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话说人们会用袋子把食物提回家,动物们也会用自己的"袋子"运送食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喉囊派和颊囊派。喉囊派多是捕鱼高手,成员有鹈鹕、鸬鹚、褐鲣鸟等;颊囊派则喜欢"塞"肿脸充胖子,成员有花栗鼠、松鼠、猕猴等。今日,两派分别派出代表——鹈鹕与花栗鼠一决高下。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9月27日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北侧发现两只鹈鹕并拍摄照片(见封面),经鉴定为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两只个体体色主要为白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黑褐色,头后具有短羽冠,胸部具有黄色羽簇,眼周裸区明显大于相似种卷羽鹈鹕(P.crispus)。两只个体的眼周裸区颜色、嘴峰长有区别,是否为雌雄差异,尚待确认。根据鹈鹕体羽形态的完整性及对观察人员靠近时的行为反应等,可确定两只鹈鹕非养殖逃逸个体。  相似文献   

3.
我园饲养鹈鹕属鸟类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ensis)及桃红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二种,自1959年开始饲养,于1970年繁殖成功,由于人为干扰的影响,第二年开始繁殖中断,75年又继续繁殖2只,以后每年均有繁殖。鹈鹕繁殖虽已多年,但因繁殖巢区离岸较远,不易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保人工繁育的斑嘴鹈鹕成功引入上海动物园的天鹅湖,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对8只2岁的斑嘴鹈鹕在放入天鹅湖前进行了塑料箱取食和天鹅湖水质适应性训练,并在放入天鹅湖后应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斑嘴鹈鹕的行为进行观察。取食水质适应性训练结果表明斑嘴鹈鹕生长良好。放入天鹅湖后斑嘴鹈鹕的行为时间分配表明,觅食行为在放入天鹅湖第1个月所占比例最高(44%),第2、第3个月分别为30%、31%,同时其他主要行为时间分配趋于稳定,与一年后天鹅湖中该斑嘴鹈鹕种群的行为时间分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斑嘴鹈鹕对陌生环境适应期为2-3个月左右。在鹈鹕放入天鹅湖后的第11d和第23d各有1只死亡,引起斑嘴鹈鹕发病并导致死亡的原因是感染棘口吸虫,使用吡喹酮驱虫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正亚尼斯捏紧手中滑溜溜的小鱼,轻轻甩动它们的小尾巴:"快过来,鹈鹕,有鱼吃啦!"一只加大号的"鸭子"摇摇摆摆地冲过来,张开口袋般的巨嘴,"啊呜"一口,将这条只够塞它牙缝的小鱼裹进嘴巴里,又一脸期待地看着亚尼斯。亚尼斯又捏起一条小鱼,扔进鹈鹕的大嘴中。一连喂了十几条,鹈鹕才吃饱。亚尼斯放下水桶,拍拍手,用力上下挥动手臂:"鹈鹕,飞!像我这样扇动翅  相似文献   

6.
贵州稻区褐飞虱种群对六种杀虫剂的抗性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明确贵州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方法】在室内采用浸渍法测定了2013-2015年采自贵州黄平、桐梓和开阳3地的褐飞虱种群对6种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异丙威、噻虫胺、啶虫脒和醚菊酯)的抗性。【结果】贵州褐飞虱种群对不同的杀虫剂存在着抗性差异。与敏感品系相比,2013-2015年间3地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异丙威、噻虫胺的抗性均达到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分别为21.88~95.38,10.91~69.36,13.00~57.23和23.11~39.54倍;而对啶虫脒和醚菊酯仍处于敏感阶段,RR分别为0.47~0.75和0.41~0.85倍。【结论】褐飞虱对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抗性较高,可能与近年来广泛地大量使用有关。本研究的抗性动态监测结果对贵州稻区褐飞虱的杀虫剂种类调整及施药策略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福研1号’丝瓜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SG9’为母本、‘SG17’为父本育成的杂交一代品种。中早熟,座果率高;瓜呈短棒状,瓜皮绿色,有明显黑色条纹,不易裂果;肉质质地硬,甘甜,果肉不易褐变;瓜长20~25 cm,横径5~7 cm,单瓜重510 g左右,产量达45 000~60 000 kg·hm-2,适合福建省及周边省份种植。  相似文献   

8.
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作为一种植物细胞的内源信号分子,在植物信号传导及抗逆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对拟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光化学活性及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于4μg/mL的水杨酸处理能促进拟微绿球藻的生长,而高于12μg/mL的水杨酸处理会抑制拟微绿球藻生长;水杨酸的处理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在2. 5~40μg/mL范围内,水杨酸质量浓度越大,抑制生长的作用越强。水杨酸处理会使拟微绿球藻的光系统Ⅱ(PSⅡ)实际光合效率(YⅡ)显著增加,但水杨酸处理会降低三角褐指藻的YⅡ。此外,8~12μg/mL的水杨酸处理能够促进拟微绿球藻的油脂积累,使其分别增加了23. 21%及45. 87%,而40μg/mL的水杨酸使三角褐指藻的油脂含量增加了87. 48%。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养殖褐毛鲿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行为史和游泳能力。结果显示: 褐毛鲿倾向于白色栖息地底质, 但随着生长, 对黑色栖息地底质的喜好明显增强; 隐匿行为随着生长而越发明显; 顶水行为随体长的增长逐步上升; 有很强的趋光性, 且随着生长, 体长1 cm、2 cm、3 cm 和4 cm 的褐毛鲿在2769-3210 lx 的光照强度下的分布率分别为85.00%、78.33%、6.67% 和0%。游泳能力指数分别为: 27.90, 63.60, 95.10 和194.40, 随着随游泳时间延长, 游泳速度线形下降; 在盐度25-35 范围内, 褐毛鲿巡游速度最大, 且盐度越高对巡游速度的影响越显著; 体长1、2 cm 的褐毛鲿的巡游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加大而增强, 体长3 cm、4 cm 的褐毛鲿的巡游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先增后减; 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清晨,最低巡游速度出现在午夜, 但差异不显著; 在饥饿的前2 天里巡游速度相对对照组有所上升, 但随即下降明显, 再投喂组的巡游速度随补偿的出现相对对照组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抗褐变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抗褐变马铃薯基因,创造抗褐变新种质,培育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旨在通过育种技术手段解决马铃薯加工中褐变现象。选用目前育种资源材料275份,通过测定褐化指数、褐化强度、煮后变褐3个指标来筛选抗褐变材料。结果表明:(1)对褐化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第I类为高抗褐变材料,褐化指数0.00~16.67,13份材料;第II类为抗褐变材料,褐化指数25.00~37.50,14份材料;第III类为耐褐变材料,褐化指数41.67~54.17,20份材料;第IV类为易褐变材料,褐化指数62.50~83.33,50份材料;第V类为严重褐变材料,褐化指数为87.50~100.00,178份材料。(2)将30℃褐化20 min时心部褐化强度小于0.25,4℃放置24 h后,变化值不超过0.15的材料筛选出来,作为抗褐变材料。通过褐化强度试验共筛选出材料25份。(3)马铃薯煮后变褐高值为9,低值为5,大部分品种均可用于鲜食消费。通过3个指标最终筛选出高抗褐变材料4份,云薯501、CIP395109.29、CIP393615.6、云薯401;抗褐变材料4份,讷河高淀粉、CIP397100.9、克200950-3、s.goniocalyx。这些材料可作为抗褐变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正小屁孩约瑟夫要给我讲讲鹈鹕的事。我把话抢在前头:"我知道鹈鹕啊,那是一种极具辨识度的乌!人们常常未见其身,先见其嘴,那家伙的嘴又大又长,下嘴壳和皮肤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喉囊、至于大嘴张开后的样子,就更浮夸了……像极了一个……敞开的大马桶,装起鱼来那叫一个爽!"这听起来很博学多才吧?毕竟我只比他大2岁,但约瑟夫听了连连摇头:"你的比喻很形象,但对鹈鹕的大嘴还缺乏了解……不过没关系,我愿意牺牲一场电子游戏的时间,让你重新认识一下它!"  相似文献   

12.
正动物警察局,一名"偷盗犯"刚刚被捕!它是海鸥,这家伙前天被目击者发现在偷吃海獭的大龙虾;昨天又去褐鹈鹕嘴里"顺手牵鱼";今天有人在海滩上野餐,它便叼走了人家的三明治……"由于你作案频繁,现数罪并罚,根据《动物治安管理法》的有关规定,须判处有期徒刑20年。不过,你有机会减轻处罚——每向警方检举一例作案事实,就可减免两年刑罚!"  相似文献   

13.
<正>鹈鹕——现存体形最大,体重最重的鸟类之一,其主要特点是身体格外强壮,翅膀特别宽阔,嘴巴非常巨大!其中,澳大利亚鹈鹕的嘴巴居然可以长到50厘米长,堪称鸟界奇葩。鹈鹕的嘴巴不仅大,形状还很独特。下嘴壳和皮肤相连,形成了一个可以自由伸缩的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目前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田间种群对常用防治药剂的抗性现状,为制定褐飞虱的科学用药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9-2014年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湖北褐飞虱武穴梅川、枣阳十里铺、孝感陈店、鄂州长港和武汉江夏稻田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11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湖北稻区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吡虫啉(抗性倍数RR=101.8~1 239.4)、噻嗪酮(RR=15.9~1 326.3)产生高水平抗性;对噻虫嗪(RR=24.9~146.5)产生中等水平至高水平抗性;对噻虫胺(RR=9.9~16.5)、呋虫胺(RR=13.5~15.9)、乙虫腈(RR=18.3~60.4)、毒死蜱(RR=17.4~29.8)、异丙威(RR=13.9~46.0)产生中等水平抗性;对啶虫脒(RR=5.1~9.9)产生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啉(RR=3.9~7.1)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水平;对醚菊酯(RR=1.3~4.9)处于敏感水平。此外,褐飞虱对噻虫嗪、噻嗪酮抗性上升明显,同时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也有上升的趋势。【结论】仍需暂停吡虫啉、噻嗪酮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在水稻上的使用次数;醚菊酯可作为吡虫啉、噻嗪酮和吡蚜酮的替代药剂或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5.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芦苇群落土壤氮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典型芦苇植物群落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壤氮对水热季节变化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有机氮在全氮中所占比例较大,0~10 cm土层的全氮与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速效氮季节变化特征一致,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全氮和有机氮均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0~10 cm土层的有机氮和10~20 cm土层的速效氮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各层土壤硝态氮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并与铵态氮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20~30 cm土层的铵态氮与0~10 cm和20~30 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时间动态一致,均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氮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的趋势。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硝态氮,各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基本呈现出不规则"M"形的双峰曲线变化。会仙喀斯特湿地典型芦苇植物群落不同土层土壤各形态氮含量的动态特征对水热变化的季节响应差异较大,不同月份之间有所不同,但均在冬季含量最低,与月均气温和月均降雨量的变化关系表现为不完全的同步趋势。土壤氮含量季节变化特征的差异主要与气温、水分条件、不同生长期芦苇吸收利用、土壤有机碳、凋落物养分的归还以及有机氮矿化等影响有关。该研究结果为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功能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集群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2002年在广西宁明县和龙州县利用直接观察、捕捉测量(共捕到197群蝙蝠,全捕180群)和标记重捕法(标记了31群的101只扁颅蝠,重捕到36只)比较研究了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a)与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集群结构。结果发现: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主要栖宿在刺竹(Bambusa stenostachya)的竹筒内,通过竹筒上的裂缝进出。扁颅蝠栖宿的竹筒长平均为27.7cm,外围直径平均为23.6cm;褐扁颅蝠的分别为28.3cm和23.8cm。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24只,褐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13只;2种蝙蝠的栖宿群中皆为独居所占比例最大(扁颅蝠为22.30%,褐扁颅蝠为40.63%),2只所占比例次之(分别为14.87%和18.75%),其它大小类型呈不规则变化。扁颅蝠栖宿群的性别组成,以雌雄混居最常见(占54.72%),其次为独居雄性(占20.95%),而褐扁颅蝠栖宿群雌雄混居群与独居雄性所占比例相当(均为40.63%)。2种蝙蝠的雄性趋向于独居,而雌性趋向于群居。扁颅蝠与褐扁颅蝠可以栖宿在同一片竹林内,并且可以在不同时间轮流使用同一个栖宿竹筒,但2种蝙蝠从未共栖于同一个竹筒内。另外,标记重捕扁颅蝠发现:扁颅蝠经常变换栖宿竹筒(栖宿竹筒不固定);同时栖宿群之间经常发生个体交换[动物学报50(3):326—333.2004]。  相似文献   

17.
褐飞虱、白背飞虱种间、种内密度制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高感品种TN1为材料.研究了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若虫密度对种群的制约效应。实验表明,单虫种一龄善虫密度15头/株和30头/株相比.褐飞虱成虫的羽化率、短翘率、体长和若虫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但成虫雌性比率前高;白背飞虱成虫羽化率前比后高21.22%.短翘率高15.25%。在两种飞虱一龄若虫密度30、45、60头/株等虫量混合组配下,褐飞虱成虫羽化率60头/株比30头/株下降28%,白背飞虱若虫历期以30头/株最长。在总虫量为30头/株时,种内(30头/株)和种间(15:15头/株)比.白背飞虱种内处理成虫羽化率高36.83%.昔虫历期短;褐飞虱以种内处理成虫短翘率高。从产卵位点来看.褐飞虱喜产在稻株叶鞘中下部厚肉组织上,白背飞虱以叶脉基部产卵为主.成虫密度2、4、8对/株3处理,其叶鞘、叶脉上的平均卵块变小;10天内的平均卵量亦减步。同密度下,种间组合比种内组合的产卵量多。从各指标对密度反应来看,褐飞虱比白背飞虱更耐拥挤。  相似文献   

18.
药用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药用野生稻1665(O.officinals)和栽培稻桂99远缘杂交的抗褐飞虱近等基因系B3F4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随机引物对其抗褐飞虱基因进行了RAPD标记研究,获得3个与抗褐飞虱基因表现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S229703、S403783和S11591408)。采用MAPMAKER/EXP.Version 3.0分析,结果表明3个RAPD分子标记与抗褐飞虱基因属于同一连锁群,覆盖大小为18.1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4.53cm,为下一步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精确定位和克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截至1983年为止,安徽正式报道的鸟类共有296种及20亚种,比1963年的纪录增加了100种及8亚种。本文又增记24种,共为320种及20亚种。其中,斑嘴鹈鹕、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白额雁、秃鹫、大鸨为第二类保护动物。现将新纪录鸟类简单记述如下。所列各鸟的量度以毫米、衡度以克为单位。(1)斑嘴鹈鹕Petecanus philippensis philippensis Gmelin1♀,1963.10,肥西县巢湖。翅长600,旅鸟,亦见于本省山区水库。(2)白额雁Anser albifrons albifrons(Scopoli)1幼鸟,1981.12.27,东至县升金湖。体重2000,翅长390,冬候鸟,见于…  相似文献   

20.
褐边绿刺蛾的取食行为和取食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观察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 Walker2个世代幼虫取食杨树叶片的习性。结果表明,第1代幼虫7龄,幼虫期平均取食量167.7cm2/头,取食持续时间26d;第2代幼虫8龄,幼虫期平均取食量170.5cm2/头,取食持续时间27d。2个世代末龄幼虫取食量最大,占整个取食量的80%左右,4~5龄幼虫是防治的关键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