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庆丰链霉菌中SQP1质粒控制致育性的遗传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以前的工作已经证明,野生型庆丰链霉菌生物合成Qm的过程,有sQP1质粒参与(SQP1 ),它可以受质粒消除剂的作用,以1.8一19%的频率消除而产生不能合成Qm的突变株(SQP1~-);它们的营养缺陷型互补对菌株杂交,可以发生基因交换而生成原养型重组子。以后又观察到重组的频率因亲株携带SQP1质粒的状态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SQP1~ ×SQP1~-(或SQP1~ ×SQP1~ )杂交,产生重组子的数目要比SQP1~-×SQP1~-杂交高100—1000倍。本文报道的实验数据,指出庆丰链霉菌的致育性受SQP1质粒所控制。  相似文献   
2.
庆丰链霉菌中与庆丰霉素生物合成有关质粒的感染性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q~ 、q~-衍生菌株混合培养,Qm的合成能力可以从q~ 供体转移给q~-受体,其频率因配对菌株的特性不同而在0.03—100%范围内。当q~ 、q~-的营养缺陷型作为两亲株进行杂交时,形成的Sm~r原养型重组子中有50—100%获得了合成Qm的能力,混合孢子中没有重组并带有原来标记的q~-受体菌有20—90%由q~-转变成q~ 。这种转移发生在菌丝阶段,并受AY、EB、SDS或高温培养的干扰,据此我们认为这个与Qm合成有关的质粒具有感染性转移的功能,并命名为SQP1。  相似文献   
3.
用四点杂交方法对庆丰链霉菌的六个基因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了它们在环形连锁图上的排列顺序,并同天蓝色琏霉菌A3(2)、龟裂链霉菌连锁图上的相应位点作了比较,它们之间是十分相似的。  相似文献   
4.
丝状真菌被孢霉产生油脂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人俊  郑幼霞 《真菌学报》1995,14(2):130-135
被孢霉的三个菌株与M14生长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所得到的菌丝体内堆积含r-亚麻酸的油脂。油脂产率以M10菌株为高,而油脂中的r-亚麻酸含量却以M14菌株为高。这种油脂的脂肪酸中,所含饱和脂肪酸主要有豆寇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以及r-亚麻酸。上述被孢霉菌株的培养物接种在含葡萄糖、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大约48小时后,菌丝体顶端细胞形成鼓  相似文献   
5.
我们为了对庆丰链霉菌的遗传研究准备实 验材料,应用效果显著的化学诱变剂N一甲基一 N'一硝基-N一亚硝基狐(NTG),对庆丰链霉菌 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各种不同遗传标记的营养 缺陷型突变体,并分析了这些变种类型的分布 和突变机理。  相似文献   
6.
7.
被孢霉的三个菌株Mortierella sp.M10,M13与M14生长在以葡萄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所得到的菌丝体内堆积含γ-亚麻酸的油脂。油脂产率以M10菌株为高,而油脂中的γ-亚麻酸含量却以M14菌株为高。这种油脂的脂肪酸中,所含饱和脂肪酸主要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亚油酸(C18:2)以及γ-亚麻酸(C18:3,n-6)。上述被孢霉菌株的培养物接种在含葡萄糖、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大约48小时后,菌丝体顶端细胞形成鼓胀球状,此后仍继续胀大。菌体细胞形态的这种特异变化,可能与胞内油脂的累积有关。  相似文献   
8.
影响被孢霉产生含γ-亚麻酸油脂的几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培养条件,如氮源种类、C/N比率、pH、种子种龄与接种量对被孢霉(Mortierellasp.)M14菌株的细胞生长和油脂形成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发酵优于一级发酵。M14菌株二级发酵时,种子种龄以49h为适,接种量宜大(30%)。无机氮源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的产生,有机氮源有利于细胞的增殖。低C/N比率有利于菌丝体产量的提高,提高C/N比率则能促进菌体细胞内的油脂合成。pH对菌体生长、油脂产生以及γ-亚麻酸含量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影响被孢霉产生含r—亚麻酸油脂的几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培养条件,如氮源种类、C/N比率、pH、种子种龄与接种量对被孢霉(Mortierella sp)M14菌株的细胞生长和油脂形成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发酵优于一级发酵。M14菌株二级发酵时,种子种龄以49h为适,接种量宜大(30%)。无机氮源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的产生,有机氮源有利于细胞的增殖。低C/N比率有利于菌丝体产量的提高,提高C/N比率则能促进菌体细胞内的油脂合成。pH对菌体生长、油  相似文献   
10.
庆丰链霉菌的致死接合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丰链霉菌各种衍生菌株的平板或斜面能自发产生麻点现象(pock),而当种内或种间杂交时,这种现象出现得更频繁。从麻点中心和周围孢子中可分别分离到具有产生麻点能力的菌株(Ltz~+)和本身虽然不能产生麻点但却可以作为检测麻点产生的指示菌株(Ltz~-)。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庆丰链霉菌的麻点现象是Ltz~+菌株和作为指示菌的Ltz~-菌株细胞之间在接合过程中的一种致死接合作用(lethal zygosis),致死率可达99%以上。决定这种致死能力的遗传因子能感染转移,可用已知质粒消除因子(如吖啶黄、高温预培养)处理及原生质体再生过程诱发消除。据此,我们认为庆丰链霉菌中产生麻点的能力很可能由质粒基因所决定。对于这种质粒的可能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