基对不同外生菌根真菌解钾能力的影响各异,其中土生空团菌在MMN培养基条件下解钾能力最强,其解钾量与生物量、剩余葡萄糖量、pH值显著相关。土生空团菌能够分泌有助于菌丝-矿物粘附的胞外多糖以形成菌丝-矿物微环境,并富集有机酸,促进微环境内钾的释放;菌丝不仅能够粘附在白云母表面产生刻蚀作用,还能破坏矿物深入其内部。【结论】外生菌根真菌具有促进白云母风化并释放钾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与菌丝、有机酸、多糖的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从元江仙人掌的茎中分离到一株产广谱、高活性抑菌物质的内生真菌,经测定对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皮肤致病真菌共21种病原微生物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形态特征表明,该菌株与曲霉属(Aspergillus)中的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的特征基本一致,18S rDNA序列分析显示本菌株与土生曲霉的同源性高于99%,但该菌株的分生孢子梗上有明显的瘤状突起,不同于模式菌株。因此认为该菌株为土生曲霉的一个变种,命名为土生曲霉云南变种(Aspergillus ter  相似文献   
4.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是一种极其珍稀的濒危松科植物。该研究建立了一种有效的银杉人工菌根诱导技术。通过将银杉种子播种于琼脂培养基7 d后,切除1/5~1/3的 种皮以及胚乳,从而使银杉种子的发芽率达到60%以上;同时筛选出既适合外生菌根菌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平铺扩展生长的要求,又能满足银杉幼苗生长的培养基 RM, 使银杉的侧根能最大程度地与菌丝接触,确保了菌根的诱导率;通过紫外线照射加70%酒精 或0.05%NaOCl的表面消毒的双重处理,使不能高压灭菌的容器达到表面消毒效果,同时验证了用该灭菌法既能达到完全的灭菌效果又不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而且银杉小苗的菌根形成率达到87.5%。该方法对于银杉的菌根学研究以及其它基础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土生空球菌(cenococcum geophilum)是一种寄主范围最广、研究最多的外生菌根真菌。本文首次报道了该菌在中国的发现及该菌与火炬松所形成的菌根,全面描述了该菌根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并对该菌进行了分离培养,描述该菌在纯培养下的特征,对该菌在火炬松上形成的菌根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同时讨论了该菌在造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广西花坪林区常绿阔叶林内苔藓植物分布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苔藓植物在植物群落中常占重要地位,如在冻原和沼泽中,它常是群落中的建群成分;在温带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中,虽然不是建群成分,但也是地表层的优势成分,构成单独的苔藓层;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中,由于枯落叶堆满地面,它在地表虽不成层,但分布很广,不但地表、裸露的岩石表面,树根、树干及腐木上有分布,而且树冠枝条和叶面上也有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由于它生长繁茂,还有以其命名的所谓苔藓林。  相似文献   
7.
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是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外生菌根真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为揭示土生空团菌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结构,本研究对采集自中国10个森林地点的桦木科Betulaceae、壳斗科Fagaceae和松科Pinaceae植物根系219份样品高通量测序的土生空团菌ITS2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 380条土生空团菌ITS2序列共划分为137个单倍型(Hap_1-Hap_137),其中Hap_1是3科植物的优势单倍型并分布于所有地点,有48个单倍型分布于少数几个地点,但有88个单倍型仅分布于单个地点。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地点对土生空团菌单倍型的丰度和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而宿主植物科对其无显著影响。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土生空团菌在10个地理种群间和3个植物科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均不明显,而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的个体差异。基于K-2P遗传距离的邻接法(NJ)树显示10个地理种群可以划分为3支,壳斗科土生空团菌种群的遗传距离比桦木科和松科远。土生空团菌单倍型组成在不同地点间和不同植物科间均有明显差异,有些土生空团菌单倍型具有地点和植物科的偏好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土生空团菌遗传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人工固沙植被区的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Brid.) Zand.)结皮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UV-B 4个辐射强度[2.75(对照)、3.08、3.25和3.41 W·m-2]的处理,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土生对齿藓结皮生理代谢及光系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强度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可溶性蛋白质及类囊体膜蛋白表达量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与辐射强度呈反比.模拟UV-B辐射增强促进了土生对齿藓结皮活性氧的代谢速率,导致了膜脂过氧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少,进而降低PSII反应中心活性,最终导致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这一结果对于进一步理解生物土壤结皮对UV-B辐射的响应机制,探索应用生物土壤结皮进行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亭  陈立红 《微生物学报》2012,52(9):1059-1068
【目的】分析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Fr.(Cg)]18S rDNA中Ⅰ型内含子的核苷酸序列和二级结构特征,探讨影响土生空团菌遗传多样性的因素。【方法】对23个Cg菌株18S rDNA的3’端进行PCR扩增,对其中14个菌株的扩增片段测序。利用MAGE version 4.0软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发育树,利用Mfold预测内含子的二级结构。【结果】序列分析表明,19个中国菌株中14个在18S rDNA中有Ⅰ型内含子。结合GenBank中的相关数据,可知Cg菌株18S rDNA中内含子的序列长度为488-590 nt,显示出92.3%-100%的同源性。在其5’端序列比较保守,在3’端序列差异较大。二级结构分析表明Cg菌株18S rDNA中的内含子都有10个配对区(P1-P10),在P5区域由P5,P5a,P5b,P5c,P5d组成,在P9的3’端有2个配对区(P9.1、P9.2)。【结论】来源于不同寄主及地域的Cg菌株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没发现地理因素和寄主来源对Cg的遗传分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维罗纳霉属和沃德霉属三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采自黄河源头地区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3个中国新记录种——嗜粪维罗纳霉Veronaea coprophila、沃德霉Wardomyces anomalus和土生沃德霉Wardomyces humicola,并对三者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绘图。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和活菌种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