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和柯坪地区达瑞威尔期末期至凯迪期中期地层发育良好,大湾西沟剖面、四十场剖面和铁热克阿瓦提剖面地层保存良好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20属36种疑源类,以棘刺类、光球类和梭形类占优势。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疑源类组合与国内、外同期组合对比表明晚奥陶世疑源类古地理分区性减弱,部分疑源类分子分布仅限于晚奥陶世,且古地理分布广泛,具有生物地层学对比的潜力。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数条剖面疑源类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的不同可能与小环境的差异有关。本研究中疑源类属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趋势和柯坪地区海平面变化一致,反映了萨尔干组到其浪组下部有一次海侵过程。  相似文献   

2.
浙江常山黄泥塘全球层型剖面的中奥陶世疑源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磊明 《古生物学报》2003,42(1):89-103
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在1996-1997年被国际奥陶系分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确立为全球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Dariwillian)层型剖面,从该剖面宁国组Azygograptus suectcus-Exigraptus clavus笔石带至Undulograptus sinicus笔石亚带下部的页岩及灰岩中获得丰富的,保存不很好的疑源类化石,它们包含26个形态属,41个已知种和12个未定名种.该宁国组疑源类组合极少有环冈瓦纳古陆的“冷水“类型,根据疑源类类型在地层柱的首次出现,可划分两个与Azygograptus suecicus和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笔石带相吻合的疑源类生物地层单元,结合中国南方在奥陶纪的古地理位置加以讨论,当前疑源类组合表明,中奥陶世环冈瓦纳古陆的“冷水“洋流至下扬子区已很微弱.  相似文献   

3.
下扬子区奥陶纪牙形刺多样性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和作者现有资料,对下扬子地区,特别是宁镇地区奥陶纪已经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按牙形刺带逐带进行多样性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该地区奥陶纪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表.研究表明;下扬子区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特马豆克期晚期-弗洛期早期(Serratognathus diversua带)、大坪期早期(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达瑞威尔期晚期(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此外,还经历了2次快速增长期,分别发生在达瑞威尔期早期(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桑比期晚期至凯迪期早期(Hamarodus europaeus带),后者可能与局部环境变化有关.研究表明:华南海平面升降对下扬子区牙形刺宏演化趋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详细讨论滇东北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和动物群特征,初步建立区内的三叶虫地层序列,据此可靠确定各有关岩组的时代。该地区除普遍缺失早奥陶世早期的沉积外,依次发育了红花园组(特马豆克末期—弗洛初期),湄潭组(弗洛期—达瑞威尔初期),风洞岗组(达瑞威尔早—晚期),十字铺组(达瑞威尔末期—桑比早期)、宝塔组(桑比晚期—凯迪早期),盐津组(晚凯迪早期)、五峰组(晚凯迪晚期)及观音桥组(赫南特期),岩相与黔北的相应岩组可作大致对比,而三叶虫动物群的组成和序列则大体与当时同属扬子陆块西部边缘的沉积区包括滇东、滇东南、黔北、川中、重庆、陕南及安徽和县等地区相似。共记述本区奥陶纪三叶虫计19属27种,分属14科。并对其中的一个新种Hungioides yanjinensis sp.nov.以及两个未命名的新种Abulbaspis sp.nov.和Plaesiacomiasp.nov.作系统描述。Abulbaspis过去仅报道于华北和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达瑞威尔阶,而在本地区则产于桑比阶上部—凯迪阶下部;Plaesiacomia广泛分布于达瑞威尔阶—桑比阶西泛冈瓦纳地区,在滇东北的发现不但将该属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了东泛冈瓦纳地区,而且因其产出于大坪中期的层段,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东泛冈瓦纳,尔后才向西迁移的;这两属在扬子区的首次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奥陶纪不同区块间的三叶虫动物群的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详细讨论滇东北奥陶纪的岩石地层和动物群特征,初步建立区内的三叶虫地层序列,据此可靠确定各有关岩组的时代。该地区除普遍缺失早奥陶世早期的沉积外,依次发育了红花园组(特马豆克末期—弗洛初期),湄潭组(弗洛期—达瑞威尔初期),风洞岗组(达瑞威尔早—晚期),十字铺组(达瑞威尔末期—桑比早期)、宝塔组(桑比晚期—凯迪早期),盐津组(晚凯迪早期)、五峰组(晚凯迪晚期)及观音桥组(赫南特期),岩相与黔北的相应岩组可作大致对比,而三叶虫动物群的组成和序列则大体与当时同属扬子陆块西部边缘的沉积区包括滇东、滇东南、黔北、川中、重庆、陕南及安徽和县等地区相似。共记述本区奥陶纪三叶虫计19属27种,分属14科。并对其中的一个新种Hungioides yanjinensis sp.nov.以及两个未命名的新种Abulbaspis sp.nov.和Plaesiacomiasp.nov.作系统描述。Abulbaspis过去仅报道于华北和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达瑞威尔阶,而在本地区则产于桑比阶上部—凯迪阶下部;Plaesiacomia广泛分布于达瑞威尔阶—桑比阶西泛冈瓦纳地区,在滇东北的发现不但将该属的分布区域扩大到了东泛冈瓦纳地区,而且因其产出于大坪中期的层段,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东泛冈瓦纳,尔后才向西迁移的;这两属在扬子区的首次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奥陶纪不同区块间的三叶虫动物群的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湖北宜昌奥陶系庙坡组疑源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宜昌地区庙坡组是达瑞威尔阶/桑比阶界线附近的地层,该段地层产出分异度较高,丰度适中的疑源类组合。该组合包括16属,28种,其中7个未定命名种,可与国内、外同期疑源类组合进行对比。庙坡组疑源类组合既产出晚奥陶世特征分子,也产出阿伦尼格期(弗洛阶上部—达瑞威尔阶底部)的特征分子,显示出一定的过渡特色。组合以Baltisphaeridium(17%—52%),Leiosphaeridia(6%—78%)占优势;反映了其沉积环境为离岸较远的外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7.
根据牙形类Baltoniodus? triangularis的首现,中奥陶统和大坪阶底界已界定于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大湾组底界之上10.57m.对黄花场剖面以及邻近的大坪剖面大湾组疑源类研究表明,某些疑源类属种具有生物地层学意义,其首现可用于识别奥陶系下/中统界线.  相似文献   

8.
苔藓动物是一类多为海生、滤食性的群体生物。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辐射和灭绝的重要时期,也是苔虫礁形成的最早时期。已知最老的化石苔藓动物发现于中国特马豆克晚期。构成苔藓动物基本分类框架的狭唇纲(包括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和宽唇纲(包括窗孔目和栉口目)也都是在奥陶纪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中,变口目出现于特马豆克期Tr2时间段,在弗洛期和大坪期,多样性较低,但从达瑞威尔期开始,经桑比期至凯迪期,多样性不断增高,并出现辐射。隐口目(特别是"双叶类隐口目苔虫")也经历了与变口目相类似的发展过程,但它首次出现的时间要相对略迟于变口目。这两个目在整个奥陶纪苔藓动物群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泡孔目、管孔目和窗孔目,先后首次出现在弗洛期Fl2时间段、大坪期Dp1和Dp2时间段,但它们在整个奥陶纪期间一直处于低多样性态势。至于栉口目,它首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更迟,在凯迪期Ka4时间段,犹如昙花一现。苔藓动物的演化在接近奥陶纪末时呈两幕式灭绝,一次发生在凯迪期Ka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拉夫塞伊灭绝"),另一次发生在赫南特期Hi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赫南特灭绝")。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表明,苔藓动物属原口动物,而不是以前长期认为的后口动物,或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而且,苔藓动物与腕足动物、帚形动物之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苔藓动物可能起源于一种叫原内肛动物的生物,它们的目一级分类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文绘制的谱系图还有待于化石记录的不断补充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步介入以使其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贵州东部乌溜-曾家崖凯里组剖面作为世界早-中寒武世界线层型侯选剖面,产出良好保存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尤其是三叶虫)。因此,更加详细研究该剖面海洋疑源类的生物地层非常重要,将提供围绕界线的生物和环境变化的细微记录。乌溜-曾家崖剖面凯里组的疑源类划分两个组合,它们是凯里组0-52m的Leiomarginata si mplex-Fi mbriaglomerella membranacea组合和52-140m的Cristallinium cambriense-Heliosphaeridiumnodosum-Globosphaeridiumcerinum组合。140-214m仅有很少疑源类标本,可能因为凯里组上部以白云岩为主,不适宜有机壁微体化石的保存。距凯里组底部往上约52m处疑源类组合出现重大变化,无疑为解释沉积环境提供重要资料。两疑源类组合间界线,位于52.3-52.7m,此稍低于被三叶虫Oryctocephalusindicus首现所指示的全球寒武系第5阶潜在层型剖面界线。  相似文献   

10.
湖北宜昌兴山古洞口剖面分乡组鉴定出19属,33种疑源类化石。分乡组上部样品中疑源类化石大量产出,其中Polygonium、Rhopaliophora、Stelliferidium占绝对数量优势。通过对比优势属丰度与相对海平面变化,发现Rhopaliophora对海水深度变化反应敏感,是良好的深水环境指示分子;Stelliferidium的相对丰度存在随海水深度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但变化不甚明显;Polygonium相对丰度的增减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