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吸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SOD、MDA测定、电镜及神经行为学检查的方法,观察吸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OD、MDA、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吸氧预处理组SOD活力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神经行为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均减轻。结论吸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梗死体积以及行为学评分稳定性的因素。方法:采用昆明小鼠75只,体重为20-23 g,随机分为5组,比较在不同长度的线栓以及不同进栓深度的条件下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功率,梗死体积以及行为学评分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术中行脑血流监测,比较各组小鼠大脑中动脉脑血流下降的差异。结果:规格1组,模型成功率为40%,梗死体积为(16.7±9.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7.2±2.4,大脑中动脉(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6.9±4.2)%;规格2组,模型成功率为46.7%,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9.2±11.6)%,NSS:8.8±2.5,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7.4±3.8)%;规格3组,模型成功率为33.3%,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6.6±9.6)%,NSS:8.2±2.6,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8.3±3.4)%;规格4组,模型成功率为86.7%,梗死体积百分比为(23.4±2.2)%,NSS:13.9±1.3,MCA血流下降百分比:(87.5±3.5)%。结论:1.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稳定性关键因素在于线栓能对后交通动脉(PComA)和大脑前动脉(ACA)起始段形成有效栓塞。2.小鼠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并不能作为评价小鼠脑缺血再管注模型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构建及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小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方法:通过对线栓法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各个因素的对比实验,在线拴位置、线径、进线深度、小鼠种类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改进。结果:造模后的脑片经TTC染色,梗死区域清晰;神经功能评分的体征明显。现有条件下构建的小鼠MCAO模型,成功率可以达到80%以上,成活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与对照组相比,小鼠MCAO模型组血清SOD活性及MDA水平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经改进和优化,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成功率和成活率大大提高且症状明显,对缺血缺氧性神经损伤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缺血预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缺血预适应的脑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取清洁健康成年小鼠72只,随机分为脑缺血预适应组(brain ischemic precondition,BIP),脑缺血再灌注组(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d reperfusion,MCAO/R)和假手术组(sham group),每组均24只,采用zealonga线栓法栓塞小鼠大脑中动脉建立BIP模型和MCAO/R模型,通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计算脑梗死面积,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估,测干-湿重法以及伊文氏蓝(Evans blue,EB)示踪结合脑组织EB定量法评价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与MCAO组相比,BIP组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后m NSS评分,缩小了梗死面积并减轻脑水肿,有效的保护BBB功能,BIP组再灌注24 h时脑梗死灶周围皮质区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BBB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HIF-1α及VEGF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homer1a基因敲除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数目形态变化,探讨homer1a基因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雄性homer1a基因敲除(Knock Out,KO)小鼠及同窝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各15只,分为基因敲除假手术组(Sham Knock Out,SKO,n=3)、基因敲除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组(Model Knock Out,MKO,n=12)、野生型假手术组(Sham Wild Type,SWT,n=3)及野生型缺血2 h再灌24h组(Model Wild Type,MWT,n=12)。线栓法闭塞小鼠大脑中动脉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d reperfusion,MCAO/R),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前(0 h)及缺血再灌注后3 h、6 h、12 h、24 h后进行改良版神经损伤严重性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 T)-mediated deoxyuridine triphosphate(d UTP)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改变。结果:SKO组、SWT组行为学m NSS评分均为0分,TTC染色未见梗死灶。TUNLE及GFAP染色阳性细胞数很少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MKO组m NSS评分较MWT组高;TTC染色MKO组较MWT组梗死百分比高;MKO组较MWT组TUNEL凋亡率高;GFAP免疫荧光染色阳性数MKO组少于MWT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omer1a基因敲除加重了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并发挥复杂作用。  相似文献   

6.
PEP-1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 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细胞穿透肽-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PEP-1-SOD1)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脑保护机制。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6h后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神经行为评分,并通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神经细胞损伤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结果:盐水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或模型组)神经障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PEP-1-SOD1预处理组可降低神经障碍评分(P<0.05);光镜下,假手术组神经细胞结构正常,PEP-1-SOD1预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PEP-1-SOD1预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损伤轻;假手术组Bcl-2蛋白表达极弱,缺血再灌注组和PEP-1-SOD1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后6h在缺血半暗带周围出现Bcl-2蛋白阳性表达,24h达到高峰,48h表达开始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PEP-1-SOD1预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EP-1-SOD1预处理组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结论:PEP-1-SOD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PEP-1-SOD1可通过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rt-PA溶栓为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脑血流再通后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同时,也可能发生更为严重而持久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局部亚低温(32-35℃)及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通模型,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亚低温组、硫酸镁组、亚低温+硫酸镁组,每组10例,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干湿重法、TUNEL技术,检测和比较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凋亡细胞数。结果:与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与亚低温+硫酸镁组的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与亚低温组相比,亚低温+硫酸镁组局灶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凋亡细胞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亚低温相比,局部亚低温与硫酸镁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可发挥更有效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及减轻脑水肿有关。二者联用可能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一种减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有效脑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天麻素(Gas)及新型天麻素衍生物(Gas-D)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损伤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以及安全性评价。采用Wistar雄性大鼠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6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Gas 50(Gas 50 mg/kg)组(一次给药)、Gas 50(Gas 50 mg/kg)组(二次给药)、Gas-D 50(Gas-D 50 mg/kg)组(一次给药)、Gas-D 50(Gas-D 50 mg/kg)组(二次给药),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和TTC染色探讨Gas-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ICR小鼠随机分2组,雌雄各6只,分别腹腔给予2.0 g/kg剂量的Gas、Gas-D,记录小鼠1、7、14天体重和死亡情况。结果表明Gas-D 50组(二次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神经行为损伤和脑梗死体积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优于其他组;急性毒性实验中,Gas-D组没有出现死亡,具有安全范围广,毒性低,给药剂量空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Epo治疗组(又分为高剂量A组、低剂量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及假手术组(D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考Longa的5分制法在大鼠麻醉清醒后进行评分,TTC染色法观察线栓侧的梗死体积,并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病理变化,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观察p5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比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24h后缺血中心区及周围区均可见到p53蛋白表达.缺血再灌注6h内给予Epo可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减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减轻病理学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结论:Epo通过调控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发挥脑保护作用,P53蛋白参与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预处理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通路的变化以及该通路抑制剂对电针预处理的脑保护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可能机制。方法:线栓法单侧阻断大脑中动脉120min,再灌注24h制备大鼠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I/R)模型;Western Blot检测Akt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侧脑室注射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神经行为学评分(Garcia标准)及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比评价脑损伤程度。结果:电针预处理使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增高,脑梗死体积比降低(P<0.05);可上调Akt磷酸化水平,I/R2h达高峰(P<0.05)。侧脑室注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拮抗电针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增加Ak(tSer473)磷酸化水平,在缺血再灌注早期上调PI3K/Akt通路可能是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的产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进行改良,通过比较再灌注24h时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制作时间、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评价改良线栓法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的有效性。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和模型两组,对照组采用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外动脉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模型组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处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2h后将线栓拔出实现再灌注。于再灌注24h时观察脑组织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比较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时间、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以及鼠脑切片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率。结果两组MCAO模型在再灌注24h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模型组的模型制作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由颈总动脉插入线栓的改良线栓法是稳定和可靠的MCAO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无菌级C3H/OdSlac小鼠的生长、繁殖性能;测定无菌级C3H/OrlSlac小鼠主要脏器重量以及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值并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①统计无菌级C3H/OrlSlae小鼠的1~3胎的繁殖指标数据,包括:平均每胎产子数、离乳率、怀孕率、胎间隔和生产指数;②分别称取60只(雌雄各半)0~112 d的无菌级...  相似文献   

13.
李花  刘旺华  周小青  何倩  于跃武  唐群 《生物磁学》2009,(12):2218-2221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方通过线粒体途径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通络组,大脑中动脉栓塞再通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6、12、24和48h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神经元,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to-C、caspase-9、caspase-3阳性细胞数。结果:活血通络方对再灌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能减少神经元凋亡指数和Cyto—C、caspase一9、caspase-3的表达(P〈0.01-4).05)。结论:Cyto-C、caspase.9和caspase-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活血通络方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神经元凋亡,保护神经功能,其机理与抑制细胞凋亡线粒体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酚酸A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损伤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MCAO)2 h再灌注24 h模型。实验终末,检测脑梗死面积,脑水肿以及评价神经功能损伤,并进一步分析脑组织中三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酚酸A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5),水肿程度显著减轻(P〈0.05),神经功能学评分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再灌注24 h后,SOD,GSH-PX及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丹酚酸A组SOD,GSH-PX及CAT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丹酚酸A对大鼠C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CI/R损伤时的脑组织SOD,GSH-PX及CAT活性显著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LIPC)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复灌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单侧LIPC组,双侧LIPC组(bLIPC),bLIPC+mito KATP阻断剂5-lydroxydecanoate(5-HD))预处理组,bLIPC+κ-阿片受体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NI)预处理组,bLIPC+双侧后肢体外循环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术后进行神经系统症状评分,血浆强啡肽和脑啡肽水平测定,大脑梗死面积测定。结果:单侧L1PC能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复灌损伤后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P〈0.05),并减少大脑梗死面积(P〈0.01);而双侧12PC能显著提高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复灌损伤后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并显著减少大脑梗死面积(P〈0.01),比单侧LIPC的作用更为明显(P〈0.05)。双侧L/PC后5、15、30min,1和2h这五个时间点,血浆强啡肽水平显著增高(P〈0.01),12和24h这两个时间点恢复至正常水平;而血浆脑啡肽水平的改变与双侧LIPC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nor-BNI预处理(25nmol)和5-HD预处理(10mg/kg)均消除了双侧LIPC所致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增加和大脑梗死面积减少(P〈0.01)。结论:LIPC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复灌损伤中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LIPC诱导内源性阿片激动剂释放和激活mito KATP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鹏  赵仁亮  吕敬雷  隋雪琴  高翔 《生物磁学》2012,(23):4419-4423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LR4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后处理组(IP组),后两组又依据缺血再灌注6h、12h、24h、48h、72h不同的时间点再分五个亚组。对各组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梗死体积测量,TUNEL技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TLR4、NF—KB和TNF—a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TLR4mRNA、NF-KBmRNA的表达。结果:缺血后处理可下调TLR4、NF-KB、TNF-a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行为。结论:后处理可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表达,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microRNA-424(miR-424)对小鼠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制备的慢病毒Lenti-miR-424(10’U/mL,8斗L)通过脑室注射,7d后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闭塞(MCAO)的方法建立小鼠脑缺血模型,动物分4组:假手术组,假手术+miR-424慢病毒,MCAO模型组,MCAO+miR-424慢病毒处理组(n=6)。缺血8h后取脑组织,石蜡切片进行TUNEL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Westernblot检测缺血脑组织中转录因子Pu.1、低氧诱导因子-la(hypoxiainduciblefactor-1a,HIF-1a)、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结果TUNEL免疫荧光观察结果显示,miR-424可以减轻小鼠脑缺血后8h的神经细胞凋亡;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缺血前和缺血8h后,miR-424对正常小鼠或MCAO模型脑组织中转录因子的调节趋势是相同的,均增加转录因子PU.1蛋白、HIF.1a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结论miR-424可能通过增加小鼠脑组织转录因子PU.1和HIF-la,以及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从而减轻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omer-1a蛋白在异氟烷(Iso)预处理脑保护中的作用。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250~270g),随机分为三组:Sham组(n=20),仅分离血管不留置线栓;IR组(n=20)采用线栓法栓塞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h再灌注;IP组(n=20),接受1h的异氟烷预处理(2%异氟烷,98%氧),预处理后24h制作Mcao模型,分别于24h、48h、72h、7天后观察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用Westernblot于24h、48h、72h、7天后对Homer-1a蛋白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24h时,IR组Homer-1a蛋白表达量低于Sham组(P〈0.05).IP组Homer—1a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Sham组(P〈0.01),IP组Homer-1a蛋白表达量高于IR组(P〈0.05);48h时,IP组Homer.1a蛋白表达量高于Sham组(P〈0.05),IR组Home〉1a蛋白表达量低于Sham组,IP组Home-1a蛋白表达量与IR组没有统计学意义;72h时,Sham组与IR组、IP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7天时,Sham组与IR组、IP组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中异氟烷预处理提高了Home-1a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熊果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细胞的影响,为中药熊果苷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药物预防组和药物治疗组。根据缺血时脑损伤原理制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TTC染色、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药物预防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TTC染色缺血区域都不如模型组坏死明显,HE染色显示细胞损伤程度减轻,SOD、GSH—Px活性提高有显著性差异,MDA含量减少(均P〈0.05)。结论:药物熊果苷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保护脑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组)、脑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脑缺血再灌注加侧脑室微量注射20mmol/L的L-Arg5肚组(L-Arg组)及脑缺血再灌注加侧脑室微量注射20mmol/L的L-NAME5 μl组(L-NAME组),作脑缺血30min,再灌注12h、24h和2d,冰冻切片,相邻切片分别作焦油紫染色、NOS免疫组化、NOSmRNA原位杂交、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N组NOS的活性弱阳性表达;MCAO组术后24hNOS的表达明显增强,与各组比较,P〈0.05;L-Arg组术后12h小血管内皮细胞出现NOS的阳性高表达,术后24h神经细胞NOS的阳性表达最高,与各组比较,P〈0.05;L-NAME组各时间点NOS活性的表达为阴性或可疑阳性,与各组比较P〈0.05,NOS的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凋亡细胞的计数结果为N组26.3±4、2个,MCAO组62±4.2个,L-Arg组40、6±2.7个,L-NAME组78.3±3.3个,P〈0.05。结论适量NO可有效降低细胞凋亡的发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