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阿里山与日月潭是大陆游客心中台湾最美的两个地方,其实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并没有一个山头名叫"阿里山",她是一群山脉,正确称呼应该是"阿里山山脉",而大陆游客常去的则是"阿里山森林游乐区",是阿里山山脉众多旅游点之一,但因常是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大陆朋友对阿里山的美看不到千分之一。而在阿里山众多景点中,"顶笨仔"聚落(汉人村落)就是一个崭露头脚的生态旅游好去处。顶笨仔聚落部分居民有感于当今工业化社会人际关系疏离、传统文化式微,难得顶笨仔还保有百余年来乡村风貌,应该成立一组织凝聚小区意识,藉以推动保存及发扬传统农村文化,维系小区情感,因此在2005年6月成立了"顶笨仔文化协会"。当时,正好有台湾生态旅游地的遴选,顶笨  相似文献   

2.
林涛 《人类学学报》1994,13(2):137-137
福建龙岩适中镇发现“漳州文化”新地点1990年.笔者与漳州市文化局曾五岳等人曾到龙岩适中一带进行短期野外考古调查,在适中镇得日楼附近捡到4件石制品,最近又在该地点附近发现吕件石制品.所发现的标本都很细小,长不及3cm,宽不及2cm,背、腹两面都有经仔...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蛤仔的精子发生和精子超微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精子结构和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及细胞器的演变规律。菲律宾蛤仔雄性生殖细胞的形态由椭圆形渐变为辣椒状,细胞核的形态由椭圆形逐渐拉长,渐变为锥形。染色质的凝集经历:小颗粒团块状一较大颗粒均匀状一粗颗粒均匀状的过程。线粒体在演化过程中数量先增多后逐渐减少,嵴数逐渐增多,电子密度和体积逐渐增大。高尔基体在初级精母细胞期已经发育,随后的各期中发育良好,分泌旺盛。精细胞Ⅱ期,高尔基体分泌的潴泡开始融合,形成前顶体囊。精细胞Ⅲ期,高尔基体的分泌物仍不断融合。精细胞分化的后期,前顶体囊逐渐发育形成顶体。菲律宾蛤仔成熟精子呈长辣椒状,为原生型,由头部、中段和尾部构成。头部的顶体为细长柱形,末端渐细,电子密度较小;细胞核为锥形;中段线粒体4个,尾部鞭毛为典型的“9 2”型结构。此外在成熟精子线粒体环横切面有一特殊“风车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盐野义制药公司申请引进仔牛腹泻预防药“K99单克隆抗体“NP””。这将是日本引进的第一种单克隆抗体动物药剂。仔牛腹泻是仔牛出生后3天内容易感染的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在日本,有2%的仔牛会发生这种病,80%的发病仔牛会死亡。“K99”是美国Molecular Genetics公司开发的,已将制造销售权转让给美国Upjhon公司。盐野义制药公司就是从Upjhon公司引进的。用99”开发的这种小鼠单克隆抗体能与毒性大肠杆菌的纤毛抗原K99结合。生后12小时内给仔牛饮用。用纤毛阻止毒性大肠杆菌附着在仔牛的肠道上。服用过这种抗体的仔牛有90%以上能得到  相似文献   

5.
圈养大熊猫哺育双胞胎76小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生  张和民 《四川动物》1997,16(4):176-178
1992年科技人员在卧龙“五一棚”研究区域的一个树洞内发现了2月龄的大熊猫双胞胎幼仔,证明个别野生大熊猫确实能养活双胞胎。然而,圈养大熊猫在产下双胞胎以后,一般只能喂养一仔,很快放弃另一仔[1]。1996年8月12日,本研究中心圈养的“8号”大熊猫产下双胞胎后哺育两仔达7  相似文献   

6.
2003 年,圈养大熊猫“梅梅”首例哺育成活一胎二仔,通过对其近半年的育幼行为观察,结果发现:1) 母兽主要以同时衔2 仔、同时衔和抱2 仔二种方式将幼仔抱入怀中哺育;60 d 内, 育幼姿势以坐位为主,倦卧其次, 其它姿势更少, 其中坐位随日龄增加逐渐减少, 倦卧变化不大。2) 母兽活动时间在产仔当天最多, 之后显著下降并维持在35.2 ± 0.6% 的低水平, 47 d 后再缓慢上升到108 d 后的54.8 ± 0.9% 。3) 双胞胎幼仔间哺乳的日均次数和时间无显著差异。4) 7 d 内2 幼仔“仔在母身上” 的时间占100%, 21 ~ 23 d 后显著减少, 而“母体盖仔”、“仔在母身边”和“母仔自然分离”的时间显著增加, 但“母体盖仔” 的时间在32 d 左右后又显著减少;双胞胎分别在与母兽的此四种位置变化的时间上无显著差异。5) 母兽的活动、幼仔哺乳日均次数、“母仔自然分离”在全天的日均时间分布有峰、谷变化。6) 随幼仔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幼仔离“育幼窝”的距离也逐渐增加,双胞胎幼仔离“育幼窝”的远近也有差别。7)母兽分别与其雄性双胞胎幼仔玩耍的时间有显著差异,而两幼仔自玩的时间无差异,此两双胞胎自玩和一起玩耍所用时间远大于分别与母兽玩耍的时间。该研究丰富了大熊猫育幼行为内容,并为以后的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行为资料。  相似文献   

7.
贺鼎  陈玉龙  傅微 《生物信息学》2019,26(8):116-120
“洼”“淀”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类型,作为守卫京畿水利安全和水运畅通的蓄滞洪区和水运节点,其形成的防洪、灌溉、航运、渔苇体系独树一帜。白洋淀是洼淀的典型案例和雄安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洼淀景观体系进行不同尺度的研究,揭示地貌类型、地理单元、村镇聚落等不同层级彼此嵌套的洼淀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并且基于其功能逻辑和内在机理初步讨论洼淀聚落景观的保护利用和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聚落更新,通过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出聚落更新的目标,并尝试提出一种以“宜居田园”为核心目标的聚落更新模式,并以浙江兰溪黄湓村的更新项目为主要依据,通过特色点位带动、田园社区营造、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景观提升等不同方面的聚落更新手段进行思考和操作,论证这种聚落更新模式的操作可行性及合理性,同时探讨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大城郊村落的聚落更新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重庆动物园雌性大熊猫“松松”,1986年3月26日在成都经人工授精,怀孕181天后,于9月25日中午娩出二仔。该大熊猫的怀孕期,为有记载的大熊猫孕期之冠。产前“松松”腹围明显膨大,工作人员曾预计可能产二仔,现仅存活一仔。大熊猫“松松”怀孕长达181天@徐筱嘉$重庆动物园动物科  相似文献   

10.
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 ,世界上第 1只人工饲养的普氏原羚“玲玲”,8月 6日成功产下第 1胎幼仔 ,经过近 1个月的精心呵护 ,取名为“陶陶”的幼仔生长发育良好。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世界极度濒危级动物 ,目前仅生存在青海湖环湖地区 ,数量不足 2 0 0只。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研究与发展中心李迪强博士说 :“普氏原羚的人工饲养和繁育非常不易 ,如果能通过人工繁育的方式建立人工种群 ,对这个物种的保护将很有意义。”普氏原羚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粤北古驿道沿线传统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已开展沿线传统聚落的研究,但未从景观视角确立聚落中的观测指征。结合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以及实地调研,对粤北古驿道中的连州丰阳—东陂古道、西京古道、梅岭古道沿线的传统聚落进行定点采样和定量分析。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其宏观层面的聚落高程、聚落规模,中观层面的聚落景观格局、居住地内部肌理、坑塘布局特点以及微观层面的民居平面形制。结合移民史和地方志等史料进行环境作用机制分析,得出不同层面的聚落景观差异分别受不同的主导因子影响,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影响其宏观层面,民族民系与移民文化主要作用于中观、微观层面。通过对比研究,明确粤北不同古驿道沿线聚落景观资源的差异,以期为各条古驿道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饲养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冬冬”,现年7岁,于1991年9月7日14时50分和15时45分先后产下二仔(据观察均为雌性)。“冬冬”产下双仔后, 自育1仔,将另1只幼仔丢弃不管,为此科研人员于第二仔产后5分钟内就将其移入育婴箱中进行人工哺育。  相似文献   

13.
贾翔  闫志明  梁婷  陈春秀  代燕 《生态科学》2023,42(1):146-154
乡村聚落的演变能够深刻反映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经济的变迁,但对其研究并没有广泛和深入开展。以南疆典型区域莎车县为研究区,发挥遥感技术优势,借助1970 s以来的CORONA和Landsat系列影像等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信息提取和时空分析,探讨聚落时空演变特征。结论如下:(1)近50年来莎车县乡村聚落规模变化较为剧烈,聚落由大规模、低密度向小规模、高密度演化,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增加显著,特别新世纪以来增速明显加快。(2)乡村聚落重心均位于县域中部的托木吾斯塘乡,且向西南偏移。(3)乡村聚落斑块之间距离持续缩减,图斑持续向外扩张,为随机模式聚集,且向西南扩张,聚集程度持续提高。(4)乡村聚落核密度呈现由低向高增大的趋势,核密度低值向较高值和高值发展, 2000—2018年比1964—2000年的阶段核密度高低值分布状况变化剧烈,乡村聚落高值集聚区呈现由散状—带状—片状的变化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斑块数量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4.
在黄海之滨的鲁东南,兗石铁路旁边的莒南县大铁牛庙村中,有一个千余年来被当地居民称之为“铁牛”的自然铁块,由于这个缘故,铁牛庙村在当地有较高的知名度。还在1982年春,我们在兗石铁路进行文物普查时就曾初访过这位“铁牛”。经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铁牛”原来是一颗远古的“天外来客”——石铁陨石。古老的传说关于“铁牛”来历的传说,谁也不清楚是从哪一辈开始流传的。多少代生活在铁牛庙村和附近的村民们,一直在纳闷这个怪物是从哪里来的。由于旧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5.
在同一个时候在同一母体子宫中发育并且几乎同时出生的二个或是二个以上的幼仔一般都称为“学生子”(即双生子Близнец)。狭义地说,这个名词是指普通一胎一仔类型的那些动物(如象、马、牛及人)的幼仔。许多科学家也使用“学生子”的术语来指那些普通是一胎多仔的动物(如老鼠、猫、狗、猪等)的幼仔,并且他们还认为除了胎生动物之外的那些低等动物(如蛙和蝾螈)、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甚至在植物中同样都存在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公认存在着二种主要的学生子的类型:异卵学生及一卵学生。第一种类型发生的机会要比第二种类型发生的机会要大得多(约是后者的二倍)。如果在一个雌性动物中,无论是在同一个卵泡中,  相似文献   

16.
德国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国家项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联邦德国自然保护法、德国各州自然保护法要求在自然景观区和人文聚落区保护、管理和发展自然。实现这一法律要求 ,必须以现实的、全面的、高质量的、与自然保护原则相匹配的数据为基础。实践证明 ,城乡生态单元制图是获取和解释这些数据不可或缺的手段。德国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始于 1 978年 ,同年组建成立了德国联邦与各州自然保护部门参加并联合协调的“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工作组”。 1 986年工作组提出了德国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基本方案 ,1 993年完成基本方案修订版。基本方案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建立标准制图方法 ,使获取的科学数据可以相互比较。至 2 0 0 0年 ,德国在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项目上的投资约合 2亿马克 ;至 2 0 0 1年 3月 ,德国有 2 2 3个大中城市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生态单元制图 ,人文聚落区生态单元制图已经成为德国各级政府生态规划的基本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水域夏季鱼卵和仔稚鱼年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5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8月(夏季)在长江口水域(30°30'—31°45'N,121°15'—123°10'E)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拖网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水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年间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采集的鱼卵和仔稚鱼鉴定到种的种类有17种,隶属于8目13科,以鲈形目种类最多,11种,其次是鲱形目,5种,其他各目种类均小于5种;种类数存在明显年间差异,2005年种类数最多(鱼卵3种,仔稚鱼8种),其次是2009年和2011年,2008年种类数最少(鱼卵1种,仔稚鱼5种)。优势种年间更替明显,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虾虎鱼(Gobiidae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在2005年是优势种,2008年优势种为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2009年优势种为鳀鱼、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虾虎鱼等,2011年虾虎鱼和小公鱼(包括小公鱼属未定种Stolephorus spp.和中华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成为优势种。2005年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的密集区在嵊泗列岛附近水域,2008年鱼卵和仔稚鱼出现较少,未出现明显的数量密集区;2009年鱼卵数量较少,仔稚鱼数量较多,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口以外123°E附近水域;2011年鱼卵主要分布在在长江北支口门外附近水域,仔稚鱼在调查区内分布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18.
针对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过于注重村落本体的现状,以GIS的技术方法结合实地调研,选取梯田聚落所处的元江流域及典型样本大瓦遮河子流域为研究范围,探讨流域视野下人居环境空间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论如下:1)哀牢山区的崎岖山脉与密集水系造就了元江流域的格局,以水平、垂直特征奠定子流域尺度中梯田聚落的人居环境基础;2)大瓦遮河子流域的人居环境以“典型山地本底、帚状水系关联”为共性,在中低山区形成“面状森林核心、村落散布周边、旱地梯田混合”的彝族聚落区,在中山区形成“面状梯田核心、村落环绕周边、带状森林围合”的哈尼族聚落区,二者差异源自不同民族适应垂直分异效应的差异化农作策略;3)流域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超越村落本体之外的流域视野对复杂地理环境中的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与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鹿台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作物组合显示仰韶时期农业经济是单纯的种植粟黍的旱作农业,龙山时期农作物新品种开始出现,作物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基于龙山时期成熟粟类作物和不成熟粟类作物的量化分析,鹿台遗址龙山时期聚落很可能存在作物加工活动,不同阶段的加工活动可能是在聚落内不同区域,以小规模的核心家庭为基础开展。综合相关研究,豫北地区仰韶时期仍是单一的种植小米的旱作农业经济,稻作农业并未影响到这一区域,龙山时期水稻、大豆和小麦等新农作物开始出现,农业多样化逐渐显现。与此同时,豫北地区龙山时期不同遗址在农作物种植结构方面存在些许差异,这一差异很可能与遗址微观地貌、聚落和特定人群的主观选择有关。鹿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深化了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环境、生业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大熊猫“娅娅”日前顺利地产下了一只重 15 9g的雌性大熊猫幼仔 ,这只熊猫幼仔目前已渡过生命脆弱期 ,身体十分健康 ,成为中国今年人工繁育成活的第 10只大熊猫。据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负责人介绍 ,今年 13岁的“娅娅”出生于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当天 ,是世界上首例人工繁育成活的大熊猫双胞胎中的一个。我国今年人工繁育成活10只大熊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