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是一种重要的人体器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然而,全球范围内约有10%的人口患有肾疾病。因此,建立一种接近人体肾的结构与功能的模型进行肾疾病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多能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技术的兴起,为再生医学和精准医学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本研究通过在体外条件下模拟体内肾发育的过程,将人多能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通过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形成肾的祖细胞,进而建立肾的结构与功能单位:肾元。该研究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同时抑制TGF-β信号通路,将人多能干细胞从多能态定向诱导至原条阶段。之后通过细胞自分化的能力使其发育至中间中胚层,再通过激活FGF信号通路,将其分化至肾祖细胞阶段。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肾祖细胞占总细胞数的51.5%~61.9%。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分化得到的结构中包含肾小球足细胞、近端小管、远端小管等肾组织结构。该研究建立的肾体外分化方法,具有稳定性好、分化效率高、重复性好的特点。为研究人类肾的早期发育机制,肾疾病模型构建,以及药物筛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光合作用研究领域内,光合膜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极为活跃;而电子显微镜冰冻断裂和冰冻蚀刻方法则是揭示生物膜(包括光合膜)亚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冰冻断裂就是将生物材料迅速冷却固定后施以外力,使之断裂,再利用低温真空复型技术将材料的断裂面制成复型后于电镜下观察。如果材料断裂后,使其温度适当上升,让断裂  相似文献   

3.
小熊猫肾脏和输尿管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志平  杨智  李平 《四川动物》2003,22(4):241-243
小熊猫的肾脏呈蚕豆形,表面光滑不分叶,只有1个肾锥体和1个肾盏,无肾盂。肾脏皮质内可见皮质迷路和髓放线。皮质迷路内有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肾小体等结构。髓放线内有近端小管直部和远端小管直部。髓质可分为外髓和内髓两个区域。外髓有较多的集合管断面,少量的远端小管直部和细段,较多的直小血管束。内髓部位有大量的细段和乳头管。各种泌尿小管之间有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间质,间质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输尿管横切面呈圆形或卵圆形,管腔呈不规则的裂隙状。管壁由粘膜、肌肉层和外膜组成。并与大熊猫肾脏和输尿管的组织结构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宁酸体外抑制痘苗病毒(VACV)感染的效果,探讨单宁酸干扰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膜脂的效应机制。方法:基于痘苗病毒细胞感染模型,在病毒吸附前、吸附后和吸附同时3种情况下分别添加单宁酸,采用中性红比色法检测单宁酸对VACV的抑制作用,利用荧光偏振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VACV对细胞膜流动性和膜电位的影响及单宁酸的干预作用。结果:单宁酸以病毒吸附后及病毒吸附同时2种方式加入时可抑制VACV感染,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7和13.1μg/m L,治疗指数(TI)分别为9.3和6.2;VACV感染可增加细胞膜流动性,单宁酸在病毒吸附后作用,可显著降低细胞膜流动性;VACV感染使细胞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单宁酸对VACV感染引起的细胞膜超极化状态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单宁酸具有明显的体外抑制VACV感染宿主细胞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拮抗因病毒感染所致的细胞膜流动性升高的膜脂干扰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两种植物多酚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单宁酸对5型腺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初步探讨植物多酚抑制病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DPH为荧光探针,以荧光偏振法观察5型腺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EGCG、单宁酸在此过程中对宿主细胞膜流动性改变的干预作用,结合CPE法测定的EGCG,单宁酸抑制5型腺病毒感染药效试验结果,以Spearman秩相关计算EGCG,单宁酸对宿主细胞膜流动性干预作用与其抑制病毒感染作用间的关系。结果:腺病毒感染细胞可提高宿主细胞膜流动性,滴度为100TCID50病毒可使293A细胞膜流动性提高15.34%。EGCG、单宁酸可抑制宿主细胞膜流动性,高浓度下分别可使宿主细胞膜流动性下降32.61%、25.75%。在病毒吸附前、吸附后、吸附同时,以EGCG、单宁酸处理宿主细胞,均发现宿主细胞膜流动性的干预作用与其抑制病毒感染效果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均0.900,P0.01)。结论:5型腺病毒感染会提高宿主细胞膜的流动性,而EGCG、单宁酸在干预腺病毒感染过程中对宿主细胞膜流动性的干预作用可能是其抑制腺病毒感染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细胞间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广泛存在于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之间,其作用是保持细胞间结构的完整性,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紧密连接上有很多种蛋白,occludin蛋白是其中主要蛋白之一,occludin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会导致紧密连接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而紧密连接结构与功能的紊乱是很多临床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如肿瘤、中风及炎症性肺疾病。Occludin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受很多机制的调控,本文主要对occludin蛋白的结构、功能、调控机制及其与紧密连接之间的关系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7.
用冰冻断裂和蚀刻技术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及其在细胞中的繁殖进行了观察。验证了Furlong等提出的疱疹病毒核壳体模型;同时发现在细胞膜上大片形成吞饮泡,细胞质泡状结构的膜上颗粒随机分布于PF和EF面. 本文对这些现象与病毒繁殖及细胞骨架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采用组织学方法和电镜技术,对9个不同发育时期的鸡(Callus domestiaus)胚胎进行了观察.通过对鸡胚胎肾组织发生过程的观察,探讨鸡胚中肾的发生与退化,后肾的发生、分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孵育到第16期在中肾前端附近出现一些中肾小泡.孵育到第18期形成中肾小管.孵育到第26期,中肾小管的盲端内陷,原始的肾小囊和肾血管球形成,中肾小管显著伸长并迂回曲折.孵育到第33~37期,体前后部中肾组织均已形成完整的肾单位.第37~46期体前部至后部的中肾组织依次退化.孵育到第26期从泄殖腔附近发出的输尿管芽向生后肾组织侵入生长,生后.肾组织产生许多生后肾小泡.第33期出现肾小囊和肾小管,肾小管伸长并发生折叠,出现集合小管、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的形态分化.第37~46期肾小体逐渐发育成熟,肾小管继续分化出现细段.鸡的中肾具有排泄功能.鸡后肾的发生与分化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肾单位的分化中,同一胚龄肾组织内可存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肾小体,集合小管分化较早,诱导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分化,细段分化较迟.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镜组织化学反应对中华鳖肾单位的结构和组织化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鳖肾脏为分叶形的实质器官,肾小叶由被膜和实质组成,实质无髓质和皮质之分,但可以区分为外侧区和内侧区。外侧区嗜酸性,主要分布有近端小管和集合管。内侧区呈弱嗜酸性,肾小体、颈段、中间段和远端小管主要分布在内侧区。肾小球PAS反应呈阳性,但其琥珀酸脱氢酶(SDH)弱阳性,碱性磷酸酶(ALPase)、Na+/K+-ATPase和阿利新兰(AB)反应为阴性。足细胞酸性磷酸酶(ACPase)反应呈阳性。近端小管刷状缘嗜伊红,PAS反应以及ALPase、ACPase和Na+/K+-ATPase酶反应呈阳性,而SDH弱阳性。中间段、远端小管、集合管弱嗜酸性,SDH阳性。中间段Na+/K+-ATPase弱阳性。远端小管细胞侧面呈PAS阳性,腔面显示AB阳性。集合管胞质含有许多ACPase阳性颗粒,腔面呈PAS强阳性,AB阳性。甲苯胺兰(TB)染色可见集合管腔面有阳性颗粒,肾小管上皮含有亮、暗两种细胞。上述组化反应和分布结果表明,鳖的肾小管细胞类型较多,近端小管在原尿的重吸收中起主要作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具有分泌黏液作用。中华鳖肾单位的结构与组化特性不仅与哺乳类和鸟类有一定差异,也与其他爬行动物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
贝氏高原鳅泌尿系统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泌尿系统由中肾、输尿管、膀胱构成。头肾极小。中肾组织在前中后三部分中无明显差异,也无功能分区的现象。成体中肾组织中除大量成熟肾单位外,还发现少量发生中的肾单位和少量解体中的肾单位。成熟肾单位的肾小体为典型的淡水真骨鱼类肾小体,肾小管分化为第一近端小管(PⅠ)、第二近端小管(PⅡ)和远端小管(D)。PⅠ、PⅡ段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管腔游离面具有丰富的刷状缘和9 2式纤毛。D段为单层矮柱状上皮或单层立方上皮,管腔游离面无刷状缘,也无纤毛。输尿管前、后段组织结构有明显差异。膀胱为不发达的输尿管膀胱。斯坦尼斯小体2枚。  相似文献   

11.
冰冻刻蚀(或断裂)技术与其他常规电镜技术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样品的快速冰冻可起到物理固定的作用这不仅减少了化学固定引起的人为改变,而且也省去了固定和脱水等步骤;对生物标本进行不同时期的冰冻可以得到不同阶段的细胞复型;在膜的研究方面;它可与生物化学方法相辅,同样起到生物化学方法所起的弱化膜疏水键的作用,从而使两层疏水性面的任何侧面的三维结构暴露出来,远比超薄切片所得到的两维片层结构要丰富。  相似文献   

12.
利用比色、酶的原位复性电泳、组织化学和电镜酶化学等方法,观察了小鼠出生后的成长过程中肝、肾和小肠内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变化及组织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在小鼠成长过程中,3种器官内的AKP活性依次为小肠肾肝,小肠和肝AKP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肾内酶活性呈上升趋势.AKP活性在小肠主要分布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浆、微绒毛和微绒毛表面的糖衣上,在肝主要分布住胆小管,在肾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小管,尤以近曲小管的刷状缘、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膜和符种管状结构之间的腔隙内分布较多.小鼠成长过程中肝内共出现3条AKP同工酶带,小肠内出现2条,肾内出现3条,各同工酶活性随着小鼠的生长发育发生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红腹锦鸡肾的组织结构及EGFR、TGF-β、AQP-2在肾脏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红腹锦鸡肾脏的结构特征,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通道蛋白-2(AQP-2)在肾脏中的表达情况,应用组织学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5只红腹锦鸡肾脏的组织结构,检测了EGFR、TGF-β(TGF-β1,TGF-β2,TGF-β3)、AQP-2在肾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红腹锦鸡肾脏主要由许多肾单位、集合管和少量结缔组织组成。肾单位是肾脏功能结构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一个与其连接的上皮性肾小管构成。血管球由一团迂回盘曲的毛细血管丛构成,结构简单;肾小囊足细胞的突起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紧密相贴,三者构成肾小体的滤过屏障;近端小管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上皮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细胞界限不明显,侧面有许多指状突起彼此交错,质膜内褶较少;远端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面有丰富的质膜内褶;集合管上皮细胞有明细胞和暗细胞两种类型;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呈EGFR、TGF-β免疫反应阳性,集合管上皮细胞呈AQP-2免疫反应阳性。EGFR、TGF-β、AQP-2可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肾单位的构筑、肾小管和集合管结构的稳定以及肾脏水的平衡等可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紧密连接是物质经旁细胞途径转运的结构和功能基础。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脑、视网膜、肺及肾等多个器官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以及主动脉等大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紧密连接对维持血管稳态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细胞因子或环境刺激可通过调节紧密连接的表达、分布、结构和功能进而改变内皮通透性,从而影响血管及相应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本文重点综述了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研究进展,为防治与紧密连接相关的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大天鹅(Cygnus cygnus)肾的结构特点和相关活性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分析大天鹅的肾组织显微结构和Caspase-3、Bcl-2、Bax及AQP-3的表达。大天鹅的肾组织主要由肾单位、集合管和结缔组织构成;肾小球由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构成,近端小管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游离面有刷状缘,细段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远端小管由立方形上皮组成,腔面无刷状缘。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有Caspase-3、Bcl-2、Bax阳性表达,远端小管上皮细胞有Caspase-3阳性表达,集合管上皮细胞有Bcl-2、AQP-3阳性表达,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有Bcl-2阳性表达。Caspase-3、Bcl-2、Bax及AQP-3共同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凋亡过程,可能在稳定鸟类肾单位和集合管结构及调节肾组织水平衡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生物学通报》2006,41(4):26-27
1 教学目标“简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的学习,理解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打下基础。其中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相似文献   

17.
淋巴毒素(LT)存在分泌型及膜结合型两种表达形式。膜型LT早由分泌型亚单位LT-α通过跨膜亚单位LT-β连续接在细胞膜上,构成一个异源三聚体结构。LT-β亚基为TNF配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其相应的特异笥受体为TNF受体相关蛋白(TNFRrp),称作LT-β受体。膜型LT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对正常淋巴结的发育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帕米尔漠蟾蜍(Bufotes taxkorensis)对高原环境的适应特征,观察了其皮肤、肾和肝的组织结构,并对躯干和胫部的皮肤总厚度、表皮层厚度、真皮层厚度和相对腺体数量,肾的肾小球密度、肾相对总滤过面积、远端小管和近端小管的相对管径在SPSS 25.0中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1)帕米尔漠蟾蜍皮肤...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是研究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人采用此种技术对莱氏衣原体、丝状支原体山羊变种、鸡败血支原体A5969、以及螺旋支原体等进行研究中。发现有些为家畜、家禽病原体,其膜断裂面复型上存在直径约为50—100A的球形蛋白质颗粒。本文报道用鸡败血支原体S_6菌株为实验材料,用仿制的Bullivant-AmesⅡ型简易冰冻断裂装置,对完整的支原体细胞或分离的支原体膜进行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正> 运动性贫血严重影响运动员机能水平和成绩,其发生机理至今未有定论。运动使红细胞溶血作用增强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研究红细胞膜分子结构及功能在运动中的变化将有助于了解运动性贫血发生机理。达方面的工作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工作以接受系统训练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取清晨安静时和进行亚极限强度运动后的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渗透脆性和红细胞膜上ATP酶系的活性。通过对此分析,研究运动对红细胞膜功能的影响,以期阐明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运动性贫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