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介云 《四川动物》1995,14(4):177-178
红嘴鸥的能量代谢分析吴介云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昆明650092红嘴鸥(Larusridbundns)是鸥形目、鸥科、鸥属的野生鸟类。自1985年以来,每年冬季大量迁徒到昆明越冬,形成了春城的一大特殊景观。为了保护好红嘴鸥,进行了有关红嘴鸥能量代谢分析的...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1月5日,在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进行冬季水鸟多样性资源调查时,于梁子湖区东沟镇南湾(114°36′20″E, 30°15′49″N,海拔18 m)观测到1只细嘴鸥Chroicocephalus genei(图1:左)。发现地为长江与梁子湖连通的水渠出水口,此区域沿湖附近密布鱼塘。冬季抽干水的鱼塘裸露出淤泥质滩涂,贝类等无脊椎动物和各类底栖生物资源丰富,吸引了鸻、鹬、鸥、鹭等众多水鸟来此觅食。被发现时,该鸟与红嘴鸥  相似文献   

3.
红嘴鸥越冬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数量分布 根据1985年冬季的系统观察和以往几年的零星记录,将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在昆明地区的分布、数量分别列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1985年前红嘴鸥主要分布在滇池和呈贡、晋宁、安宁等地,只有少数个体偶然到城区的八大河及附近农田、水池,但都没有大批进城的情况,其数量最多的是1984年,约2000只。 从表2可以看出,1985年11月份红嘴鸥开始在城区的盘龙江的德胜桥、南太桥等桥段出现,后来数量和分布点  相似文献   

4.
红嘴鸥在贝加尔湖的分布和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紫江  赵雪冰  杨明 《四川动物》2007,26(3):552-554
在对贝加尔湖地区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的数量分布及繁殖习性的现场考察中发现,贝加尔湖及其附近广阔的湿地是红嘴鸥繁殖的理想场所,每年至少有50000对红嘴鸥在当地繁殖;红嘴鸥为半早成鸟;红嘴鸥的筑巢、产卵、孵化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先后不一进行的。这次考察为进一步揭示红嘴鸥的繁殖生态和促进对红嘴鸥及其鸟类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水鸟求偶趣景水鸟体内的性腺成熟之后,它的体内不免发生变化,如卵巢、卵子、精子的成熟和形态的变化。经历漫长冬季,早被磨损了的羽毛,逐渐换上了艳丽多彩的“婚装”,尤其雄鸟更显得格外明显、光彩夺目.我国沿海地区的红嘴鸥,那淡灰色的羽毛是非常素朴的,只有眼睛...  相似文献   

6.
圈养条件下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食物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食物对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Latin ridibundus)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为18只红嘴鸥提供2~6种食物连续圈养4个周期共28 d后放飞,以探讨其食物选择特点.结果表明:1红嘴鸥偏爱新鲜的泥鳅、小鱼、小虾等,但也取食干鱼,以及面包、专用饲料、白菜等;2红嘴鸥昼夜取食,全天食物总消耗量随食物类别增多而增加,为14.4~118.6 g/d,平均(62.67±30.10)g/d,但受取食行为及食物可口性的影响;3红嘴鸥有群体取食特点,少数个体的取食诱导,导致某种食物或者某天的食物日消耗量增大;④改变食物构成时,红嘴鸥要经过1~2 d的取食试探才能正常取食,短期饥饿弱化了这种试探过程;⑤食物不是影响越冬红嘴鸥体重的惟一因素,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但其体重减少,而同期野外红嘴鸥的体重则从274 g增加到369 g.作者认为,在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取食大量面包和专用饲料是对食物短缺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2009年4月采用固定样线法对嘉陵江南充段冬季水鸟的迁徙时序及数量变化进行了监测.在记录到的26种冬季迁徙水鸟中(针尾鸭除外),10月迁入该地的有斑嘴鸭、白骨顶等6种;11月迁入的水鸟种类最多,包括红嘴鸥、赤麻鸭等11种;12月迁入的有凤头潜鸭、普通秋沙鸭等6种;1月迁入该地的有翘鼻麻鸭和罗纹鸭2种;...  相似文献   

8.
陕西红碱淖普通燕鸥和鸥嘴噪鸥的繁殖生态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4~7月,采用定点观察法和逐巢清点法,对陕西省红碱淖地区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和鸥嘴噪鸥(Gelochelidon nilotic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都是4月末迁至红碱淖,并于5月中旬进入繁殖期。普通燕鸥和鸥嘴噪鸥都选择在湖心岛上营巢,普通燕鸥巢址沿岛边缘四周呈线状分布,而鸥嘴噪鸥位于岛中央向外扩散呈块状分布。对食物调查发现,两者在食物资源利用上存在部分生态位分离。巢址分布格局差异性和食物资源利用生态位部分分离是两者能在同一领域共存的主要原因。对雏鸟的体重等形态参数进行Gompertz曲线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两种雏鸟生长状况的差异性从另一面也可以反应二者种间竞争压力的缓和。另外,从一定的角度分析了两者与遗鸥(Larus relictus)的伴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有关棕头鸥和遗鸥两近似种的分类与分布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近几年的野外观察结果并分析有关文献资料,系统地比较研究了棕头鸥和遗鸥两近似种的分类和分布现状,直接依据野外活体形态并对照系列标本对两种鸥的成、幼鸟和雏鸟的形态及野外临别特征给出了较精确的描述,澄清了这两种鸥以往在分类上的混淆有分布认识上的错位,同时从生态-动物、地理和行为学的角度对两种鸥的现有分布和今后分布态势的演进做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对采自陕西红碱淖湿地繁殖的遗鸥Larus relict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和鸥嘴噪鸥Gelochlidon nilotica的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联合已知该基因全序列的其它32种鸟类,构建了36种鸟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确定了4种鸥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结果表明:4种鸥Cytb基因全长均为1 143 bp;MP、ML和Bayes树拓扑结构大致相同,支持遗鸥、渔鸥Larus ichthyaetus和地中海鸥Larus audouinii、Larus melancephalus划归为黑头鸥族;棕头鸥划归为面具族;遗鸥与地中海鸥亲缘关系较近,与渔鸥次之,与棕头鸥亲缘关系较远;普通燕鸥和鸥嘴噪鸥均划归为黑帽族;燕鸥属和凤头燕鸥属亲缘关系较近,噪鸥属较为古老,是较早分化出的一支;鞘嘴鸥科作为单型科,受不同选择压力导致和鸥类亲缘关系甚远;建议将灰头鸥Larus cirrocephalus移人巾头鸥族;鸥科、燕鸥科和剪嘴鸥科的拓扑结构未能准确解析,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嘴鸥大规模进入昆明城区觅食形成人鸟互动的重要生态现象,其在城区的停留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基于常年统计和定点连续观察,本文探讨了红嘴鸥在昆明城区的停留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① 1987~2006年,红嘴鸥到达和离开滇池的日期分别是10月3日~11月3日和翌年的3月18日~4月18日;停留177±9 d,在滇池停留32±11 d 后才进入城区,而不进城34±21 d 后才离开滇池;② 2007年2月12日~3月4日,红嘴鸥每日7: 25~9: 50进城觅食,10: 30~16: 30返回滇池夜宿,在城区停留 4.7±1.5 h/d(2.5~8.5 h/d);③人工投喂食物是吸引红嘴鸥进城并长时间停留的决定性因素;而突发声响,特别是水面划船等人为干扰,促使红嘴鸥过早返回滇池.作者认为,为了促使红嘴鸥进入城区并长时间停留,需要限制游船等人为干扰和深入了解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分布地及其动态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杨超  汪青雄  黄原  肖红 《动物学杂志》2013,48(4):605-618
本文对采自陕西红碱淖湿地繁殖的遗鸥(Larus relictus)、棕头鸥(L.brunnicephalus)、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和鸥嘴噪鸥(Gelochlidon nilotica)线粒体ND2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联合已知该基因全序列的其他44种鸟类,重建了48种鸟类51个体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确定了4种鸥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结果表明,4种鸥ND2基因全长均为1 041 bp;ML、MP和Bayes树拓扑结构大致相同,支持遗鸥划归为黑头鸥族(Black-headed species),棕头鸥划归为面具鸥族(Masked species),棕头鸥较为原始;普通燕鸥和鸥嘴噪鸥均隶属于黑帽族(Black cap species),鸥嘴噪鸥较为原始,处于分支底部,普通燕鸥与黑枕燕鸥(S.sumatrana)及与北极燕鸥(S.paradisaea)、南美燕鸥(S.hirundinacea)、南极燕鸥(S.vittata)聚类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但未能明确其具体分类地位;由于样品缺乏,鸥科(Laridae)、燕鸥科(Sternidae)和剪嘴鸥科(Rynchopidae)拓扑结构未能正确解析.  相似文献   

13.
昆明翠湖是昆明越冬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了解红嘴鸥越冬期的日间行为模式,掌握其活动规律,2017年11月—2018年2月和2018年11月—2019年2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在翠湖水域对越冬红嘴鸥日间行为节律及行为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时段内越冬红嘴鸥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采用Pearson检验法检验了各行为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越冬期红嘴鸥行为时间分配比例为:觅食(44.01±1.70)%、休息(18.84±0.93)%、修整(9.44±1.00)%、警戒(2.45±0.57)%、行走(3.01±0.39)%、游泳(13.77±1.01)%和飞行(8.47±0.68)%。其中,行走和飞行行为在日间各时段内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明显的日节律性变化,其他行为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觅食(F=9.112,P0.01)、休息(F=12.798,P0.01)行为在不同月份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而警戒行为在不同月份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8,P0.05),具有明显的月节律性变化。昆明翠湖越冬红嘴鸥在整个越冬期间以补充、积累能量为主;日间行为存在明显的"上午觅食+中午休息+下午觅食"的行为模式,一天中最主要的行为是觅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骨髓细胞常规空气干燥法和Sumner(1972)的方法(C带),Howell(1980)的方法(银带),对近年来昆明过冬的红嘴鸥的核型及其C带和银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出:红嘴鸥的2n应为68±。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均显示出一个深浅不同的C带。Z染色体上有一个微小而模糊的C带,而W染色体大部分染色质被深染。其染色体经快速银染后表明,2对NORs均在微小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5.
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对西藏南部羊卓雍错的水鸟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沿湖选择了24个观察点,分别在繁殖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秋季和冬季进行了6次调查。采用核密度分析(Kernel analysis)的方法,对两只卫星跟踪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活动区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记录到水鸟32种31044只,隶属于6目10科。雁鸭类和鸥类分别占水鸟总数73.9%和19.1%,主要是斑头雁、赤嘴潜鸭(Rhodonessa rufina)、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等。水鸟多样性较高的季节是春秋迁徙季节。羊卓雍错夏季主要的繁殖种群是斑头雁和棕头鸥,也有少量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繁殖个体;冬季主要物种是赤嘴潜鸭,经常聚集在融化的冰面上。春季斑头雁的数量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进入繁殖期后,斑头雁处于孵卵阶段,繁殖种群的数量达到2000余只;繁殖后期,斑头雁换羽结束,成鸟带领幼鸟在鸟岛附近的湖边取食,此时观察到斑头雁的数量又有明显的增加;秋季斑头雁的南迁致使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冬季许多斑头雁从北方如青海湖等地迁来越冬使得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多分布于湖西浪卡子县城附近的沼泽湿地和湖南部的绒波臧布河流的入口处。卫星跟踪结果表明,羊卓雍错是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湖西部沼泽湿地和湖南部的河流入口处是其主要活动区域,而且该湖与雅鲁藏布江河谷之间通过斑头雁的往来移动存在着联系,因而是西藏南部禽流感监测的重要地点。  相似文献   

16.
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自1863年被首次命名之后,一直鲜为人知。仅有少数标本采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我国的山东烟台、青岛和福建福州(Collar et al. 2001)。1937年夏, 21只标本采自青岛外海岛屿(Shaw 1938)。这是中华凤头燕鸥在20世纪最后一次确切的记录。此后长达63年之久,该鸟似乎失去了踪迹。基于标本采集的地点和时间分布,鸟类学家们推测该鸟应在山东和福建沿海繁殖,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周边的南中国海越冬。由于缺乏确切的资料,IUCN将中华凤头燕鸥列为极危物种,而我国则将它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000年夏,中华凤头燕鸥在马祖列岛被台湾鸟类摄影家重新发现,有8只成体混群在大约2 400只大凤头燕鸥(T.bergii)中繁殖。2004年8月,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小组在浙江韭山列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另一繁殖群体,有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4 000只左右的大凤头燕鸥中繁殖。2006年,在澎湖列岛繁殖的大凤头燕鸥群中也发现了1对中华凤头燕鸥。马祖列岛繁殖群体由于屡受大陆渔民捡蛋等干扰,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由于实施了严格的保护措施,2006年始数量逐渐回升,2008年繁殖个体数量最大时达到17只。近年由于猛禽等干扰因素,繁殖屡遭挫折,种群数量再次下降。韭山列岛繁殖群由于遭受渔民捡蛋,繁殖连年失败。  相似文献   

17.
何芬奇  江航东 《动物学杂志》2016,51(6):1139-1141
黑嘴端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今又称中华凤头燕鸥,因其群体数量殊微自鸟种受胁状态定量评估以来一直被视为极危物种。尽管近些年来只观测报道了该种在台湾海峡和大舟山群岛的两个群体,作者2010年撰文指出应视其北方群体依然存在。2016年8月8日,韩国政府发布公报称,在韩国西南部的近海无人岛屿上观察记录到有黑嘴端凤头燕鸥繁殖,同年自8月初至9月上旬,在中国江苏如东和山东胶州湾相继发现记录到黑嘴端凤头燕鸥成鸟引领当年幼鸟并成鸟结小群停歇的多起实例。据此,对黑嘴端凤头燕鸥北方群体的存在应再无争议且对该种繁殖分布态势之拼图板的认知亦初显完整。但诘问依然是:就黑嘴端凤头燕鸥群体总量而言,被人类所知晓的,或者换言之,处在人类监控或掌控之下的,其比例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8.
缘起人们认识候鸟迁徙规律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鸟类环志,即把国际统一的特定标识物系在鸟的身体上,放飞,再次捕捉回收,分析它们迁徙的时间、地点和线路。自红嘴鸥1985年进入昆明城区以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环志工作。1986年3  相似文献   

19.
汪青雄  肖红  杨超 《生态学杂志》2012,31(4):949-953
2009—2011年4—7月在陕西红碱淖对同域分布的遗鸥和棕头鸥巢参数特征、巢群空间分布和巢址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巢外径、巢深、巢高等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与营巢生境和巢址空间分布上有关;从巢群空间分布上来看,两者均选择于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巢群呈斑块状分布,但彼此没有混巢现象,有时甚至通过压缩种间巢间距来达到共存,由于遗鸥繁殖群体数量占优势,遗鸥总是占据最佳的巢域,棕头鸥巢群通常被排挤至湖心岛边缘部分;在巢址生境选择上,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巢离水面高度和巢距最近水边距离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两者巢址生境选择上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使得巢址生境选择上存在生态位差异,促成了遗鸥和棕头鸥能在同一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夏秋季活动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钢  刘冬平  江红星  单凯  侯韵秋  戴铭  楚国忠   《生态学报》2008,28(6):2629-2629~2635
2006年4~9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青海湖重要繁殖水鸟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在不同繁殖阶段的活动性,以及与人和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6只棕头鸥个体的遥测结果表明,繁殖初期棕头鸥的活动区较大,进入繁殖中期,活动区明显变小;随后繁殖后期的活动区面积有所增加,到了迁徙前期,活动区面积已接近繁殖初期.不同阶段活动区核心面积(50%Fixed Kernel)与活动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繁殖初期、中期、后期和迁徙前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5.48 km2±4.54 km2)、(1.61 km2±0.41 km2)、(3.53 km2±2.63 km2)和(11.61 km2±9.36 km2).棕头鸥在不同繁殖阶段的日活动区大小有显著差异.繁殖初期,棕头鸥经常活动于鸬鹚岛、蛋岛和布哈河口,它们都是棕头鸥较好的取食地,鸬鹚岛和蛋岛由于有许多游客投喂食物;在繁殖中期,棕头鸥进入孵化阶段,活动区较繁殖前期明显缩小.由于湟鱼返回布哈河口一带产卵繁殖,棕头鸥经常聚集在此地取食;在繁殖后期,棕头鸥需要寻找大量的食物进行育雏,因此活动范围再度扩大;进入迁徙前期,幼鸟已经长大并学会飞翔,其活动区进一步扩大,与繁殖初期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