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批鳄类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于1963—1964年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工作时采集的。化石保存的不好,但它代表迄今在新疆地区所发现的唯一的一批鳄类化石。现整理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的鱼化石是湖南长沙地层工作站冯少南同志于1961年采集的。依据采集者标签所记,化石系采自二迭纪斗岭煤系底部的灰白色泥质页岩中;在同层中还采到腕足类 Leptodus 化石(常美丽鉴定)。由于页岩剥裂,角体分别保存于上下岩层面上,骨骼本身多已溶失,大部分只由印痕代表。由所保存的部分看,当初应是—较完整的个体,后因岩石顺节理断裂成数块菱形小块,只采集到其中的一块,在其上保存着鱼的尾部。这个标本代表一种属于枪旗角科(Dorypteridae)的古鳕鱼类。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本文所描述之鹦鹉螺化石标本为我所李积金、钱义元、张俊明以及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应中锷等同志于1982年夏季采集,化石产于安徽泾县北贡公社南面三华里山冲附近走路岗和鸡笼坑上奥陶统五峰组。上奥陶统五峰组的鹦鹉螺化石曾在我国四川城口、西藏申扎、云南保山以及安徽贵池等地发现,但因多数保存在泥岩和页岩中,一般都成压扁状态,内部构造没有保存。由于壳形细长而直,往往被误认为是小型  相似文献   

4.
一、藻类化石的分布和保存 本文所记述的蓝藻类化石由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广西地质科学研究所煤田专题研究组在广西河池白土、宜山六桥、凭祥、柳州三门江和贵县右榄上二叠统合山组采集的。现以宜山六桥剖面为代表,简介如下: 上覆地层 上二叠统长兴组,灰黑色含燧石条带泥晶生物屑灰岩,富含(竹蜓)类Palaeofusulina fusiformis Sheng  相似文献   

5.
青海共和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这里所记述的几类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是青海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范锡朋、朱俊才两位同志于1959年7、9两月在青海省共和县(卡卜卡)采集的。化石保存在恰卜恰河岸阶地的砂砾石层中(见剖面图)。标本石化程度较深,虽然比较破碎(采集和装运所致),但尚能鑑定。笔者对采集化石的同志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6.
诺氏古象、纳玛古象和德永氏象的化石在我国分布较广,对第四纪地层有相当重要意义。1972年12月在安徽省怀远县茨淮新河治淮工程中,由涡阳县民工发掘出两具比较完整的象类化石,此外还有杨氏水牛和一些鹿角化石。化石均在含结核的砂层中,初步分析岩相是一南东-北西向的古河床,化石被钙质结核包裹,形成较良好的保存条件。砂层上、下沉积粒度均变小(见图2,据谢万明同志材料),自上而下分层为:  相似文献   

7.
琥珀是一种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天然树脂化石,亦是一种有机宝石。琥珀在全球范围分布较广,尤其在欧洲的波罗的海、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亚洲的缅甸等区域有着大量的发现。全球各地琥珀中,昆虫包裹体最为常见,脊椎动物包裹体数量较少。但相对保存于沉积岩中的传统脊椎动物化石来说,保存于琥珀中的脊椎动物包裹体可以额外提供生物体的软组织、原始死亡状态、生存环境等信息,且可以保存比传统骨骼化石更直观、立体、精细的生物形态学信息,为研究生物演化、恢复古环境、古生态和古行为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文中主要总结了来自全球各琥珀产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各种脊椎动物包裹体,包括了非鸟恐龙、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等,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演化信息,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做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新疆的一新翼龙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63年夏,新疆石油科学研究所勘探室古生物组魏景明采集了一批有重要意义的化石。这批化石随后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新疆的工作队人员孙艾磷、赵喜进带来本所作鉴定。这批材料为第一次在我国发现的翼龙类,归于广义的翼手龙类亚目,在本文加以描述和讨论。关于化石的保存情况和地质情形,除了孙、赵两位一些口头报告外,只有标签所记述的那些。因此本文只拟就古生物部分加以探讨。如以后续有标本采获,再考虑补充。  相似文献   

9.
云南象类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南地区盆地星罗棋布,洞穴十分发育,沉积于其中的新生代地层保存良好,沉积类型多种多样,一些层位里还含相当储量的褐煤。过去由于缺乏脊椎动物化石,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主要以岩性为依据,不免存在一些困难。最近一些年来,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新生代地质工作的深入,陆续采集和发现不少化石,尤其是象类化石占有一定的比例,数量不少,种类亦多,许多盆地都有发现。象类化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时代和了解古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资料之一。本文拟描述保山、玉溪发现的象类化石,并对云南境内过去发现的象类化石在地史上、地理上的分布作一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自周明鎮和我記述了广东北部的龟类化石和恐龙化石并且作为附录报导了浙江浦江的恐龙化石初迹以后(楊、周,1962)。最近又有新的恐龙化石地点发现,而且因保存的是牙齿,因而准确性更大。这个地点位于江西省泰和县鉄枯岭水庫,詳細地点并未註明。化石是由江西区測三分队李洪林采集的,地点編号16611,本所化石編号为V.2691及  相似文献   

11.
广东茂名龟科化石一新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茂名早第三紀地层中盛产龟鼈类化石,但大多为无盾龟(Anosteira)类。1958年,本文后一作者曾前往該地作过一次采集,获得了一批龟鼈类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龟鼈类中除絕大多数仍为无盾龟类外,还有新的鼈类和龟类各一种。后一种化石因为保存不好,未能詳为鉴定。 1962年初。中国科学院杜潤生秘书长在广东旅行期間,得到了一件龟类化石标本,承轉交笔者鉴定。从标本的保存方式和标本上所附的岩性观察,我們认为該化石无疑也产  相似文献   

12.
依据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固底遗迹化石11属15种,包括抓痕、爬痕类和潜穴类遗迹化石。节肢动物抓痕、爬痕类固底遗迹化石形成在沉积-水界面很浅处,保存为极为清晰、完整、精细的附肢痕迹,多形成于细粒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部分保存为上覆粗粒沉积物的底面铸型;潜穴类固底遗迹化石不发育外壁,以水平或近水平分布为主,保存有清晰的潜穴形态,潜穴表面发育精美的纹饰,充填物与围岩反差较大,被动充填上覆的粗粒沉积物或者聚集海底迂回的砂粒得以保存。发育遗迹化石的固底底质主要由沉积物长期或间歇性暴露和低的沉积物混合程度所致。  相似文献   

13.
依据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固底遗迹化石11属15种,包括抓痕、爬痕类和潜穴类遗迹化石。节肢动物抓痕、爬痕类固底遗迹化石形成在沉积-水界面很浅处,保存为极为清晰、完整、精细的附肢痕迹,多形成于细粒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部分保存为上覆粗粒沉积物的底面铸型;潜穴类固底遗迹化石不发育外壁,以水平或近水平分布为主,保存有清晰的潜穴形态,潜穴表面发育精美的纹饰,充填物与围岩反差较大,被动充填上覆的粗粒沉积物或者聚集海底迂回的砂粒得以保存。发育遗迹化石的固底底质主要由沉积物长期或间歇性暴露和低的沉积物混合程度所致。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甘森区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本文所描述的介形类化石,系某地质队于1955年秋在柴达木盆地甘森区北部一层淡黄色泥岩中采集的。样品野外编号G467。化石层的地质时代,据野外队的意见,很可能是上新世至第四纪的。与介形类共生的化石,有轮藻一种Chara gansenensis Wang(王水,1961)属上新世或更晚一些;腹足类经余汶同志初步鉴定,为上新世至现代的种属,有Planorbis sp.和Limnaea sp.;植物和鱼骨,因过于破碎,未作鉴定。化石保存状况:介形类绝大多数壳体白色透明,仅少数微带淡褐黄色。轮藻和腹足类呈乳白色。鱼骨碎片为深褐色。植物仅具印痕。  相似文献   

15.
1999年9月16日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我国青年学者徐星、汪波林和吴肖春在兽脚类恐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课题组在1998年度的野外工作中,从辽西义县组下部页岩中采集到一批珍贵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一块保存有皮肤衍生物的兽脚类恐龙化石标本。这件标本代表兽脚亚目驰龙科的一个新属种,被命名为中国鸟龙(Sinornithosaurus)。中国鸟龙和另外四种保存有皮肤衍生物的兽脚类恐龙,即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和北票龙一样,都产自我国著名的中生代化石产地…  相似文献   

16.
贵州剑河辣子寨村辣子寨剖面杷榔组的杷榔动物群是近期发现的一个化石丰度较高且较复杂多样的动物群。该产地的化石库含有两个化石富集的层位,即下化石层和上化石层。通过对两个化石富集层的岩石结构、构造、沉积特征、生物类群组成及化石丰度和保存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表明,下化石层与上化石层内化石组合和埋藏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下化石层类群组成多样、化石丰度较高,以掘头虫类三叶虫、三叶形虫Naraoia、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Isoxys、Tuzoia及古蠕虫、海绵等为主,且化石主要保存在事件沉积层内,保存质量较好,为外陆棚沉积环境下大量生物个体发生原位快速沉积埋藏作用形成。而上化石层内化石以具硬壳的三叶虫为主,有较大的埋藏量,少量或碎片状的Naraoia,Isoxys,且这类化石数量少,主要在背景层中保存,可能为静水沉积时,沉积界面积累了大量生物遗体并暴露于基底表面一定时间后,再被沉积物逐渐堆积掩埋而形成,为生物遗壳的原位或近原位埋藏。  相似文献   

17.
山西东南部榆社盆地乳齿象类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本文是关于山西东南部榆社盆地的两种乳齿象类化石新材料的研究。榆社盆地上新统全部地层从下到上均甚发育,并合有极为丰富的象类化石。化石保存情况比较完美。该地所产的象类化石曾经杨锺健(1935)、德日进、汤道平(1937)作了详细的研究,种类很多。胡步伍(1935)所著的中国象类化石一书中,仅有 Anancus sinensis(Hopwood)一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本文所记述的海娥螺类产自西藏北部的班戈和改则两地区。晚侏罗世海娥螺类主要产自伦坡拉盆地北缘的帕孔组,早白垩世海娥螺类采自班戈盆地南、北边缘及改则夏康坚雪山的郎山组(见插图1)。改则夏康坚雪山的化石是杨胜秋同志于1971年辛勤采集的;其余的化石均为原西藏第四地质大队及夏金宝于1978—1979年采集的。这些海娥螺类经研究计有5属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九七九年八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张国铎和王长利两同志在宣威一带进行地质考察时,采集到一个近于完整的犀类牙齿化石。产化石地层是一套由紫红色砂岩、砾岩和夹a有泥岩夹层的含砾砂岩所组成的岩层,时代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纪,但没有可靠的化石做依据。小巨犀化石的发现为确定地层时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化石只有一颗左第三上臼齿,保存完好。从牙齿的大小、形状及结构等来看,宣威发现的这个化石与周明镇描述的云南路南小屯组中的小巨犀  相似文献   

20.
陕南埃迪卡拉纪晚期的高家山生物群中部分化石以黄铁矿化三维立体保存软躯体管状化石为主要特征。对野外识别出的具有不同风化程度的3类粉砂岩进行了详细的手标本特征对比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对比研究。锥管虫(Conotubus)的化石成岩学特征表明黄铁矿最先沉淀,随后方解石充填于黄铁矿留下的空隙或空腔中。这些化石所经历的第一期风化作用相对较弱,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化石成岩学信息;第二期风化作用则可能形成于一个氧化条件较强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