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采自于贵州省贵阳市黔灵山公园的一种寄生蜘蛛的枝穗霉属新种,蛛生枝穗霉Clonostachys aranearum。此新种具有两型产孢结构,A-型产孢结构:轮枝菌型,瓶梗散生,通常2-5个形成轮生体,圆柱形,至顶端略微变细,17.3-27×1.1-1.6μm。B-型产孢结构:帚状,5.4-16.2×1.1-2.2μm,窄楔形,渐细。大量产孢时,分生孢子叠瓦状排列。分生孢子表面光滑,透明,3.2-5.4×1.1-2.1μm,椭圆形,常弯曲。模式标本GZAC QLS0625保存在贵州大学菌种保藏中心。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猛蚁Ponera sp.蚁巢的罹病兵蚁上,采集和分离到枝多头霉Polycephalomyces ramosus XCH-ant-8、XCH-ant-L3和XCH-ant-706。枝多头霉P.Ramosus XCH-ant-8及XCH-ant-L3具类刺束梗孢Akanthomyces-like共无性型;P.Ramosus XCH-ant-706则具有类顶头孢Acremonium-like共无性型。3个枝多头霉标本具有明显共无性型(synanamorph)的多型现象。在蚁巢采集的标本中发现1个新的隐存种猛蚁多头霉Polycephalomyces ponerae。此新种兼具类刺束梗孢Akanthomyces-like和类顶头孢Acremonium-like两个类型的共无性型。此外,在采集的标本中还分离到一种层束梗孢Hymenostilbe sp.XCH-ant-03和一种拟多头束霉T ilachlidium sp.XCH-ant-710。基于r DNA 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树和拆分网络(splits network)分析研究,支持基于形态学特征鉴定猛蚁多头霉P.ponerae作为多头霉属中的一新成员,同时也支持蚁巢中枝多头霉P.ramosus形态学上的差异是共无性型多型现象。  相似文献   
3.
邹晓  陈万浩  韩燕峰  梁宗琦 《菌物学报》2016,(10):1161-1168
描述了采自湖北省神农架的球束梗孢属一新种,神农架球束梗孢Gibellula shennongjiaensis,该菌分生孢子梗表面粗糙,瓶梗为棒状,5.4–10.8×1.1–2.2μm。分生孢子为圆柱形或纺锤形,透明,表面光滑,3.2–6.5×1.1–1.6μm。具糙梗孢式共无性型的产孢结构,其分生孢子梗由不规则的菌丝组成,产孢细胞不规则形状,分生孢子无色,光滑,线形,12.1–15.2×1.4–2.1μm。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菌种保藏中心(GZAC-SNJ2012,主模式)。  相似文献   
4.
对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进行优化改革,以期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首先分析了目前中药学专业开设的微生物学课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其次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基于中药材及其相关微生物,并结合地方及中医药特色,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的完善等,使该门课程更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在理论教学中调整课时比例,突出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两部分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突出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模块化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微生物学相关知识体系,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此外,增加平时学习情况及实践方面的考核比例,促使学生重视课程学习及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优化后,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所下降,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所学的微生物学知识与中药学专业联系更为密切,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发现我国土壤中稀有且重要的真菌资源。【方法】采用经典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方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一养殖场含有猪粪的土样中分离获得一赛多孢EM12901菌株。其主要鉴别特征是:在查氏培养基上,绒状,灰白色至淡棕色。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分支;单生的分生孢子梗常退化为产孢细胞。产孢细胞顶生或侧生,透明至半透明,薄壁,柱状或轻微膨大的烧瓶状,(3.5-45.0)μm×(1.5-3.0)μm;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单生,透明至半透明,光滑,椭圆形、倒卵圆形或近柱状,(4.3-14.0)μm×(2.5-5.5)μm。【结论】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方法相结合鉴定,赛多孢EM12901菌株为我国一新记录种,桔黄赛多孢Scedosporium aurantiacum Gilgado,Cano,GenéGuarro。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发现我国稀有但重要的虫生束梗孢类真菌。【方法】采用经典形态学及生态学特征对研究标本进行鉴定。【结果】在寄生鞘翅目昆虫的标本中,发现我国一拟多头束霉新记录种,金龟拟多头束霉Tilachlidiopsis scarabaei L.S.Olive,其形态特征为:寄主昆虫长约15 mm,宽4 mm。孢梗束下部深褐色,上部白色,长约36 mm,宽约1.8 mm,头状,可简单分枝。瓶梗锥形,少数棒状,顶端变细,长约19.4-25.9μm,宽1.1-2.2μm,在孢梗束的球状头部,呈栅栏状密集排列;在近头部的柄上瓶梗顶侧生于简单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大多椭圆形,(2.2-3.2)μm×(1.1-2.2)μm;近柱形,(4.3-5.4)μm×(1.1-2.2)μm;少数球形,1.1-2.2μm。【结论】经文献检索和鉴定,金龟拟多头束霉为我国报道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
虫草为一类具有悠久利用历史的真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虫草的概念也随之改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虫草已由独处深闺变得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概念出发,对虫草的研究历史、物种界定、分类研究,以及开发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球束梗孢属一新种——弯孢球束梗孢(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采自贵州省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的球束梗孢属一新种——弯孢球束梗孢,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基于ITS-5.8S rDNA序列的分子研究。在球束梗孢属中与具有类似弯曲的分生孢子的G.formosana进行了比较,本种瓶梗基部为近球形膨大,分生孢子较大,4.7 11×1.6 2.4μm;而G.formosana瓶梗基部是纺锤形,分生孢子较小,3.5 4×1.5 2.2μm。  相似文献   
9.
刺槐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及其生态功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贵州贵阳花溪刺槐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共获得有效序列43 942条,聚类后共获得81个可操作单元(OTUs),分属4门13纲27目45科58属。其中,优势属为一分类地位未定属,其相对丰度为83.23%,次优势属为镰刀菌属 Fusarium(11.81%) 拟船壳属 Gloniopsis(1.38%)和螺旋聚孢霉属 Clonostachys(0.72%),相对丰度小于0.5%的属高达50个以上。Shannon-Wiener指数为0.6835,Simpson指数为0.7071。经FUNGuild软件平台解析显示,刺槐内生菌包含有如下生态功能群:植物病原菌、动物病原菌、内生真菌、真菌寄生菌、地衣真菌、粪生真菌、未定腐生菌和木腐菌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自中国江西省宜丰县杨柳镇、贵州省石阡县白沙镇、贵州省湄潭县、贵州省凤岗县和贵州省施秉县5个不同地区的新古尼异虫草Metacordyceps neogunnii的真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新古尼异虫草生境土壤、菌表及其内菌核的真菌类群共涉及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类原生动物门Rozellomycota 4个门及一些未定门的真菌;共17纲、43目、77科、129个属的177种真菌。在属的水平上,新古尼异虫草生境土壤(Cg1)的优势属为被孢霉Mortierella,相对丰度为84.86%,其次是分类地位未定的真菌(4.58%),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 1属(1.22%);虫草菌表(Cg2)的优势属或种为新古尼异虫草M. neogunnii(83.66%),其次是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9.48%),帚枝霉属Sarocladium(2.07%)和被孢霉属(1.12%)。而来自江西(JX)、石阡(SX)、凤岗(FG)、施秉(Cg3)4个不同地区的新古尼异虫草样本的内菌核优势属真菌均为新古尼异虫草,其相对丰度分别为:99.74%、99.50%、99.73%和98.82%,其余属相对丰度均小于1%。来自湄潭的干标本内菌核优势属为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的一个未定属,相对丰度则高达99.97%。综上结果表明,来自5个不同地区的新古尼异虫草种群的内菌核中不仅是新古尼异虫草M. neogunnii,同时有其他真菌存在。施秉样本周围的土壤真菌群落较虫草样本内菌核具明显的多样性。但有趣的是,采集虫草的土壤中不含新古尼异虫草,而具有相对丰度较大的被孢霉Mortierella spp.和木霉Trichoderma spp.。来自湄潭的干标本,不含新古尼异虫草而是相对丰度较高的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一未知成员,其分类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