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分布于3种不同沙地生境(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黄柳灌丛的个体形态、生长和群体数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测定了灌丛下草本层植物种类组成及频率。结果显示:分布于丘间低地的黄柳灌丛当年枝平均长度增加缓慢,短枝条的比例较高,枝长频度分布(当年枝)峰值偏左,分枝也较多,叶片短而狭,长宽比大;与之相比,分布于半固定沙丘上的灌丛当年枝平均长度增加较快,长枝条比例较高,枝长频度分布趋于正态分布,分枝  相似文献   

2.
樟子松人工林一级枝条基径和枝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兆刚  舒扬  李凤日 《植物研究》2008,28(2):244-248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枝解析的方法,于2002年、2003年测定了53株林木(年龄17~38 a,直径8.61~21.5 cm,树高7.48~18.24 m)的树冠变量,建立了基于总着枝深度(DINC)和树冠内一级枝条基径(BD)、枝长(BL)的预估模型。对于大小相同树木的一级枝条, 这些树冠变量随着DINC的增加而增大,而林木的胸径(DBH)、树高(HT)变量又很好地反映了不同大小树木的基径和枝长的变化。采用独立检验样本对构建的树冠内一级枝条基径和枝长模型进行了拟合统计量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精度均达到95%以上。构建的一级枝条基径和枝长模型为进一步合理地描述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的形状及其变化以及三维可视化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枝解析的方法,于2002年、2003年测定了53株林木(年龄17~38a,直径8.61~21.5cm,树高7.48~18.24m)的树冠变量,建立了基于总着枝深度(DINC)和树冠内一级枝条基径(BD)、枝长(BL)的预估模型。对于大小相同树木的一级枝条,这些树冠变量随着DINC的增加而增大,而林木的胸径(DBH)、树高(HT)变量又很好地反映了不同大小树木的基径和枝长的变化。采用独立检验样本对构建的树冠内一级枝条基径和枝长模型进行了拟合统计量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精度均达到95%以上。构建的一级枝条基径和枝长模型为进一步合理地描述樟子松人工林树冠的形状及其变化以及三维可视化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的落叶松人工林枝条因子提取和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贾炜玮 《应用生态学报》2021,32(7):2505-2513
地基激光雷达(TLS)可以实现从森林中无破坏收集数据。本文基于地基激光雷达数据通过点云处理软件以人机交互的方式获取了26株落叶松样木的1266组枝条信息,包括着枝高度、弦长、枝长、着枝角度、基径和弓高。枝条可提取的最大相对着枝高度的平均值为0.83。在所提取的枝条因子中,提取精度依次为着枝高度>弦长>枝长>基径(基径大于20 mm的枝条)>弓高,将树冠分为4部分后分析发现,随着冠层高度的增加,枝条密度呈升高趋势,枝条提取率和提取精度呈下降趋势。此外,由于枝条基径提取精度较低,以弦长、着枝高度、胸径和树高为自变量构建基径预测模型。对不同基径的实测值、提取值与模型预测值对比分析发现,枝条基径的预测精度大于提取精度。对于造材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树木中下部,本方法能够较准确地提取树木胸径树高和相对着枝高度0.8以下的枝条属性信息,提供构建木材质量模型所需要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枝条与叶片的生长关系是植物形成不同冠层结构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的一种策略, 有利于植株通过构型调整增强自身的光合效率和竞争力, 以适应不同的生境条件。在石羊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 利用ArcGIS建立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并提取样地坡度数据, 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MA)方法, 研究了不同坡度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群枝与叶的生长。结果表明: 随着坡度增大, 狼毒叶大小、枝长度和分枝数均呈逐渐减小趋势; 狼毒分枝数与枝长度、叶片数与枝长度均呈异速生长关系, 枝长度增加的速度大于叶片数增加的速度, 分枝数增加的速度大于枝长度增加的速度; 不同坡度间的比较显示, 较大坡度上狼毒分枝数与枝长度、叶片数与枝长度的异速斜率均较大, 在枝长度一定的条件下, 较大坡度的狼毒具有更大的叶片数与枝长度的比值和分枝数与枝长度的比值。坡度差异造成环境因子和植被群落环境的变化, 进而影响狼毒的资源利用策略, 表现为枝条与叶片构型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变化, 反映了毒杂草较强表型可塑性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6.
UV-B辐射增强对反枝苋形态、生理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瑞桓  刘晓  田向军  岳明 《生态学杂志》2008,27(11):1869-1875
通过大田盆栽实验,研究了2种增强的UV-B辐射对双子叶C4植物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形态、生理、生物量分配及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处理下分枝数、叶片数、高度和基径均没有显著变化.高、低剂量的UV-B处理均导致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影响,低剂量辐射下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高剂量辐射下无显著变化,同时丙二醛(MDA)含量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收获期低剂量辐射处理下的资源分配模式发生变化,分配到叶片的生物量比例显著增加,而分配到根的比例显著减小,但高剂量辐射对生物量分配无影响.UV-B辐射处理下根、茎、叶部所检测的大多数化学成分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变化:叶片中可溶性蛋白、木质素和脂肪,根中木质素,茎中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在辐射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叶片中淀粉,茎中可溶性糖、淀粉和脂肪含量在辐射处理下显著低于对照(P<0.05).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额尔齐斯河流域白桦林国家森林公园的天然垂枝桦(Betula pendula)纯林、垂枝桦苦杨混交林、垂枝桦白柳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林层调查群落的基本特征参数(高度、枝下高、冠幅、胸径、盖度等),计算物种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并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1)垂枝桦白柳混交林的乔木层树高、枝下高和灌木层的地径、盖度均最高;3种群落的草本层特征参数(除基径)均具有显著差异;垂枝桦白柳林的盖度分别比垂枝桦苦杨林和垂枝桦纯林高19.1%和51.8%。(2)3种群落的乔木层重要值最高为垂枝桦,灌木层为疏花蔷薇(Rosa laxa)、阿尔泰山楂(Crataegus altaica),草本层为莎薹草(Carex bohemica)。(3)3种群落类型中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R、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灌木层的Pielou指数、Alatalo指数呈现出相同规律,即垂枝桦白柳混交林>垂枝桦苦杨混交林>垂枝桦纯林;草本层中除Alatalo指数之外,其他指数均呈现垂枝桦纯林>垂枝桦苦杨混交林>垂枝桦白柳混交林(P>0.05)。(4)CCA排序结果表明,不同垂枝桦林群落结构特征与物种多样性关系有差异。其中,垂枝桦纯林中,对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的是乔木枝下高、灌木株高、冠幅以及草本盖度;垂枝桦苦杨混交林中,对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的是乔木高度和冠幅、灌木冠幅和草本高度;垂枝桦白柳林中,对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的是乔木胸径、灌木冠幅、盖度以及草本高度。研究表明,乔木枝下高度、灌木冠幅、草本高度是影响3种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对分布于3种不同沙地生境(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黄柳灌丛的根系分布(根的数目与深度分布)和冠层结构特征(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以及当年枝长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半固定沙丘上的黄柳根系最发达(根系分布深,数量大),固定沙丘的黄柳明显不及前者,而丘间低地的黄柳根系最不发达。粗根(Φ≥5mm)的分布与土壤水分和土壤容重呈显著相关性,细根(Φ<5mm)的分布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呈极显著相关。不同程度的根系发育导致地上部分的繁茂程度不同分布于半固定沙丘上的黄柳灌丛叶面积指数较大,当年枝平均长度较大,枝长频度分布趋于正态分布;丘间低地的黄柳灌丛叶面积指数较小,当年枝平均长度较小,枝长频度分布趋于对数正态分布;固定沙丘上灌丛的上述特征大致介于二者之间,而其当年枝长度频度符合Weibull分布。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省马关县6年生云南红豆杉药用原料林为研究对象,比较采收主干及其上部枝条、保留主干采收其上部枝条、保留主干采收其下部枝条3种采收方式3个采收强度(1/4、2/4、3/4树冠长度)下枝条收获量,分析不同的枝条采收方式与强度对云南红豆杉枝构件种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强度的增大促进了枝构件种群的生长,3/4树冠长度的枝条采收强度使老枝萌新枝比例、新枝数量、新枝长度与体积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从当年生的新枝长度和新枝体积大小来看,采收树冠上部枝条对枝构件种群的促进作用远大于采收下部枝条;采收主干更有利于去除顶端优势,且在植株剩余的树冠上生长出更多的萌枝。为获取尽可能多的枝条,同时保证药用原料林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建议将采收主干及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条采收处理作为最佳枝条采收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以大兴安岭地区3种主要立地类型的笃斯越橘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由灌丛基部萌生的1~2年生(S1)、3年生(S2)、4年生(S3)、5年生(S4)、趋于衰老的多年生(S5)枝条叶片和茎部,以及衰老枝条(S6)的N、P、K、Ca、Mg、Mn含量分布规律及其与新梢生长的关系,明确矿质元素在笃斯越橘不同年龄基生枝上叶片及茎部的分布特性,探索矿质营养与笃斯越橘树体生长发育及衰老更新的关系。结果表明:(1)6种元素在不同年龄枝条分布呈现不同的规律,其中,N、P、K随基生枝条年龄增加大致呈下降趋势,叶片和茎部分别在S5、S6时期降到最小值;Ca在衰老枝条上含量最高,Mg元素在S1时期叶片上分布较高;Mn在不同年龄基生枝中波动较小,水湿地、山地类型叶片Mn元素随枝龄增加而提高,茎部则先增后减,在S5时期分布最高;N、P、K、Ca、Mg含量表现为叶片明显高于茎部,而塔头草甸类型茎部Mn略高于叶片,且茎部Mn含量高达2 000mg·kg~(-1)。(2)笃斯越橘的新梢生长量与叶片K、Mg以及茎部N、K、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片Ca、Mn以及茎部C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3)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笃斯越橘新梢生长量的矿质元素因子因基生枝条年龄而异;S1时期主要与叶片Mg含量有关,S2~S4阶段受茎部K、Ca、Mg影响最大,S5时期主要受叶片Ca含量影响。(4)笃斯越橘的衰老可能与Ca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1.
沙拐枣属植物同化枝和子叶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相同生境下的戈壁沙拐枣、柴达木沙拐枣和英吉沙沙拐枣的子叶,及中国特有种柴达木沙拐枣、塔里木沙拐枣、阿拉善沙拐枣和英吉沙沙拐枣同化枝的横切面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3种沙拐枣子叶均为全栅等面叶;表皮为单层细胞,上下表皮均分布气孔,栅栏组织以内为一圈连续排列的维管束鞘细胞;中脉和小叶脉排列近似M型,包埋于薄壁细胞中.(2)塔里木沙拐枣同化枝的保护组织、栅栏组织较发达,英吉沙沙拐枣同化枝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较为发达,阿拉善沙拐枣同化枝的栅栏组织较为发达,相比较柴达木沙拐枣同化枝的保护组织、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最不发达.(3)柴达木沙拐枣和英吉沙沙拐枣中子叶与同化枝的横切面各组织分布相似,主要差异为横切面形状、维管束排列方式和机械组织发达程度.研究表明,子叶与同化枝的解剖结构是该属植物在干旱环境下长期适应的结果,解剖结构的差异体现了种间、器官间对相同环境的不同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2.
微波处理对绿竹笋保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微波处理后绿竹笋的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质量分数的变化及保鲜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DF质量分数的增加,前期快、后期慢;对照(微波0 s)ADF质量分数增加速率显著高于各微波笋样;微波对其抑制作用明显.笋保鲜时间受到微波、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低温保存、无保鲜剂涂膜,竹笋到第8天仍具较好的可食品质.  相似文献   

13.
低氧气调包装对去壳雷笋褐变和木质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在厚度为0.04 mm的聚乙烯(PE)袋内充气成分为2%O2、5%CO2和93%N2于10℃下贮藏时气调袋装去壳雷笋褐变和木质化进程.与对照相比,低氧气调包装(MAP)抑制了去壳雷笋贮藏前期丙二醛(MDA)的生成,显著抑制了过氧化物酶(POD)(P<0.05)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P<0.01),最终显著抑制了笋肉的褐变(P<0.01),显著抑制了木质素(P<0.05)和纤维素的合成,从而延长了保鲜期.去壳雷笋的褐变可能由POD和PAL活性作用引起.POD和PAL活性的增加也可能诱导了木质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慈竹(Bambusa emeiensis)纤维素含量丰富,是较好的造纸原料,但竹茎中木质素影响着制浆生产及纸浆质量。目前,对慈竹木质素生物合成机制所知甚少,这限制了遗传调控竹木质素的研究。本文以拟南芥、水稻等植物的已知木质素基因作为查询序列,通过BLASTp和系统进化分析,从10、50、100和150 cm慈竹笋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351个木质素生物合成相关Unigenes,包括51个LAC,37个4CL、26个PAL、34个CCR和25个CAD相关转录子,其数量高于其他已报道的竹类植物。转录丰度和定量基因表达分析发现16个木质素基因,包括2个PAL、5个CCR、3个4CL、2个CADH2和4个LAC,随着笋发育而表达上调,表明其可能与发育性木质素积累相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RT-PCR检测香蕉分化芽中黄瓜花叶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饶雪琴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2090-2092
通过改进的异硫氰酸胍法提取香蕉分化芽中的总RNA,既经济又满足了RT-PCR的要求。运用RT-PCR两步法和一步法都可从带毒的香蕉分化芽提取的RNA中扩增出739 bp的特异性条带,而阴性对照未扩增出任何条带,并对RT-PCR一步法进行了优化及应用。本研究建立了经济简便的检测香蕉分化芽中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的RT-PCR方法,为灵敏高效的RT-PCR方法在香蕉分化芽检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小麦幼芽水分胁迫诱导蛋白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分胁迫(-1.2MPaPEG-6000)处理萌动的小麦种子,24h后诱导小麦幼芽产生41.5kD蛋白,其含量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明显增加,48h时含量最高,到72h后不再变化。复水后,该蛋白消失;再胁迫48h时则又出现,其含量与处理24h时相当。41.5kD诱导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器膜上,细胞质中几乎不存在。41.5kD蛋白主要溶于10%NaCl提取液中,其等电点为pl5.65。该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中,脯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没有发现半胱氨酸和组氨酸。  相似文献   

17.
砀山酥梨脱病毒苗瓶内生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砀山酥梨脱病毒苗作为实验材料,应用正交设计研究了基本培养基、间苯三酚(PG)、IBA和NAA的不同组合对脱病毒苗瓶内直接生根的影响,并进行了瓶内生根培养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间苯三酚是影响砀山酥梨脱病毒苗瓶内生根的重要因子,瓶内直接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ASH 80 mg/L PG 1 mg/L IBA 0.5 mg/LNAA。采用二步生根培养方式,脱病毒苗的综合生根效应优于直接培养生根方式,生根率高达87.5%。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田间试验,研究ABT1#生根粉不同的浓度、处理时间对浙江红花油茶嫩枝不同部位扦插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ABT1#生根粉处理可显著提高浙江红花油茶嫩枝插穗成活率,是影响扦插成活的关键因素。筛选出成活率最高的组合是A2B2C1,即:100 mg/L ABT1#生根粉处理浙江红花油茶嫩枝穗条梢段2 h。浙江红花油茶属于愈伤组织生根类型。  相似文献   

19.
观察生长素类物质对感染植原体病酸枣试管苗影响的结果表明:添加外源NAA和IBA后的病苗丛枝症状和不加生长素类物质相似,均表现伸长生长和梢较上部位有多个分枝梢生长,而在培养基中添加IAA后可使病苗从其基部产生更多丛生芽。培养9个月后,用NAA、IBA和IAA处理的都没有检测出植原体病原脱除的绿苗,也没有观察到丛生症状减轻的病苗。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不同季节、不同竹种的竹笋及其废弃物醇提物中化学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的检测方法.竹笋及其废弃物样品采用乙醇热回流提取、浓缩,大孔树脂纯化、浓缩、真空干燥,以水—甲醇溶液为流动相进行色谱分离,用紫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检测,根据所测得的各个组分分子离子峰质核比的(m/z)值及通过查阅文献分析结果.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