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正跟着牦牛去巡山?这山是什么山,牦牛又是什么牛?巡山到底都干些什么?别着急,且听我一一道来。特别提醒:巡山过程中,队员们还要执行一项秘密任务。请留意任务内容哦!跷碛[牦牛说]各位哥迷好,我是巡山的向导——半野生牦牛,生活在四川雅安的跷碛山区。这里的高山海拔2000-3700米,植被丰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绝对是个巡山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牦牛和双性牦牛睾丸组织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以探索双性牦牛生殖障碍的机理。提取牦牛睾丸(n=4)和1头双性牦牛睾丸总蛋白质,采用双向电泳分离后,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实验获得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牦牛与双性牦牛睾丸组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2倍及以上差异表达的蛋白质24个,其中22个蛋白质经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搜索后得到鉴定。有6种蛋白质属于分子伴侣,在双性牦牛睾丸组织中表达量显著下降,推测与双性牦牛精子发生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3.
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FSHβ基因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一对特异性引物对麦洼牦牛、九龙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进行了扩增,应用PCR-SSCP方法对其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麦洼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有AA型、AB型和BB型三种基因型,九龙牦牛的FSHβ基因的5’端侧翼区只检测到了AA型、AB型两种基因型。在两种牦牛品系中,AA基因型频率最高,A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群体中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431、0.1411,麦洼牦牛多态性能高,遗传变异大。  相似文献   

4.
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又叫犛牛、旄牛、髦牛,因叫声如猪,又叫猪声牛。它属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的动物。牦牛原产亚洲中部山地,现我国青藏高原及阿尔金山、祁连山的西段,包括西康、西藏、青海和新疆的一部分高原寒冷地区有分布。这些地区冬日山峦积雪,百川急流,既有起伏的沙丘,广阔无垠的原野,又有众多的湖泊和美丽的草原。那里的气候条件极为严酷,即使盛夏之际,中午时烈日如焚,到了傍晚转眼间大雪纷飞,早、晚结冰,寒冷异常。目前野生牦牛所剩已不多,但却有家养的牦牛,并流传至印  相似文献   

5.
牦牛可称我国珍贵动物之一,分布在康藏,青藏等地。在中亚细亚、阿尔泰山、天山和帕米尔的高山等地区都有饲养者。虽然也有不少的报导,我为了对牦牛想作进一步的了解在1954年往康定旅行,初步的观察了牦牛的生活习性拜访问了数位饲养牦牛的藏胞,特作膚浅的介绍,以资大家的参考。一.牦牛的特征和习性我国康藏和青藏等地的牦牛(犂牛)(Poe phagus grunniens Linne)在动物学上是属于偶蹄目。有的动物学家认为它是家牛接近的亲属。藏胞称牦牛叫“雅”。牦牛的躯体非常健壮,肌肉也很发达这和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牦牛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MC1R、Agouti基因和牦牛毛色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并简述了毛色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牦牛生态类型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弄清中国牦牛的遗传资源及其类型划分,利用微卫星DNA、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等3种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研究了麦洼牦牛、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的分类;并结合作者对牦牛染色体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结果探讨了中国牦牛类群的分类.结果:①根据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聚类分析,表明麦洼牦牛和九龙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大(1.506),麦洼牦牛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1.062).5个牦牛群体被聚为两大类,四川九龙牦牛单独成一大类,其他牦牛群体聚为一类.②根据RAPD和AFLP两种分子遗传标记的分析,表明天祝牦牛和大通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小(0.0336),九龙牦牛和天祝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大(0.0414),4个牦牛品种被聚为两大类,九龙牦牛品种聚为一类,其它3个牦牛品种聚为一类.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在较近的水平上首先聚为一类,然后在较远处与麦洼牦牛聚为一大类.③根据染色体特征和血液蛋白位点的基因频率进行聚类的结果与微卫星DNA、RAPD、AFLP的聚类结果相似.中国牦牛可分为以九龙牦牛和麦洼牦牛为代表的两个类群(型).这与蔡立等将中国牦牛分为“青藏高原型”和“横断高山型”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与其他学者的分类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结合中国牦牛品种(群体)的地理分布、生态条件、育成史及其分化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中国牦牛分为两个大的生态类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运用大体解剖学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牦牛(Bos grlznniens)眼的动脉供应。为了显示从颈总动脉到眼的血液供应情况,在6个牦牛的颈总动脉内灌注乙醚.红色油画颜料(15:1)。结果表明,眼的动脉供应主要来源于眼内动脉、眼外动脉、颞浅动脉和颧动脉。眼内动脉在眼眶内与眼外动脉相吻合,其为睫状长动脉的主要来源;眼外动脉产生的分支供应眼背侧斜肌、泪腺区、上下眼睑和眼外侧角,并且参与了前硬膜外异网和眼异网的形成;眼异网发出许多分支供应眼直肌、眼背侧斜肌、眼球缩肌、上眼睑提肌和脉络膜;颞浅动脉发出分支供应眼外侧角、上下眼睑、泪腺区,而且和眼异网发出的泪腺动脉相互吻合;颧动脉起自眶下动脉,其分支供应上下和第三眼睑、眼腹侧直肌及内侧眼角。在6个标本中,眼的动脉分布左右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牦牛分类地位研究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牦牛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争议,牦牛究竟是属于牛亚科牛属还是属于牛亚科牦牛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定论.本文通过对牦牛与牛亚科其他属在古生物学证据、形态学特征、血液蛋白多态性、微卫星多态性、mtDNA序列变异、rDNA的RFLP数据和功能基因序列信息等各方面研究资料的比较分析,发现牦牛无论在古生物学证据、形态学特征,还是在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表现出与牛属中的普通牛Bos taurus、瘤牛Bos indicus不同,而与美洲野牛Bison bison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因此将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1个独立属(即牦牛属),似乎比将牦牛作为牛属中的1个亚属或1个种更合适.  相似文献   

10.
牦牛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遗传多样性研究可有效地揭示牦牛的遗传变异, 是牦牛群体遗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人们已对牦牛的体形外貌特征、染色体核型(带型)、生理生化特性和DNA序列变异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随着分子遗传学和DNA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 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牦牛的分子遗传多样性。文章对近15年来牦牛mtDNA和核基因组分子标记及侯选基因多样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对前景进行展望, 以期为牦牛群体基因组学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牦牛的分布及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牦牛原是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有蹄类动物,为典型的高山高寒荒漠动物,目前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新疆南部,极少数个体见于邻近的印度西北部、尼泊尔、哈萨克斯坦、蒙古和西伯利亚边缘[1],家养牦牛是我国牧区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选用健康成年天祝母白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供体)10头、黑牦牛(受体)37头进行实验. 供体牛(组1)用CIDR-B+FSH+PG进行同期发情和超数排卵; 受体牛(组2和组3)分别采用CIDR-B+PG和单次注射PG法进行同期发情. 结果表明, 平均黄体数、卵泡数、可移植胚胎数和退化胚胎数分别为4.75±2.19, 1.13±0.83, 2.50±1.31和1.38±0.92. 在3组中, 组1的同期发情率最高, 为80%, 组2和3分别为60%和45.5%. 处理后不同组别的发情开始时间不同, 组1的大部分白牦牛在处理结束后的25~75 h发情, 而组2和3的受体黑牦牛分别在73~96和49~72 h发情. 平均胚胎回收率55.6%. 共收集18枚可用胚胎, 将其中12枚移植到10头同期发情的受体牦牛, 最终妊娠率50%, 分娩率40%.  相似文献   

13.
旨在对牦牛CAV-3基因进行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其在牦牛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进行初步研究。根据Gen Bank数据库中已知的黄牛CAV-3基因的m RNA序列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克隆牦牛CAV-3基因的编码区。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并预测牦牛Caveolin-3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蛋白结构域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通过半定量PCR技术检测CAV-3基因m RNA在牦牛和黄牛各组织中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牦牛和黄牛肌肉组织中CAV-3基因m RNA表达水平。牦牛CAV-3的编码区全长631 bp,共编码151个氨基酸。CAV-3在牦牛肺、脾脏、肾脏、肝脏、卵巢组织中均不表达,仅在心脏和肌肉组织中表达,且在心脏组织的表达水平高于肌肉组织,CAV-3基因在黄牛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牦牛一致。CAV-3基因在牦牛肌肉中的表达低于黄牛肌肉组织,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贺兰山野化牦牛冬春季食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11-12月和2009年4-5月对贺兰山野化牦牛的冬季和春季食性进行了分析,在其分布的哈拉乌沟收集冬季粪样500 g,春季粪样498 g,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贺兰山牦牛取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比例,结果表明,冬季牦牛取食11科20种(属)植物,主要取食禾本科(59.10%)和菊科(26.05%)植物,其中针茅(35.86%)、冷蒿(23.96%)、冰草(8.28%)、莎草(7.60%)、虎尾草(6.81%)、芦苇(6.58%)构成了冬季食物总量的89.09%,为冬季主要食物。春季取食植物11科21种(属)植物,主要取食禾本科(52.76%)和莎草科(18.80%)植物,其中针茅(22.72%)、莎草(18.80%)、冰草(13.23%)、狗尾草(9.93%)、唐松草(6.46%)、冷蒿(6.31%)占春季食物总量的77.45%,为春季主要食物。此外,冬春季均取食一定量的毛茛科和豆科植物。冬春季针茅都是贺兰山野化牦牛的大宗食物。冬季食物生态位宽度低于春季,而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15.
牦牛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用牦牛心包缝制的心脏瓣膜可用于置换病变严重或坏死的天然心脏瓣膜.本文分析了牦牛心包材料的生化组成,从其生化组成上论证了牦牛心包用作心脏瓣膜材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青海毛圆线虫 Trichostrongylus qinghaiensis Liang et, al.1987 此虫是梁经世等近年从青海省绵羊体內发现的毛圆科线虫一新种(见动物分类学报1987 年第1期)。笔者于同年5月在本省海南州兴海县(平均海拔4300m),对青藏高原的重要畜种—牦牛进行寄  相似文献   

17.
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对ISSR引物对西藏地区17个牦牛类群(或品种)共850头牦牛进行了PCR扩增,利用Popgen 3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134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2条,多态性比率为95%,扩增片段的大小范围在200~2000bp。17个牦牛类群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98,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294,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449,各位点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别,说明17个西藏牦牛类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西藏牦牛大致分为3类:错那牦牛、江达牦牛、工布江达牦牛、康布牦牛、巴青牦牛、类乌齐牦牛、桑桑牦牛、嘉离牦牛、斯布牦牛和隆子牦牛聚为1类;丁青牦牛、聂荣牦牛、帕里牦牛、日多牦牛、桑日牦牛和申扎牦牛聚为1类;仲巴牦牛单独聚为1类。聚类分析结果与牦牛的地理分布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18.
贺兰山牦牛冬春季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12月-2010年1月和2010年4-5月,采用样线法结合直接观察法对贺兰山牦牛的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冬季对11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偏爱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小于2 000 m,优势乔木为灰榆,坡度小于10,下坡位,距水源距离大于1 200 m,人为干扰距离2 000-4 000 m,隐蔽级大于70 %;春季牦牛对13种利用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于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海拔大于3 000 m,乔木密度小于1株,乔木高度小于3 m,乔木距离大于3 m,灌木密度大于4 0株,灌木距离小于1 m,植被盖度大于7 0 %,上坡位,距水源的距离小于8 00 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4 000 m,隐蔽级大于7 0 %。冬春季牦牛在海拔、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灌木种类、坡位、坡向、人为干扰距离、距水源距离上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21.100 %,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乔木距离、优势乔木、乔木高度和乔木密度;春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是31.247 %,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和灌木密度。与其他分布地区的牦牛相比,贺兰山地区的牦牛能适应当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9.
杨琨  余四九  何俊峰  崔燕 《兽类学报》2012,32(4):346-355
本实验选取40份不同胎龄的牦牛肺脏样本,通过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牦牛肺发育过程进行研究,旨在为发育生物学提供形态学资料.结果表明,牦牛胚胎肺发育可分为5个时期:(1)胚胎期(30~50 d),胚胎出现肺芽,其分支形成主支气管,进一步分出叶支气管,上皮均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2)假腺期(50~120 d),支气管树发育明显,末端终蕾结构似腺体,为假复层柱状上皮;(3)小管期(120 ~180 d),呼吸部发育明显,终蕾腺泡样结构消失,可见多处管状分支,上皮为单层柱状或单层立方;(4)囊状期(180 ~220d),终囊管壁由较厚肺泡隔及原始肺泡组成,少数原始肺泡上皮分化为扁平的肺泡Ⅰ型细胞和立方形的肺泡Ⅱ型细胞;(5)肺泡期(220 ~ 260 d),形成肺泡,大部分上皮细胞分化为扁平的肺泡Ⅰ型细胞和立方形的肺泡Ⅱ型细胞.胚胎期和假腺期支气管和终蕾上皮的糖原含量丰富,从小管期开始,上皮细胞糖原含量开始急剧减少.之后的几个时期,只有导气部个别上皮细胞PAS反应呈阳性.实验结果表明:牦牛胎儿的肺脏发育的特点与普通牛的基本相似,主要不同点是牦牛的囊状期较短,肺泡期较长,即牦牛胎儿的肺脏更早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20.
西藏牦牛微卫星DNA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西藏牦牛品种或类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文章选用8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利用PCR和复合电泳银染技术,通过计算基因频率(P)、有效等位基因数(Ne)、群体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距离(D),对西藏11个牦牛类群共48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8个微卫星标记在西藏牦牛类群中均表现出多态性,且均属高度多态位点,遗传多样性丰富;(2)8个微卫星标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西藏牦牛类群中均高于0.5,其中HEL13最高为0.8496,TGLA57最低为0.7349;在11个牦牛类群中,桑日牦牛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最高(0.7949),该群体内部存在较多的遗传变异;丁青牦牛最低(0.7505),则群体相对较纯;(3)在11个牦牛类群中,其杂合度大小分别为:桑日(0.8193)>江达(0.8190)>桑桑(0.8157)>巴青(0.8150)>康布(0.8123)>嘉黎(0.8087)>工布江达(0.8054)>斯布(0.8041)>类乌齐(0.8033)>帕里(0.8031)>丁青(0.7831),西藏东部牦牛的遗传多样性较西部的遗传多样性大,预示西藏东部可能是牦牛的发源地之一;(4)根据遗传距离,用UPGMA法构建聚类关系,表明西藏11个牦牛类群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桑桑牦牛、巴青牦牛、类乌齐牦牛、康布牦牛聚为一类,斯布牦牛、工布江达牦牛、桑日额牛、江达牦牛聚为一类,丁青牦牛单独成为一类。综上所述,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所选微卫星标记可用于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