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豆播期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及其天敌的影响。【方法】试验在2012年、2013年进行,设置了3个大豆播期处理。每周调查播期处理田大豆蚜种群及天敌种类和数量,分析大豆蚜种群数量、种群增长率的时序动态、大豆蚜和天敌的关联度。【结果】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蚜有翅蚜及无翅蚜的种群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有翅蚜蚜量高峰期要早于无翅蚜1周。处理间的大豆蚜田间始见期与终见期随着播期推后而延迟,大豆蚜在田间扩散和消退的时期也随着大豆播期延后。晚播的两个处理高峰期蚜量多于或等于正常播期处理的蚜量。大豆蚜与天敌关联度随着播期的推后而变高。在调查的7种天敌中大豆蚜与异色瓢虫的关联度最高,草蛉、小花蝽和蚜茧蜂也表现较高的关联度。【结论】播期会显著影响大豆蚜的田间始见期和终见期,随着播期的推迟大豆蚜种群高峰期蚜量以及大豆蚜与天敌的关联度都会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大豆高抗虫和高感虫品种混播,明确有效控害保产的最优比例,以实现大豆生产中有效的害虫生态防控和提高大豆产量.[方法]本研究选取高抗(Lamar;R)和与高感(JLNMH;S)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大豆品种,进行不同比例的种子混播种植(即R、S单作,90%R和10%S(9R1S)、80%R和20%S(8R2S)、70%R和30%S(7R3S)、50%R和50%S(5R5S)混播),探究对大豆产量和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及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比例混播处理间斜纹夜蛾和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的百株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S单作.混播处理8R2S和9R 1S以及R单作下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显著高于其他试验处理,而优势度指数(C)显著低于其他试验处理.此外,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D)随着高感虫大豆混播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混播处理8R2S和9R1S,以及R单作都显著高于S单作.对于大豆产量,混播处理显著影响大豆百株籽粒重,但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其中,R单作和9R1S混播方式下大豆百株籽粒重最高,且有随着高抗虫品种(R)混播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结论]高抗虫和高感虫品种混播可有效降低大豆主要害虫发生,且R混播比例≥80%能有效提高昆虫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并对大豆产量提高有利.大豆生产中,建议采用80%以上的高抗虫品种与高感虫品种混播以实现大豆控害保产的生态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近年农业新发害虫,为探讨作物分布和种植布局与其田间发生的关系,本文初步研究了作物种植比例、种植模式对二点委夜蛾田间发生规律的影响。【方法】在济宁市等二点委夜蛾发生典型地区,调查统计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种植分布情况,完成作物种植比例影响试验;在济宁市和肥城市不同作物田进行诱蛾试验,研究分析不同作物种植方式与二点委夜蛾发生关系。【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单植玉米比例与玉米田2代幼虫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植大豆比例与越冬代蛾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玉米毗邻花生、大豆田诱蛾量显著高于小麦-玉米种植田。【结论】以上试验说明,越冬代成虫羽化后向各种作物田迁移,没有特别喜好。1代以后的成虫则更喜欢玉米周围有花生、大豆种植的田块,越冬代幼虫可能更喜欢在花生、大豆田越冬。  相似文献   

4.
杀虫剂使用失当是甜菜夜蛾大发生的重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櫣bner)在我国的危害面积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了解甜菜夜蛾的发生和成灾规律,改善和提高预测与防治技术,文章就杀虫剂对甜菜夜蛾及其天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杀虫剂使用失当是甜菜夜蛾大发生的重要原因。甜菜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超过天敌,而天敌的飞行、搜索、攻击和产卵等行为,以及生长、发育、生殖和寿命等又容易受杀虫剂的干扰,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天敌对甜菜夜蛾的控制能力。因此,如何合理使用杀虫剂,在有效控制甜菜夜蛾种群的同时,达到保护天敌的目的,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黑点银纹夜蛾(Plusia nigrisigna)幼虫主要危害大豆和十字花科蔬菜,豆田中银纹夜蛾、大豆小夜蛾等多种害虫常常混合发生,结果往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1979年8月,我们从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大豆蚜Aphis glycines(Matsumura)是危害我国大豆产量的重要刺吸式害虫,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 solani(Kaltenbach)是近年来在大豆田发生逐渐呈上升趋势的刺吸式害虫,蚜虫的发生动态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试验调查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邻作种植模式对大豆田刺吸式害虫及其他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的影响,为精准使用农药防控蚜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大豆田刺吸式害虫以及天敌的种群动态,在哈尔滨香坊农场进行马铃薯-大豆、大豆-玉米邻作的种植模式,对其大豆田中大豆蚜、茄无网蚜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及天敌动态发生数量进行调查。【结果】2014年与2015年玉米-大豆、马铃薯-大豆种植模式的大豆田中的大豆蚜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田,2014年玉米-大豆差异更显著,2015年马铃薯-大豆差异性显著。2014年与2015年玉米-大豆、马铃薯-大豆邻作种植模式的大豆田中的茄无网蚜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田。而2014年8月温度低于2015年虫量相对高于2015年,虫量高时天敌总群动态也相对较高,达到调控作用。【结论】玉米-大豆、马铃薯-大豆邻作种植模式能够起到减少大豆蚜和茄无网蚜的为害的作用,并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7.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幼虫,是一种食用昆虫,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药用和经济价值。了解适宜豆天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大豆品种(品系)和种植密度,可为豆天蛾幼虫规模化饲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通过设置两因素裂区实验,在10个品种(品系)大豆和2个种植密度水平下,测定豆天蛾幼虫生物学参数,明确适宜豆天蛾幼虫养殖的大豆品种(品系)和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系)和种植密度对豆天蛾幼虫存活及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使用连151、淮豆9号、东辛3号和H0573大豆饲养的豆天蛾幼虫产量和存活率较高,虫体长度较长,发育历期较短;大青豆饲养的豆天蛾幼虫产量较低,幼虫发育整齐度较差,发育历期长。当种植密度为40 cm×30 cm时,豆天蛾幼虫存活和发育历期整齐度均显著高于种植密度40 cm×15 cm。综上所述,较适宜豆天蛾幼虫养殖的大豆品种(品系)为连151、淮豆9号、东辛3号和H0573,种植密度为40 cm×30 cm。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柴胡种植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试验,设计冬小麦收获后复播大豆、大豆套作柴胡(小麦-大豆/柴胡)和冬小麦收获后复播柴胡(小麦-柴胡)及玉米套作柴胡(玉米/柴胡)3种种植模式,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适宜柴胡的"粮药"栽培模式.结果表明:与玉米/柴胡和小麦-柴胡种植模式相比,小麦-大豆/柴胡种植模式经济产量最高,生态效益最好;不同柴胡品种中,万柴胡(原产地温度相对较高)产量最高,左柴胡(原产地温度相对较低)最低,表明柴胡适宜从高温地区引种到低温地区栽培,可提高产量.小麦-大豆/柴胡种植模式为最佳"粮药"栽培模式,其柴胡产量比玉米/柴胡和小麦-柴胡种植模式分别增产11.6%和16.8%.  相似文献   

9.
于2014—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内蒙古棉花综合实验站设置大田试验,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一膜三管六行”机采棉配套栽培技术种植,研究播期(4月20日、4月30日和5月10日)对棉花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播期推迟,棉花生育时期推迟,生育期缩短,铃期日均温降低,收获密度增加;播期显著影响棉株干物质累积、养分吸收与分配,以及产量和品质形成,4月30日播种条件下,棉株干物质和养分在经济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养分总积累量及养分的皮棉生产效率较高,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达6505.9和2660.9 kg·hm-2,且纤维品质较优;4月20日播期下,收获密度、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最低,虽然生物量和养分经济系数最高,但最终籽棉和皮棉产量仍较4月30日播期降低10.9%~14.0%和11.1%~14.2%;5月10日播期,虽然可以避开种子萌发期低温冷害,但棉铃发育期日均温偏低,尽管生物量和养分累积量最高,但是生物量和养分经济系数、养分的皮棉生产效率最低,最终籽棉和皮棉产量较4月30日播期降低32.5%~34.7%和35.9%~36.2%,且纤维品质最差.综合分析, 4月30日左右为内蒙古西部荒漠旱区棉花种植的最佳播期.  相似文献   

10.
银纹夜蛾(Plusia agnata Staudinger)是大豆主要食叶害虫,严重发生时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我们从1979年6月起,从自然息病死亡的银纹夜蛾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多角体病毒,并对其形态特征和杀虫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93-1996年作者研究了豆田16种可控因素对夏大豆病虫害、天敌和产量的综合效应。根据既控病虫增产又保护生态的原则,综合评价了可控因素,提出了夏大豆病早了优控制策略:同穴(4:1式)或间作(9:2式),鲁豆4,6月10日前后播种、1800g/hm^2微肥拦种,N45kg/hm^2,P2O560kg/hm^2,K20150kg/hm^2,有机肥22500kg/hm^2,甲拦磷0.36%拌种,多菌  相似文献   

12.
密度、种植方式和品种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豫北高产灌区的生产条件下,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种植方式对两个品种的株高、茎粗、穗位、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穗部性状、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郑单958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900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4236.97kg/hm2,浚单20在宽窄行种植方式和825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达到13333.51kg/hm2。  相似文献   

13.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的适宜值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武香粳14为材料,对机插水稻的育秧、移栽、肥料运筹等高产栽培技术适宜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谷播量以每盘(1624 cm2)150~180g为最佳;壮秧剂处理的秧苗质量与机插质量均好于其它复合肥处理,复合肥处理苗床的用量以N∶P2O5∶K2O=10∶10∶5及150 g·m-2复合肥较好;双膜育秧的秧苗须在播后21 d内机插大田;小棵密植(取秧面积1.26 cm2、株距11.7 cm、行距30 cm)有利于提高机插水稻的个体质量及群体水平;大田施N量为315 kg·hm-2、基蘖肥∶穗肥=6∶4的处理产量最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显著提高是机插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初花期形态建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麦/玉/豆”套作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幅宽和玉米株型对大豆生长前期形态建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株型玉米下大豆生长带的温度、湿度和透光率是导致大豆茎叶形态和组织解剖结构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较大幅宽和紧凑型玉米下大豆的植株较矮,主茎较粗、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叶面积指数和比叶质量较高,产量较高;而较小幅宽和松散型玉米下大豆的茎叶生长不良,株高增长过快,主茎柔弱,容易倒伏,产量较低.在1.17 m/0.83 m(大豆/玉米)幅宽下对不同株型玉米影响下的大豆初花期茎、叶组织切片观察发现,随着荫蔽程度的加重,大豆的叶片变薄,表皮细胞体积变大,角质层变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细胞间隙增大;茎的表皮和次生木质部也变薄,薄壁细胞排列疏松,导管分化较迟,韧皮纤维不发达.套作模式下保证全年高产、高效的田间最优配置为:与紧凑型玉米套作,大豆幅宽1.17 m,玉米幅宽0.83 m.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硝态氮的适宜含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冬小麦季不同施氮处理(夏玉米季不施氮)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夏玉米季土壤硝态氮的适宜含量.结果表明:在播前土壤无机氮含量较高的条件下,冬小麦季施用150kgN.hm-2即可满足冬小麦/夏玉米两季作物的氮素需求;各氮肥处理在冬小麦季的氮肥施用当季的利用率仅为11%~23%,在夏玉米季氮肥残效利用率则高达30%~52%.当夏玉米播前0~90cm土层硝态氮含量达到82kg.hm-2时,无需施氮即可保证夏玉米十叶期的生长,达到151kg.hm-2时,无需施氮即可保证整个生育期的生长.夏玉米十叶期和收获后0~90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低于46和65kg.hm-2时,则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效应,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0~9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应控制在65~151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16.
对小偃54小麦的品质,抗逆性与各年产量变化等特点已进行过大量试验,并已在河南、陕西等省大面积推广。为了在京郊及华北地区能合理栽培这一优质稳产小麦,针对其分蘖力强与耐低营养的特性,1999扑秋在京郊布设了每公顷45kg、75kg、105kg和135kg4个播量等级与每公顷296kgN,31kgP,35kgK和192kgN,62kgP,70kgK2个肥力水平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该优质小麦在京郊的适宜播量为105kg/hm^2,施肥量为中等肥力即可达6000kg/hm^2的产量,从而可获得投入少,产出高,节约化肥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DSSAT模型中的CERES-Maize作物模型和Century土壤模型,分析了作物管理参数、施肥量、土壤初始氮含量和作物桔杆还田对吉林省黑土地区玉米生长、氮循环以及有机碳氮生态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目标产量为12000~15000kg.hm-2条件下,最佳施氮肥量为200~240kgN.hm-2.在该氮肥用量下,玉米地上氮吸收量为250~290kgN.hm-2,其中,120~140kgN.hm-2来自土壤,130~150kgN.hm-2来自肥料;提高氮肥用量(250~420kgN.hm-2)将导致土壤残留氮明显增加(63~183kgN.hm-2);延迟追肥时间同样导致土壤残留氮增加;当玉米秸杆还田量超过6000kg.hm-2时,模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可以维持当年的供需平衡.建议在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玉米带,化肥施氮量控制在200~240kgN.hm-2,适时追肥,秸杆还田量在6000kg.hm-2以上,以确保高产和维持土壤养分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Nitrogen fertilizer is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to increase the yield and significance of winter wheat. The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split zone design and was repeated three times.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level is set to 4 treatments, 75, 150, 225 and 300 kg ha−1 are arranged in the main plot, and different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ios are arranged in the sub-plots, respectively 5:5 (50%+50%) and 6: 4 (60%) + 40%). Nitrogen fertilizer was applied before sowing, jointing stage, flowering stage and filling stage. The experimental plot is 12 m2 (3 m × 4 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225 kg/hm2 nitrogen application and 60%+40%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the yield of Jintai 182 was the highest compared with other treatment groups. With the increase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the number of ears, grains per ear, thousand-grain weight and grain yield all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Each factor reached the highest 225 N kg / hm2, 417.17, 30.74, 40.96 g and 6182.11 kg / hm2. Compared with 75 kg/hm2 topdressing fertilizer, 225 kg/hm2 is a more suitable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for winter wheat. Within a reasonable rang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content and winter wheat yield. By studying the amoun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a reasonable ratio of base fertilizer to topdressing,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can be maximized and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can be avoided.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紧凑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的研究发现,保证适宜种植密度,增加群体总粒数是陕单902高产的基础;建立合理的群全结构和干物质生产体系,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能力是陕单902高产的关键;协调群体库源关系,提高成粒率是陕单902高产的根本。采用合理密植(不超过60000株/hm^2),宽窄行和双株栽培,保证足量氮肥和适宜氮,磷,钾配比等主要配套技术可改善大穗型玉米品种陕单902的群体库源性状,提高产量潜和。  相似文献   

20.
过量施用氮肥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氮肥合理使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了西南玉米两种主要套作模式下氮肥运筹对玉米氮素利用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分带轮作种植玉/豆模式后,玉米收获期植株中的氮素积累较玉/薯模式平均提高了6.1%,氮收获指数增加了5.4%,最终使氮肥利用效率提高4.3%,氮素同化量提高了15.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22.6%;玉米收获后硝态氮淋溶损失减少,60~120 cm土层中硝态氮残留玉/豆模式较玉/薯模式降低了10.3%,而0~60 cm土层中平均提高了12.9%,有利于培肥地力,两年产量平均较玉/薯模式高1249 kg·hm-2,增产22%;增加施氮量提高了植株氮素积累,降低了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60~10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累积量在0~270 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继续增加施氮量会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的淋溶;氮肥后移显著提高了土壤0~60 cm土层硝态氮的积累.两种模式下施氮量和底追比对玉米氮素吸收和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不一致,玉/豆模式以施氮180~270 kg·hm-2、按底肥∶拔节肥∶穗肥=3∶2∶5的施肥方式有利于提高玉米植株后期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减少了氮肥损失,两年最高产量平均可达7757 kg·hm-2;而玉/薯模式在180 kg·hm-2、按底肥∶穗肥=5∶5的施肥方式下,氮素积累利用及产量均优于其他处理,两年平均产量为6572 kg·hm-2,可实现两种模式下玉米高产、高效、安全的氮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