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辽西四合屯”由于发现大量的早期鸟类、原始哺乳动物等珍贵化石而一举成为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宝库。1998年8月11日,由国家科技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及杨遵义、郝诒纯、刘东生、张弥曼、叶大年等中科院院士组成的“中国科学院辽西院士考察团”在...  相似文献   

2.
2001年2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连海、周忠和、金帆、张江永及辽宁省文化厅的顾玉才等完成的“辽西中生代鸟类化石及鸟类的早期演化”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界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近10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研究者们在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并采集了大量保存精美的早期鸟类化石,填补了距今 150Ma~80Ma之间鸟类演化的许多空白。通过研究,首次确立…  相似文献   

3.
王鑫 《植物杂志》2010,(7):44-47
我国辽西以盛产精美的动植物化石而闻名于世,而其中可能要属早期的被子植物化石最为引人注目了。实际上,关于辽西被子植物的研究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日据时期。但是,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却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辽西出产的这些化石由于年代久远,不仅对于古植物学家来说近乎奇珍异宝,  相似文献   

4.
王鑫 《生命世界》2010,(7):44-47
##正##我国辽西以盛产精美的动植物化石而闻名于世,而其中可能要属早期的被子植物化石最为引人注目了。实际上,关于辽西被子植物的研究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日据时期。但是,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却是最近  相似文献   

5.
1999年9月16日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我国青年学者徐星、汪波林和吴肖春在兽脚类恐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课题组在1998年度的野外工作中,从辽西义县组下部页岩中采集到一批珍贵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一块保存有皮肤衍生物的兽脚类恐龙化石标本。这件标本代表兽脚亚目驰龙科的一个新属种,被命名为中国鸟龙(Sinornithosaurus)。中国鸟龙和另外四种保存有皮肤衍生物的兽脚类恐龙,即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和北票龙一样,都产自我国著名的中生代化石产地…  相似文献   

6.
雷锡霞 《化石》2002,(1):27-29
2001年11月29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学1 +1”节目播出了该节目主持人覃勇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博士的现场采访谈话 ,谈话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不少古生物学的一般知识 ,特别是包括了不少关于该所在辽西热河生物群研究方面的情况。热河生物群是在白垩纪早期(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左右)分布在东亚地区 ,特别是我国的冀北、辽西地区的、一个十分繁盛的中生代生物群。因为拥有保存精美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约20个大的门类的古生物化石 ,从而使得冀北—辽西地区成为该地质时期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宝库 ,被人们比喻为中国的“白垩纪公园”。众所周知 ,最近一些年来 ,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 ,特别是其中大量恐龙、鸟类、哺乳类、开花植物等重要的化石发现 ,引起了广大公众的浓厚兴趣。周忠和博士现在担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热河生物群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我们从他和覃勇的谈话种摘录了部分的内容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辽西地区一直是我国进行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地区,其中生代地层分布较广,含有的古生物种类也较多,对古生物学家们进行古生物研究有极大的帮助,古生物学家们在辽西中生代发现了大量的鸟类及植物群落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辽西地区含鸟层鸟类及古植物的研究,有了一次次令人惊喜的发现,使得辽西地区在国内外备受关注,辽西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化石宝库。  相似文献   

8.
辽西地区下白垩统沙海组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白垩纪木化石产出层位,其产出的木化石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尽管前人开展了部分研究,但目前对沙海组木化石植物群组成特征的认识仍相对薄弱.本文报道了辽西义县上石洞沟地区沙海组产出的木化石新材料,共鉴定出2属3种,分别为:Phyllocladoxylon cf.eboracense(Holden)Kr?usel、Xenoxylon conchylianum Fliche 及 X.watarianum Nishida and Nishida.此发现丰富了对沙海组木化石多样性特征的认识,为揭示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的森林组成特征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本文总结了辽西地区早白垩世木化石的多样性特征,从木化石的角度推断辽西地区在早白垩世中晚期森林植被面貌可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更替.此外,本文对比了辽西地区侏罗纪及白垩纪异木属木化石种级多样性,认为该属在辽西地区晚中生代一直是优势类群,但种级组成上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王婧瑜 《化石》2019,(3):51-55
<正>2018年7月16日至22日,我参加了"盛夏青藤——2018年化石科考夏令营",亲手从辽西大地的化石宝库中发掘到了狼鳍鱼等古生物化石。一个学期过后,我又在12月26日带着夏令营期间采集的化石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聆听了姬书安教授讲解关于热河生物群的相关知识,并在当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是三北地区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研究樟子松人工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及其影响要素对理解我国人工林碳平衡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辽西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涡度相关系统及其配套设备于2020年对樟子松人工林NEE和环境要素进行了原位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在0.5 h尺度上,1—12月夜间为碳源,白天为碳汇,且受干旱影响5—8月下午碳吸收受到明显抑制。在日尺度上,受干旱影响,控制夜间NEE季节动态的主要要素为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控制白天NEE季节动态的主要要素为土壤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土壤干旱时降水可促进夜间和白天NEE,并导致光合呼吸参数升高。在月尺度上,白天NEE与表观量子利用效率和最大光合速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当空气温度小于5 ℃时,10 ℃生态系统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温度敏感性随空气温度降低而呈线性增加。2020年辽西樟子松人工林NEE积累量为-145.17 g C·m-2,表现为弱碳汇。  相似文献   

11.
张琼 《化石》2000,(1):10-11
“文雅博物馆”在辽西名城锦州落成,这是锦州人杜文雅个人创办的。开业典礼将于2000年1月8日举行。由个人投资800万兴建博物馆,这在我国尚属创举。所以开业前“文雅博物馆”已经引起国内新闻媒体的关注。作为文雅博物馆的珍贵收藏———古生物化石精品,曾经在世界古生物学界引起强烈震撼,作为其收藏者的锦州人也令世界瞩目。锦州人与珍稀古生物化石结缘,起于1994年。一块兽类化石标本轰动世界,该化石被古生物学家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为“张和兽”。张和是锦州一位奇石收藏爱好者,化石收藏只是其中之一。寻根溯源,我国科…  相似文献   

12.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辽西地区典型种植模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种植模式评价是当今种植制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针对辽西地区自然特点和种植模式混杂多样的现状,在多年试验研究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辽西地区6种典型种植模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等权关联度下还是在侧重生态环境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变权重下,南果梨+南瓜种植模式与参考模式的关联度均为最大,分别为0.867、0.920和0.841,南果梨+花生种植模式次之,说明南果梨+南瓜‖花生的林粮间作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最好,是辽西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最佳模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关联度最小,分别为0.848、0.901和0.821,这种模式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最差。该研究结果对保护辽西地区生态环境,发展多熟立体农业,推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辽西人工林气候生产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6种方法计算了辽西地区的人工林气候生产力。结果表明,辽西平均人工林生产潜力为8.8t·hm^-2.年^-1,其分布趋势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与降雨量分布一致。针对地区特点,生态地区法、层次递推法和综合模型是适宜的气候生产力计算模型。对比分析表明。辽西现实人工林生产力水平处于极低水平。提高人工林质量,挖掘生产潜力是今后人工林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辽西十二年     
王原 《化石》2009,(3):16-27
辽西是辽宁省西部的简称。这里的地震中,尘封着一个古老的化石生物群。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3千万到1亿2千万年前,核心分布区位于现在的辽西、冀北和蒙东南部,正属于20世纪20年代“热河省”的行政辖区,“热河生物群”也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5.
2000年5月28日,经过多方努力,在国内外一度引起轰动的“辽宁古盗鸟”标本终于从美国回到产地中国,现被收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中。“辽宁古盗鸟”标本出自我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后被走私至美国,为美国犹它布兰丁恐龙博物馆收藏。1999年11月出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次向公众介绍了“辽宁古盗鸟”,称其为连接恐龙和鸟类的缺失环节,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注意。1999年12月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学者在研究采自辽西的兽脚类恐龙化石时,发现确凿科学证据表明“辽宁古盗鸟”标本是由不同动物骨骼拼凑而成,是一…  相似文献   

16.
黄榆(Ulmus macrocarpa)是半干旱地区优良的先锋树种和水土保持树种及用材树种。黄榆适应性强,林分生长稳定,对改善辽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将会产生积极作用。辽西有大面积荒山荒地,其中以造林困难的次生裸地居多,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人工植被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占绝对优势,但生长极不稳定,虫害十分严重。建立稳定的森林群落,改善生态环境,是辽西林业面临的首要问题。1983、1984年,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1月13日上午,"接收欧洲赠送的辽西化石回辽宁仪式"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古生物学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化石资源保护管理局等部门领导,中国地质科学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吉林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出  相似文献   

18.
2001年6月5日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视察。在朱敏所长和王元青副所长陪同下 ,路院长首先参观了电镜室 ,并对现代化手段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表示赞许。参观图书馆时 ,路院长还饶有兴趣地翻看了19世纪出版的图书。在标本馆 ,邓涛研究员向路院长汇报了知识创新工程“和政项目”的进展情况 ,路院长认真听取完汇报后仔细观察了来自和政的标本 ,并很专业地与邓涛研究员讨论了有关的问题。王元青副所长和朱敏所长分别向路院长介绍发现于辽西和贵州的大量珍贵化石。路院长对化石的走私和贩运出国问题表示了极大的…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潜在蒸散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永强  李维佳 《生态学报》2018,38(20):7276-7287
潜在蒸散量是衡量变化环境下区域水热资源演变的重要参数,探究其历史变化规律及制约因素对预测农业用水走势乃至合理制定相关决策都至关重要。基于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1966—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与偏相关性检验法辨识辽宁省近50年潜在蒸散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辽宁省各监测站年平均潜在蒸散量为453—1043 mm,多年变化趋势以1.43 mm/a的速度递减,并于2003年发生突变。此外,其时空差异性较为显著。在年代际尺度上表现为,辽西北至辽西南逐次降低;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夏季潜在蒸散量最高、春秋季节次之、冬季最低;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共同导致过去50年辽宁省潜在蒸散量在整体上表现出减少的趋势。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评价区域干湿程度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辽西油松林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01块样地的调查资料,采用综合因子评价方法评价了辽西油松水土保持林的生态效益,把辽西油松水土保持林划分为低效、较低效、中效、较高效、高效五个等级:其中牛河梁地区的油松人工林大都为低效林,欺天林场的油松人工林大都为中效林,南刘杖子林场的天然次生林大都为高效林。这一研究结果将为辽西油松水土保持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