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化石》2001,(3)
本刊2001年第3期截止发稿时 ,惊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贾兰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于2001年7月8日在北京医院逝世 ,亨年93岁。沉痛悼念贾兰坡院士  相似文献   

2.
贾兰坡教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参加早期北京猿人发掘和研究的古人类、旧石器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在最近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31次会议上,当选为该院的外籍院士,同时也是对他的几十年来科学研究工作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承认。(华实)贾兰坡教...  相似文献   

3.
侯江  刘立民 《化石》2007,(4):15-17
贾兰坡、卞美年这对老友、地质调查所早期同道、周口店遗址第一批研究人员、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初,相聚北京又到重庆以后,由时任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和北碚区文星湾两地)的副馆长方其仁陪同,于上午驱车来到北碚文星湾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抗战时期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内迁落脚之地。贾兰坡时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卞美年曾任职美国大西洋石油公司。贾兰坡与卞美年有着许多珍贵的同时。同时进入地质调…  相似文献   

4.
潘云唐 《化石》2003,(4):11-1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贾兰坡 ,从一个穷苦的高中毕业生 ,自学成才 ,一跃而为杰出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他同时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取得了最高学术称号 ,堪称奋斗者、成功者的楷模。他的光辉业绩已见于很多出版物、很多媒体报道 ,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了。在今年 1 1月 2 5日———他 95岁诞辰就要来临之际 ,我们很想从他身上找到更多有益的启迪。家和万事兴贾兰坡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城北约 7公里的山村———邢家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贫穷…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11次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年会暨纪念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会议拟于2008年9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会前将出版年会学术论文集和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年会学术论文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6.
一、地层观察灵山县位于广东省的西南角。境内分布着很多喀斯特孤峯或峯林,孤峯脚下有许多溶洞(图1)。 1960年初,广东省文管会在灵山县进行洞穴调查时,发现了人类化石和哺乳类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得知后,于同年4月下旬,在贾兰坡和颜訚教授的领导下,刘昌芝、操汉文及笔者等5人前往孩地工作。探查了马鞍山的东胜岩、葡地岩、尽头岩;钟秀山的滑岩洞;石背山的洪窟洞;龙武山的乞丐岩;恩胜岩、三海岩等15个地点,  相似文献   

7.
<正>场景一:入队考试2万年前的欧洲,某个人类部落。一场考试正在进行,主人公科达和几名少年围坐在火堆旁,奋力磨制着石矛。一旦考核通过,科达将正式加入狩猎队,担负狩猎和保卫工作。幸运的是,科达通过了考试。求生解析2万年前的地球正处于冰川期,气候寒冷,生命脆弱。要想生存下去,人类既得防着剑齿虎、洞鬣狗、野狼等凶猛的肉食动物,还得捕捉猛犸、草原野牛等大型草食动物。除了组队求生,人类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8.
林圣龙 《人类学学报》1987,6(4):352-360
以往的国内文献很少提及国外发现的砸击制品的材料,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的综述。 一 砸击技术和砸击制品的名称,无论在中文还是外文文献中,用法都很不统一,特别是外文名称在国内文献中很少出现,为此我们先分别作一介绍。 砸击技术的中文名称:砸压法、两端打片法(裴文中,1948),砸击方法(贾兰坡,1956),砸击法(张森水,1962),两极打法(贾兰坡等,1972),两极法(邓聪,1986)。  相似文献   

9.
山门初叩     
不久前,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他从1931年春就参加了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在黄慰文同志协助下,完成了回忆录体裁的《周口店发掘史》一书。这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人类学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当事  相似文献   

10.
<正>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主办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会议暨纪念贾兰坡先生百年诞辰会议"于2008年9月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70余单位的近200名专家学者和相关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71篇,在会前出版了  相似文献   

11.
刘志成  杨逸 《化石》2016,(3):69-74
正1999年,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在石狮市发现台湾海峡原始人化石,经厦门大学教授蔡保全与刘志成等众学者共同研究,确定其为古人类肱骨化石,该重大发现得到了贾兰坡院士的认可。贾兰坡院士根据发现者的意见将其命名为"海峡人",并为其题词。第一件海峡人化石发现的经过1998年11月,在石狮市祥芝电讯站,蔡久芳先生打电话给泉州晚报社编辑部,说他那里海内出水一些东西,需要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的电话号码,希望编辑部能够联系到刘志成,编辑部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学报》1983,2(2):204-204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阿尔及利亚国家科研组织交流计划,由贾兰坡、黄慰文、卫奇和彭贤治组成的史前考古考察组,于1982年9月底离京赴阿。防问期间,他们除了参观阿尔及利亚人类学、史前学和人种学研究中心、史前博物馆和进行学术交流外,还考察了大阿特拉斯山脉北麓的三个时代不同的旧石器文化遗址。 (黄) 贾兰坡教授应伯尔尼大学班迪教授邀请,于1982年10月下旬到达瑞士,先后在伯尔尼、苏黎世、巴塞尔、日内瓦和纳沙泰尔等地讲学和参观,  相似文献   

13.
自1974年山西阳高许家窑遗址发现以来,关于该遗址的地质时代,许多科学工作者发表了很不相同的看法,用同位素等方法测定的绝对年代数据也相差很大。贾兰坡教授等根据一1974年首次发掘的动物群和文化遗物,认为许家窑人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欧洲发达的莫斯特文化期至奥瑞纳文化期之初的阶段,也就是玉木冰期早期阶段,估计它的绝对年龄约在距今6万至3万年前。1976年卫奇等进一步发掘该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遗址的代表种——裴氏扭角羊和似布氏田鼠,结合地层的分析,贾兰坡教授等认为该遗址的年代应超过10万年。严富华等分析了许家窑遗址的孢粉  相似文献   

14.
陈纲 《人类学学报》1985,4(1):94-102
一、前 言 下颌齿槽弓的形态和发生历来为解剖学家、人类学家和口腔医学家们所重视。本文参考有关资料,对其作一简要综述。 下颌体上有三个与形状相应的弧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下颌齿弓(弧)、下颌齿槽弓(弧)、下颌基底弓(弧),统称为下颌弓(弧)(贾兰坡,1954;吴汝康,1962)。 下颌齿槽弓是以下颌齿槽的唇(颊)侧缘和舌侧缘分别连成的两条弧线所构成的马蹄铁形区域(贾兰坡,1954;吴汝康,1962),因而可分为唇(颊)侧的外弓和舌侧的内弓(图1)。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人类大发现》一书问世中华地阔物丰,文化源远流长。自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周口店北京人发现至今,我国人类化石和石器文化的出土已遍及各省、市、自治区,大量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这一学科的宝库,而且推进了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的研究。贾兰坡教授根据这些发现和自...  相似文献   

16.
程新民 《化石》2006,(3):26-28
周口店遗址是世界瞩目、家喻户晓的世界化遗产。在周口店遗址不但有大批中国科学家在此工作过,还有较多的外国科学家。例如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有:翁灏、杨钟健、李捷、斐中、卞美年、贾兰坡、吴汝康、吴新智和张森水等;还有七位名的外国学:安特生、斯丹斯基、步达生、步林、德日进、步日耶和魏敦瑞等。  相似文献   

17.
陕西蓝田陈家窝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补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4年,本文前一作者曾记述了1963年在陕西蓝田泄湖陈家窝中更新统发现的与蓝田猿人下颌骨共生的哺乳类化石(周明镇,1964)。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发掘队赵资奎、柴凤岐等同志,在贾兰坡教授领导下,又继续在该地点进行了较大规模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主办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年会暨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议”,于2008年9月23日,在景色秀美、享有山西“钓鱼台”美誉的晋祠宾馆召开。这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和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所举办的规模最盛大的一次学术年会,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70余单位的近200名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和相关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71篇,  相似文献   

19.
贾兰坡与华北两大旧石器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2002,21(3):171-177
20 0 1年 7月 8日 11时 4 4分 ,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界巨擘贾兰坡院士 ,带着对科学、对祖国、对事业的无限眷恋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遥想当年贾老从周口店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的考古实践 ,为我国旧石器考古作出的巨大贡献 ,不由得思绪万千。在贾老的学术成就中 ,最令人瞩目的贡献之一是关于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过去单个遗址简单的器物分类描述的传统研究模式 ,提高到区域文化类型与技术传统发展等综合研究的高度 ,使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这一学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想以此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探索与变革作一个简略的概括性的回顾。谨以此文纪念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开拓者贾兰坡先生逝世一周年。  相似文献   

20.
1979年4月,从太平洋彼岸传来了当年中国先民可能横渡至美洲的信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考古学家詹姆斯·莫里亚蒂博士,给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寄来一封信.信上说:"由于一系列的新发现,开始提供了在哥伦布之前,中国人就已横渡太平洋的证据."这就是"石锚".是美洲与中国古文明关系源远流长的又一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