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志》研编工作, 该文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性成果, 提出了作为《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框架组成部分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对各植被型组及各植被型进行了简单定义和描述, 并针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若干问题, 特别就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总体框架、混交林的界定以及土壤在植被分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60年侯学煜在《中国的植被》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 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制定了分类等级和划分依据等更加完善的系统, 之后《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1 000 000植被图说明书》和《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以及很多省区的植被专著对该系统进行过修订。2017年宋永昌在《植被生态学》中提出了一个分类等级单位调整的方案。本次提出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基本沿用《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分类单位及系统, 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 主要以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类依据, 包含三级主要分类单位, 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低级单位); 在三个主要分类单位之上分别增加辅助单位植被型组、群系组和群丛组, 在植被型和群系之下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差异和实际需要可再增加植被亚型或亚群系。修订方案包含了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草地)、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湿地)、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和无植被地段9个植被型组, 划分为48个植被型(含30个自然植被型、12个农业植被型、5个城市植被型和无植被地段)。自然植被中有23个植被型进一步划分出了81个植被亚型。  相似文献   
2.
虽然时间过去了八九个月,但南京农业大学庆祝李扬汉教授奖助学基金设立暨李扬汉教授85华诞的热烈场面仍恍如昨日,尤其在这次会上李教授的一段简短朴实却感人肺腑的发言,令人记忆犹新:“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没有想到转眼之间,我已迈入耄耋之年,走过了八十五...  相似文献   
3.
【背景】外来人侵植物紫茎泽兰自然演化出耐高温种群,其适应机制与各种生理代谢有关。【方法】本文从超微细胞化学水平,对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敏感种群ATP酶活性定位,明确其在高温适应性中的作用,试图阐明该草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正常情况下,紫茎泽兰ATP酶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经40℃高温处理后,在不同的处理时间下,抗性、敏感种群之间ATP酶的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以处理12h时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抗高温种群的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TP酶的定位点除细胞壁外,在细胞膜上也呈现大量的分布,而敏感种群在处理12h时的酶活性明显降低,只在细胞壁上有零星的分布。处理24h时,敏感种群叶片已完全萎蔫,细胞结构毁坏,细胞膜破损;而抗高温种群叶片仍然完好,细胞膜上仍有ATP酶分布。【结论与意义】经40℃高温处理后,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初步认为紫茎泽兰对高温的适应性与ATP酶活性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与紫茎泽兰适应性相关的入侵机理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4.
外来植物紫茎泽兰的入侵机理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析外来恶性杂草紫茎泽兰在中国的入侵扩张机制和控制策略,从其种群形成与扩张的生态适应性及遗传分化特性、对本地植物的竞争替代和可持续控制技术基础3个方面进行了集中研究.对紫茎泽兰的主要研究进展为:(1)入侵中国的紫茎泽兰在核DNA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种群,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隔离是导致遗传分化的主...  相似文献   
5.
辽宁和江苏两省杂草稻植物性状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辽宁和江苏两省是我国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发生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明确两省杂草稻识别特征和类型, 我们在两省14个市29个样点采集样品, 与当地栽培水稻品种一并在南京种植, 观测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23个植物性状。结果表明, 两省杂草稻在营养生长期的1月株高、1月和2月分蘖数, 在生殖生长期的果皮色、谷粒长/宽比、百粒重、落粒性、秆硬度、剑叶宽、剑叶长、有效穗数、50%黄熟、50%黄熟–50%抽穗和全黄熟等性状与相应的当地栽培稻存在差异;主成分1和主成分2组成的二维散点图(累计贡献率达43.24%)也显示出两省杂草稻间以及与栽培稻间的差异性。采用欧氏距离对两省杂草稻进行系统聚类可以将杂草稻分为籼型和粳型。其中辽宁省杂草稻全部聚在粳型类群中, 它们又可细分为两类; 江苏省杂草稻既有粳型, 又有籼型, 其中粳型与辽宁省杂草稻聚在粳型类群中, 籼型又可分为3类。这6个类群分别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1类为强落粒、粒轻、秆矮、早熟、偏粳等; 第2类为无芒、穗多、强休眠、剑叶窄、偏粳等; 第3类为长芒、弱分蘖、穗少、弱落粒、偏粳等; 第4类为硬秆、剑叶宽、迟熟、强休眠、偏籼等; 第5类为红果皮、粒长、软秆、粒重、偏籼等; 第6类为无芒、株高、穗长、剑叶长、偏籼等。上述杂草稻的形态学指标和类型的研究将为两省开展杂草稻危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就被子植物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过程中在某些特定时期和细胞中出现的胼胝质壁的活动情况作了介绍,并探讨了其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丛生芽和愈伤组织微繁技术培养紫茎泽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强胜  崔瑾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7):1458-1462
通过丛生芽直接增殖和愈伤组织再分化两条途径建立紫茎泽兰的无性系,可为进一步研究紫茎泽兰入侵的分子生态机制提供植物材料。结果表明:MS+BA2.0mg·L-1+NAA0.05mg·L-1为丛生芽增殖的最适培养基,MS+BA0.1mg·L-1+NAA0.1mg·L-1和MS+BA2.0mg·L-1+NAA0.2mg·L-1分别适于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而1/2MS+IAA0.1mg·L-1对生根最有利。  相似文献   
8.
外来入侵种--紫茎泽兰花芽分化和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俊英  强胜 《植物学通报》2005,22(4):419-425
应用石蜡切片法对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从花芽分化到胚胎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紫茎泽兰从刚孕花序至头状花序的直径(d)大小为1.6~1.8 mm时为花芽分化期;d在1.8~2.0和3.8~4.0 mm范围内为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发育期,其中d在2.3~3.5 mm之间时为减数分裂的主要过程;药壁分化过程为双子叶型,胞质分裂为同时型,绒毡层发育属腺质绒毡层,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胚囊发育属蓼形,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双胚现象.  相似文献   
9.
外来植物紫茎泽兰18个种群的茎叶形态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石蜡切片法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了紫茎泽兰18个种群的茎叶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各种群间茎和叶的形态结构均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其中茎的维管束束数、叶表皮的部分特征变化较明显。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叶表皮的特征分析后,发现种群间的气孔器密度、气孔器指数、气孔器长度、气孔器宽度、上下表皮细胞数目均随地理条件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气孔器密度、气孔器指数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但紫茎泽兰各种群间的叶表皮细胞形状无明显变化,均为无规则型,垂周壁式样均为浅波状深波状;气孔器类型均为无规则型。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六种外来杂草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郭水良  毛郁薷  强胜 《广西植物》2002,22(6):557-562-562
应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 ,比较了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canadensis)、小飞蓬 (Conyzacanadensis)、野塘蒿 (Conyzabonarinsis)、钻形紫菀 (Astersublatus)、一年蓬 (Erigeronannuus)和马缨丹 (Lan tanacamara)等 6种外来杂草在 3 8、2 5、5°C处理 60h后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差异 ,分析了酶谱差异与对温度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 ,温度变化对一年蓬、小飞蓬、钻形紫菀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影响相对较小 ,野塘蒿通过增加酶带、调整同工酶的组成来适应温度的变化 ,反映出这 4种杂草对温度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加拿大一枝黄花表现出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弱 ,对低温适应性较强 ,马缨丹对温度变化表现出相反的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