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县水稻三化螟,一年发生六代,以第三代发生量最多,为害最严重。但到第四代,发生量锐减。原因是什么?我县晚季稻秧苗,因播种地理环境不同,有田秧和坡秧两种,其中以播种旱地坡秧为主。此时正是三化螟第三代发生为害时期,调查并了解上述两种秧苗对第三代螟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稻田三化螟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其测报与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意  相似文献   

2.
詹金庭 《昆虫学报》1977,(3):289-293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在赣中地区每年发生 4代,如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气温偏高(日平均气温22℃以上)则有不完整的第5代。山区则有3代幼虫过冬现象。一般1、3代为害造成枯心苗,2、4代为害造成白穗。以混栽区或纯双季稻地区发生数量大,为害严重,而单季早、中、晚稻为主地区,因其发生前后期缺乏充足食料,故发生数量小,为害亦轻。现就赣中地区近年来三化螟发生的情势及防治技术措施提出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调查了解,1964年吉安地区稻螟发生普遍,数量多而危害严重。从七年来的资料分析,1964年的第三、四代三化螟蛾,是七年来最多的一年。如当年第三代的发蛾量(3403只)比1958年(303只)多11倍,比1959年(556只)多6.12倍,比1960年(599只)多5.7倍,比1962午(177只)多19倍,比1963年(453只)多7.5倍。第四代的发蛾量:超过螟炎严重的1959年(9,582只),1964年吉安地区已有记载的各县,都在一万只以上,新干县多至72,168只。  相似文献   

4.
三化螟越科幼虫,由于取食的稻种不同,常影响其体重和营养,直接关系到越冬死亡率以及雌蛾抱卵数,这些都是左右冬后种群数量消长的基本因素。为了掌握越冬代的发生数量预测,我们自1960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测定,兹将主要结果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了解农业害虫的发生动态,对制订防治规划,掌握防治的主动权,很有用处。根据在江西三十多年来的了解,将水稻害虫的发生动态,粗分为七种消长类型,加以概述: 1.历年危害严重,只年度间有起落。如三化螟,一向是省内的重要水稻害虫,解放前常年损失稻谷10—20%,严重年份达30—50%。1928年和1929年更是江西螟害最严重的年份。当时南昌郊区几十里宽的田里,几乎尽是白穗,损失很大。解放后,为害较重年份是1949—1950、1953、1956、1959、1961、1963—1964、1970—1971和1974—1975。其中,1964和1974年,是解放后两次特大发生年。大概趋势是:在六十年代以前,每二、三年大发生一次,1965年起出现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6.
高明昌 《昆虫知识》1993,30(3):129-132
通过1969~1990年三化螟年诱虫数序列的游程总数检验,判断三化螟种群存在实质性下降。按相同方法对各世代间增殖率的检验证明,第1代成虫至第2代成虫期间,是引起种群阶段性变动的唯一时期。根据年代段之间“百卵螟害率”(螟害率%÷卵密度×100)的比值,推算出防治效果的提高和第2代白穗史源田的减少,对第2代卵至第3代卵间增殖率下降的作用,分别占67.1%和32.9%。  相似文献   

7.
1962—1963年,在湘南、湖中、湘东和湘西等山区调查,得知湖南省水稻三化螟垂直分布最高为海拔1,025米。但不同山系的最高分布不一,一般都止于海拔800米以下。气候因素是影响垂直分布的主导因素。 从湖南省三化螟的平面分布看来,它的踪迹遍及全省,但根据它们的发生动态,可划分为五个发生区:(1)第3—4代经常猖獗区:(2)第3—4代间歇猖獗区:(3)第3代经常猖獗区;(4)第3代间歇猖獗区:(5)轻微发生区。我们认为,水稻种植制度和气候条件是左右平面分布猖獗程度的因素。 讨论了三化螟的预测预报和大田防治应有重点,在海拔700米以上地区,不必进行;400—700米的地区,视种植制度复杂与否来决定;400米以下地区,若双季稻或迟熟中稻面积较大,则必须着重进行。猖獗区要注意防治,轻微区要总结原因,找出根治螟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广德县迁飞性水稻害虫发生的特点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据调查 ,2 0 0 2~ 2 0 0 3年安徽省广德县的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初见期、迁入主峰日较历年平均值显著提前 ,仍以第 2代为主害代次外 ,大发生年第 1代往往即可达到防治指标 ,第 3代仍居留为害。褐飞虱首次出现第 4代危害单季稻记录。 3种迁飞性害虫在单季稻上居留时间延长 ,危害代次增多。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时空分布差异增大 ,多种影响因子则有利于害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本项研究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本文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三化螟在南宁地区一年发生5代(包括越冬代)。笔者根据南宁地区历年诱蛾灯资料和气象资料结合三化螟的特性,找出影响本地区三化螟各世代发生期迟、早的主要因素(5厘米深的土壤温度和雨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探索,建立了各世代发生期的预报方程。并经过1979年实际预报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广西荔浦、贵县、钦州三县的三化螟各世代发生期资料以同样的因素建立了各世代螟蛾发生期预报方程。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井冈山地区的资料,我们分析了气候与水稻螟虫发生发展趋势的关系,并作了中长期预测的探讨。 一、气候对螟虫发生发展的影响 (一)气候与螟虫繁殖系数、发生轻重的关系 1964、1971、1974年为三化螟大发生年,各县蛾量达3—8万头。这几年雨量都少于历年平均值(1455.7毫米),由此初步认为大发生年的雨量均偏少(1,107—1,251毫米之间);特大干旱年则例外,如1963年是解  相似文献   

12.
稻螟赤眼蜂是三化螟卵的一种寄生蜂。根据前人研究,它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各世代间的变化缺乏规律,常呈波浪式的消长现象,在应用时就很难掌握。故此,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所1963年进行水稻螟虫预测预报时,对该蜂进行了观察。现将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从左表可以看出,赤眼蜂的寄生率是逐代上升的,尤其是第三代到第四代,寄生效果的变化幅度颇大,卵块寄生率由71.7%上升到100%,卵粒寄生率由17.3%上升到64.5%,第四代三化螟卵平均每块孵出蚁螟数仅7.8条,由于寄生率高,对减轻当年晚稻螟害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江棉区棉铃虫世代增殖规律及主害代预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沿江棉区历年棉铃虫世代间的增殖状况划分为 4类 ,相应的主害代第 4代棉铃虫的发生类型依次属于迟发适生型、早发暴发型、基数 -天气制约型和基数制约型。分析各类成因发现 ,3代基数是影响 4代发生量的主要因子。运用逐步回归分析 ,组建了 4代棉铃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4.
竹篦舟蛾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毛竹林间系统观察和调查,明确了竹篦舟蛾种群数量消长与气候因子和天敌数量关系密切。第1代幼虫的大发生主要与2月下旬至3月中旬的温度、降雨有关,第2-3代幼虫的大发生主要与天敌数量多省关系密切。该虫在1年内有3个为害高峰,以6月上旬最为严重。提出了以林业防治为主要手段,应用生物、化学药剂协调防治,维持竹林的生态平衡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了2008—2010年潜山混作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并结合2005年以来的灯诱及田间普查资料分析了造成不同年份白背飞虱种群消长态势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第3、4代白背飞虱分别在8月初和9月上中旬有2个发生高峰期,其中第3代主害单季中稻,第4代主害双季晚稻。(2)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田白背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有所不同,中稻田四(2)代后期、五(3)代前期属于本地滞留、部分迁出,五(3)代后期属于大部迁出、少量滞留为害;而晚稻田五(3)代后期为基本迁入型,六(4)代前期为本地繁殖、少量迁出型,六(4)代后期大部迁出。(3)前期迁入虫量会影响田间2、3代种群数量,中稻田第3代滞留虫量的多少是影响双晚田后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而降雨、温度等气象因子则是影响主害代(第3代)种群迁出与滞留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永福县早稻田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虫源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通过调查和雌蛾卵巢解剖研究广西区永福县早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永福县早稻田可发生4代。稻纵卷叶螟第1、2代属于基本迁入型;第3代性质较为复杂,属于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型。对暴雨期间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消长的研究表明,短时期的暴雨水淹对全县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蛾量消长总的影响不明显,但不同水淹情况的田块间虫量存在显著差异。还分析讨论2008年永福县早稻田稻纵卷叶螟暴发成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桑螟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饲养和大田调查 ,证实湖州地区桑螟DiaphaniapyloalisWalker年发生以 5代为主 ,少数年份有 4代 ;桑螟成灾主要集中在第 4,5代。大田桑螟消长同气候、养蚕形式、天敌、防治水平有密切关系 ,不同年份之间发生时间、数量差异很大。桑螟防治方法 :以调整养蚕布局为主 ,辅以化学防治。在大批桑螟 3龄前用药是药剂防治的关键。药剂有 :40 %桑宝乳油 1 1 4mg kg,养蚕安全间隔期 6~ 8d。  相似文献   

18.
吴进才 《昆虫知识》2001,38(5):396-397
20 0 0年江淮稻区 3代三化螟Tryporyzain certulas(Walker)发生危害严重 ,部分县、乡 (镇 )特大发生 ,发生危害实属历史罕见。相当一部分田块危害 (白穗 )程度可称为触目惊心。以邗江新坝为例 ,3代三化螟白穗率最高达 6 5 7% ;白穗率 3 0 %以上的田块占 1 0 %左右 ;白穗率5%~ 1 0 %的田块占 40 %~ 50 % ;5%左右的田块占 3 0 %~ 40 %。相当一部分严重危害的田块看上去象秋天的芦苇滩 ,健穗反而难以见到。本文就 2 0 0 0年三化螟的发生、防治的调查结果 ,结合过去对三化螟的一些研究阐述三化螟的几个问题 ,并提出…  相似文献   

19.
从品种搭配、栽培技术等方面寻找减轻三化螟为害的措施,是经济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现将我们几年来的观察叙述如下: 一、三化螟发生期与水稻 生育期的关系 我县三化螟一般发生四代。第一、三代为害早、晚稻,造成枯心;第二、四代为害早、晚稻,造成白穗。发生期大致是:第一代为4月上中旬至5月中下旬;第  相似文献   

20.
三化螟种群数量年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预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是本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数量的变动,一直为人们密切注意。六十年代初以前,对三化螟的猖獗因素,曾有过不少研究。许多研究都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