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ELISA方法检测四种呼吸道病毒感染的IgG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浩强  张群 《病毒学报》1990,6(1):68-73
  相似文献   
2.
用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人天然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在人胚胎肺纤维母细胞(HEF)和Hep-2细胞系上对常见呼吸道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抑制进行比较观察。病毒包括不同型别的腺病毒5株,单疱病毒Ⅰ型(HSV-I)1株,鼻病毒1株,仙台病毒1株,VSV1株。结果提示TNF-α和IFN-α均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TNF-α的抑毒作用能被TNF-α申抗和IFN-β单抗完全去除,被IFN-α单抗部分去除TNF-α的抗病毒效应。TNF--α中和试验的结果提示:TNF抗病毒活性仍为IFN-β诱生所介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常规细菌培养的同时,加做细菌L型培养,结果表明:L型感染在下呼吸道呼吸道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均占有一定比率,总阳性率为44%;-内酰类抗生素的使用率在L型与B型之间有明显差异,提示;一内酰类抗生素对L型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随诊观察发现B型与L型可以相互转化,同种细菌的B型和L型也可同时存在,高度提示体内L型产生主要由细菌变则来,本文还对L型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Hela229细胞培养与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对940例咽拭子及224例纤支镜取材标本进行肺炎衣原体分离鉴定。结果正常组、上呼吸道感染组、下呼吸道感染组、肺部肿瘤组的咽拭子标本分离率分别为0%(0/248),2.13%(10/468),2.1%(3/146),1.28%(1/78)。上呼吸道感染组和下呼吸道感染组的分离率均高于正常组和肺部肿瘤组。前二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肿瘤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下呼吸道感染组、肺部肿瘤组的纤支镜取材分离率分别为10.96%(  相似文献   
5.
随着病毒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包膜糖蛋白的抗体反应在RSV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们的重视。动物实验已证明体液免疫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人类材料较少。本文综述了A、B两亚型RSV外膜G、F糖蛋白的特异抗原组分,抗体反应的相互联系和在抗RSV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6(武汉地方株)活毒滴鼻加用戍二醛固定的病毒感染的Hela细胞免疫BALB/C鼠,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SP_2/0细胞融合,培育出分泌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13株,这些细胞的染色体数为94至104条,其分泌的抗体分别属于鼠IgC_1、IgG_(2a)、IgG_(2b)亚类。腹水荧光抗体滴度为1:10000~1:100000。其中五株单抗有中和病毒作用,尤其是两株中和放价达1:128。应用免疫转印法证实了这些单抗分别能识别RSV6种主要结构蛋白,用7株识别不同病毒结构蛋白的单抗对12株合胞病毒进行抗原性分析,可将这些病毒区分为二个血清型,即A亚型和B亚型。  相似文献   
8.
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儿科疾病,有着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反复呼吸道感染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维生素D具有一系列与人体健康有关的作用,包括与呼吸道的感染有关。为了分析维生素D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探讨维生素D影响呼吸道感染的机制,本研究通过临床分析了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反复呼吸道发生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构建炎症模型,观察了外源维生素D对人气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运用ELISA检测了维生素D对人气道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影响。本结果表明,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并且维生素D能促进人气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但对人气道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紊乱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肠内营养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菌群失调组(50例)和菌群失调组(66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对菌群失调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菌群失调组(均P0.05)。(2)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与血清IgM、Ig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3)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ALB、P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CRP、PCT水平逐渐降低,IgM、IgA、IgG水平逐渐升高,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逐渐增加,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其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患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的关系。方法选择10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组,167例急性肺炎患儿为肺炎对照组,142例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对象肠道双歧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计算B/E值,并比较3组研究对象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肺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儿童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依次降低,大肠埃希菌依次增多,B/E值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肺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儿童血液中CD3~+、CD4~+细胞水平以及CD4~+/CD8~+依次降低,CD8~+细胞水平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具有一定相关性,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维持可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