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4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凹纹胡蜂与黑尾胡蜂蛋白氨基酸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弄清胡蜂蛋白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探索利用胡蜂作食品,作者对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auraria Smith与黑尾胡蜂Vespa tropica ducalisSmith成虫、蛹、幼虫、巢室、巢壳的氨基酸成分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无样地法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秦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锐齿栎(Quercus atiena var. acuteserrota)为优势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与大样地(0.5公顷)实测结果的比较,研究了无样地法中的中点四分法取样技术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的应用。认为中点四分法取样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可适用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用种点数曲线确定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最小点数为15个。  相似文献   
3.
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的体温都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相关非常显著(P<0.001)。在相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荒漠沙蜥的体温约高于密点麻蜥3 ℃。荒漠沙蜥集中选择38-40 ℃的环境,密点麻蜥选择35-37 ℃的环境。荒漠沙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4-48 ℃,致死温度(TL[50])为48 ℃,密点麻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2-46 ℃,致死温度(TL[50])为46 ℃。两种蜥蜴对低温的耐受性基本相似,冷僵温度为0- -3 ℃,致死低温(TL[50]):荒漠沙蜥为-2.3 ℃,密点麻蜥为-2.5 ℃。两种蜥蜴的这些差异与种的特征、栖息环境及体形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4.
凿点天牛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林  林宏 《昆虫知识》1992,29(5):281-282
<正> 凿点天牛Stromatium longicorne Newman在广东2~5年1代,在昆明2~7年1代,在云南德宏2~3年1代,生活史长而复杂。以幼虫危害干木材和竹材,是我国南方普遍而严重的一  相似文献   
5.
6.
对新型人白细胞介素-2(IL-2-ser-125)进行了精制和纯度指标的鉴定。蛋白质N端序列分析表明产品中l/3部分N端缺失Met,这种微观不均一性在等电聚焦和毛细管电泳中有所反映。此外,对新型人IL-2的含点突变残基的多肽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证实确由Cys-125突变成ser。  相似文献   
7.
黄燮才   《广西植物》1985,(4):357-358
<正> 凹脉马兜铃 穿石藤(桂西南) 图 Aristolochia impressinervia C. F. Liang in Acta Phytotax. Sin. 13(2): 15. 1975.  相似文献   
8.
自然界甘蓝茎点霉(Phoma lingam)的有性世代为斑点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maculans通常形成于甘蓝属植株的越冬残茎上。在实验室内其有性阶段不易培养或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形成假囊壳的百分率也很低。为了在实验室内能短期诱发大量L.maculans的假囊壳,本实验研究了该菌假囊壳生成的条件,创造了双层培养方法。自澳大利亚采集到有该菌假囊壳的芸苔(Brassica napus)残基,分离得到子囊孢子单孢后代数十株,同时用保存的已知交配型665(+)和666(-)为材料,研究了(+)(-)配对结合的环境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6℃的温度,近紫外光照射(黑光灯)和V_(?)麦杆琼脂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少量的假囊壳。但是,若配合以双层培养,则在培养4周后可产生大量成熟的假囊壳。实验还确定了该菌在性细胞形成、交配、子囊形成和成熟等阶段对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双层培养对假囊壳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前期菌体营养生长与后期假囊壳的成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柑桔属茎尖嫁接脱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用盒式突变和定点突变对大肠杆菌青霉素G酰化酶α亚基177位ser进行了突变研究,结果发现所挑选的突变体均无酶的活力,这一结果可能可以用来解释Ser 177附近肽段和一些青霉素结合蛋白青霉素结合区在一级结构上保持同源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