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温度对安婀珍蝶取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Doubleday&Hewitson)作为控制害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生物防治因子,在14~26℃范围内,在相同温度不同龄期的取食量变化规律相同.1~4龄幼虫之间,幼虫的取食量变化不大,但在4龄以后,幼虫的取食量成倍增长.不同温度下安婀珍蝶幼虫各龄期取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3、5、6龄幼虫的取食量在23℃时达最高,在26℃时有所回落;幼虫期的总取食量在14~26℃范围内,取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4~17℃之间,取食量增加较快,在17℃以后,取食量增加缓慢.通过分析建立安婀珍蝶幼虫日平均取食量与温度间的回归模型:Y=-60.054+8.788X-0.402X2+0.006X3,P<0.05,R2=0.9989,对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安婀珍蝶取食量最适温度为25.58℃.  相似文献   

2.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焦懿  赵苹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892-896
观察了温度对白蜡虫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ericeri Xu et Jiang)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18℃、21℃、24℃、27℃、30℃和33℃6种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世代存活率为24℃>27℃>30℃>21℃>33℃>18℃>15℃,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存活和繁殖不利,24℃和27℃雄虫的怀卵量、产卵量和产卵百分率都显著高于其它温度处理,以抛物线方程y=a bx cx^2拟合世代存活率(S)、种群趋势指数(I)、净生殖率(R0)和内禀增长为(rm),在24℃、27℃和30℃温度下,白蜡门阔柄跳小蜂的种群趋势指数I>1,内禀增长力rm>0,种群数量逐代增加,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15、16和23d,21℃时I≈1,rm≈0,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18℃和33℃时I<1,rm<0,种群数量出现负增长,15℃雌蜂不产卵,不能繁殖后代。  相似文献   

3.
王文娟  贺达汉 《昆虫知识》2006,43(6):851-853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近几年在葡萄园内暴发为害,通过室内饲养,组建其取食葡萄叶片时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室温(21~28℃)下,该虫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0)、种群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分别为0.2066,1.2295,39.5929,17.8d和3.35d。  相似文献   

4.
利用盆栽薇甘菊繁殖婀珍蝶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实验室内用盆栽薇甘菊大量繁殖婀珍蝶的方法。野外割取薇甘菊,截取茎切段扦插,盆栽,用于饲养婀珍蝶。实验室条件下控制温度、湿度、光周期,婀珍蝶完成生活史。结果表明,此方法可用于大量繁殖婀珍蝶以供试验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李定旭  任静  杜迪  王清春 《昆虫学报》2015,58(2):154-159
【目的】为明确温度对栾多态毛蚜Periphyllus koelreuteriae(Takahash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12,15,18,23,26和29(±1)℃,60%±7%RH和15L∶9D条件下,测定了栾多态毛蚜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存活率和成蚜的产卵量,组建了栾多态毛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在29℃条件下,卵不能孵化;在12~23℃范围内,卵和若蚜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均以12℃下的历期最长,分别为13.97 d和21.94 d,以23℃下最短,分别为5.86 d和7.34 d;在12~26℃范围内,温度与发育速率的关系符合Logistic模型;成蚜的生殖前期和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量以18℃和23℃时最高,分别为107.06和120.23头/雌,26℃时最低,仅为63.16头/雌。生命表分析表明,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至23℃时达最大,内禀增长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用rm=-0.0018T2+0.075T-0.5945(R2=0.9419,P=0.0481)来描述。【结论】温度对栾多态毛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很大的影响,18~23℃是最适宜该虫种群增长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妍  周玉书  刘洪敏 《昆虫知识》2007,44(6):837-840
采用大樱桃叶片饲养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组建其在15,20,25,30和35℃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温度对二斑叶螨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二斑叶螨的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二斑叶螨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85℃和170.39日.度。计算出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周限增长率(λ)、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t)等种群参数。  相似文献   

7.
在温度17、20、25、30、33℃,相对湿度70±5%条件下,观察了李始叶螨Eotetranychuspruni(Ounde-mas)实验种群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估测了种群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力(rm)、周限增长率(λ)等生殖力参数。  相似文献   

8.
许俊杰  孙运达 《四川动物》2006,25(4):800-802
组建并分析了柏小爪螨实验种群生命表。在25℃恒温条件下,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为0.1274,周限增长率λ为1.1358/d,净增殖率Ro为12.8746代,平均世代周期T为20.0586d,种群增长一倍需要的时间t为5.4407d。  相似文献   

9.
模拟组建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在5种温度(18,21,24,27,30℃)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8-30℃,绿盲蝽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绿盲蝽卵、若虫、产卵前期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53、12.32、10.40和11.07℃,有效积温分别为142.61、162.60、123.13和425.17日·度;若虫期最高存活率(24℃)比最低存活率(30℃)高27.27%;最高产卵量(24℃)比最低产卵量(30℃)高33.61粒/雌;24℃内禀增长率最高,为0.0949.通过生命表参数综合评价表明:24-27℃是绿盲蝽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寄生变红卵和仔代成蜂数量作为繁殖力估计等方法,编制了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and wang)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测定了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生殖力,分析了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繁蜂条件下,稻虱缨小蜂寄生褐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10.26,内禀增长率rm为0.2213,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4.52头;寄生白背飞虱卵的净生殖力R0为8.78,内禀增长率rm为0.1840,平均单雌产仔数为12.20头.两组生命表参数比较分析显示褐飞虱卵具有较强的室内繁蜂潜能,可利用其进行室内繁蜂.应用稻虱缨小蜂、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生命表参数讨论了稻虱缨小蜂在稻飞虱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能及其可能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多异瓢虫的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健  何嘉  张蓉  贺达汉 《昆虫知识》2009,46(4):605-609
测定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在13,17,21,25,29和33℃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梯度下,多异瓢虫全世代历期依次为:(62.23±3.42)d,(48.31±2.96)d,(25.01±2.53)d,(20.78±1.83)d,(13.68±0.67)d和(10.92±0.58)d。利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出多异瓢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其全世代的分别为10.85℃和249.79日.度;由微分法求出Logistic曲线方程中的最大发育速率K,进而由最小二乘法求出a、r,从而确定出多异瓢虫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Logistic曲线关系,其全世代的为:V=0.101156/[1+exp(3.905041-0.183509T)];由Lagrangc中值定理求出各虫态的发育最适温度、适宜温区,其全世代的分别为:Tmid(最适温度)=21.28℃、Tmin(适宜温区下限)=11.55℃、Tmax(适宜温区上限)=31.01℃。  相似文献   

12.
恒温和变温驯化对大蟾蜍蝌蚪热耐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志 《生态学报》2014,34(4):1030-1034
为了解大蟾蜍蝌蚪(Bufo gargarizans)的热适应性并验证最适性模型,将大蟾蜍蝌蚪分别在10、15、20℃和25℃4个不同恒温下及15.76-5.42℃的变温下驯养2周,利用温度梯度装置观察记录其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结果表明,经过在10、15、20℃和25℃四个恒温及在15.76—5.42℃的变温下驯化,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分别为(14.8±2.9),(17.2±3.8),(18.1±3.5),(19.6±2.5)和(15.8±2.2)℃;最高逃避温度分别为(27.6±1.9),(31.3±1.3),(32.5±0.8),(33.9±1.0)和(31.6±1.3)℃;最高致死温度分别为(32.9±1.6),(36.5±1.0),(37.9±0.9),(38.8±1.1)和(37.2±1.3)℃。驯化温度对大蟾蜍蝌蚪的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都有显著影响(P0.001)。驯化温度对大蟾蜍蝌蚪最适温度产生的影响比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的小。温度的昼夜变化,都会呈现两峰或三峰分布,双峰环境实际上是具有同一标准误差的两个正常分布的混合体,这两个正常分布被一个峰间距所隔离。最适性模型预测:当呈双峰分布的温度的峰间距为17℃时,动物将出现3个适合度峰值。研究结果支持最适性模型。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蜘蛛抗饥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隐蛛科的白斑隐蛛、狼蛛科的星豹蛛,栅蛛科的栓栅蛛,球蛛科的八斑鞘蛛,皿蛛科的花腹盖蛛,园蛛科的角类肥蛛,肖蛸科的鳞纹肖蛸,蟹蛛科的三突花蛛,管巢蛛科的粽管巢蛛,猫蛛科的斜纹猫蛛,跳蛛科的纵条蝇狮等11科11种蜘蛛的385头成蛛,296头2龄幼蛛和126头亚成蛛共计807头蜘蛛分别在20 ℃、25 ℃、30 ℃和35 ℃ 4种恒温条件下作了的抗饥能力研究.结果显示:(1)实验蜘蛛的2龄幼蛛、亚成蛛和成蛛抗饥能力的大小与温度的高低呈负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升高,抗饥能力减小.(2)由于蜘蛛种类不同,其抗饥能力的大小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无论是2龄幼蛛还是成蛛,均以花腹盖蛛和鳞纹肖蛸抗饥能力最差;2龄幼蛛抗饥能力最强的是角类肥蛛;成蛛抗饥能力最强的是栓栅蛛、白斑隐蛛和角类肥蛛.(3)同一种蜘蛛,由于发育阶段不同其抗饥能力也表现出很大差异,随着蜘蛛发育阶段增长,其抗饥能力加强.在本实验条件下所有蜘蛛都是以2龄幼蛛抗饥能力较差,亚成蛛次之,成蛛的抗饥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环境条件对白灵侧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培养料含水量、p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灵侧耳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2~28℃,最适温度28℃;培养料适宜绝对含水量65%~75%,最适绝对含水量75%;适宜pH值为5.02~7.24,最适pH值5.79。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和灌丛土壤碳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海岛结构相对简单,但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维持方面起重要作用.以中国东部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14个海岛为对象,研究森林土壤碳和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气候因子和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碳和氮磷养分库在温度带间差异显著,土壤碳库与氮库在暖温带最低,分别为49.35和1.08 t·hm^-2,在北亚热带最高,为137.25和4.63 t·hm^-2;磷库在南亚热带海岛最低,为1.3 t·hm^-2,在北亚热带最高,为5.19 t·hm^-2.各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库在不同温度带间存在显著差异,落叶林土壤碳氮磷库在亚热带高于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和氮库不受温度带影响,磷库在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显著高于南亚热带.年均温、年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物种多样性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磷库有显著正向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氮库变化有正向影响,但对磷库具有负向影响.海岛森林土壤碳库的纬度变化趋势与大陆相反,土壤氮磷养分库变化格局与大陆相似;其中,水热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是驱动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土壤碳氮磷库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982-2016年东北黑土区植被NDVI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家福  马帅  李帅  任春颖  毛德华  张柏 《生态学报》2018,38(21):7647-7657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监测植被生长变化并探讨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NDVI和GIMMS NDVI数据集,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在区域和像元两个空间尺度上,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东北黑土区1982-2016年植被生长动态,分析植被生长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1982-2016年东北黑土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分为3个阶段(先增加继而减少最后再增加),区域植被的生长在气温、降水量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明显季节差异;像元尺度上,1982-2016年东北黑土区NDVI总体趋势为改善状态,主要改善植被类型为草原、森林和农业植被,鹤岗市、绥化市和长春市改善面积较大;多年平均NDVI值与同期气温和降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平原地区植被NDVI与气温主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植被类型主要为耕地;平原地区边缘和山地地区的植被NDVI与降水量以显著正相关关系为主,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和草地。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四种人工植物群落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以黄土高原侧柏、柠条、沙棘和油松人工植物群落为对象,土壤呼吸日动态和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具有典型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模式, 4种群落中,以侧柏6月土壤呼吸日变幅最大,沙棘6月土壤呼吸日变幅最小,大部分群落不同月份最大土壤呼吸与最小土壤呼吸倍数在1.1~1.6之间.4种群落中,以柠条土壤呼吸季节变幅最大,侧柏最小,最大土壤呼吸与最小土壤呼吸的倍数为1.5~2.2倍之间.同一植物类型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具体变化趋势因植物类型而异.4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和大气温度以及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在不同季节表现为不同的关系,其中侧柏和柠条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均呈乘幂关系,与大气温度为指数关系.沙棘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均为乘幂关系,油松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均为线性关系.这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和大气温度之间的关系及其紧密程度因植被类型而异.综合分析表明,同一气候区相同环境因子对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影响作用不同,且因其自身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而导致对土壤呼吸的调控作用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9.
干季晴天橡胶林林窗温度剖线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林窗北侧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林窗及周国N-S样带上气温水平梯度分布。结果表明:干季落叶期林窗及周边主要热力作用面在地面,但林缘的增温效应也相当明显,各热力作用面热量收支是林窗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林缘冠层结构,林缘乔木高度与林窗直径之比,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天气状况将影响林窗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林缘乔木群落结构的不同是造成林窗小气候差异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角体计数、对流免疫电泳、单向免疫扩散及火箭免疫电泳测定的结果表明:26℃适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的增殖。多角体含量或其相对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并渐趋于平稳,两者间呈Logistic曲线关系。单位体重或单头幼虫所含的多角体数量(y_1或y_2)、扩散环直径(y_3)和火箭峰值(y_4)与时间(t)的关系式分别为:y_1=(8.1481)/(1 EXP(9.4210-0.0608t))×10~9PIB/克;y_2=(6.1596)/(1 EXP(5.4809-0.0376t))×10~8PIB/头,y_3=(1.4)/(1 EXP(2.710-0.015t))cm;y_4=(3.52)/(1 EXP(4.580-0.040t))cm。但30℃下,EoNPV增殖严重受抑制,饲毒后24~168小时内难以测出多角体,其后多角体含量也极显著低于26℃,乃至难以被三种免疫测定法测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