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2009年,通过点样方方法对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的巢址进行了研究,获得53个样本,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是营巢生境的主要草本。拂子茅浓密(628根/m2)、芦苇稀疏(20根/1.5 m2)是斑背大尾莺典型的生境,巢高度较高(23 cm)。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巢高度和拂子茅总数、绿拂子茅数量显著正相关,但若控制水位、盖度及枯苇数等因素,相关性则不强;巢高度与拂子茅与灯心草等典型草本的高度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活拂子茅数量与活苇数量及其他绿草数量负相关。有巢口与无巢口的样方中绿拂子茅数量无差异。对于大尾莺的保护,应该保护芦苇-拂子茅群落,注重芦苇与拂子茅等杂草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黄佳亮  梁伟 《动物学杂志》2017,52(4):565-573
部分鸟类在繁殖过程中,为避免被捕食、减少繁殖投入等而选择占用其他鸟类的巢。2014~2016年每年的4~8月,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4种占用喜鹊巢进行繁殖的鸟类,其中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8巢,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4巢,长耳鸮(Aiso otus)5巢,麻雀(Passer montanus)6巢。大部分(82.6%)为利用喜鹊的废弃旧巢,而绿头鸭(1巢)、长耳鸮(2巢)和纵纹腹小鸮(1巢)少数侵占喜鹊当年新建的巢。  相似文献   

3.
栗斑腹鵐的栖息地和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玮  王海涛  孙丹婷 《生态学报》2003,23(4):665-672
于 1 999到 2 0 0 1年 5月至 7月连续 3a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岗林场 ,采用样地法和样方法 ,对栗斑腹的栖息地选择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此鸟的繁殖是在草甸草原 杏树环境下进行的 ,对栖息地样方和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得出 ,杏树最大高度、5 0 m半径圆内杏树数量、贝加尔针茅数量、大油芒数量、植物盖度、火绒草平均高度、贝加尔针茅最大高度、兴安胡枝子平均高度 8个因子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通过对 46个巢的研究发现 ,大多数栗斑腹把巢建在贝加尔针茅下面 ,巢出入口方向多为东南 45°和西南 45°。对 46巢的 2 7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结果发现植物盖度、火绒草高度、鸢尾数量、巢出入口方向、1 0 m内杏树数量、30 m内杏树数量、裸地面积这 6个因子是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对 46巢 2 6个巢址和非巢址因子进行判别分析 ,植物盖度、大油芒、乳浆大戟高度、石竹数量、线叶菊高度和 30 m内杏树数量等 6个因子 ,为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两种分析结果基本相似。总之 ,栗斑腹喜欢在植被盖度大、杏树相对多、贝加尔针茅和大油芒的密度大、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内营巢。  相似文献   

4.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雀形目鸟类,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北部、东亚及俄罗斯等地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等地也均有分布,是重要的食虫益鸟。为探究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北红尾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巢址因子,于2017年4—7月,在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研究。共发现北红尾鸲自然巢44个,其中29巢繁殖成功,15巢繁殖失败。北红尾鸲主要筑巢于石墙缝、空心砖墙缝及废旧电表箱中。巢址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口因子(27.738%)、巢位因子(14.195%)、光照因子(12.145%)、人为干扰因子(10.440%)、安全因子(9.266%)和隐蔽因子(7.187%)是影响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重要因子。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繁殖成功巢与失败巢参数发现,成功巢的巢口最大高度显著小于失败巢(P=0.047),且其距顶的距离更近(P=0.04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巢上方盖度对繁殖成功率有极显著影响(t=2.883,P=0.009)。总的来说,北红尾鸲虽偏爱筑巢于人为干扰较大的村庄房屋附近,但较小的巢口能有效避免巢捕食者的捕食,更近的距顶距离和更大的巢上方盖度能有效降低巢上方的可视程度和降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山地次生林长耳鴞对喜鹊巢址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至 1 998年夏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长耳 ( Aiso otus)的巢位及巢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喜鹊 ( Pica pica)巢址是长耳选择巢位的重要资源 ,占发现总巢数的 83%。在长耳所利用的 2 0棵喜鹊巢树中 ,蒙古栎 ( Quercusmongolica)所占的比例最大。喜鹊巢树的树种、胸径、及其附近的灌木数量等生态因子是该巢址能否被长耳所利用的重要生态指标。被长耳所利用的喜鹊巢址距农田的距离与那些未被利用的巢址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背景】太岁在我国的记载由来已久,《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具有扶正固本、轻身不老的功效。但是,太岁作为一种生物体,它的组成分类尚不明确,因而其药用价值得不到有效的科学验证。因此,利用各种生物技术和手段来客观地分析太岁的成分,为利用和开发太岁提供科学依据。【目的】检测太岁(编号D15112285)中所含细菌的种类,探究太岁中可能存在的原核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 2×250系统对黄河太岁的细菌16S rRNA基因(V4区)进行研究,利用FLASH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OTU(Operational taxonomical unit)626条,涉及19门49纲80目107科112属。在属的水平上前十的优势菌群有Bacteroides、Coprococcus、Escherichia、Ruminococcus、Lactobacillus、[Ruminococcus]、Oscillospira、Faecalibacterium、Shewanella和Halomonas。【结论】黄河太岁中存在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  相似文献   

7.
西北荒漠草原针毛收获蚁的筑巢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有德  贺达汉 《昆虫知识》2002,39(4):281-283,280
针毛收获蚁Messoraciculatus(F .Smith)是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荒漠草原的优势种蚂蚁 ,亦是重要的种子收获性蚁类 ,收获、贮藏和取食 1 0余种荒漠植物种子。自然巢穴深 80cm~ 1 3 7cm ,单一巢口 ,沿主隧道不同深度有水平延伸的各层巢室 ,巢室向四周的延伸范围随巢深减小 ,层间距拉大。自然巢穴的空间结构与社群越冬与种子的深层贮藏有着密切的关系。饲养社群筑巢行为由蚁后主导 ,起始营巢位点数与蚁后头数有关 ,每一蚁后带领 5 0~ 70头工蚁 ,营巢时程 0 5~ 0 67d 60工蚁 蚁后 ,蚁巢有多个巢口。自然与饲养社群的巢穴结构差异很大 ,但两者单一蚁后与工蚁所占的有效巢穴空间是基本一致的 ,自然社群 1 81 3 7cm3 蚁后 ,2 99cm3 工蚁 ,饲养社群 1 5 6 2 6cm3 蚁后 ,2 60cm3 工蚁  相似文献   

8.
汪青雄  杨超  肖红 《四川动物》2013,(4):543-546
2012年5~7月,在陕西红碱淖对东方大苇莺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大苇莺5月末迁来繁殖,营巢于芦苇丛中,巢口向上呈深杯状,由枯芦苇和芦苇絮编织而成。对17个巢的巢参数进行了测量:巢外径(11.85±0.216)cm,巢内径(5.87±0.101)cm,巢深(6.49±0.166)cm。巢距地面高度(106.00±4.421)cm,约位于芦苇高度的2/5处。平均窝卵数(4.67±0.188)枚,卵重为(2.70±0.044)g,卵长径为(21.93±0.13)mm,卵短径为(15.81±0.06)mm。孵化期为(15~18)d,孵化率为78.8%,巢雏成活率为95.2%。雏鸟的体重、体长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芦苇的高度和密度是制约东方大苇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恶劣天气和大杜鹃巢寄生是影响繁殖成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灰背伯劳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5—6月,在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对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灰背伯劳对树种具有极强的偏好性,有78.48%(n=62)的巢位于火棘Pyracantha sp.灌丛中,枝条具刺是影响灰背伯劳选择筑巢树的首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灰背伯劳巢址选择的因素有5类:距离因子(巢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安全性因子(刺数量、刺长度)、觅食生境因子(耕地占比)、隐蔽度因子(树冠幅、树高)以及巢生境因子(灌木占比)。总之,灰背伯劳喜好营巢于距离居民点较近、巢周围耕地面积较大的多刺灌丛。房屋和道路修建对灌丛的侵占是威胁灰背伯劳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08 年2-6 月, 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棕背伯劳棕色型(normal morph)、黑色型(dark morph)及其不同杂交型的巢址选择及巢的生态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1)野外观察发现棕背伯劳不同色型间未有生殖隔离; 2)对59巢15 个巢址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 巢址选择均主要受5 个主成分的影响(5 个主成分中, 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 巢位高、水源距离、巢下方郁闭度、巢枝分叉级数和巢树隐蔽度), 累计贡献率达70.18%。三种交配型(黑色型-黑色型, 黑色型-棕色型和棕色型-棕色型)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不同交配型在巢材选择上取材均较为广泛, 但差异不显著, 巢的生态测量值亦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认为, 棕背伯劳不同色型在巢址生态位尺度上未出现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11.
2012~2016年每年的4~8月,在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7种雀形目鸟类的巢共20个,分别为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2巢、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2巢、灰背燕尾(Enicurus schistaceus)1巢、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4巢、褐顶雀鹛(Alcippe brunnea)3巢、褐胁雀鹛(A.dubia)7巢和黑颏凤鹛(Yuhina nigrimenta)1巢。对其巢、卵或雏鸟以及巢址等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太岁是自然界中一种未知生命体,本实验对2例来源地不同的太岁样品进行菌株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太岁经表面消毒后无菌研磨,采用多种培养基涂板以分离可培养菌株,并进行16S rDNA、18S rDNA序列PCR扩增、测序及Blast比对。结果:从2例太岁样本中分别获得4株相似菌株,经鉴定,分离菌株TS-1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lorescens),TS-2为地中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mediterranea),TS-3为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TS-4为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结论:2例来源不同的太岁中均含有上述4种菌株,在生物学组成中具有一定的共性,为研究太岁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李艳红  关进科  黎大勇  胡杰 《生态学报》2013,33(19):6035-6040
动物的巢为其育幼、避敌和休息等提供了适宜的空间,因此,了解其巢址特征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灰头小鼯鼠是一种小型树栖、夜行性哺乳动物,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及西南地区。2012年4月至6月和2012年9月至12月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灰头小鼯鼠的巢址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灰头小鼯鼠共利用2种巢,在针叶树上,灰头小鼯鼠多利用树枝巢;在阔叶树上,灰头小鼯鼠仅利用树洞巢。巢多紧靠树干(0.2±0.1) m,平均巢高(11.3±0.8) m,巢口无方向偏好。灰头小鼯鼠喜欢选择冠幅更大、通道数更多的树上筑巢,此外,其对郁闭度大,灌木盖度高的生境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次级洞巢鸟对次生林天然树洞的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海涛  高玮 《动物学研究》2002,23(2):136-140
1996年 3~ 7月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混交林中的 5种次级洞巢鸟的巢位选择进行了研究 ,所涉及的 5种次级洞巢鸟为大山雀 (Parusmajor)、沼泽山雀 (Paruspalustris)、普通 (Sittaeuropacea)、白眉姬 (Ficedulazanthopygia)、灰椋鸟 (Sturnuscineraceus)。研究表明 :5种次级洞巢鸟在位巢选择中 ,对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内径、洞深和洞口方向的选择具有共性。利用的洞口 ,方向在 180°~ 2 2 5°和 315°~ 36 0°分布最少 ;而未利用的洞口 ,方向在这 2个区间的分布恰好相反。利用和未利用的巢洞特征因子差异显著。人为堵塞后又打开的巢洞会迅速被再利用 ,结果说明次生林中天然树洞资源成为次级洞巢鸟巢位选择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 6~ 7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云南柳莺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鸟孵卵的日活动期为 (80 0 5± 42 8)min (n =1 5 ) ,每天离巢 (3 2 7± 3 9)次 (n =1 5 ) ,每次离巢时间 (6 6±1 8)min (n =5 99) ,每次坐巢时间 (1 8 4± 9 2 )min (n =5 83 ) ,坐巢率为 (73 1± 1 9) %。雌鸟每次坐巢时间和离巢时间的长度均与气温显著相关。日活动期雌鸟在巢的平均卵温为 3 2 3℃ ,夜晚的平均卵温为3 2 7℃。整个孵卵期卵温在发育临界值 2 8℃以上的时间比例为 92 7%。在孵卵后期卵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绒木蜂亚属赤足木蜂Xylocopa rufipes Smith的形态特征和筑巢行为,为进一步保护和管理木蜂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网捕法采集赤足木蜂成虫;采用目测、拍照等方法记录赤足木蜂在不同地区的筑巢场所和筑巢基质;用游标卡尺测量赤足木蜂的形态指标和巢室结构指标;采用破坏巢室法和野外巢口观察法测定赤足木蜂的巢内行为。【结果】赤足木蜂雌雄形态区别明显。雌蜂后足胫节胫基板的二叉状分支是其所属的绒木蜂亚属区别其他木蜂的主要特征。赤足木蜂筑巢场所为旧房屋的木桁梁、临时木棚架的木梁或柴火堆,筑巢基质主要为干枯的杉木、泡桐和杨木等。巢建筑有不分枝型和分枝型两种类型,分别占26.09%和73.91%。巢口近圆形,从巢口向内挖掘的主隧道相对于木材纹理呈现一定弧度的夹角(锐角);每巢有1~10个分支隧道,每个分支隧道内巢室数为1~8个,平均3.63±2.08个。巢室长度为10.66±21.98 mm,平均为15.37±0.22 mm;巢室直径为9.79±14.40 mm,平均为12.33±1.08 mm;巢室隔板厚度为1.87±8.31 mm,平均为5.09±0.13 mm。解剖巢室法观察到每个巢内居住着0~6头繁殖后代的雌蜂(n=13巢),平均2.08±1.61头。观察雌蜂进出巢口的数量,发现每个巢室内居住有1~5头繁殖雌蜂(n=23巢),平均2.48±1.24头。【结论】同一种群的赤足木蜂具有独栖性到社会性生活的社会多态性。  相似文献   

17.
川麦冬中的新C_(27)甾体甙(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百合科植物川麦冬 (OphiopogonjaponicusKer_Gawl.)块根中分离得到 4个C2 7甾体甙类化合物 ,其中两个为新化合物 :ophiopojaponinA ( 1)和B ( 2 )。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为 :pennogenin 3_O_[2′_O_acetyl_α_L_rhamnopyranosyl ( 1→ 2 ) ]_β_D_xylopyranosyl ( 1→ 3)_β_D_glucopyranoside ( 1) ,2 6_O_β_D_glucopyranosyl_( 2 2 ξ,2 5R)_3β ,14α ,2 2 ξ ,2 6_tetrahydroxyfurost_5_ene 3_O_α_L_rhamnopyranosyl ( 1→ 2 )_β_D_glucopyranoside ( 2 ) ,diosgenin 3_O_[α_L_rhamnopyra nosyl( 1→ 2 ) ]_β_D_xylopyrano_syl ( 1→ 3)_β_D_glucopyranoside ( 3)andruscogenin 1_O_[α_L_rhamnopyranosyl( 1→ 2 ) ]_β_D_xy lopyranosyl ( 1→ 3)_β_D_fucopyranoside ( 4)。  相似文献   

18.
灰蓝姬鹟的孵卵节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陈喜  王众  孙悦华 《四川动物》2003,22(4):238-240,F004
2 0 0 2年在莲花山自然保护区使用温度自动记录装置对灰蓝姬的孵卵节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灰蓝姬雌鸟日平均离巢 31.2 5± 7.5 0次 (n =8天 ) ,平均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为 7± 2min (n =2 6 4 ) ,平均在巢持续时间 2 1± 9min (n =2 5 6 )。雌鸟在巢率与环境温度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Spearman相关 ,r =- 0 .30 4 ,P <0 .0 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灰蓝姬雌鸟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与环境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Spearman相关 ,r =0 .2 6 1,P <0 .0 1) ,每次在巢时间和离巢次数均与环境温度无关 (在巢时间 ,r =0 .0 2 6 ,P =0 .6 82 ;离巢次数 ,r =0 .0 14 ,P =0 .879)。认为灰蓝姬雌鸟主要通过调节离巢时间的长短来控制孵卵节律  相似文献   

19.
高远  慈海鑫  雷晓水 《生态科学》2014,33(5):904-908
2013 年 1 月 , 实地记录高速公路道旁防护林内喜鹊和灰喜鹊巢址信息 , 采用 SPSS 17.0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61.19%的巢址选择>10 m 的乔木, 极少选择≤ 5 m 的小树(p<0.01)。 10 m 半径内 , 47.1%为单巢型, 52.9%为 2-5 巢, 为偏向集群型。 58.11%选择在距离高速公路 5 m10m 区间 (p<0.05)。 89.21%选择在防护林中间和内侧 , 极显著高于单排防护林和防护林外侧 (p<0.01)。水源生境为巢址第一选择, 显著高于树林、农田、建筑和荒地(p<0.05)。  相似文献   

20.
牛背鹭的繁殖、生长和恒温能力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祯中  孙儒泳 《动物学报》1993,39(3):263-271
1990年4月—1991年5月在河南信阳南湾水库牌坊鸟岛观察了牛背鹭的15巢54只雏鸟的生长,恒温能力和食性;结果是:(1)巢离地平均13.99±0.71(13.2-15.6)米;(2)平均窝卵数3.60±0.74枚,与文献资料比较,窝卵数有显著地随纬度变化,卵平均重25.93±2.13g(3)幼鸟生长模型为Wt=305/1+e~(2.7620-0.2397t),R~2=0.99(4)恒温能力发育分三个时期,即迅速发育期、缓慢发育期和恒温期。(5)雏鸟食性组成主要有两栖类(64.18%)、昆虫(23.71%)、爬行类(8.29%)、植物(4.14%)和泥鳅(3.80%);各周龄不仅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