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南地区吸血虻类记略(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77,(1):106-118
本文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及上海昆虫研究所收藏的我国华南五省(区),包括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的吸血红类共4属 45种。其中斑虻属(Chrysops)10种,包括 1新种及 1新亚种;瘤虻属(Hybomitra)1新种;虻属(Tabanus)25种,包括 5新种;麻虻属(Chrysozona)9种,包括 2新种及 1新亚种。  相似文献   

2.
刘维德 《昆虫学报》1959,(4):388-392
一、序言 黄虻亚属(Subgenus Ochrops Szil.)隶属双翅目的虻科虻属(Tabanus,Tabanidae),主要分布于旧北区,已知约30余种,本亚属虻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体色黄绿、灰黑或近金黄色;2.复眼中部有一条显著而细窄的黑带;3.额板(Callus)一般不大,中额板(middle callus)与之远离,额板和中额板的轮廓常不固定;4.触角各节都呈黄色;5.盾片无纹饰;6.r_4脉皆有坿枝。本亚属的虻类中有几种  相似文献   

3.
王明 《昆虫学报》1992,35(3):358-361
作者曾于1986年首次报道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卧龙地区发现的指虻属(Isshikia)一新种——汶川指虻。本文再次记述了在我国海南省发现的另一指虻属新种——海南指虻。另外同时记述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瘤虻属(Hybomitra)一新种——黑须瘤虻。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首次对古北和东洋区长足虻亚科的24属3亚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足虻亚科为一严格的单系群,其中Ahercostomus、Allohercostomus、Tachytrechus和Aphalacrosoma为一单系群,Tachytrechus和Aphalacrosoma为姐妹群.原为寡长足虻属Hercostomus亚属之一的Gymnopternus与新属Setihercostomus的亲缘关系较近,为有效属.粗柄长足虻属Ludovicius与Sybistroma为一严格单系群,建议合并为一属.弓脉长足虻属Paraclius Coquillet应为Pelastoneurus的异名.建立3新属,即准长毛长足虻属Aphypophyllus gen nov,模式种Ahy-pophyllus sinensis(Yang,1996);准白长足虻属Aphalacrosoma gen nov,模式种Aphalacrosoma postiseta(Yang et Saigusa,2001);毛颜寡长足虻属Setihercostomus gen nov.,模式种Setihercostomus zonalis(Yang,Yang et Li,1998).原为寡长足虻属的亚属Ahercostomus提升为属,模式种Hercostomus(Ahercostomus)jiangchenganus(Yang et Saigusa,2001).建立的新组合为:Ahypophytlus sinensis(Yang,1996)comb. nov. , Aphalacrosoma hubeiense (Yang, 1998) comb. nov., A. postiseta (Yang et Saigusa, 2001) comb. nov.,A. sichuanense (Yang et Saigusa, 1999) comb. nov., Seti hercostomus setifacies (Stackelberg, 1934) comb. nov., S. zonalis (Yang, Yang et Li, 1998)comb. nov., S. wuyangensis (Wei, 1997) comb. nov., S. huangi (Zhang, Yang et Masunaga, 2004) and Ahercostomus jiangchenganus (Yanget Saigusa, 2001) comb. nov. .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云南省双翅目舞虻科合室舞虻亚科(Tachydrominac)的11个新种,分别隶属于平须舞虻属(Platypalpus)和隐肩舞虻属(Drapetis)。  相似文献   

6.
平舞虻亚属Planempis Frey,1953为舞虻属Empis一个中等大小的类群,全世界已知46种,仅局限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我国已知8种.本文发现平舞虻亚属Planempis在我国四川有分布,记述3新种:黄足平舞虻Empis(Planempis)flavipedalis sp.nov.,黑足平舞虻Empis(Planempis)nigripedalis sp.nov.和雅江平舞虻Empis(Planempis)yajiangana sp.nov.,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双翅目的鹬虻科(Rhagionidae)成虫和幼虫均为捕食性的昆虫,金鹬虻属(Chrysopilus)的种类有些捕食蝗卵、象虫幼虫等而甚有益,国外曾用于生物防治。金鹬虻属为本科的一个大属,已知270余种。我国除台湾省有9种外,仅东北地区记录过一种,最近我们研究了云南和广西的标本又增加了11新种;本文记述陕西的5个新种,有的也分布于甘肃、宁夏和山西等地。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我校昆虫标本室,三斑金鹬虻的一对副模分藏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周氏金鹬虻则以周尧教授的姓氏来命名,感谢他对后辈的热情栽培,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8.
蜂虻交尾     
<正>蜂虻,英文名:Bee Fly,为双翅目(Diptera)蜂虻科(Bombyliidae)昆虫,全世界已知有16亚科221属5 000余种,中国已知有5亚科28属233种,因很多种类拟态熊蜂、胡蜂和姬蜂,故得名蜂虻。蜂虻成虫喙长而突出,用以吸食花蜜和恫吓敌害,幼虫寄生或捕食其他昆虫,因此,蜂虻可以作为传粉昆虫和天敌资源昆虫研究,具有十分重  相似文献   

9.
双翅目(Dipt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的蜂虻科(Bombyliidae)昆虫常见于草原和田间,访花吸蜜,有助于植物授粉。蜂虻的幼虫多为捕食性或寄生性,蜂虻亚科(Bombyliinae)的雏蜂虻属(Anastoechus Osten—Saeken)昆虫主要在蝗虫的卵袋内寄食,庸蜂虹亚科(Exoprasopinae)的绒蜂虹属(Villa Lioy)昆虫主要寄生于夜蛾科幼虫,少数为鞘翅目的天敌。这两个属的蜂虻主要分布在古北区,体均粗壮而密生长毛,但从亚科的特征,特别是头部形态容易区分,绒蜂虻属的头近球形,后头极发达。  相似文献   

10.
本记述了华东地区的鹬虻科(Rhagionidae)三新种。分别属于鹬虻属Rhagio和金鹬虻属Chrysopilus,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笔者等于1981年6月28日及1982年7月7日在广东海南岛尖峰岭采得虫虻亚科(Asilinae)雄虫二头,经鉴定系齿腿虫虻属Merodontina一新种,命名为尖峰齿腿虫虻M.jianfenglingensis Hua。该属在我国系首次记录。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大学昆虫标本室。 齿腿虫虻属Merodontina由Enderlein氏建立于1914年,主要属征为后腿近  相似文献   

12.
双翅目虻科(Tabanidae)斑虻亚科(Chrysopina)的林虻属Silvius Meigen 1820种类很少,我国只有浙江的心瘤林蛙S.cordicallus Chen et Quo一种,系陈世骧与郭郛1949根据上海震旦博物馆郑碧尔(O.Piel)1936年7月22日采自天目山的1所记述的新种,用英文发表在《中国动物学杂志》3:8-9,图3。许荣满1982在《中国重要虻类的鉴别》中纳入名录及检索表,并引用了陈氏原图;王遵明1983的《中国经济昆虫志——虻科》一书中记述了此种称为心额森林虻,重绘了头部、颚须及触角特征图,并有全形彩图;至此,分布仍仅浙江(天目山)。  相似文献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虻科(双翅目)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85,(4):425-429
作者根据近年来收集到的标本,结合文献资料,记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虻科共50种,其中斑虻属5种;瘤虻属18种,包括1新种;黄虻属6种;虻属15种;麻虻属6种,包括1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突颊剑虻属Bugulaverpa首次在中国被发现,自此分布于旧世界的塞洛提剑虻族Cyclotelini的3个属(环剑虻属Procyclotelus,沙剑虻属Ammothereva和突颊剑虻属Bugulaverpa)均在中国被记录。本文记录中国突颊剑虻属1新种:海南突颊剑虻Bugulaverpa hainanensis sp. nov.。该种额为亮黑色,仅在侧缘各有1个半圆形的灰白粉斑。单眼瘤被灰白粉。中足胫节褐黄色。雌虫生殖叉前缘有2个明显的突起。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1979—1980年采自四川省甘孜州的3个新种,其中原虻属1种,瘤虻属2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佛光原虻Tabanus parabuddha,新种(图1) 雌虻 体长20毫米。 头部 眼深绿,具一紫带(新鲜和回潮);额高约为基宽的2.5倍,黄色,额瘤附近深棕  相似文献   

16.
桤叶唐棣(Amelanchier alni-folia)是蔷薇科唐棣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原产于北美洲从阿拉斯加中部到科罗拉多的落基山脉地区。其果实为浆果状梨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每100克鲜果含钙88毫克、镁400毫克、钾300毫克,可称之为高钙植物。果实可加工或鲜食,主要用于酿酒、食品、药品等。其树  相似文献   

17.
研究武汉亮斑扁角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对武汉亮斑水虻成虫产卵行为的影响。首先使用LB(Luria-Bertani)培养基对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培养,筛选得到23株肠道微生物。以灭菌的LB液体培养基为阴性对照,使用已证实引诱产卵效果好的来自武汉亮斑水虻卵表的属于戈登氏菌属的细菌(Gordonia sihwensis)FE06为阳性对照,利用筛选到的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摇瓶发酵液对武汉亮斑水虻成虫进行产卵行为实验。发现有5株武汉亮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BSFLG01、BSFLG03、BSFLG04、BSFLG05、BSFLG06)对武汉亮斑水虻产卵有显著的积极促进作用,其中3株(BSFLG03、BSFLG05、BSFLG06)对水虻成虫产卵的引诱作用明显强于所设立的阳性对照FE06;菌株BSFLG07为一种毕赤酵母菌(Pichia kudriavzevii),对武汉亮斑水虻产卵有消极影响。经菌落培养特征、菌体形态比较、16SrDNA或18SrDNA序列测定和发育树比对分析,鉴定出这5种具有显著引诱武汉亮斑水虻产卵作用的微生物分别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FLG01、一种沙雷氏菌(Serratiasp.)BSFLG03、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BSFLG04、皱落假丝酵母(Candida rugosas)BSFLG05、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BSFLG06。  相似文献   

18.
摘要:越南的缺脉舞虻亚属Coptophlebia以前仅知1种。本文记述3新种:双色缺脉舞虻Empis (Coptophlebia) bicoloripes sp. nov., 长鬃缺脉舞虻E. (C.) longisetosa sp. nov.和王氏缺脉舞虻E. (C.) wangi sp. nov.。文中还编制了该亚属越南种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杨超  佐佐木均 《昆虫学报》2019,62(10):1212-1227
【目的】利用日本北海道虻类评估和验证外生殖器在分类学上的意义。【方法】将虻类成虫标本浸渍在生理盐水中并置于双目显微镜下通过针和镊子在培养皿中进行解剖并绘图,观察第9背板、第10背板、尾叶、第8腹板、受精囊、受精囊管及生殖叉器的形态特征。【结果】在日本北海道共记录了虻科(Tabanidae) 3亚科7属38种。我们观察并描述了3亚科其中的6属24种的雌性外生殖器的主要特征。亚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属之间很难建立一种方法来确定共同点;种之间只有在斑虻属Chrysops中有相似之处,其他属中则比较多样化。因此,亚科鉴定根据第9背板、第8腹板及受精囊足以进行区分,属及种鉴定需要结合第9背板、第10背板、尾叶、第8腹板、受精囊、受精囊管及生殖叉器各自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才能区分开来。我们也制作了虻类外生殖器的检索表。【结论】和许多其他昆虫一样,外生殖器是虻科的重要分类特征,对于促进分类学和系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对分布在日本北海道的虻科雌性外生殖器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0.
穴虻科(Vermilionidae)的潜穴虻属 (Vermiophis Yang)自1979年以陕北的甘泉潜穴虻(V.ganquanensis Yang)为模式种建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与重视,一些同志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刘思孔、北京农业大学的李法圣、山东农业大学的墨铁路、甘肃文县农校的刘松林等,协助采集或寄送标本,对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作者深表谢意。美国伊利诺伊州自然历史调查所的分类学家D.W.Webb,南非纳塔尔省博物馆长B.R.Stuckenberg博士等均要求借用或交换作者的模式标本,因为这是我国特有的一属穴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