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湖南省酃县的蛇伤药毛萝藦(Marsdenia sinensis Hemsl.牛奶菜)应用较先进的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原植物形态,组织构造、组织解离和某些部分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首次总结报导了牛奶菜的构造特征,并较全面地补充和修正了前人对牛奶菜原植物的形态描述,为签定牛奶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UPLC法建立适用于鉴别溪黄草药材4种基原植物溪黄草Rabdosia serra(Maxim.)H.Hara、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Buch.-Ham.ex D.Don)H.Hara、纤花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 var.graciliflora(Benth.)H.Hara和长叶香茶菜Rabdosia stracheyi(Benth.ex Hook.f.)Hara的特征图谱,并结合特征图谱的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e analysis,OPLS-DA)对4种基原植物的共有成分与差异性成分进行研究。从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和长叶香茶菜的特征图谱中分别标定了19、24、26、21个特征峰。除溪黄草外,其他3种基原植物各自样品的相似度较高;但是不同基原植物之间的相似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CA、PCA可将溪黄草与其他3种基原植物明显区分,通过OPLS-DA可将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和长叶香茶菜区分。该研究建立的UPLC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较全面地反映了溪黄草药材4种基原植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可为溪黄草药材的基原鉴别和质量分析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适生木本植物对热带珊瑚岛极端环境的适应策略,从海南文昌移栽夹竹桃(Nerium indicum)、黄金香柳(Melaleuca bracteata)、桑树(Morus alba)和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到热带珊瑚岛,对两地植物的叶片形态解剖学特性和抗性生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文昌相比,热带珊瑚岛桑树的比叶面积显著增高;夹竹桃的栅栏海绵组织比无显著差异,而其他3种植物则显著降低;夹竹桃和桑树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高,黄金香柳和银叶树则显著降低;桑树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其他3种植物则显著升高;夹竹桃的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其他3种植物则显著升高。因此,4种木本植物为适应热带珊瑚岛生境,夹竹桃和桑树呈现出“提高碳同化潜力-承受更高伤害”策略;而黄金香柳和银叶树呈现为“提高抵抗力-降低碳同化潜力”策略。  相似文献   

4.
牛奶菜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牛奶菜(Marsdenia sinensis Hemsl)根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芹菜素(1),(2S)-柚皮素(2),木犀草素(3),异牡荆素(4),8-C-β-D-Glucopyranosyl apigeninidin(5),5,7-二羟基色原酮(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化合物1~5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详细比较藏药"藏茵陈"基原植物川西獐牙菜及其混淆品(代用品)抱茎獐牙菜、紫红獐牙菜、四数獐牙菜、红直獐牙菜、大籽獐牙菜、狭叶獐牙菜和椭圆叶花锚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澄清了这一类群在分类上的混乱,发现川西獐牙菜与紫红獐牙菜在习性,花部特征,种子形态和化学成分组成等方面相似性最高,印证了核基因ITS序列的结果。同时分析"藏茵陈"混淆的原因是多种来源和形态相似性造成的,讨论了"藏茵陈"鉴定的方法。通过对獐牙菜属系统关系的分析,提出紫红獐牙菜作为川西獐牙菜替代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艾静  李璐  王艳萍  郭辉军 《广西植物》2021,41(12):2014-2023
近年来的分子系统学把狭义萝藦科和狭义夹竹桃科合并为广义夹竹桃科,包括5个亚科和25个族,但亚科和族间的亲缘关系较为复杂,亟待多学科证据澄清。本文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马利筋亚科南山藤属中的中国特有植物苦绳(Dregea sinensis var. sinensis)的孢子发生和配子体发育,结合已有资料比较了5个亚科的胚胎学特征。结果表明:(1)苦绳的花药由一对侧生并列药室组成,各有一个花粉团。(2)花药壁有6层,由外至内分别为表皮、2层药室内壁、中层和2层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模式属于多层型。(3)绒毡层细胞单核,排成2列,为腺质型; 在小孢子四分体形成时期,药室内壁发生明显纤维状加厚; 花药成熟时,位于药室远轴最外侧处的花药壁发生断裂,准备散粉。(4)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胞质分裂方式为连续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左右对称; 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排列紧密,形成花粉团。(5)雌蕊含有两枚离生心皮,具边缘胎座,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蓼型胚囊。本文观察到的这些胚胎学特征为牛奶菜族提供了新资料。同时,胚胎学特征在5个亚科间的区别和联系,支持广义夹竹桃科的成立。  相似文献   

7.
云南盘鮈不同地理居群的形态变异及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自中国元江、南盘江和金沙江水系的233尾云南盘鮈和短鳔盘鮈鱼类标本,按采集点地理位置就近的原则归类分为11个组,共测量了21个框架结构性状和22个常规性状。应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比较云南盘鮈各地理居群间的形态差异;并期望补充云南盘鮈与短鳔盘鮈的形态学鉴别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标本聚集在一起没有分离。差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组内、元江组内及短鳔盘鮈与各水系间标本的差异系数均达不到亚种水平。南盘江组内,仅组7(罗平八大河)和组8(广南大里塘)标本的"腹鳍起点-背鳍起点距/体长"的差异系数大于1.28,但仅凭一个性状不足以用来区分云南盘鮈的不同地理居群;组7(罗平八大河)和组6(罗平多依河)标本的"腹鳍起点-背鳍起点距/体长"这一比例性状的差异系数大于1.28,但这一比例性状亦没有与其他性状构成一定的性状组合,不足以用来从形态上区分云南盘鮈与短鳔盘鮈。这就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类群,或在不同水系分布的同一物种均会发生分化;另外,利用形态度量学未能找到进一步区分云南盘鮈与短鳔盘鮈的形态学证据,今后需要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寻找二者间新的分类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以萝藦科植物匙羹藤为对照,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传统上分属于夹竹桃科3亚科植物的叶下表皮特征。结果表明:(1)所观察的夹竹桃科25种植物叶下表皮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如少数物种具有表皮毛;部分角质层表面有丝状蜡质;叶下表皮纹饰有条纹状、脊状皱褶增厚、块状突起、花蕊形和较平滑等类型;气孔大小差异较大,气孔外拱盖和内缘形状分浅波状和较平滑2种类型,气孔保卫细胞极区有T型加厚和无T型加厚两种类型,气孔外拱盖与表皮细胞间分凹陷和连续两种类型等,这些叶表皮特征对夹竹桃科植物属内和属间类型的分类以及对疑难类群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夹竹桃科25种植物的绝大部分种的叶表皮气孔类型、气孔外拱盖及其内缘形态基本一致,但叶表皮纹饰、气孔外缘角质层特征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在属内各种和属间有较大的差异。(3)萝藦科植物匙羹藤与夹竹桃科植物盆架树在气孔形状,叶片气孔外缘角质层特征、气孔外拱盖等叶表皮特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推测这两种植物的亲缘关系可能较近,而且萝藦科与夹竹桃科中一些植物的系统位置需进一步的研究。(4)本研究结果支持仔榄树属应从山橙族中分离出来独立成族,海杧果属应从萝芙木族中独立出来的观点;但不支持新的分类方法中将糖胶树和盆架树同归属于鸡骨常山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郑善荣 《蛇志》2007,19(2):166-167
络石藤是一种常用中药,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1]记载,络石藤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的干燥带叶藤茎。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的功能,可用于治疗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通过考察和研究,笔者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将夹竹桃科植物石血[T jasminoides(Lindl)Lem.var.heterophyllum Tsiang]的干燥带叶藤茎混作络石藤药用,并发现《中国药典》2005年版在络石藤一药性状项下关于茎表面有“不定根”、叶片“卵状披针形”等描述,实为络石藤混淆品种石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模式标本的考订,指出大苞茶的原始描述中关于子房特征的部分与模式标本的实际性状不符,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修订。基于修订后的形态特征,该“绝迹”物种在模式产地的周边地区被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植物分类学中的物种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Nooteboom和Peter Raven都认为中国的分类学家往往持有狭隘的物种概念,而这是由于他们缺 少足够的标本,尤其是模式标本,因而不能充分研究种的变异性。Raven说这使他相信中国植物分类学 中真正的物种概念颇有模式概念的色彩。他们的说法不无道理。的确,中国的植物区系中可能有大量 的种其真实身份还有讨论的余地。根据单个性状或完全按营养器官性状来命名新种是常有的事。有些 学者甚至把发表新种作为其分类工作的主要目标。现有的、为数非常有限的关于中国植物变异式样研 究的证据证明有些“种”实际上是生态宗(Clinopodium)、地理宗(Cunninghamia和Indigofera)或呈地形 梯度变异式样的分类群(Lespedeza和Rhododendron)而已。根据表型的可塑性变化而命名的种曾经或 仍然被作为“好种”对待(Rorippa)。具各种不同叶形特性的种间杂种的分离系被命名为不同的种 (Ilex)。分类学上本来就已经很复杂的无融合生殖复合体由于新种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加复杂 (Malus)。对一个具有复杂变异式样的种的精心研究导致对25个种名的归并,其中有10个是80年代 由中国分类学家发表的(Clematoclethra)。诸如此类的例子随着研究工作的扩大而势必大量增加。传统 植物分类学主要或完全以形态性状为依据。外部形态性状具有比较容易观察和记录的优点。分类学种 概念能满足多种用途分类的需要。但如果把分类学种概念说成是完全凭分类学家个人的主观判断或甚 至偏爱而很难有是非之分就颇成问题了。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有条件对种这个分类阶元作客观的解 释。正确的物种概念来自对植物变异式样及其分类学价值的正确和充分的理解。因此,作为标本室分 类学家,首先要研究尽可能多的标本。其次,尽可能收编来自其他方面的证据是十分可取的。这些证据 即使不是很有用的分类性状,对更好地了解或解释类群的变异式样往往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类学家可 借以发现他所寻找的分类群在表型或基因型变异上的间断。对这两种间断的合理应用将导致在许多属内种级水平的更加合理的分类。  相似文献   

12.
张梦华  张宪春 《生物多样性》2021,29(12):1607-66
卷柏属(Selaginella)是石松类植物中最大的属, 也是分类难度较大的类群之一。该属的物种划分主要基于形态特征, 但许多近缘种在形态上很难区分。近年来, 已有大量分子证据被用于各植物类群的分类学研究, 但目前未发现一套适合卷柏属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薄叶卷柏复合群(S. delicatula group)是卷柏属下鉴定较为困难的类群, 包括了薄叶卷柏(S. delicatula)、黑顶卷柏(S. picta)和瓦氏卷柏(S. wallichii) 3个物种,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了探讨薄叶卷柏复合群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和评估不同分子标记在卷柏属分类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对该复合群物种进行广泛取样, 共收集到73个个体, 并选取3个叶绿体基因(rbcL, psbAatpI)和2个核基因(26S nrDNA和pgiC)片段进行系统树的构建及叶绿体单倍型分析。研究发现, 基于叶绿体和核基因构建的系统发生关系存在冲突: 叶绿体基因树上薄叶卷柏个体分为两个分支(A和B), 薄叶卷柏B分支与薄叶卷柏A-S. picta分支呈姐妹关系, 并且rbcL单倍型分析结果也表明薄叶卷柏A和B两个分支存在明显分化; 而核基因结果则支持该复合群3个物种各自的单系性, 其中, S. delicatula分支与S. picta分支为姐妹群, S. wallichiiS. delicatula-S. picta分支为姐妹关系。在对复合群分布区大量标本的观察以及野外群体调查的基础上, 评估了植株茎和枝的分枝方式、孢子叶、营养叶(侧叶、中叶和腋叶)和孢子表面纹饰等形态性状的分类学价值。结果表明, 薄叶卷柏A和B分支的样本仅在植株分枝方式和大孢子表面纹饰上存在差异, 但无法依靠小孢子表面纹饰、孢子叶穗和营养叶形态等特征进行区分。基于现有证据, 薄叶卷柏复合群至少可划分为薄叶卷柏、黑顶卷柏和瓦氏卷柏3种, 但彻底澄清该复合群的物种划分还需要获取模式标本产地的材料和细胞学证据。最后, 建议在未来卷柏属的分类学研究集中于该属分类复杂的复合群, 结合使用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同时使用核基因和叶绿体分子标记)及地理分布等整合证据来进行物种划分。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一种产自山东省南部的陶枣煤田和兖州煤田太原组煤核中的鳞木类茎的解剖构造特征。根据叶座的形态,该种茎曾被归入大青山“鳞木”(“Lepidodendron”tachingshanense Lee)种,但此次重新仔细研究后转归三点“鳞木”(“Lepidodendron”tripunctatum Stock.et Math.)种内。与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已有的具解剖构造的鳞木类茎进行了详细对比,认为与奇木属Diaphorodendron很接近,但叶座的形态和解剖差别较大。此外,当前标本的分枝方式还不清楚,因此,还不能将当前标本归入奇木属内。当前标本与奇木属的关系及其分类位置有待于今后对更多更好的标本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梁畴芬  福格逊   《广西植物》1985,(2):71-72
<正> 我们在《广西植物》第4卷第3期发表了“中华猕猴桃硬毛变种学名订正”一文之后,最近又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张洁女士借得为李惠林博士提供的采自台湾岛的刺毛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var.setosa Li标本三张仔细观察,见此种植物的叶子(标本上共有十余片)的先端都为急尖或短渐尖,腹面均被粗糙硬毛,营养枝上的叶子和结果枝上的叶子同是如此形态。八月十七日采得的果标本(产自嘉义阿里山)干燥后椭圆形,长仅23毫米。据此而论,它的形态特征与中华猕猴桃形态特征的差别之大,比美味猕猴桃  相似文献   

15.
7种獐牙菜属药用植物形态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水灵芝(Swertia davidii Franch)、双斑獐牙菜(S.bimaculata(S.et Z.)HK.f.Thoms)、江浙獐牙菜(S.hickinii Burk)、贵州獐牙菜(S.koui-tchensis Franch)、大籽獐牙菜(S.macrosperma C.B.Clarke)、翼梗獐牙菜(S.nervosa Wall)、紫红獐牙菜(S.punicea Hemsl.)等7种獐牙菜属药用植物的药材性状、根茎叶的显微构造和解离组织及粉末特征,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一药物资源提供了鉴别依据,也为獐牙菜属植物的形态组织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对采自湖北省洪湖地区的泽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肠道内寄生的泽蛙原蛙片虫进行了形态学再描述, 包括活体形态、固定染色标本形态及扫描电镜下超微结构。样本形态特征参数值与Nie(倪达书)首次发现并命名时所记述标本参数值颇为相符(包括体长、体宽, 核长、核宽)。此外, 本文对2个重要的分类特征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1)缝线位于虫体顶端, 贯穿背腹侧; 所有体动基列均从缝线两侧发出。(2)胞核分裂时在两新核间产生的连接细丝, 在虫体整个生活周期一直存在。并针对这2点特征与其他已知的原蛙片虫属种类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认为缝线结构是较为稳定的分类特征之一, 体动基列均由此处生发并与虫体纵轴平行延伸; 推测泽蛙原蛙片虫子代虫体中的2个胞核均来自于母体中同一个核, 而其2核间的连接细丝可能是胞核分裂进化历程中比较原始的残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所收集的1175种(品种)植物的1390个傣名,并对生活型外的1691个含义进行分析、统计、归纳,阐明了傣族对植物的认知。他们用“宏哦宾”,即“从地上长出来的,有生命的东西”对“植物”这个抽象而综合词汇进行定义,与现代科学“从地上长出的任何东西”的“植物”定义异曲同工,这是世界上很多其它民族所没有的。他们把植物的生活型和经济类型作为“属”名,把植物的形态特征、经济用途、分布生态和故事传说等有关含义作为“种”名,在对1691个植物名字含义的统计中,它们分别占了60%、30%、8%和2%,充分体现了傣族对植物“见什么像什么就叫什么”的植物命名方法。它类似于现代植物分类学对植物命名的林奈氏“双名法”。基于傣族对植物的认知和植物傣名结构,可以建立起“植物界”、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的两个“科”、生活型和经济类型的约20个“属”,以及具有“双名”的3000多个“种”和1000多个“品种”的5个结构层次的民间植物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8.
匍匐茎草本金戴戴对盐分梯度的表型可塑性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匍匐茎型克隆草本金戴戴(Halerpestes ruthenica) 4种基株(基因型)对不同盐分处理(0,85.5, 171.0, 256.5和342.0 mM NaCl)的表型可塑性。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加,实验植物与生长相关的性状指标 (如植株干重、总叶面积、分株数和总匍匐茎长度) 显著减小。植株干重、总叶面积和总匍匐茎长度具有显著的基株间差异。实验植物与形态相关的性状指标 (如平均叶柄长和根冠比) 对盐分梯度具有可塑性并具有显著的基株间差异;而其它形态指标 (如平均节间长、比节间长和比叶柄长)  相似文献   

19.
藏药茶绒为菊科蒿属植物牛尾蒿(Artemisia subdigitata Mattf.)的干燥地上部分。本文通过青海省境内黄河与湟水流域六个县牛尾蒿植物标本的对比观察研究,对其原植物形态、生药性状、解剖构造和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主要根据其内部构造差异的相对稳定性,将它们分成两个类型。本文还讨论了牛尾蒿的广泛适应性与其器官内部生态饰变的统一性,并从生药学角度对资源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革苞菊属是Iljin(1928)以革苞菊Tugarinovia mongolica Iljin为模式而建立的。模式标本采自蒙古戈壁湖泊谷区山地。关于属的形态特征,198G年,马毓泉教授经过研究,对照原描述,曾作了部分地订正与补充。1981年,作者在编写《内蒙古植物志》第六卷的过程中,整理和研究了内蒙古地区所产的许多革苞菊标本,并经过野外实地观察,发现革苞菊与原描述及其订正的主要不同点是雌雄异株。Iljin的原文献中属的形态特征,实系根据所采到的雄株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