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巢址选择作为鸟类繁殖的重要环节,是动物生态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探究中等体型湿地鸟类普通鸬鹚的巢址选择偏好及主要影响因子,2019年4—10月运用秩和检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龙凤保护区内普通鸬鹚巢特征、巢址特征、巢址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普通鸬鹚偏好选择巢树乔木相对较矮(P<0.05)、周围灌木相对较矮(P<0.01)、植被盖度较低(P<0.01)、人为干扰距离较远(P<0.01)、距水面距离较远(P<0.05)的区域筑巢;(2)影响普通鸬鹚巢址选择的因子为隐蔽因子(20.634%)、巢稳定因子和干扰因子(27.614%)、植被因子(13.901%)、水因子(5.782%)和巢忠诚度(5.069%)。进一步分析表明:(1)普通鸬鹚倾向选择粗细适中的巢材,巢材来源于优势植被,巢深随纬度增高而增大;(2)巢区植被特征符合普通鸬鹚对能量支配的权衡,巢区粪便对该特征有强化作用。基于上述结果,建议龙凤保护区在巢区内加种高大乔木。  相似文献   

2.
扎龙保护区散养与野生丹顶鹤巢址选择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扎龙保护区散养与野生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巢址选择的异同,2009年3~5月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用生境因子测定法对散养丹顶鹤与野生丹顶鹤巢址选择进行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test)结果表明,散养丹顶鹤和野生丹顶鹤在巢址选择中,植被高度、植被密度、巢周围苇丛面积及巢距人为干扰地距离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说明野生丹顶鹤对巢址选择具有严格要求,倾向于选择人为活动较少,植被高度较高,植被密度和巢周围苇丛面积较大的生境中筑巢;散养丹顶鹤对生境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3.
张洪海  王明  陈磊  刘松涛  窦华山  高东泉 《生态学报》2013,33(10):3233-3240
2010年和2011年3月-6月,对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保护区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Buteo hemilasius)的巢穴结构和巢址选择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法定位了13个大鵟巢址,并对巢址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测量显示,大鵟巢穴的基本结构特征为:外径(94.7+4.2) cm;巢高度(46.1±2.7) cm;内径(24.8±1.5)cm;巢深(14.0±+0.9)cm.生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的巢集中分布在湖岸或水塘附近的悬崖,营巢点坡度为15°-45°之间的阳坡或半阳坡;隐蔽度高于20%;草本密度大于5株/m2;植被均高大于30cm;巢距悬崖上部距离2-5m;距水源l00m以内;距居民点距离大于lkm;距草原道路的距离大于0.5km;而对于物种丰富度没有特殊要求.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个,依次为:隐蔽性因子(主要包括巢址区域的植物特征和地形特征)、干扰因子和食物因子.各主成分中,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植被盖度、距居民点距离、巢的高度和距草原道路距离.  相似文献   

4.
李乐  万冬梅  刘鹤  殷江霞  李其久  霍雅鹏 《生态学报》2011,31(24):7492-7499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巢址选择方面的主要因子,于2009-2011年3-7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人工巢箱,进行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巢址选择以及不同的巢址对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杂色山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和繁殖,对位于赤松与蒙古栎混交林中的巢箱有一定偏好.野外共发现24巢杂色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繁殖,其中15巢繁殖成功,9巢繁殖失败.对杂色山雀利用的巢址样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巢位因子( 19.826%)、乔木因子(17.571%)、灌木因子(13.11%)、光照因子(11.587%)、隐蔽因子(10.562%)和边缘效应因子(7.572%)是影响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巢箱与对照巢箱相比,两者在距水源距离、距路距离、乔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高度和植被类型这5个环境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成功巢与繁殖失败巢相比,繁殖成功的巢箱所在位置距路稍远,坡度较高,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盖度略低于繁殖失败巢箱.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是造成杂色山雀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向偏南、距地面2 m以上、周围乔木高大、灌木平均高度大于1.5m、盖度在45%-55%之间、距水源20 m左右、距路20 m以外的位于针阔混交林边缘的巢箱是杂色山雀繁殖的最优巢址.目前杂色山雀的种群数量还很稀少,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鹭科鸟类巢址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5月、2012年4~5月,采用样线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鹭科鸟类巢址与影响其选择的因子进行研究.t-检验结果显示,红树基径、盖度、距地面平均高度、植株密度及秋茄比5个参数在巢区样方(n=23)与对照样方(n=37)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桐花比、距道路距离、距村庄距离与距池塘距离4个参数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结构和干扰条件是影响鹭科鸟类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植被结构不仅能够影响鹭科鸟类群落结构,还受到鹭科鸟类集群繁殖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四川省若尔盖湿地骨顶鸡Fulica atra的繁殖生态,讨论了骨顶鸡繁殖特征对高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若尔盖骨顶鸡平均筑巢期为6.73 d±0.36 d,平均巢底距水面距离平均为7.83 cm±0.64 cm,未发现对旧巢重复利用的现象;平均窝卵数5.83枚±2.15枚,平均卵质量31.90 g±0.37 g,平均孵卵时间26.64 d±2.83 d。与低海拔平原湿地相比,高寒湿地繁殖的骨顶鸡窝卵数更少、孵化期更长,并偏好在植被盖度适中、紧邻植被且草高较高的生境中营巢。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研究区域骨顶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是安全因子,其次是交通因子与种内竞争因子。与平原地区繁殖的骨顶鸡相比,若尔盖地区骨顶鸡在繁殖生态特征上呈现出对安全因子高度偏好的特点,可能是其对高原多变气候环境和较高捕食压力的一种适应和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7.
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型雀形目鸟类,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北部、东亚及俄罗斯等地区,我国东北、华北、华中至西南等地也均有分布,是重要的食虫益鸟。为探究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北红尾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巢址因子,于2017年4—7月,在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研究。共发现北红尾鸲自然巢44个,其中29巢繁殖成功,15巢繁殖失败。北红尾鸲主要筑巢于石墙缝、空心砖墙缝及废旧电表箱中。巢址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口因子(27.738%)、巢位因子(14.195%)、光照因子(12.145%)、人为干扰因子(10.440%)、安全因子(9.266%)和隐蔽因子(7.187%)是影响北红尾鸲巢址选择的重要因子。采用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繁殖成功巢与失败巢参数发现,成功巢的巢口最大高度显著小于失败巢(P=0.047),且其距顶的距离更近(P=0.04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巢上方盖度对繁殖成功率有极显著影响(t=2.883,P=0.009)。总的来说,北红尾鸲虽偏爱筑巢于人为干扰较大的村庄房屋附近,但较小的巢口能有效避免巢捕食者的捕食,更近的距顶距离和更大的巢上方盖度能有效降低巢上方的可视程度和降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四川南充市夜鹭的巢址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太和保护区对夜鹭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了夜鹭巢47个,对照样方26个,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对比分析,表明影响夜鹭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营巢树高度、植被平均高度、巢高、竹平均直径、隐蔽度、巢上方盖度、距水(西河)距离、距白鹭巢距离、植被盖度、巢下盖度。  相似文献   

9.
汪青雄  杨超  肖红 《四川动物》2013,(4):543-546
2012年5~7月,在陕西红碱淖对东方大苇莺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大苇莺5月末迁来繁殖,营巢于芦苇丛中,巢口向上呈深杯状,由枯芦苇和芦苇絮编织而成。对17个巢的巢参数进行了测量:巢外径(11.85±0.216)cm,巢内径(5.87±0.101)cm,巢深(6.49±0.166)cm。巢距地面高度(106.00±4.421)cm,约位于芦苇高度的2/5处。平均窝卵数(4.67±0.188)枚,卵重为(2.70±0.044)g,卵长径为(21.93±0.13)mm,卵短径为(15.81±0.06)mm。孵化期为(15~18)d,孵化率为78.8%,巢雏成活率为95.2%。雏鸟的体重、体长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芦苇的高度和密度是制约东方大苇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恶劣天气和大杜鹃巢寄生是影响繁殖成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李东来  魏宏伟  孙兴海  张正旺 《生态学报》2015,35(15):5009-5017
大规模的芦苇收割会对在该生境中繁殖的鸟类产生严重影响。为降低芦苇收割对鸟类繁殖的负面影响,许多地区的湿地管理者逐渐采用了镶嵌型的芦苇收割方式。但是,这种新的芦苇管理方式对鸟类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震旦鸦雀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完全依赖芦苇生境而生存的珍稀鸟类,已被IUCN定为全球性近危物种。大规模的芦苇收割导致其适宜生境丧失,被认为是该物种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选择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区,采用AIC信息准则法,从巢址微生境、巢域斑块和全模型3个水平上对可能影响震旦鸦雀巢址选择的生境因子进行了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并重点探讨芦苇镶嵌收割对其巢址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相互效应。结果发现,震旦鸦雀的巢址选择受巢址微生境和巢域斑块尺度双重水平的影响,但巢址微生境因子的影响要大于巢域斑块因子。在巢址微生境水平上,影响震旦鸦雀巢址选择的因素有:1.5—2.5 m旧芦苇的密度、2.5 m以上新芦苇的密度、香蒲密度和巢的可见度;在巢域斑块水平上,影响因素包括芦苇生境类型、旧芦苇斑块面积的比例和植被盖度;在综合模型中,影响因素有1.5—2.5 m旧芦苇的密度、2.5 m以上新芦苇的密度、香蒲密度、巢的可见度和植被盖度。综上,震旦鸦雀倾向于在植被盖度较高、具有一定比例(18.3%)旧芦苇面积、1.5—2.5 m旧芦苇密度较高、可见度较低的生境斑块中筑巢。研究中,78.7%(n=141)的震旦鸦雀将巢筑在新旧芦苇混合的微生境中,其中36.9%的巢址附近旧芦苇的比例在一半以上;53.2%(n=111)的巢筑于新、旧两种芦苇茎秆之上,22.3%的巢的支撑芦苇中旧芦苇所占比例在一半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旧芦苇在震旦鸦雀巢址选择和筑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大范围的芦苇收割在微生境水平上可降低1.5—2.5 m旧芦苇的密度,在巢域斑块尺度上可降低旧芦苇斑块面积的比例,因此建议,在震旦鸦雀的繁殖地,未来的芦苇收割应采用镶嵌收割的形式,并至少应保留面积在20%以上的结构较好的旧芦苇斑块,以供震旦鸦雀选择巢址和繁衍后代。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大庆龙凤湿地优势物种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营巢的主要环境因素,于2016年5—7月,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对绿头鸭的巢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38个绿头鸭巢的常规参数测量以及巢区与附近无巢区生境的比对发现,绿头鸭巢址选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非随机性,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植被密度、植被高度、植被盖度、裸地比例、干草比例,这些因素决定了巢址的隐蔽度,说明绿头鸭更喜欢隐蔽度较大、草本植物盖度较大和距公路较远的生境,而隐蔽性成为绿头鸭巢址选择的最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繁殖期鸟类的巢址选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许多雀形目鸟类选择在树上营巢,但开阔的沿海地区通常缺乏成片的自然林地,人工种植的廊道状海堤林则成为多种雀形目鸟类的营巢地。2018年4-8月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海堤林中,对繁殖鸟类巢的分布及两种优势繁殖鸟类---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和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鸟类的生态位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海堤林生境中共发现10种繁殖鸟的127个巢,鸟巢多数位于5 m以上的空间;影响黑尾蜡嘴雀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巢树和灌木等,巢位置、乔木和安全等因素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71.9%);影响黑卷尾巢址选择的主要是巢树因素和灌木因素,巢向、乔木因子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78.0%);在巢址生态位分化上:两种鸟类的巢向(Utest,Z=-3.013,P<0.01)、巢高(Utest,Z=-6.718,P<0.01)、巢位置(Utest,Z=-5.402,P<0.01)、隐蔽性(Utest,Z=-4.081,P<0.01)选择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两者在这些因子存在生态位分化;两种鸟类在12个巢址因子选择上的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大(最小值为0.500,最大值为0.998),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在滨海地区,海堤林是依赖树木筑巢繁殖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需要加强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2012~2013年每年的4~7月,在陕西神木县红碱淖(39°04'21″~39°04'43″N,109°53'12″~109°53'40″E)对白喉林莺(Sylvia curruc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喉林莺4月末迁来繁殖,5月初开始营巢于油蒿(Artemisia ordosia)、臭柏(Sabina vulgaris)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丛中,巢口向上呈深杯状,巢由柳絮、枯枝和干草编织而成。对33个巢的参数进行了测量,巢外径(9.62±0.227)cm,巢内径(5.21±0.084)cm,巢深(5.05±0.160)cm,巢高(9.03±0.185)cm,巢距地面高度(24.91±1.084)cm,巢约位于植株高度的1/3处(由下而上)。营巢成功率为77.1%(n=35),窝卵数4~5枚(n=27),卵重(7.49±0.021)g,卵长径(17.27±0.057)mm,卵短径(12.86±0.080)mm(n=130)。孵化期为11~13 d,孵化率为93.1%,雏鸟出飞为90.9%。雏鸟的形态参数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和单株植物冠径是制约白喉林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恶劣天气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繁殖成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繁殖期鸟类的巢址选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许多雀形目鸟类选择在树上营巢,但开阔的沿海地区通常缺乏成片的自然林地,人工种植的廊道状海堤林则成为多种雀形目鸟类的营巢地。2018年4—8月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海堤林中,对繁殖鸟类巢的分布及两种优势繁殖鸟类———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和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鸟类的生态位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海堤林生境中共发现10种繁殖鸟的127个巢,鸟巢多数位于5 m以上的空间;影响黑尾蜡嘴雀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巢树和灌木等,巢位置、乔木和安全等因素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71.9%);影响黑卷尾巢址选择的主要是巢树因素和灌木因素,巢向、乔木因子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78.0%);在巢址生态位分化上:两种鸟类的巢向(U_(test),Z=-3.013,P0.01)、巢高(U_(test),Z=-6.718,P0.01)、巢位置(U_(test),Z=-5.402,P0.01)、隐蔽性(U_(test),Z=-4.081,P0.01)选择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两者在这些因子存在生态位分化;两种鸟类在12个巢址因子选择上的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大(最小值为0.500,最大值为0.998),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在滨海地区,海堤林是依赖树木筑巢繁殖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需要加强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热带鸟类的生活史进化策略与温带鸟类的不同,而迄今国内对热带鸟类的研究却非常缺乏,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在我国北热带地区分布广泛,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对象。2010年至2014年春夏季,对北热带石灰岩地区红耳鹎的繁殖生态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采用系统搜寻法并根据亲鸟行为寻巢,应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红耳鹎的产卵期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喜筑巢于灌木和人工种植的苹婆(Sterculia nobilis)树。平均窝卵数为(3.4±0.5)枚(3~4枚),卵重(2.59±0.29)g,卵大小(21.10±1.73)mm×(15.35±1.50)mm(n=31)。总的繁殖成功率为36.16%,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天敌捕食、弃巢和人为干扰。一年繁殖一次和较低的繁殖成功率是研究地的红耳鹎有较大窝卵数的主要原因。红耳鹎在巢址选择时主要考虑避雨因子、避敌因子和灌木因子。  相似文献   

16.
2017年4和5月,在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民丰县对白尾地鸦(Podoces bidduphi)的巢址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白尾地鸦巢12个,测量了巢参数,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巢样方与对照样方的差异,用主成分法分析影响白尾地鸦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结果显示:1)白尾地鸦巢多筑于绿洲边缘的柽柳(Tamarix)灌丛,巢距地面高(109.1 ± 13.2)cm,巢深(8.5 ± 0.5)cm,巢厚(3.8 ± 0.4)cm,内径(13.9 ± 0.9)cm,外径(21.6 ± 1.3)cm;2)巢样方的植被物种数和植被盖度远高于对照样方;3)影响白尾地鸦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为植被物种数及干扰,其中干扰主要指距道路以及距居民点的距离。综上所述,白尾地鸦的巢址选择受食物等生存需求和躲避干扰等安全因素的双重影响,是生存与繁殖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2009年3-5月,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运用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和资源选择函数对25个东方白鹳巢址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偏好选择在芦苇沼泽中的电线杆上筑巢,巢区水面比例较大,样方内水深度>15cm,植被较高,盖度较大,植被密度200-500根/m2,巢址距明水面、芦苇沼泽、树林距离较近,明水面深度<0.5m,距离人为干扰、农田、草地较远。东方白鹳巢址利用的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st(p)=-0.206-2.773×距明水面距离+2.200×距公路距离+1.444×距轻度干扰地距离+1.205×距草地距离+1.191×植被密度,模型正确率:88.6%,R2=0.721。食物、人为干扰和植被密度是影响东方白鹳巢址利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14年3—8月,采用样方法对分布于河南省郑州市郊区的4处崖沙燕(Riparia riparia Linnaeus 1758)营巢地的13个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测定了巢址样方和对照样方各160组数据,并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这些数据的显著水平进行了检验;最后采用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te analysis)方法确定影响崖沙燕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并建立了标准化的典则判别函数。结果表明,1)崖沙燕洞巢的洞口横径(8.46±0.79)cm,纵径(8.30±0.79)cm,巢洞深(87.80±11.97)cm,巢室长径(11.25±1.33)cm,短径(10.43±1.33)cm,巢室高(9.99±1.33)cm;2)巢址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植被均高、植被密度、坡位、坡度、崖高、崖长、崖龄及干扰度等8个方面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崖沙燕偏好选择的洞巢周围植被较高(97.24±8.42)cm,植被密度较大(64.34±7.15)株/m~2,坡度较大(83.78±0.35)°、上坡位(1.41±0.04)、崖较高处(7.54±0.13)m、崖壁较长(51.18±3.54)m、崖龄较短(2.41±0.05)月及人类干扰较低(1.94±0.06);3)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崖沙燕营巢地选择的主要生境因子是坡位、崖龄和干扰度,标准化的典则判别函数为y=0.753×坡位+0.681×崖龄+0.288×干扰度。建议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崖沙燕的巢址选择特性建立合理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中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巢址选择的影响因子,于2013年和2015年的4月29日—5月6日2次对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巢址和食物进行了调查。设置A区和B区,其中又划分为巢址斑块和对照斑块。以巢址为中心,记录巢址样方(1 m×1 m)和对照样方的生境因子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巢址样方的最高植物高度和离岸距离均显著大于对照样方。对巢址样方及其所在斑块共14个生境因子的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小??偏爱在植被植株较高、密度稀疏、矮小植株数量少的小斑块生境中营巢。食物丰富的区域小??巢穴数量多。该研究对小??物种保护有实践意义,对丰富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鸟类巢址生境选择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潮滩湿地鸟类适栖地营造实验及短期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伟  陆健健 《生态学报》2008,28(5):2080-2080~2089
2006~2007年,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鸟类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原理,在长江口崇明岛西端潮滩湿地进行了7hm2(实验工程区和对照区各50%)鸟类适栖地营建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工程区生态系统的生境单元和生物组分(植被、大型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验工程区由原来以芦苇群落为主的潮滩湿地变成以明水面、光滩、植被复合结构的湿地鸟类栖息地(明水面面积占40%、浅滩占30%、植被占30%).植被从成片芦苇变为斑块芦苇、灌木丛和其它多类植物并存的格局;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由开始实验时的下降,逐渐恢复并超过对照区水平,多出约62%;从无纳鱼功能变成有纳鱼功能,秋冬季滞纳鱼类达16种.鸟类群落组成的变化最突出,实验目标鸟类--潮滩湿地鸟(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和鹳形目Ciconiiformes)以及非目标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区,共记录到56种,比对照区增加了56%.由此说明,本研究的鸟类适栖地营建的生态工程学思路和技术是可行的,在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和重建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