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琪  刘祖晨  贺伟  张英 《菌物学报》2019,38(2):159-170
卫矛科Celastraceae植物上已报道尾孢类真菌10种,其中包括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真菌7种。在对中国尾孢类真菌的调查研究中,采集到寄生在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上的3种假尾孢菌,其中2个为新种,即冬青卫矛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euonymi-japonici和北京假尾孢P. beijingensis。本文对这2个新种和Pseudocercospora cf. destructiva提供了形态描述、图及与近似种区别的讨论。采用ITS、tef1-αactrpb2 4个片段的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相似文献   

2.
郭英兰 《菌物学报》2018,37(2):151-156
报道生在中国梧桐科Sterculiaceae上的5种尾孢类丝孢菌(cercosporoid hyphomycetes),其中在梧桐 Firmiana simplex 上新发现的2个新种,梧桐假尾孢 Pseudocercospora firmianae,梧桐生假尾孢 P. firmianicola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野路葵假尾孢 P. corchorifoliae。提供了拉丁文特征简介、形态描述、绘图及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3.
黄天章 《植物研究》1988,8(3):149-152
在福建省南平、顺昌、建宁、崇安等地的猕猴桃的枝、叶、果上发现-种假尾孢菌, 与已报道的P.actinidiae Deighton有别, 故定为新变种, 即福建猕猴桃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 var.fujiana T.Z.Huang。  相似文献   

4.
郭英兰  刘锡进 《菌物学报》1991,10(Z1):99-118
本文报导中国假尾孢属的30个种,其中有2个新种:透骨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phrymae),槐假尾孢(P. sophorae), 6个新组合:无花果假尾孢(P. fici),爵床假尾孢(P. justiciae),木犀生假尾孢(P. osmanthicola),海桐花假尾孢(P. pittospori),色柱假尾孢(P. polygonorum),花椒假尾孢(P. xanthoxyli)和5个中国新记录。文中对新种和新组合进行了描述并绘图,其他种作了简要描述或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5.
郭英兰  刘锡琎 《菌物学报》1992,11(Z1):99-108
本文报道中国假尾孢属的16个种,其中有3个新种:藤山柳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lematoclethrae),仙茅假尾孢(P. curculiginis,),豆付柴假尾孢(P. premnicola), 8个新组合:金粟兰假尾孢(P. chloranthe), 榅桲假尾孢(P. cydoniae),福岗假尾孢(P. fukuokaensis),土连翘假尾孢(P. hymenodictyonis),南五味子假尾孢(P. kadsurae), 野岛假尾孢(P. nojimae).绣线菊假尾孢(P. spiraeicola),球形假尾孢(P. sphaeriiformis)和3个中国新纪录。文中对新种进行了描述并绘图。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6.
郭英兰 《菌物系统》1999,18(2):130-134
本文报道广东热带地区的部分假尾孢菌30种,其中有一个新种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寄生在咖啡上的咖啡假尾孢和生在假Ju上的糙叶胡椒假尾孢。文种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并附图,对新记录种进行了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郭英兰 《菌物学报》2011,30(5):671-673
报道寄生在山猪菜Merremia umbellata subsp. orientalis上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的1个新种,鱼黄草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erremiae sp. nov.。文中提供了新种的拉丁文描述、形态描述、图及讨论。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8.
郭英兰 《菌物学报》2013,32(Z1):133-135
报道生于蓼属Polygonum sp.植物上的假尾孢属1个新种:余氏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yui Y.L.Guo.文中提供了新种的拉丁文简介、形态描述、绘图及讨论.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9.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93,12(Z1):103-106
本文报道假尾孢属的一个新种:复叶耳蕨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arachniodis Y.L. Guo, sp. nov.)和一个新组合:单叶藤桔假尾孢[ Pseudocercospora paramignyae(Thirum. & Chupp) Y.L. Guo, cobm. nov.]。新种生于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复叶耳蕨属植物上,子实体生于叶背面,具小子座,分生孢子梗浅青黄色至青黄色,不分枝,一个隔膜,6.5-30.0 × 2.5-4.0 μm。分生孢子针形,短孢子呈倒棍棒形,浅青黄色,具不明显地3-11个隔膜,30.0-110.0 × 1.5-3.0 μm。假尾孢属在鳞毛蕨科是首次报道。文中对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并绘图。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0.
中国假尾孢属的研究 I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英兰  刘锡琎 《菌物学报》1989,8(Z1):225-240
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是尾孢菌属(Cercospora)的近似属中最大的一个属,Deighton估计约有500种尾孢菌需要转到假尾孢属,目前全世界已描述假尾孢菌400多个种,且都是植物寄生菌,有些种能引致植物严重病害。Spegazzini于1910年建立了假尾孢属,但1976年以前,大多被归属于尾孢菌属内。1971年Ellis对此属的特征作了精简描述,1976年报导了3个新组合。1976年以后,假尾孢属虽先后有不少新种和新组合被其他作者发表,但系统研究此属的则系Deighton o Deighton 1976年对假尾孢属的研究史、与近似属的区别以及属的特征都作了详细描述,并报道了世界性假尾孢菌的21个新种,202个新组合和3个新名称,于1979年和1987年又报道了15个新种和39个新组合。假尾孢属与尾孢菌属,针尾孢属(Cercoseptoria)及假小尾孢属(Pseudocercosporella)非常相似,但不同的是尾孢菌属产孢细胞不具齿突,疤痕明显加厚,分生孢子梗不从表生菌丝上产生,分生孢子大多无色,针形;针尾孢属分生孢子窄(不超过3µm),针形,不呈倒棍棒形,无表生菌丝;假小尾孢属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均无色,子座与假尾孢属也不大相同. 本文报道中国产的假尾孢菌60个种,其中有一个新种(八角枫假尾孢),25个新组合和3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柽柳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席以珍 《植物研究》1988,8(3):23-42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分布于我国的4属30种柽柳科植物花粉形态。并用透射电镜研究了柽柳属的代表种, Tamarix elongata外壁内部的超微结构。本科花粉为三沟, 少数属种为三拟孔沟。根据扫描电镜观察, 柽柳属花粉外壁表面具粗网状纹饰和细网状纹饰, 以及界于这两个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水柏枝属外壁表面具粗网状纹饰, 细网状纹饰, 小穿孔以及小的蠕虫状突起。红沙属和枇杷柴属均为细网状纹饰。 本科柽柳属花粉与杨柳科中柳属的花粉特征较相似, 本文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付静  孙梦  刘俊萍  黄永红 《菌物学报》2021,40(8):2043-2055
由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轮纹病是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病害之一。前期研究表明,韭菜及其主要成分硫化物能显著致死病原菌并能高效防控该病的发生。为了明确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基因家族在葡萄座腔菌中的基本功能,在全基因组水平对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分析了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对硫化物的响应特性。结果显示: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共有6个成员(BdMcm2-BdMcm7),分别位于5条重叠群(contig)上,含有3-14个CDS区。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编码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每个成员均具有Mcm-box结构域及其Walker A、Walker B及R-finger结构特征,长度为718-1 618aa,等电点为5.04-8.33,分子量为79.78-180.30kDa。RNA-seq数据和qRT-PCR分析表明硫化物三硫醚能高效抑制葡萄座腔菌Mcm基因家族的表达,与对照相比,6个葡萄座腔菌Mcm基因表达量分别下调20.56%-78.10%和10.74%-73.83%,两者呈现高度一致性(R2=0.8958)。细胞流式仪检测表明硫化物也显著阻滞了葡萄座腔菌细胞周期。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韭菜及其主要成分防控苹果轮纹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炳仑 《植物研究》1984,4(2):87-102
本文对我国8属22种3变种的瑞香科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本科花粉具散孔,花粉形态属于单类型。根据纹饰特点,本文将瑞香科花粉分为具瘤状纹饰和具网状一巴豆型图案两个类型。另外,还对巴豆型图案和本科在被子植物中的系统位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Ⅱ.卷柏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卷柏科仅一属,在东北共记载有10种。卷柏属为异型孢子蕨类,配子体在其大小孢子壁内萌发,但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采到其配子体,室内培养也较困难,关于配子体的发育和受精的时间场所,至今不十分明确。Wetmore Morel等(1951)曾将卷柏属中的两个种即Selaginella pallescens(presl.)Spr.和S.flabellata Spr.的大孢子接种在培养基上,获得雌配子体,但文章中未涉及各发育阶段的细节,也没有附图和相片。Slagg(1932)做了卷柏属的一种、S.kraussiana(Kze.)A.Br.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Yuasa(1933)对S.involvense Spr.的精子形态有过报告,该种为本文研究的Selaginella tamariscina(Beauv.)Spr.的同物异名,但对其雌雄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发育工作未见有过报导。  相似文献   

15.
“亚东黑耳”是西藏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种特色野生珍稀食用菌,但对其分类学地位尚无定论。本文基于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了东亚、欧洲和北美洲与亚东黑耳相近的黑耳属标本,发现碟形黑耳Exidia recisa是个物种复合群,已知包括4个种,欧洲有碟形黑耳和浅波黑耳E. repanda两个种,北美洲有钝齿黑耳E. crenata,东亚的为1新种,本文将其描述为亚东黑耳Exidia yadongensis。这4个种在系统发育关系中相近,形态相似,但亚东黑耳的子实体边缘基本是全缘,担孢子大小为12-16×3-4μm (Q=3.62-3.83),而欧洲的碟形黑耳E. recisa和北美洲的钝齿黑耳E. crenata子实体边缘通常锯齿状,担孢子分别为13-15.5×2.8-3.8μm (Q=4.51)和12-14×3-4μm (Q=4.11),浅波黑耳E. repanda具有垫状至波浪状折叠的子实体,区别于其他3个种的盘状至耳状的子实体,其担孢子为12.7-15.7×2.8-3.7μm (Q=4.33-4.57)。此外,亚东黑耳具有树状分枝和叉形的子实层侧丝,但其他3个种只有树状分枝的子实层侧丝。尽管亚东黑耳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但由于亚东黑耳的汉语名称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所以我们提出了上述拉丁学名。  相似文献   

16.
一些蔷薇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燕  陈俊愉 《植物研究》1991,11(3):69-76
本文通过对中国原产的蔷薇属植物中的6个种和3个月季品种的花粉,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对花粉形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有关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及通过花粉形态来鉴定月季品种及其倍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一株球毛壳菌H6的发酵液和菌丝体两种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510.76±23.46)μg/mL。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各种光谱分析,依次鉴定为chaetoviridins A-B(1-2),chaetoglobosins A-D(3-6),chaetoglobosin J(7),chaetoglobosin Q(8),prochaetogobosinsⅠ-Ⅲ(9-11),vibratilicin(12),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毛壳属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12显示弱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1 182.75±19.14)μg/mL。  相似文献   

18.
空育131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品种因具有早熟质优、丰产稳产及耐低温冷害等优点成为黑龙江省的第一大主栽品种。为了挽救其近年来由于感染稻瘟病而从生产上退出的局面,通过对主栽品种空育131基因组的重测序和扫描,明确其遗缺多个优良抗稻瘟病Pi基因(Pi2、Pi9、Pi36、Pi5-1、Pb1、Pid3、Pi25、Pikh、Pi1、Pik-m、Pik-p和Pi56t等),并通过回交育种的方法,将MP水稻材料中的Pb1广谱抗瘟基因片段导入空育131染色体组中。该基因组的再构建过程尽可能不改变原品种的其它优良性状,并利用控制目标导入片段长短的策略来缩短Pb1位点附近的连锁累赘。在目前得到的导入系中,目标导入片段长约700 kb,背景回复率为99.38%。表型鉴定结果显示,该导入系可能和亲本MP水稻材料发挥同等的抗瘟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纤维素酶高产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降解木质纤维素是实现废料资源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选取来自不同生境的两株T. viride,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甘草药渣为基质,测定两者滤纸纤维素酶(filter paper cellulase,FPase)活性和还原糖产量。从时间、温度、水分、pH 4个方面比较两株T. viride的环境适应性和不同基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以玉米秸秆为基质,T. viride XJ最适初始料液比为1:4-1:5.5,T. viride AG最适初始料液比为1:5-1:5.5。初始料液比1:5.5时,T. viride AG产FPase活性显著高于T. viride XJ。两株T. viride最适发酵温度均为28℃,各温度处理下不同菌株间无显著差异。两株T. viride均表现为还原糖消耗。以甘草药渣为基质,T. viride XJ最适初始料液比为1:2-1:2.5,T. viride AG最适初始料液比为1:3-1:3.5。料液比高于1:3,T. viride AG产FPase活性显著高于T. viride XJ。T. viride AG最适发酵温度为28℃,T. viride XJ最适发酵温度为23-28℃。温度低于28℃,T. viride XJ产FPase活性显著高于T. viride AG。两株T. viride均表现为还原糖积累。两株T. viride最适初始pH均为6-7,最适发酵时间均为3d。最优发酵条件下FPase活性:T. viride AG>T. viride XJ。对T. viride产FPase诱导能力:甘草药渣>玉米秸秆。变差分解表明两株T. viride产FPase活性差异主要源于菌株对生境的生态适应。比较分析菌种来源、基质类型、环境条件对T. viride发酵效果的影响,将有助于该菌大规模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The key chiral intermediate 3,5-dihydroxy-6-(benzyloxy) hexanoic acid, ethyl ester 2a, was made by the stereoselective microbial reduction of 3,5-dioxo-6-(benzyloxy) hexanoic acid, ethyl ester 1. Among various microbial cultures evaluated, cell suspensions of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SC 13876 reduced 1 to 2a. The reaction yield of 85% and optical purity of 97% was obtained using glycerol-grown cells. The substrate was used at 2 g l−1 and cells were used at 20% (w/v, wet cells) concentrations. The optimum pH for the reduction of 1 to 2a was 5.5 and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was 32°C. Cell extracts of A. calcoaceticus SC 13876 in the presence of NAD+, glucose, and glucose dehydrogenase reduced 1 to the corresponding monohydroxy compounds 3 and 4 [3-hydroxy-5-oxo-6-(benzyloxy) hexanoic acid ethyl ester 3, and 5-hydroxy-3-oxo-6-(benzyloxy) hexanoic acid ethyl ester 4]. Both 3 and 4 were further reduced to 2a by cell extracts. Reaction yield of 92% and optical purity of 99% were obtained when the rea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a 1-l batch using cell extracts. The substrate was used at 10 g l−1. Product 2a was isolated from the reaction mixture in 72% overall yield. The GC and HPLC area % purity of the isolated product was 99% and the optical purity was 99.5%. The reductase which converted 1 to 2a was purified about 200-fold from cell extracts of A. calcoaceticus SC 13876. The purified enzyme gave a single protein band on SDS-PAGE corresponding to 35,000 dalt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