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唇鹿繁殖期警戒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特有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讨白唇鹿对环境影响的警戒响应,于2016年9—10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唇鹿繁殖期的警戒行为进行了观察,以探究影响白唇鹿个体警戒水平的因素,并利用白唇鹿警戒间隔片段数据来验证Pulliam警戒模型中顺序随机性的先提假设,即任意2次连续扫视间隔片段的时间长短是随机的,与前一次警戒间隔的长短无关。结果表明:白唇鹿的年龄性别对个体警戒水平有显著影响,幼崽警戒水平高于成体,雌性高于雄性;人类干扰程度和个体所处空间位置对警戒水平的影响不显著;93.4%的警戒间隔片段均为随机分布,表明白唇鹿警戒行为模式符合Pulliam模型中关于警戒间隔顺序随机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共记录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17目52科232种,其中,留鸟136种(58.62%),夏候鸟62种(26.72%),旅鸟29种(12.50%),冬候鸟5种(2.16%);古北界物种112种(48.28%),东洋界物种90种(38.79%),广布种30种(12.9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鸟类15种(濒危3种,易危4种,近危8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1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4种;中国特有鸟类14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类型之间,Shannon-Wiener指数为灌丛最高(3.520),裸岩最低(2.548);在不同季节中,夏、秋季物种数目、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明显高于春、冬季,尤其在夏季,各项指数均达到最大值。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峰值均出现在海拔4 050~4 200 m,随着海拔升高,各项指数迅速下降,垂直分布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中峰模式。保护区具备多样的生境类型和丰富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其中还包括了相当数量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种,应加强调查研究和保护。研究保护区内鸟类多样性与区系,有助于了解其多样性分布现状和格局,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5.
6.
栖息地的减缩和破坏是野生动物种群衰退重要因素之一,尤对那些小型且不为人们注意、目前仍属非经济动物种类,其栖息地的减缩和破坏更是最重要原因。对这种现象,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近年来国外对动物园的功能提出了许多新的... 相似文献
7.
8.
9.
2003年3~7月,对广西猫街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6种,隶属12属6科2目;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滇桂山地丘陵省,区系组成以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生态类型以流水型和陆栖静水型种类占优势;保护区和同样地处桂西的大王岭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较高,而与桂北地区的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和桂南地区的挂榜山的相似系数最小。根据资源现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柏菁保护区共采到两栖动物标本267号,经整理鉴定隶属1目、6科、6属、13种。该区两栖动物垂直分布划为3个带:(1)海拔600.1000m为低山河谷农田两栖类带,本带两栖类6种,占总种数的46.15%;(2)海拔1000.1750m为中山台地农田针叶林两栖类带,有两栖类11种,占总种数的84.62%;(3)海拔1750~2200m为中山高原森林两栖类带,仅有1种。柏箐地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华中区,但两栖类以华中及华南区种为主。还讨论了中华蟾蜍和华西蟾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1.
12.
13.
安徽岭南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保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98年7月至2000年10月,对岭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发现有两栖动物19种(隶属7科9属),爬行动物32种(隶属9科23属),占安徽省两栖爬行动物种数的48.6%,而面积仅为全省的0.021%,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16种之多。区系特点:东洋界成分占76%,东洋界古北界广布种占24%,无古北界成分(未定种一种不算在内)。非法捕捉已使这里的两栖爬行动物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建议在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和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的同时,积极开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16.
1999年7-8月对湖北省九宫山自然保护区蜘蛛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蜘蛛15科14属68种。结果表明:群落优势种为肩斑银鳞蛛、斜纹猫蛛和银锥腹蛛。群落多样性指数(H‘)为3.2367,均匀性指数(E)为0.7671,优势集中性指数(C)为0.0720。4种蜘蛛为湖北省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17.
18.
广西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88~1995年,采用定点观察法和绝对计数与相对计数结合法对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作了调查研究。1990年核心区有猕猴14群,500只左右,猴群密度1.6群/km2,种群密度55.6只/km2.猴群大小平均33.8±23.1(n=6)只。一般每隔4~5年分群一次,猴群群体年均增长率14.8%,种群年均增长率为9.7%。猴群中成年猴性比为7.6±6.5(n=12),1~3岁组的性比为0.74±0.61(n=4),群内未成年猴比例为67.7±3.1%(n=12)。发情交配期最早11月12日,最晚次年1月20日,高峰期12月上旬,持续3个月.产仔期最早4月1日,最晚8月14日,高峰期5月上旬,持续时间4个半月.繁殖率45.5%~100%,平均75.4±13.2%(n=21)。新生猴死亡率较低,新生猴性比(雌:雄)平均0.74±0.34(n=5)。 相似文献
19.
宁夏六盘山地区蝶类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研究六盘山地区蝶类区系,结果表明:六盘山地区蝴蝶共有5科68属130种,其中宁夏新纪录种52种;组成以古北区和东洋区共有种为主体,占总种数的67.69%;区系过渡性明显。 相似文献
20.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有自生维管植物117科520属1532种(含种下单位175个)分别占河北省维管植物科,属,种数的79.1%,69.4%,72.7%,是河北省维管植物丰富区域之一,本区植物工区系属较多,种数相对较少;木本植物少,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具有典型的北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