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样线法及直接观察法研究天山中部古仁郭楞地区盘羊天山亚种(Ovis ammon karelini)冬季采食地和卧息地的生境分离。2009年12月—2010年1月累计调查5条沟系的12条样线,测量盘羊采食地和卧息地样方分别为120个和114个。记录了样方所在地的海拔、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及距道路距离等13项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天山盘羊冬季采食地与卧息地在植被高度、植被盖度、隐蔽级等生态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在海拔、坡度、坡位、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植物种数和雪深等生态因子差异极显著(P0.01),雪盖、坡向和地貌类型生态因子差异显著(P0.05)。逐步判别分析表明,由5个生态因子变量构成的方程能够区分盘羊冬季采食地与卧息地生境,正确率达到95.1%,按照其贡献值的大小排序依次为:雪深、距道路距离、海拔、坡度和植被高度。研究结果支持盘羊冬季采食地和卧息地之间存在明显的生境分离。  相似文献   

2.
李叶  余玉群  史军  时磊 《生态学报》2013,33(24):7644-7650
2010年7-8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及直接观察法对天山中部古仁郭楞高山区的盘羊天山亚种采食地和卧息地生境进行了研究。共调查5条沟系的12条样线,测量天山盘羊147个采食地和136个卧息地样方,分析了13类生态因子对天山盘羊采食地和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山盘羊夏季采食地与卧息地在坡位、坡向、地貌类型、海拔高度、距最近家畜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差异极显著(P < 0.01),植被高度差异显著(P < 0.05),而其它生态因子差异性不显著(P > 0.05);相对卧息地的选择而言,夏季盘羊采食地的选择更偏爱海拔较低,植被高度低,距离道路、居民点和最近家畜距离近的半阴半阳坡,山体中下位的高山草甸缓坡生境。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植被高度、距家畜距离4个生态因子可以用于判别夏季天山盘羊采食地与卧息地生境,正确区分率达到90.6%。  相似文献   

3.
2010年4~5月,在甘肃马鬃山采用样线法对北山羊Capra ibex春季卧息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63个卧息地样方,63个对照样方.经过分析表明,北山羊卧息地选择偏好利用阳坡、上坡位、膜果麻黄与裸岩(P<0.05),同时具有海拔高、坡度大、远离道路、远离居民点、距水源较近、接近隐蔽物、隐蔽级高等特征(P<0....  相似文献   

4.
2007 年11 月至2008 年1 月,在阿尔泰山南部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采用样线法研究了盘羊冬季卧息地
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地区的盘羊对冬季卧息地的利用均有选择性,两地区盘羊偏好利用山坡做卧息地,避
免选择山沟和平滩卧息;偏好位于半阴和半阳坡的卧息地,避免利用阴坡,对阳坡随机利用;偏好位于上坡位
和中坡位的卧息地,对下坡位则为随机利用。通过与对照样方比较,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冬季卧息地均
以植物科数多、植物种数多、植物密度高、灌木株数小、驼绒藜株数少、接近隐蔽物、隐蔽级高和雪覆盖浅为
主要特征。在科克森山,盘羊通常选择坡度大、雪覆盖浅的位置作为其卧息地。在卡拉麦里山盘羊通常选择坡
度大的地方作为其卧息地。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卧息地变量前6 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分别达到了
80.75%和82. 58% ,较好地反映了盘羊卧息地的生境特征。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卧息地第1 主成分贡献
率分别达到了23.04% 和24. 33%。在两地区,植物科数、植物种数、灌木种数、雪深和坡度5 个因子的载荷系
数均为正值,具有较大的作用。其余5 个主成分中隐蔽级、海拔、距水源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小兴安岭地区野猪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小兴安岭地区野猪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其影响的主要因子是人为干扰,坡向和隐蔽条件。其次是植被类型、食物丰盛度、坡度和水源。坡位和海拔也有一定影响。其最适卧息地生境条件的选择依次为:草甸沟塘或阔叶林植被,食物丰盛度中等以上,隐蔽级≥0.5阳坡,卧息地距人为干扰源>1000m和距水源≤1000m。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较多,位于<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较少,位于>35°阴坡的上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 > 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 < 0.05).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而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时,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相似文献   

7.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行为适应。为了探讨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 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 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麋鹿184个夜间卧息样方和184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信息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表明: 麋鹿春、秋、冬3个季节夜间卧息时均选择隐蔽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距隐蔽物(芦苇或树林)较近的林地生境(P < 0.05), 并且春、秋季夜间选择在距道路距离与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P > 0.05); 夏季夜间选择在草本盖度较低、食物丰富度较低、隐蔽度较低、距隐蔽物较近、距道路与居民点距离较远、距水源较近的滩涂生境卧息(P < 0.05); 冬季夜间选择在风速较小、距道路与居民点较近的生境卧息。判别分析表明: 草本盖度、食物丰富度、距道路距离、隐蔽度、风速、距水源距离以及距隐蔽物距离这7个因子组成的判别函数可区分不同季节麋鹿的夜间卧息地, 且麋鹿在不同季节的夜间卧息地特征存在部分重叠, 这可能与不同季节间食物、水、温度与人为干扰等因子的差异性有关。建议该保护区扩大饲料基地面积、保留麋鹿卧息隐蔽环境、减少人为干扰、控制长江故道水位。  相似文献   

8.
贺兰山岩羊冬季对卧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2003 年11~12月, 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岩羊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94 个岩羊的卧息地, 结果表明岩羊对优势乔木的利用有选择性( x2 = 17.01 , df = 5 , P < 0.05) , 偏好利用灰榆占优势的卧息地, 避免选择油松和青海云杉占优势的卧息地; 对坡向选择性利用( x2= 30.69, df =2, P < 0.05) , 偏好位于阳坡的卧息地, 避免利用阴坡; 对植被类型、坡位和风向的利用无选择性。对卧息地样方与在样带中随机设置的样方进行比较, 发现卧息地具有乔木密度低、食物丰富度低、隐蔽程度高、接近水源、接近裸岩、风速低和雪覆盖浅等特征。贺兰山的岩羊经常选择岩洞作为卧息地, 占总卧息地的62.77 %。对59 个岩洞和35 个非岩洞卧息地进行比较, 表明岩洞卧息地的坡度大、隐蔽程度高、风速低、保温性好、食物丰富度低和无雪覆盖。岩羊通常选择较宽的、深度和高度适中的岩洞作为卧息地。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 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0.09%, 可以较好地反映岩羊卧息地的生境特征, 第1 主成分中隐蔽级、风向、风速、距裸岩距离和雪深具有重要作用, 其余6 个主成分中优势乔木、坡向、坡位和坡度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9.
2016和2017年每年的6至8月,采用样方法调查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东部塔古克自治县境内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马可波罗盘羊(Ovis ammon polii)的采食地,共测量了46个采食地样方和相同数量的对照样方。分析了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盖度、灌木、禾草类以及非禾草类草本物种数量、植株密度、地上生物量、距水源距离以及距人为干扰距离等12个生态因子对马可波罗盘羊采食地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间仅坡度、海拔和距水源距离等3个因子无显著差异。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分析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对各生态因子均具有明显的选择性。Y(X) = e (26.145﹣0.008A + 15.102V + 0.653F + 0.001D)是马可波罗盘羊的资源选择函数,即植被盖度(V)、非禾草类草本植物种数(F)、海拔(A)和人为干扰距离(D)是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选择的4个关键生态因子。ROC曲线分析表明,该函数的预测精度为94.38%,能够很好地反映马可波罗盘羊夏季采食地选择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对冬季卧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狍昼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和芦苇丛、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90%-99%、距水源距离<4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夜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为<90%、距水源距离<7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昼间与夜间卧息地在是否刨走积雪等松软物质、距农田距离、雪深、人为干扰距离和卧息地宽度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接近农田、雪覆盖深和卧息地宽度较小等特征.狍对昼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3.999-0.446×植被类型-0.003×距水源距离-0.003×距农田距离+0.915×保温性+0.487×雪深+0.001×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0.9%;狍对夜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0.009-1.863×植被类型-0.004×距水源距离+0.946×保温性+0.002×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1.8%.  相似文献   

11.
鹅喉羚夏季和冬季卧息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夏季(6—8月)及冬季(11—2008年1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is)的卧息生境选择。夏季测定了49个卧迹样方,36个对照样方;冬季测定了75个卧迹样方,75个对照样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鹅喉羚夏季主要选择平滩、下坡位,海拔910 m以上、与水源距离较远、远离道路、远离居民点、高隐蔽级、中低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区域作为卧息地; 而冬季鹅喉羚主要选择山坡、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上坡位和下坡位、900—1 000 m的高度范围、离道路501—1 000 m以及大于2 000 m的距离、靠近居民点、中低隐蔽级、中等雪深(1.1—3 cm)、中高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区域作为卧息地。主成分分析表明,鹅喉羚夏季卧息样方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6.57%,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卧迹样方的植物密度、草本密度、针茅(Stipa spp.)密度、至最近居民点距离、至永久水源最近距离和海拔的影响。冬季鹅喉羚卧息样方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88%,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卧迹样方的植物密度、草本密度、针茅密度和坡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岩羊冬春季取食生境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4~6m,灌木密度〉5株、高度〉1.3m,食物质量〉50g,人为干扰距离〈500m,距裸岩距离〈2m的地方取食。而春季对11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6m,灌木密度5~10株、高度1.3~1.7m,食物质量〉100g,海拔高度〈2000m,距水源距离〈500m,隐蔽级50%~75%的地点。冬春季岩羊对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乔木密度、乔木高度、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4.493%,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高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春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8.77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乔木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随着北方地区冬春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贺兰山岩羊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其他分布区的岩羊相比,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使其在取食生境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The feeding habitat selection of blue sheep (Pseudois nayaur)was studied by direct observation method in the Helan Mountains,China during winter (from November to December)and spring (from April to June)from 2003 to 2004.We established 25 line transect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feeding habitats used by blue sheep.Blue sheep in the study area preferred mountain savanna forests,a habitat dominated by Ulmus glaucescens,with medium tree density (<4 individuals/400 m2),moderate tree height (4-6 m),higher shrub density (>5 individuals/100 m2),higher shrub (>1.3 m),higher food abundance (>50 g),moderate 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 (<500 m),and mild distance to bare rock (<2 m).Such habitats characterized by 12 ecological factors were preferred as feeding areas by blue sheep during winter.Similar to habitat selection by the species during winter,blue sheep also showed a preference for mountain savanna with tree dominated by Ulmus glaucescens and medium tree density (<4 individuals/400 m2)during spring.Nevertheless,blue sheep preferred medium tree height (<6 m),moderate tree density (5-10 individuals/100 m2),medium shrub height (1.3-1.7 m),higher food abundance (>100 g),moderate altitude (<2 000 m),moderate distance to water resource (<500 m),and medium hiding cover (50%-75%)during spring.Selection of the feeding habitats by sheep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egetation type,landform feature,dominant tree,tree height,shrub density,distance to the nearest shrub,food abundance,slope direction,slope degree,distance to water resource,and hiding cover between winter and spring.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accounted for 24.493%of the total variance among feeding habitat variance during winter,with higher loadings for vegetation type,dominant tree,tree height,distance to the nearest tree,shrub density,shrub height,altitude,distance to water resource,and 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In spring,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s explained 28.777%of the variance,with higher loadings for vegetation type,distance to the nearest tree,shrub height,distance to the nearest shrub,food abundance,altitude,and distance to human disturbance.  相似文献   

14.
河南伏牛山北坡果子狸夏季巢穴生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伏牛山北坡果子狸夏季巢穴生境选择的研究,以海拔、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巢穴隐蔽程度、水源距离、干扰距离、郁闭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灌木密度12个指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果子狸夏季巢穴生境的选择特征是:(1)地理分布因子:海拔900-1200m地带,以阔叶林为主,杂有少量针阔混交林。(2)干扰因子:距离人类活动较近的地方。(3)隐蔽因子:郁闭度高、灌木密度高、隐蔽程度好的巢穴。(4)地形因子:巢穴位于斜坡或陡坡的上坡位或中坡位的阳坡或半阳坡。(5)食物丰富度因子:巢穴选择在乔木个体发育较好的阔叶林中,有丰富的食物来源。(6)水源因子:水源距离在100m以内。  相似文献   

15.
伏牛山北坡猪獾(Arctonyx collaris)夏季巢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和8月在伏牛山北坡调查猪獾巢穴共43个,对巢穴的海拔、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巢穴隐蔽程度、水源距离、干扰距离、郁闭度、洞口隐蔽程度、洞口数量、巢穴类型、乔木距离、灌木距离、灌木密度、倒木等16个指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伏牛山北坡猪獾夏季巢穴的选择特征是:(1)隐蔽因子,选择在巢穴和洞口的隐蔽程度、郁闭度均较高的阔叶林中;灌木密度高,乔木距离为75~150 cm.(2)地理因子,选择在海拔为900 ~1200 m的阳坡或半阳坡上,以1个洞口的石洞为主.(3)干扰因子,没有倒木,距离人类活动村落地点较近.(4)水源因子,水源距离在100 m以内.  相似文献   

16.
伏牛山北坡野猪(Sus scrofa)泥浴场的生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邓天鹏  郑合勋  曾国仕 《生态学报》2009,29(2):1001-1008
2005年6月至8月,在伏牛山北坡对野猪的泥浴场特征进行了研究.野外设置了42个20×20m2样方和14个生态因子,以此为基准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野猪泥浴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猪泥浴场的生境特征为:(1)安全舒适因子:无倒木、无树桩、隐蔽距离30m以下、黄泥土质、郁闭度80%以上;(2)植被地形因子:乔木距离适中、灌木距离小于1m、坡度小于30°;(3)植被类型因子:高度倾向阔叶林;(4)干扰因子:人为干扰距离大于500 m;(5)海拔因子:海拔高度大于1000 m.在水源距离和坡位两项上没有明显的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