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崇明东滩湿地不同盐沼植物群落土壤碳储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岸带盐沼植被的高生产力对湿地土壤碳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3种主要盐沼植物(芦苇、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群落生物量差异、土壤碳储量时空动态和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湿地盐沼植被总生物量表现为互花米草群落(5750.7 g·m-2)>芦苇群落(4655.1 g·m-2)>海三棱藨草群落(812.7 g·m-2),且地上生物量在夏、秋季最高,地下生物量在冬季最高.湿地土壤碳储量(0~50 cm)在春季最低,随后逐渐增加,至冬季达到最大值.土壤碳储量年增量从高潮滩向低潮滩递减,表现为芦苇群落(711.8 g·m-2)>互花米草群落(646.2 g·m-2)>海三棱藨草群落(185.3 g·m-2)>光滩(65.6 g·m-2).光滩土壤碳储量在25~30 cm处最高,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和芦苇群落土壤碳储量分别在10~15、30~35和30~40 cm处达到最大值,且不同群落土壤碳储量与植被地下生物量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滨海湿地3种典型群落即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和獐毛(Aeluropus sinensis)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各群落不同深度土壤的盐度、容重、p H值、有机碳密度及土壤氮等生态特征,结果表明:3种群落0~30 cm土壤盐度依次为獐毛群落>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容重依次为獐毛群落>碱蓬群落>芦苇群落;p H值依次为碱蓬群落>獐毛群落>芦苇群落。3种群落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密度,以芦苇群落为最高(7.06 kg·m-2),獐毛群落次之(6.38 kg·m-2),碱蓬群落最低(5.70 kg·m-2)。各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均以表层为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3种群落0~30 cm土壤中总氮含量以芦苇群落最高,獐毛群落最低;NO-3-N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碱蓬群落>芦苇群落>獐毛群落,而NH+4-N含量是:芦苇群落>碱蓬群落>獐毛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与p 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总氮与容重及p H值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铵态氮与土壤有机碳密度、总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硝态氮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其它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南岸的柽柳林湿地是我国北方现存面积最大的柽柳林滨海湿地,也是我国“南红北柳”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2014年8月在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湿地植被生物量、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该湿地植被生物量为949.0 g·m-2,植被碳储量为393.1 g·m-2,基本呈中部高、东西部低的分布特征;植被各部分生物量、碳储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地下部>凋落物.该区域主要有柽柳、碱蓬2个单优群落和4个混生群落,植被碳储量以柽柳群落最高,混生群落居中,碱蓬群落最低.受北部潮间带防潮坝的影响,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和电导率均不高,土壤盐分不是植被碳储量的主控因子,植被碳储量主要受土壤的营养盐状况(全氮和全磷)和粒径结构(粉粒含量)的影响.土壤水文条件的改变造成了植被群落的演替,在由耐盐群落(盐地碱蓬群落)向轻耐盐群落(茵陈蒿群落、狗尾草群落等)的演替过程中,植被碳储量增大.  相似文献   

4.
松花江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0年春季(4-5月)、夏季(7-8月)和秋季(9-11月),对松花江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松花江干流水质进行评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6目36科116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为74种,属6目21科,占总数63.8%,年平均密度为66.80 ind·m-2、生物量为24.30 g·m-2.春、夏、秋季的平均密度以春季最高 (90.52 ind·m-2),秋季(61.26 ind·m-2)次之,夏季(48.63 ind·m-2)最低;平均生物量以秋季最高(35.35 g·m-2),夏季(23.12 g·m-2)次之,春季(14.41 g·m-2)最低.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均以春季最高,夏季与秋季相近.各断面微生境共有种不多, 物种相似性不高,最大仅为60%;功能摄食群种类数相近,共有撕食者26种,收集者32种,刮食者28种,捕食者30种.采用BI生物指数和FBI生物指数对松花江干流水质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并与化学监测结果基本吻合.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断面以上水质一般,哈尔滨以下断面水质在不同时期处于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推测大顶子山航电枢纽的修建已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东滨海盐渍区植物群落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德洁  张洁  荆瑞  董丽 《生态学杂志》2018,29(11):3521-3529
在山东滨海盐渍区选取81个样方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对土壤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研究耐盐植物分布与土壤pH、可溶性盐总量、全氮、全磷、有机质、K+、Na+、Ca2+、Mg2+、Cl-、SO42-和HCO3-12个土壤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共记录耐盐植物30科67属85种,排名前三的优势科为菊科、禾本科、藜科.群落类型分为4类,分别是芦苇-白茅+茵陈蒿群落、盐地碱蓬+芦苇-茵陈蒿+地肤群落、芦苇-香蒲+罗布麻群落和芦苇-罗布麻群落.CCA排序表明,土壤可溶性盐总量和水溶性离子含量是影响该区域耐盐植被分布的关键土壤化学因子,其次是土壤全氮含量.优势种为芦苇,同时伴生白茅和茵陈蒿的群落在4个群落类型中具有较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所蕴含的耐盐植物资源丰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可溶性盐总量和水溶性盐离子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高盐分土壤会降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以青海省达日县高寒草甸原生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封育系统为对照,研究了土地退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检验了不同人工重建措施(两个人工种植处理:混播(HB)、翻耕单播(DBF)和1个退化草地封育自然恢复处理(NR)及1个退化草地自然状态(SDL))对植被生产力的相对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原生植被封育处理(YF)地上总生物量为265.1 g·m-2,混播(HB)和翻耕单播(DBF)处理中地上总生物量分别为原生植被封育处理的116%和68%。退化草地封育自然恢复处理(NR)和重度退化自然状态下地上总生物量分别为原生植被封育的76%和53%。YF处理根系生物量远大于其它处理。原生植被封育系统中植被地上部分碳储量为 110.14 g·m-2,地下根系(0~30 cm)碳储量为2 957 g·m-2,植被总碳储量为 3 067.14 g·m-2;重度退化草地系统中植被地上部分碳储量为 57.07 g·m-2,地下根系(0~30 cm)碳储量为 357 g·m-2,植被总碳储量为 414.07 g·m-2。由此可见,高寒草甸严重退化后,通过植物组织流失的碳达到2 653.35 g·m-2,即86.5%的碳损失;原生植被封育系统植被总氮储量为 56.85 g·m-2,而重度退化草地植被总氮储量为 18.02 g·m-2,高寒草甸严重退化使植物组织68.30%氮损失。与重度退化地相比,由于恢复重建措施增加了植物的生物量输入和群落组成,除翻耕单播处理外,其它恢复重建措施均能恢复系统植被的碳氮储量。这些恢复重建措施将会逐步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最终使这些生态系统逐步由碳源向碳汇方向的转变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以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为研究区,结合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数据,利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对近20年新生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NPP实测值与估算值显著相关(P0.001),相对误差介于-21.96~8.16;研究区植被NPP呈现由海向陆递增,由河流沿岸向外围递减趋势; 1998—2016年研究区植被NPP均值、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植被NPP均值变化较小,但植被NPP总量变化明显,1998年植被NPP总量最大,2010年植被NPP总量最小;研究区四季植被NPP变化明显,春季植被NPP均值为74.25 g C·m~(-2),夏季为101.58 g C·m~(-2),秋季为41.83 g C·m~(-2),冬季为13.10 g C·m~(-2);研究区不同植被NPP估算值差异显著,各类植被NPP均值估算结果大小为刺槐群落芦苇柳树群落农作物芦苇荻白茅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柽柳群落碱蓬群落大米草互花米草群落柽柳碱蓬白茅群落;研究区植被NPP与土壤可溶性盐相关系数为-0.389(P0.01),合理的"调水控盐"模式可以降低土壤盐度,促进植被有机物积累。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南地区草地主要为暖性及热性草丛、灌草丛, 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10, 分析灌木植物盖度与草地碳库及其构成的关系对于准确评估尚处于次生演替阶段的南方草地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野外实地调查, 将西南地区不同地貌类型的41个代表性草地样地依据灌木植物盖度划分为3种类型: 无灌木植物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为0)、低灌木植物盖度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0-10%)和高灌木植物盖度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10%-30%), 测定了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生物量以及植物和土壤碳含量, 计算碳密度。结果表明: 随着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增大, 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从0.304 kg·m -2增加到1.574 kg·m -2, 其中根系和凋落物碳库也呈增长趋势; 土壤碳密度从7.215 kg·m -2增加到9.735 kg·m -2, 生态系统碳密度从7.519 kg·m -2增加到11.309 kg·m -2。草地碳库构成中, 低灌木植物盖度草地群落的土壤碳库占生态系统碳库比例最小。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增加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构成并导致生态系统碳库增加, 建议在估算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时, 需要统筹考虑并兼顾南方地区草地群落灌木植物盖度变化。  相似文献   

9.
对珠海淇澳岛天然秋茄(Kandelia candel)与人工恢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两种红树林林地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天然秋茄林与人工无瓣海桑林林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都存在差异,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分别为668.64g·m-2和8370个·m-2,无瓣海桑林分别为511.64g·m-2和4748个·m-2.两个红树林剖面不同潮位带大型底栖动物结构存在差异,秋茄林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最高值都在中潮带,主要是由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所主导:无瓣海桑林栖息密度的最高值也是在中潮带,生物量变化比较不规则.两个红树林剖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较明显,生物量都是秋季处于最高水平:栖息密度都是冬季处于最高水平,秋季最低:生物多样性都是夏季处于最低,但最高值秋茄林剖面是在春季,而无瓣海桑林剖面则是秋季.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底质和盐度等生境条件以及红树林群落的高度、郁闭度和林下通风透光等生态特征的差异是造成红树林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黄河河口盐沼植被分布、多样性与土壤化学因子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黄河河口盐沼实地调查的67个样地19个植物种的重要值,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将黄河河口盐沼植被分为柽柳-翅碱蓬+补血草+碱蓬群落、翅碱蓬群落、柽柳-芦苇+翅碱蓬群落、芦苇群落、穗状狐尾藻+芦苇群落和旱柳-芦苇+荻群落.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了土壤盐分、pH、Na+、K+、Ca2+、Mg2+、Cl-、全氮、全磷、全碳、有机质等11个土壤化学因子与黄河河口盐沼植被分布的相关关系.CC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和土壤pH是影响黄河河口盐沼植被分布的主要土壤化学因子.CCA排序第一轴与土壤盐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第二轴主要和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柽柳-翅碱蓬+补血草+碱蓬群落排列于排序图的右上部,与生境土壤中高含盐量及中等pH相对应,穗状狐尾藻+芦苇群落和芦苇群落分布于第一排序轴的最左端,主要与土壤低含盐量相关,翅碱蓬群落位于第二排序轴的下侧, 与较高的土壤pH相关,柽柳-芦苇+翅碱蓬群落和旱柳-芦苇+荻群落,土壤pH和盐分均较低.通过物种丰富度R、香农维纳多样性H′、物种均匀度E等指数与土壤化学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黄河河口盐沼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盐分没有呈现出与土壤盐分很好的负相关关系,物种丰富度R、香农维纳多样性H′、物种均匀度E均与土壤盐分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R、H′与土壤pH呈现出十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H′与土壤Ca2+、Mg2+含量呈现极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江苏盐城黑紫鸥(Larus saundersi)繁殖微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1年春夏对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嘴鸥的繁殖微生境进行了调查,黑嘴鸥的繁殖生境包括碱蓬群落(Suaeda glauca)、獐毛群落(Aeluropus littoralis)和大米草群落(Spartina anglica),通过生境可获得性与可利用性分析,得知黑嘴鸥营巢对碱蓬生境具有正选择性,对獐毛和大米草生境具有负选择性。对繁殖微生境选择研究的结果表明,黑嘴鸥繁殖微生境具有以下特征:植被高度5~25cm,植被盖度20%~60%,底栖生物量大于300g/m^2,距水源距离500~1000m,距人类活动干扰距离大于500m,滩涂开发和人为活动是影响盐城地区黑嘴鸥繁殖微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对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中AM真菌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0年3月-2001年2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中5种优势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碱蓬(Suaeda glauca),獐毛(Aeluropus littralis var.sinensis) 和刺儿菜(Cirsium setosum)根围内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进行了长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AM真菌在这5种植物根围土壤内都有分布,但多样性较低,尤其在冬季,AM真菌种的丰度和孢子密度分别在夏季降低了18.0%和61.6%,不同深度土层中AM真菌的分布存在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3.
恢复演替中草地斑块动态及尺度转换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研究了9a草地恢复油潜系列中斑块边界形状和斑块面积分布动态,并进行了凡度转换分析。獐茅斑块的边界分维数和斑块化指数最高,羊草斑块的较低,碱蓬斑块的斑块化指数略小于羊草斑块,边界分维数大于洋草斑块。共他类型斑块的两种指数基本上介于獐茅斑块之间,斑块化指数的年限变动滞后于斑块边界分维数,斑块边发维数在整个试验的尺度范围内符合同一自相似规律,斑块的面积分布格局在不同的尺度上有不同的自相似规律。  相似文献   

14.
江苏海岸带植被的特征、分布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苏海岸带的自然植被基本上为滨海盐土植被,包括陆生、沼生及水生三类植被。另外,海边沙滩有很少量的沙生植被。滨海盐土植被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与滨海盐土的成土发育过程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本文论述了海岸带植被的环境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详细分析植被的区系组成特点,并作了生活型谱,简要概述群落类型、分布及其演替规律;最后,讨论了盐土植被的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人工恢复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宋创业  胡慧霞  黄欢  任红旭  黄翀 《生态学报》2016,36(9):2705-2714
研究目的是对黄河三角洲人工恢复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从环境、植物群落和植物生理生化特征等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生态系统健康指数。通过与自然芦苇湿地对比,对人工恢复芦苇湿地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人工恢复芦苇湿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盐含量、群落盖度、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等指标显著低于自然芦苇湿地,地表水电导率、叶片的APX、DHAR、MDHAR等酶的活性显著高于自然芦苇湿地,其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低于自然芦苇湿地。这说明在短时间内,人工恢复芦苇湿地的健康状况和自然芦苇湿地还存在一定差距。恢复时间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有重要影响,长时间尺度上监测数据的积累是全面、深入了解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羊草草地土壤水盐运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羊草草地植物群落的分布与土壤水盐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羊草、拂子茅、獐毛和角碱蓬群落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为0.0586cm·h-1,0.0567cm·h-1,0.0175cm·h-1和0.0004cm·h-1。当土壤含水量相同时,角碱蓬群落下土壤水吸力高于羊草群落。在相同的土壤水吸力范围内,角碱蓬群落下土壤非饱和导水率高于羊草群落。因此,角碱蓬群落在春季干旱时,土体内上行水流的数量和强度远远大于羊草群落。夏季降水集中时,角碱蓬群落下土体内下行水流又远远小于羊草群落。造成土体上部甚至表层的盐分积累。  相似文献   

17.
獐毛是江苏沿海滩涂分布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盐渍土指示植物,具有很强的抗盐、抗旱能力。獐毛也是极具潜力的、可贵的抗性基因库的重要物种。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獐毛种群密度和生物量与有性生殖特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松嫩草原盐碱草地上具匍匐茎禾草---小獐毛的种群密度、生物量与有性生殖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小獐毛种群的生殖枝密度、生殖枝生物量、Re1和Re2与营养枝密度和生物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但与匍匐茎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匍匐茎营养枝密度和生物量间有显着的颉颃关系,呈显着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鲁北滨海盐生草甸獐茅群落生长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在1982—1984年度对鲁北滨海盐土区的山东省沾化草场改良实验站的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 var.sinensis)群落生长季内的群落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1982—1983年配合草场站工作进行月份观测),认为温度的变化与群落生长季内的节律性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生物量的变化,把一个完整的生长季划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时期,并讨论了这两个时期中生物量、半月平均气温和时间的关系以及生物量和半月平均气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乌梁素海野生芦苇群落生物量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野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物量的调查基础上,探讨了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芦苇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环境因子的影响,芦苇群落生物量变化较大,介于1.73~3.00 kg·m-2之间;地下和地上生物量之比介于1.14~2.19之间;2)芦苇群落生物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水深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水上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而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则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这主要是由于水深改变了芦苇群落的结构(群落密度)和个体形态(株高和株茎);3)芦苇群落生物量随着水体N浓度增加而增加。芦苇各器官(叶、茎、根状茎和根)的N∶P为7.59~12.21,小于14,这也说明该水体中的N负荷是影响芦苇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4)土壤有机质分解对芦苇生长没有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