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测定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1龄若虫的致病率为83.72%,致死中浓度LC_(50)为1.49×105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21 d;对2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4.42%,致死中浓度LC_(50)为3.66×10~3个/m L,致死中时间LT50是5.55 d;对3龄若虫的致病率为76.74%,致死中浓度LC_(50)为9.82×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_(50)是5.44d;其对雌成虫的致病率为85.37%,致死中浓度LC_(50)为2.80×10~4个/m L,致死中时间LT_(50)是4.87 d。说明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扶桑绵粉蚧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谭清  庞仁乙  高熹  张忠  袁远  陈斌  张海涛  吴国星 《昆虫学报》2014,57(10):1245-1252
【目的】为解释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对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等 3种虫态的致病性差异,研究分析了蜡蚧轮枝菌L. lecanii分生孢子在3种虫态体表的附着能力及与寄主体表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量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B. peregrina成虫、蛹和幼虫体表的附着数量,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显微技术观察供试虫体体壁外长物分布情况以及附着分生孢子情况。【结果】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3种虫态上的附着数量差异显著(P=0.0001),成虫附着孢子数量为(1.35±0.12)×106个/头,而蛹和幼虫分别为(0.57±0.09)×106个/头和(0.45±0.06)×106个/头。成虫周身微毛上均有孢子附着;整个蛹体仅棘刺底部呈“绳索状”的褶皱处可发现有孢子的附着;幼虫的体表未发现有孢子的附着。【结论】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在棕尾別麻蝇成虫、蛹、幼虫体表的附着能力与寄主体表结构有密切关系,是蜡蚧轮枝菌对该虫不同虫态间存在致病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挺峰  王睿  刘长仲 《昆虫学报》2020,63(6):744-750
【目的】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给豆类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在前期筛选已获得豌豆蚜致病菌长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longisporum TF-2菌株的基础上,检测了该致病菌分生孢子对豌豆蚜的毒力效用及侵染方式,以期为利用昆虫病原真菌防治豌豆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离体叶片饲养法检测在不同浓度长孢蜡蚧菌TF-2菌株孢子悬浮液(1.0×10~3~1.0×10~7孢子/mL)中浸渍后对豌豆蚜成虫的致病力;应用扫描电镜和体视显微镜观察豌豆蚜成虫接种TF-2菌株(1.0×10~7孢子/mL)后长孢蜡蚧菌TF-2菌株侵染症状和侵染过程。【结果】不同浓度长孢蜡蚧菌TF-2菌株分生孢子浸染豌豆蚜成虫致病力随分生孢子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强,侵染后6 d对豌豆蚜成虫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3.26×10~4孢子/mL,最高浓度分生孢子(1.0×10~7孢子/mL)对豌豆蚜成虫的半致死时间(LT_(50))为2.92 d。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24 h,TF-2菌株分生孢子在豌豆蚜成虫体表皮萌发形成芽管和附着胞;接种后48 h,芽管伸长在复眼、触角基部、足基节、腹末生殖节等部位形成网络结构;接种后96 h,菌丝布满整个虫体,新的分生孢子产生。【结论】长孢蜡蚧菌TF-2菌株对豌豆蚜成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扫描电镜观察揭示了其分生孢子在其虫体上的侵染过程,结果为进一步应用昆虫病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俊  智伏英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9,62(12):1427-1434
【目的】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伴迁性天敌,迄今已知该寄生蜂只能寄生扶桑绵粉蚧,但是我们发现该寄生蜂还能成功寄生另一种外来有害生物——石蒜绵粉蚧P. solani。本研究旨在明确班氏跳小蜂对该新寄主资源的寄生适合度,为今后充分开发、利用该寄生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块茎作为粉蚧的寄主植物,测定了班氏跳小蜂对不同龄期石蒜绵粉蚧的寄生适合度,并在非选择条件下测定了上述两种寄主上僵蚧形成时间以及该寄生蜂羽化时间、寿命、后足胫节长度、寄生率、羽化率及子代性比。【结果】班氏跳小蜂可寄生石蒜绵粉蚧的雌成虫及2龄和3龄若虫,但只有寄生雌成虫才能正常羽化出蜂。分别以石蒜绵粉蚧与扶桑绵粉蚧为寄主时,最适合的蜂蚧比分别为2∶15和2∶20。不同寄主对僵蚧形成时间及班氏跳小蜂的羽化时间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班氏跳小蜂的寿命以及雌蜂后足胫节长度,尤其是扶桑绵粉蚧上羽化的寄生蜂的寿命比以石蒜绵粉蚧上的长约20 d。而且,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率(54.0%)显著高于对石蒜绵粉蚧的(25.3%),但班氏跳小蜂在这两种寄主上的羽化率均在90%以上,差异不显著;寄生扶桑绵粉蚧的雌蜂比例高于寄生石蒜绵粉蚧的雌蜂比例。【结论】班氏跳小蜂能寄生石蒜绵粉蚧,且只在雌成虫上完成世代发育;与在更适寄主扶桑绵粉蚧上比较,石蒜绵粉蚧上羽化的班氏跳小蜂在寿命及雌蜂个体大小上有劣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明确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 FJMR2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生物防治潜力。【方法】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莱氏绿僵菌FJMR2对草地贪夜蛾卵、幼虫和蛹的致病性。【结果】当孢子浓度为2×108孢子/m L时,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5.78%、87.15%、64.67%、38.00%和93.93%;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C_(50)分别为3.12×108孢子/m L时,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5.78%、87.15%、64.67%、38.00%和93.93%;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C_(50)分别为3.12×104、7.94×104、7.94×104、2.24×104、2.24×106、2.13×106、2.13×107、7.46×107、7.46×108和1.25×108和1.25×105孢子/m L。LT_(50)随孢子浓度的增大而缩短、随幼虫虫龄的增长而延长,当孢子浓度为2×105孢子/m L。LT_(50)随孢子浓度的增大而缩短、随幼虫虫龄的增长而延长,当孢子浓度为2×108孢子/m L时,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T_(50)分别为3.93、4.32、5.62、7.18、9.40和4.45 d。卵期为0 h和24 h的草地贪夜蛾卵经莱氏绿僵菌FJMR2浸渍处理后,孵化率分别为84.53%和89.77%,初孵化3 d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81%和3.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莱氏绿僵菌FJMR2对草地贪夜蛾1-4龄幼虫和蛹具有较强侵染致病能力,同时显著降低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明确8种常用农药与蜡蚧轮枝菌的相容性及对烟粉虱Bemisiatabaci若虫的毒力。【方法】该试验采用涂板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8种常用农药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量以及对烟粉虱若虫的LC50和共毒系数。【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农药稀释倍数的增加,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孢子萌发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依次降低。其中,生物源农药乙基多杀菌素、藜芦碱、印楝素与蜡蚧轮枝菌的相容性和协同增效作用最好。乙基多杀菌素、藜芦碱、印楝素在10倍稀释浓度下,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20.02%、16.41%、15.38%;产孢抑制率分别为17.77%、15.90%、14.96%;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96%、8.87%、9.74%。蜡蚧轮枝菌与印楝素、藜芦碱混合后协同增效作用最好,CTC最大值分别为315和302。【结论】因此,应用蜡蚧轮枝菌防治烟粉虱,选择相容性好、共毒系数高的农药以低剂量与蜡蚧轮枝菌复配使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的用量,对温室大棚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 Maskell和南洋臀纹粉蚧P.lilacinus Cockerell是我国有重要检疫意义的有害生物。这两种粉蚧从东盟进口水果口岸检疫中频繁截获,且已在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发现大洋臀纹粉蚧入侵,这对我国热带、亚热带的水果和观赏植物等已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以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在国内外的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 GIS对两种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大洋臀纹粉蚧和南洋臀纹粉蚧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其适生区面积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2.14%、18.17%,其中高度适生区域集中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四川、台湾、海南等地区,与我国热带水果的主要种植区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洋臀纹粉蚧已成功入侵,一旦南洋臀纹粉蚧传入便可迅速扩散蔓延,并对我国热带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各口岸应加强对东盟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8.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温度是决定石蒜绵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温度对莴苣Lactuca sativa上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20, 23, 26, 29和32℃,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80%±5%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莴苣上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组建了石蒜绵粉蚧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0℃下若虫发育历期最长,为35.75 d; 32℃时若虫发育历期最短,为17.90 d。此外,温度显著影响石蒜绵粉蚧的存活,在26℃时若虫期的存活率最高,为67.33%;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3℃,有效积温为770.90日·度。石蒜绵粉蚧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成虫产卵量在20℃时最高,达88.02粒/雌;32℃时最低,仅为37.61粒/雌。在20~32℃种群趋势指数都大于1,说明石蒜绵粉蚧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但在32℃时,产卵前期存活率明显降低,说明高温不利于石蒜绵粉蚧的繁殖。【结论】温度对石蒜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著的影响,26℃是最适宜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相似文献   

9.
潘颖佳  崔旭红  邵崟  商晗武 《昆虫学报》1950,63(10):1223-1233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并严重为害多肉类植物且具检疫重要性的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石蒜绵粉蚧在不同多肉植物上生存和繁殖的差异,了解其在我国的潜在危害性。【方法】选取景天科、番杏科、马齿苋科和百合科4科7属7种不同多肉植物(长生草Sempervivumtecrum、黑法师Aeonium arboreum、熊童子Cotyledon tomentosa、姬胧月Graptopetalumparaguayuense、曲玉Lithops pseudotruncatella、松锦之吹雪Anacampseros telephiastrum、姬玉露Haworthia cooperi var. truncata)于人工气候箱中(25±1℃,RH 70%±5%,光周期14L∶10D)饲养石蒜绵粉蚧,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并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同时,在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和金华的多肉植物种植大棚调查了石蒜绵粉蚧的发生情况。【结果】石蒜绵粉蚧在松锦之吹雪和姬玉露这2种多肉植物上不能完成发育周期,在其他5种多肉植物上能完成世代发育,其中1龄和2龄若虫死亡率较高,3龄若虫后大都能发育至成虫并繁殖产卵。该虫在姬胧月和黑法师上死亡率最低,产卵量和F1代卵孵化率最高,在熊童子和曲玉上的死亡率最高,产卵量和F1代卵孵化率最低。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中,取食姬胧月和黑法师的石蒜绵粉蚧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高,种群加倍时间最短,而在曲玉和熊童子上取食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最低,种群加倍时间最长。大棚调查发现,石蒜绵粉蚧在景天、番杏、仙人掌、百合和马齿苋5科24属87种多肉植物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结论】测试的7种多肉植物中,姬胧月和黑法师最适于石蒜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长生草次之;石蒜绵粉蚧1龄和2龄若虫期抵抗力弱是其防治的关键时期。石蒜绵粉蚧可取食的多肉植物种类繁多,流通性大,容易造成该虫害的传播蔓延,因此在多肉植物引种时需高度重视其潜在风险和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桃蚜Myzus persicae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作物害虫,近年来已对多种化学杀虫剂产生抗性。本研究旨在筛选对桃蚜具有高毒力且培养性状优良的蜡蚧菌菌株。【方法】选用蜡蚧菌属Lecanicillium 2个种的7个菌株,即刀孢蜡蚧菌L.psalliotae 3个菌株(HFLP006, HFLP021和HFLP025)和渐狭蜡蚧菌L.attenuatum 4个菌株(HFLA032, HFLA041, HFLA064和HFLA066),接种在SDAY平板上培养并观察菌落生长与产孢性状;以2.0×10~7孢子/mL悬浮液用浸渍法测定对桃蚜无翅成蚜的致死率和致死中时(LT_(50));进而用系列浓度(1.0×10~4-1.0×10~8孢子/mL) HFLP006和HFLA032菌株孢子悬浮液测定其对桃蚜无翅成蚜的致死中浓度(LC_(50));利用体视显微镜逐日观察1.0×10~8孢子/mL HFLP006菌株孢子悬浮液侵染后无翅成蚜的染病症状变化。【结果】在SDAY平板上7个蜡蚧菌菌株的菌落形态基本相似,其中HFLP006和HFLA032菌株的生长与产孢性状较好,接种后15 d的菌落直径分别为50.75 mm和51.13 mm,产孢量分别为13.90×10~7和11.50×10~7孢子/cm~2;各菌株的孢子萌发率均超过了96.00%,其中HFLP006菌株的萌发率达到99.28%。对桃蚜无翅成蚜致病力最高的是HFLP006菌株,处理后7 d引起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83.56%,显著高于其他菌株,LT_(50)为3.74 d,小于其他菌株;其次为HFLA032,处理后7 d引起的桃蚜无翅成蚜累计校正死亡率为63.01%,LT_(50)为5.75 d。毒力测定发现,处理后7 d菌株HFLP006和HFLA032对桃蚜无翅成蚜的LC_(50)值分别为0.21×10~6和1.86×10~6孢子/mL。在接种1.0×10~8孢子/mL HFLP006菌株孢子悬浮液后,第2天桃蚜成蚜活力减弱,虫体腹部开始出现褐斑,之后胸腹部逐渐变褐,足和触角变白,全身干瘪,体表长出大量白色丝状菌丝。【结论】HFLP006菌株对桃蚜无翅成蚜的致死率远高于其他菌株且致死时间最短,因此具有应用于桃蚜生物防治的潜力。此外,HFLP006菌株在SDAY培养基上表现出良好的培养性状。研究结果为该菌株的进一步规模化发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