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侧耳属(Pleurotus)14个种的14个菌株,亚侧耳属(Hohenbuehelia)1个种和离褶伞属(Lyophyllum)1个种的DNA拓扑异构酶Ⅱ(EC 5.99.1.3)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分析。以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和玉米黑粉菌(Puccinia polysora)等担子菌为外群,采用最大距离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侧耳属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作为外群的3个物种独立于所有供试材料;侧耳属菌株作为一大类与供试的离褶伞属和亚侧耳属分开。侧耳属14个种又可细分成6支:可能为侧耳属起源最早的P.flabellatus、P.salmoneostramineus和P.djamor组成一组;P.tuberregium和P.pulmonarius均自成一组;P.abalonus和P.cystidiosus均产生束梗孢,聚为同组;P.eryngii var.eryngii、P.eryngii var.ferulae和P.nebrodensis为一组;另一组由P.ostreatus、P.columbinus、P.cornucopiae和P.citrinopileatus组成。按照侧耳属物种菌丝类型的不同,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该属14个种进行系群划分,单、二系菌丝分属于各个不同的分支中,说明单、二系菌丝均为多系起源,与用28S rDNA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对侧耳属(Pleurotus)14个种的14个菌株,亚侧耳属(Hohenbuehelia)1个种和离褶伞属(Lyophyllum)1个种的DNA拓扑异构酶II(EC 5.99.1.3)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分析。以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us)、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和玉米黑粉菌(Puccinia polysora)等担子菌为外群,采用最大距离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侧耳属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作为外群的三个物种独立于所有供试材料;侧耳属菌株作为一大类与供试的离褶伞属和亚侧耳属分开。侧耳属14个种又可细分成六支:可能为侧耳属起源最早的P. flabellatus、P. salmoneostramineus和P. djamor组成一组;P. tuberregium和P. pulmonarius均自成一组;P. abalonus和P. cystidiosus均产生束梗孢,聚为同组;P. eryngii var. eryngii、P. eryngii var. ferulae和P. nebrodensis为一组;另一组由P. ostreatus、P. columbinus、P. cornucopiae和P. citrinopileatus组成。按照侧耳属物种菌丝类型的不同,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该属14个种进行系群划分,单、二系菌丝分属于各个不同的分支中,说明单、二系菌丝均为多系起源,与用28S rDNA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基于28S rDNA序列构建侧耳属系统发育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侧耳属18个分类单元的28S rDNA序列进行分析,构建了侧耳属较为完整的系统发育树。分子系统学资料显示:Coremiopleurotus组和侧耳属内单、二系菌丝系统分别为多系起源的;Pleurotus组单系菌丝种类、被划分在Tuberregium组的具核侧耳和Lentodiellum组的P. levis能够分别与侧耳属内其他成员进行区分;红侧耳、P. calyptratus、P. opuntiae三者关系密切,而金顶侧耳应作为白黄侧耳的种下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4.
基于28SrDNA序列构建侧耳属系统发育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雪玲  姚一建 《菌物学报》2004,23(3):345-350
通过对侧耳属18个分类单元的28S rDNA序列进行分析,构建了侧耳属较为完整的系统发育树。分子系统学资料显示:Coremiopleurotus组和侧耳属内单、二系菌丝系统分别为多系起源的;Pleurotus组单系菌丝种类、被划分在Tuberregium组的具核侧耳和Lentodiellum组的P. levis能够分别与侧耳属内其他成员进行区分;红侧耳、P. calyptratus、P. opuntiae三者关系密切,而金顶侧耳应作为白黄侧耳的种下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5.
侧耳属主要种类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黄晨阳  陈强  高山  高巍  张金霞 《菌物学报》2010,29(3):365-372
对侧耳属16个种的38个菌株进行了ITS序列测定,统计分析种内和种间序列趋异度。结果表明,16个种的ITS序列种内趋异度很小,为0-0.007,其中Pleurotus djamor不同地理来源的3个菌株的趋异度为0.007。在16个种的种间ITS序列趋异度中,P.rattenburyi和P.djamor之间趋异度最大,为0.282;P.ostreatus和P.cornucopiae之间的趋异度最小,为0.003。利用ITS序列能够对侧耳属的大多种类进行有效鉴定。ITS序列差异2%-3%作为伞菌中种的鉴定临界值在侧耳属中并不合适。而对于P.ostreatus和P.cornucopiae的准确鉴定,仍需开发新的分类鉴定标记。以香菇为外群,用贝叶斯法构建的侧耳属系统发育树表明,系统发育树的部分节点十分可靠,后验概率值为0.96-1.0。  相似文献   

6.
基于ITS序列分析对我国主要栽培的侧耳品种的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PCR产物克隆测序测定了20个我国主要栽培的侧耳品种的ITS序列,另外从GenBank获得侧耳属15个种25条ITS序列及亚侧耳属2个种的ITS序列。以Hohenbueheliagrisea和H.tremula为外群,运用PAUP软件中的简约分析法(parsimonyanalysi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侧耳属Pleurotus是单起源的,20个主要栽培的侧耳品种分别聚在三个组,即Ostreatus-eryngii-populinus复合组、Pulmonarius组、Citrinopileatus-cornucopiae组。Ostreatus-eryngii-populinus组含刺芹侧耳Pleurotuseryngii、白灵侧耳P.nebrodensis、香侧耳Pleurotussp.、阿魏侧耳P.eryngiivar.ferulae、平963-1Pleurotussp.及糙皮侧耳P.ostreatus、日本秀珍Pleurotussp.、平802Pleurotussp.、姬菇Pleurotussp.、灰白侧耳P.spodoleucus、缘刺侧耳Pleurotussp.、凤尾菇P.sajor-caju;Pulmonarius组含肺形侧耳P.pulmonarius、小白平菇Pleurotussp.、平8804Pleurotussp.、平侧5Pleurotussp.、美味侧耳P.sapidus;Citrinopileatus-cornucopiae组含黄白侧耳P.cornucopiae、金顶侧耳P.citrinopileatus、鸡汁菌Pleurotussp.。系统树还显示黄白侧耳与金顶侧耳、白灵侧耳与刺芹侧耳亲缘关系密切,而凤尾菇与肺形侧耳分属于不同的组,属于两个不同的种。基于ITS序列分析,本文还针对目前我国栽培的主要侧耳品种在名称使用上的混淆和混乱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吴静  马雅军  马颖 《昆虫学报》2010,53(9):1030-1038
【目的】应用mtDNA和rDNA基因特征重建中国按蚊属塞蚊亚属已知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以阐明亚属内各蚊种的亲缘关系。【方法】对采自中国的按蚊属塞蚊亚属Anopheles (Cellia) 20种蚊的mtDNA-COⅡ和 rDNA-28S-D3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以按蚊属按蚊亚属Anopheles (Anopheles)的中华按蚊An. (An.) sinensis和赫坎按蚊An. (An.) hyrcanus为外群, 采用COⅡ和D3单基因, 以及“COⅡ+D3”联合数据组以邻接法(NJ)、 最大简约法(MP)、 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等重建这些种类的系统发育树。【结果】 mtDNA-COⅡ和rDNA-28S-D3序列的长度范围分别为685 bp和375~410 bp, 在塞蚊亚属蚊种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15~0.117和0.003~0.111。各系统树显示外群被合理分开,除在COⅡ树中新塞蚊系为并系外,各系均聚为单系群,新迈蚊系和迈蚊系亲缘关系最近。联合数据组构建的系统合意树显示中国塞蚊亚属各蚊种形成4支,除伪威氏按蚊与多斑按蚊种团未聚为单系群外,其他各种团和复合体成员种均分别聚在一起,各分支的置信值均大于50%。【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清楚地显示了中国按蚊属塞蚊亚属各种类及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对其分类和防治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存的兰属分类系统是基于宏观形态学性状、尤其是花粉块的数目以及唇瓣与蕊柱的愈合程度而建立的。兰属因此而划分为3个亚属:兰亚属(subgenus Cymbidium),大花亚属(subgenus Cyperorchis)和建兰亚属(subgenus Jensoa)。本文运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兰属(Cymbidium)27种、3个栽培品种以及3个外类群的核DNA ITS区段序列,通过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ITS系统发育树表明,兰属的3个亚属均可能为不自然的类群,大花亚属表现为一复系群,兰亚属的冬凤兰(C.dayanum)隐藏于基点;建兰亚属为一并系群,它的成员之一兔耳兰(C.lancifolium)偏离出去而成为兰属一最基部的分支;兰亚属为一复系群,它分为几支而分别与另两个亚属组合在一起,由于兰属ITS序列位点变异率较低,最简约性分析产生的几支主要分支均得不到Bootstrap分析的高度支持,各亚属内组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研究兰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还需要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栽培白灵菇学名的订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采集于新疆野生的阿魏蘑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形态学特征符合刺芹侧耳托里变种Pleurotus eryngii var. tuoliensis的特征范围,它与欧洲已报道的Pleurotus nebrodensis有明显的差异。此外本研究还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该野生样品分离的菌株CCMSSC 02514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与我国栽培白灵菇菌种CCMSSC 00973、KH5和AFRL 6022完全相同,以此构建系统发育树,将我国栽培白灵菇种质与意大利的Pleurotus nebrodensis、Pleurotus eryngii var. ferulae以及来自荷兰的Pleurotus eryngii等截然分为两组。因此,形态学和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支持我国栽培的白灵菇与欧洲的Pleurotus nebrodensis为不同种,我国的白灵菇是刺芹侧耳独立进化的一个分支,其名称应该为刺芹侧耳托里变种Pleurotus eryngii var. tuoliensis。  相似文献   

10.
基于COⅡ基因序列的斑腿蝗科部分亚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兰  黄原 《昆虫学报》2006,49(6):982-990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斑腿蝗科10个亚科16属22种的COⅡ基因585 bp的片段, 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数据集的系统发育信号;最后,以癞蝗科的肃南 短鼻蝗作为外群,采用NJ法、MP法、ML法以及贝叶斯推论法构建了系统树,以解决这些物种所代表的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22种斑腿蝗科昆虫的COⅡ基因序列碱基组成表现强烈的A+T含量偏向性。对COⅡ基因585 bp序列片段构成的全数据组和根据密码子不同位点划分的密码子第一、第二和第三位点数据组的系统发育信号分析显示,所有数据组都具有一定的系统发育信息。在4种方法得到的合一树中发现: (1)星翅蝗亚科、刺胸蝗亚科、黑背蝗亚科、斑腿蝗亚科的亲缘关系较近;(2)卵翅蝗亚科与稻蝗亚科亲缘关系较近,建议卵翅蝗亚科似乎应归入稻蝗亚科中,板胸蝗亚科与这两个亚科的关系较近;(3)黑蝗亚科和秃蝗亚科似乎应合并为一个亚科;(4)切翅蝗亚科的4个属未聚在一起,表明这些属的区别较大,不是一个单系群;(5)黑蝗亚科和秃蝗亚科关系较近,且与本研究中其他几个亚科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研究结果表明COⅡ基因在解决斑腿蝗科的亚科以下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时是一个有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