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佛手挥发油特征化学成分群GC-M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6个不同产地佛手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确定其特征化学指标成分群.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佛手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其共有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群,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广东、四川、金华、广西、安徽佛手的挥发油中鉴定16种共有特征成分,按保留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为:α-水芹烯、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α-萜品油烯、邻伞花烃、柠檬烯、顺式-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γ-萜品烯、γ-萜品油烯、乙酸芳樟酯、顺式-水合桧烯、α-萜品醇、β-柠檬醛、α-柠檬醛,其占总峰面积的的比例大于82.9%;其中柠檬烯和γ-萜品烯是主要成分,两者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的比例大于65%.结论:所建立的特征成分群能充分地袁征佛手挥发油化学组成,可以为佛手挥发油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化感作用是外来植物土荆芥(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成功入侵的机制之一。为了探讨土荆芥挥发油的化感作用机制,该文以蚕豆( Vicia faba)叶的下表皮为材料,将表皮条孵育在分别含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MES [2-( N-morpholino) ethanesulfonic acid]缓冲液中,25℃下光照培养30 min,采用吖啶橙/溴乙锭( AO/EB)双荧光染色法和Feulgen染色法,研究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保卫细胞活性和细胞核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作用下,蚕豆气孔保卫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核出现固缩、畸形或降解等细胞凋亡特征。随着处理剂量增加,保卫细胞活性显著下降,核异常率显著增加,表明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均对蚕豆保卫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其中,挥发油毒性最大,α-萜品烯的毒性次之,对伞花素的毒性最小;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缓解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保卫细胞的毒性,提高细胞活性,这种缓解效应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由此可见,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蚕豆保卫细胞发生了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黄素  马丹炜  鲁昕  张红 《生态学报》2019,39(5):1517-1527
选择两个环境条件差异明显的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入侵地(四川成都和贵州安顺)为对象,以其入侵农田中6种农作物为受体,分析了两地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叶表皮保卫细胞活性和核结构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两地挥发油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均为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成都植株二者的含量分别为21.07%和25.88%,安顺的分别为42.11%和24.04%;经挥发油、对伞花素、α-萜品烯、对伞花素+α-萜品烯处理后,保卫细胞活性下降,细胞核形态发生变化,除个别低剂量组(2μL)对保卫细胞无显著毒性外,各处理组毒性效应随处理浓度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当剂量为10μL时毒性效应最大,保卫细胞的最高死亡率达到93.85%,最高核畸变率达到81.16%;6种农作物保卫细胞对土荆芥挥发物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豌豆(Pisum sativum Linn.)、蚕豆(Vicia faba L.)、韭(Allium tuberosum Rottl.ex Spreng.)、花生(Arachis hypogaea Linn.)、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细胞毒性表现为安顺挥发油大于成都挥发油、α-萜品烯大于对伞花素,对伞花素+α-萜品烯混合物的细胞毒性与α-萜品烯所占比例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物破坏了保卫细胞结构。入侵地环境较差时,土荆芥增加释放细胞毒性较大的化感物质。  相似文献   

4.
周健  王亚男  马丹炜  黄素  辛文媛  张红 《生态学报》2017,37(17):5713-5721
为了探讨入侵植物土荆芥的化感作用机制,以其入侵地广泛种植的农作物蚕豆叶片下表皮为受试材料,通过对保卫细胞的活性分析,研究了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两种主要成分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保卫细胞死亡及其信号调节的机制。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对伞花素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随着处理剂量增加,保卫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细胞核出现了畸形、碎裂和降解等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典型特征;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etase,NOS)和Ca~(2+)的组织化学定位显示,在土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作用下,保卫细胞内ROS、NOS和Ca~(2+)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活性氧清除剂(AsA)、Ca~(2+)螯合剂(EGTA)和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N——3)均可有效缓解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细胞毒性,显著提高了保卫细胞的存活率(P0.05)。上述结果表明,ROS、NO和Ca~(2+)参与了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蚕豆保卫细胞死亡的信号调节过程。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的保卫细胞死亡,可能是通过ROS和NO调控保卫细胞内Ca~(2+)水平的变化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医常用药材-芹菜籽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维吾尔医常用药材芹菜籽挥发油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结合标准谱库,从检出的12个化合物中共鉴定了10个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γ-萜品烯、1-甲基-2-异丙基苯、2-甲基-5-异丙基苯酚、邻苯二甲酸正丁基异丁基二酯、邻苯二甲酸二酯、α-宁烯等,其中γ-萜品烯、1-甲基-2-异丙基苯、2-甲基-5-异丙基苯酚的含量较高,占挥发油成分总量的86.84%。检出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98.7%。  相似文献   

6.
蛔蒿(Artemisia cina Berg)是菊科蒿属植物,我国新疆等地均曾栽培作为提取山道年的原料。花头含挥发油,据文献报道,挥发油中含1,8-桉油素、α-蒎烯、萜品烯(terpinolene)、1-α-松油醇及蛔蒿倍半萜醇(sesquiartemisol,C_(15)H_(24)O)等成分。蛔蒿挥发油曾作为抗炎和镇痛药用于治疗风湿痛和神经痛等。本文报道——对我国新疆栽培的蛔蒿所含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对高良姜等10味山姜属药物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亲缘关系、辛温药性与挥发油成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0种挥发油中有9种含有桉叶油醇。此外,γ-杜松烯、γ-萜品烯、芳樟醇、莰烯、石竹素、4-萜烯醇、4,7,10-Cycloundecatriene,1,1,4,8-tetramethyl-,cis,cis,cis-也是它们的主要成分。这说明山姜属药物辛温性味与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运用微孔高通量筛选方法研究前胡挥发油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辅以Kovats指数鉴定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显示前胡挥发油对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前胡挥发油浓度为1μL/mL时,其抑制率分别为(63.76±1.99)%和(51.53±1.70)%;其挥发油共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主要有α-蒎烯、左旋-β-蒎烯、月桂烯、1-甲基-3-(1-甲基乙基)苯、(R)-1-甲基-4-(1-甲基乙烯基)环己烯、萜品醇、2-羟基-5-甲基苯乙酮等。本研究结果提示前胡有可能对老年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定性、标准样品叠加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园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共鉴定出单萜烃16个、倍半萜烃18个,并测得了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是:香桧烯、α-蒎烯、萜品醇-4、柠檬烯、γ-萜品烯和对一花烃。  相似文献   

10.
下田菊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蒸汽蒸馏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提取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L.)O.Ktze.)地上部分的挥发油,提取10h的挥发油得率为0.990%。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36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5种成分,占总量的99.56%,其中α-荜澄茄油烯(32.62%)、石竹烯(24.97%)和γ-榄香烯(5.53%)为主要成分,此外α-石竹烯(3.97%)、α-恰米烯(3.57%)、双环[4,3,0]-7-亚甲基-2,4,4-三甲基-2-乙烯基-壬烷(3.41%)、γ-萜品烯(3.07%)、d-柠檬烯(2.57%)、α-蒎烯(2.49%)及2-蒈烯(2.28%)的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采收期栽培宽叶羌活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间(5、6、7、8和9月)栽培宽叶羌活药材中的挥发油,测定其含量;通过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时间,栽培宽叶羌活挥发油含量存在差异,以8月份采收的药材挥发油含量最高;挥发油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39个化合物,有31种共有成分;对共有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香桧烯、α-蒎烯、莰烯、β-蒎烯、γ-萜品烯、乙酸龙脑酯、α-红没药醇等15种成分可作为挥发油季节变化的特征组分。不同季节采集的羌活生药材,其挥发油含量和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药用价值的微妙差异,可为羌活药材药理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花椒果皮挥发油,出油率为0.603%。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从野花椒果皮挥发油中分离出150个色谱峰,鉴定了107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96%,主要有1,8-桉油素(17.91%)、柠檬烯(12.66%)β-榄香烯(9.81%)、α-萜品醇(7.61%)β-芹子烯(4.81%)、β-芹子烯(3.79%)、α-石竹烯(3.71%)等。  相似文献   

13.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光谱分析法,分离、提纯,鉴定细叶亚菊挥发油中抑制垂穗披碱草生长的化合物49种,有α-蒎烯、莰烯、蒈品-3-烯、桉叶油精、胡薄荷酮、樟脑、萜品烯-4-醇和乙酸菊烯酸酯8种主要化合物,而占总细对亚菊挥发油的82.80%。其中樟脑最多,胡薄荷酮和桉对油精为次。  相似文献   

14.
油樟叶挥发油的镇痛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四川宜宾产油樟叶中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鉴定油樟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然后根据电热板和醋酸扭体实验研究不同剂量的油樟叶挥发油对小鼠疼痛阈值的影响。GC-MS结果显示,油樟叶挥发油主要含1,8-桉叶油素、α-萜品醇和香桧烯等26个主要化学成分,其中1,8-桉叶油素含量占58.55%。油樟叶挥发油中、低剂量组可延长小鼠对热致痛的痛阈时间,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减少小鼠醋酸致痛扭体次数,镇痛百分率分别为74.69%和73.11%,与对照组呈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光果莸和粘叶莸挥发油的烯烃部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十二个单萜烃为:α-(艹守)烯、α-蒎烯、莰烯、桧烯、β-蒎烯、香叶烯、α-松油烯、对繖花烃、柠檬烯、β-罗勒烯-y、β-水芹烯和萜品油烯;九个倍半萜烃为:α-荜橙茄烯、α-(王古)王巴烯、α-雪松烯、β-石竹烯、v-杜松烯、l-香木兰烯、α-葎草烯、β-红没药烯和δ-杜松烯。并测得了各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巴巴拉百合花的天然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巴巴拉百合花挥发油进行了提取.通过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并鉴定了其化学成分.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出62个峰,确定了其中60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9.71%.主要化学成分为:萜二烯(59.43%);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20.10%);(R)-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11.32%);3异丙烯基-5,5-二甲基环已烯(4.05%);2-氨基苯甲酸-3,7-二甲基-1,6-辛二烯-3-酯(3.52%);( )-α-萜品醇(p-薄荷-1-酮-8-醇)(2.22%);β-月桂烯(1.08%)。以上7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94.72%。  相似文献   

17.
采集不同海拔的细叶亚菊地上部分为原料,采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共有成分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不同海拔高度细叶亚菊中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共有成分5种,分别为樟脑、α-蒎烯、β-蒎烯、桉叶油素、(-)-4-萜品醇。各海拔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学物质依次为桉叶油素、樟脑、邻-异丙基苯、樟脑、桉叶油素。各海拔相对含量在5%以上的化合物相同的只有桉叶油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这5种共有成分的含量与海拔并无显著相关性。海拔高度对挥发油中共有成分含量的变化无规律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油松萜烯成分变化与红脂大小蠹的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采样方法,比较健康油松、人工损伤油松以及抗性油松在单萜烯成分组成上的差异。GC-MS分析表明,在自然状况下,油松树干释放的萜烯类成分很少,以α-蒎烯占绝对优势(>97%);人工损伤后,油松萜烯类成分明显增多,除α-蒎烯为主要成分外,还包括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萜品油烯、β-水芹烯、长叶烯等;而抗性油松萜烯类成分更为复杂。对3类油松主要单萜类成分的相对含量方差分析表明,α-蒎烯的相对含量呈显著降低;3-蒈烯在损伤寄主中相对含量最高,在抗性寄主中相对含量与自然状态下没有差异。柠檬烯、莰烯、萜品油烯在抗性寄主中相对比率显著增加。而β-蒎烯、月桂烯、β-水芹烯相对含量在3个处理中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比较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对油松主要单萜类成分的触角电位及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室内触角电位、嗅觉试验与先前林间试验结果相一致,即红脂大小蠹对(+)-3-蒈烯表现出最强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对R-(+)-α-蒎烯和S-(-)-α-蒎烯研究发现,红脂大小蠹对α-蒎烯2个对映体的触角电位、嗅觉行为无显著不同。结合油松单萜类含量变化特点与红脂大小蠹行为反应,认为3-蒈烯相对含量上升可能作为易感寄主特点;而柠檬烯、莰烯、萜品油烯相对比率增加则代表了抗性或者非适合寄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柏科植物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常绿树种,具有种数多、分布广的特点。该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5种柏科植物叶片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与计算机检索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柏科植物挥发油得油率较高,除偃柏外4种柏树的得油率都在0.5%以上;5种柏科植物挥发油中共检测出了80种萜类物质,其中日本花柏中萜类物质最多含有54种,日本扁柏次之含有51种,柏木含有47种,线柏含有42种,偃柏则只含有35种;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乙酸龙脑酯、α-蒎烯、3-蒈烯、D-柠檬烯、松油烯-4-醇、桧烯和萜品油烯等,一些植物还含有龙脑、β-月桂烯、石竹烯、β-紫罗兰酮和Verticiol等一些重要的药用成分;柏科植物挥发油具有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大、成分较简单、化合物种类以萜烯类为主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柏科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花椒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对部分细菌、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①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椒中挥发油并进行GC/MS分析;②K-B纸片扩散法和浓度稀释法测试6种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枯草杆菌ATCC6633、白色假丝酵母菌ATCC90028、近平滑假丝酵母菌ATCC22019)体外抑菌活性.结果:①GC/Ms法分离出80余个峰,鉴定出81种物质,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百分含量;其中5种化合物已占到总量的60%以上,分别为桉树脑15.64%、4-萜品醇15.60%、D-柠檬油精13.72%、β-月桂烯10.20%、α-蒎烯4.03%.②花椒挥发油除对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活性不明显外,对其它5种菌株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①花椒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复杂,其中含量超过5%的成分仅4种且最高含量小于16%.②花椒挥发油具有明显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