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借助远程医疗解决异地转诊就医一体化的问题,为异地转诊就医患者提供医疗保障。某医院成立专科疾病医联体,借助远程医疗对异地转诊就医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总结某医院借助远程医疗,以专科疾病医联体进行精准转诊、异地就医,提供医疗保障的实践经验。某医院借助远程医疗,以专科疾病医联体为抓手,制定了精准转诊的规章制度,为异地就医患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省了医疗基金的开支,实践效果显著。借助远程医疗,成立专科疾病医联体,可以很好的实现患者精准转诊、精准医疗,解决异地就诊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异地就医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助推实现全国异地就医一体化的大健康战略。  相似文献   

2.
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缓解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矛盾。双向转诊是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方略。对双向转诊模式进行实践和研究,以期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节约和人民群众的就医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武汉市大医院“直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模式的实施效果。 方法 通过对转诊组与非转诊组各200例患者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从治疗效果、治疗费用及费用构成等方面进行评价。 结果 “直管”项目有效促进了社区与大医院之间双向转诊的开展,减少了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结论 建议明确界定“直管”模式的政策定义、加快建设区域信息网络共享机制和加大政府医疗保险政策的支持力度,从而进一步发挥“直管”项目在促进双向转诊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不同互动模式下,大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信息互动情况,为改善两者互动关系提供建议。方法 采取典型性抽样方法,调查了武汉市、恩施市、深圳市和南昌市的医院临床医生。结果 院管院办模式下的医院医生与社区医生的沟通状况相对更好。互动模式、性别、职称、医院对本院是否开展双向转诊认知、医生是否知晓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称、医生认为是否有必要与社区医生进行病人家族史等信息的沟通均对医生对社区基本情况了解程度有影响。结论 医院医生对与社区医生的沟通预期不高,同时沟通意识尚未建立。行政部门可督促医院加强对女性医生,中、低职称医生的宣传教育,同时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自身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以紧密托管型模式开展区域医联体建设的主要做法,即坚持政府主体责任、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体系建设、设立政府托管基金等,探索在医改中处于夹心层的地市级城市医院医联体建设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我国深圳社区健康中心与医院双向转诊中的各方利益者,包括主要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社区居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能获得预期利益,但是由于这些利益集团动用资源能力较弱,所以双向转诊仍然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级诊疗是国家推动基层和社区医疗发展的全新政策,导师制科教管理模式在分级诊疗中的开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何使导师制科教管理模式在分级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导师制促进区域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管理模式的建立、健全导师考核体系以及建立“学校—三级医院—医联体社区医院”3层教育管理体制是医院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应该尝试的科教管理方法,也是打破医院传统管理模式、提高医院管理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要求,太和医院基于整合医学理念搭建了远程无边界医院。以太和医院为区域中心,借助“互联网+”,上联国际、国内知名医院,下联县、乡、村四级网络医院,跨学科、跨区域实现了对医院整合和人员整合,构建综合诊疗大平台。这不仅促进了医院内涵建设,还为我院医联体发展添砖加瓦,在创新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应用经验值得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9.
对国内外医疗联合体的质量与安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目前医疗联合体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包括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统一的双向转诊标准、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以及患者医疗服务流程优化等。欧美等国医联体更加注重医疗质量的同质化管理,并且通过精细化的医疗服务管理手段,使医联体内各成员之间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医疗诊疗规范、医疗信息标准等保持同质化,进而保证医联体内的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0.
对危重胸痛病人的救治,时间就是生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与长宁区、市急救中心紧密合作,从急救120、社区医生、胸痛中心、居民等维度,通过流程标准化、工作信息化、救治协同化、宣教社区化建设,建立了“社区—胸科”一体化的社区联动救治模式,缩短了从病人发生胸痛或前兆,到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S2FMC),提升了救治效果。建议要进一步优化胸痛中心布局,减少基层转诊延误时间,优化信息化快速反应力,提升自我保健判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