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描述了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新采集的保存较完好的冠齿兽类化石。基于牙齿特征的比较认为:Eudinoceras kholobolchiensis Osborn&Granger,1931、E.obailiensis Gabunia,1961、Metacoryphodon luminis Chow&Qi,1982和M.?minorQi,1987的个体大小、上前臼齿前尖V形脊角度、原尖前后棱发育程度、上下臼齿脊形化程度和尖脊形状及位置等特征与E.mongoliensisOsborn,1924一致,应视为后者的次主观异名;M.xintaiensisChow&Qi,1982应归入Eudinoceras属,变更为E.xintaiensis;Metacoryphodon为无效命名,应予废除。厘定后的Eudinoceras属共含有6个有效种:E.zhichengensis Lei etal., 1987、E.youngiXu,1980、E.xintaiensis Chow&Qi,1982、E.mongoliensis Osborn,1924、E.crassum Tong&Tang,1977和E.sishuiensis Wang,1994。修订了Eudinoceras属和E.mongoliensis种的齿列特征。将二连盆地冠齿兽类化石的产出层位对应至该盆地重新厘定的地层框架中,E.mongoliensis集中在阿山头组,能确定的最早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底部的AS-1层,最晚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上部的AS-5层,其时代为早始新世中期,约为53~49Ma。  相似文献   

2.
湖北宜昌冠齿兽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产于湖北宜昌梅子溪的冠齿兽类化石的一新种:杨氏方齿兽 Manteodon you-ngi sp.nov.1936年德日进和杨钟健曾记述了一种产自同一地区的冠齿兽类化石(Eudinoce-ras cf.kholobochiensis)。它的大小和性状与杨氏方齿冠齿兽十分相近,因此被归列到杨氏方齿冠齿兽这个种。宜昌地区含冠齿兽化石的两个地点(梅子溪和洋溪)的地层,其时代与湖北玉皇顶组的时代应相当或稍晚,但不会晚于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3.
缅甸始新世邦唐组一新的石炭兽类偶蹄类动物(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缅甸中始新统上部邦唐组发现的一种新的丘齿形石炭兽Myaingtherium kenyapotamoidesgen.et sp.nov.。标本为破碎的上下颌骨。Myaingtherium是一种基干石炭兽类,其大小和基本形态可以与邦唐一种小的石炭兽Anthracokeryx tenuis相对比。然而,Myaingtheri-um因具有更丘型化的齿列而与Anthracotherium和Anthracohyus在牙齿形态上更相似。在丘型齿石炭兽类中,Myaingtherium以臼齿前小尖非常退化为特点。Myaingtherium的一些牙齿特征,如具有退化的臼齿前小尖的丘型齿列和下臼齿上具有一个中间附尖,与Kenyapotaminae(最原始的化石河马)以及非洲中新世类似河马的石炭兽Kulutherium的牙齿特征相似,暗示Myaingtherium在谱系上可能与Kenyapotaminae有关。尽管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检验Myaingthe-rium的谱系关系,但这个发现强化了邦唐石炭兽类在检验和理解河马-石炭兽支系的谱系关系和早期演化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真三尖齿兽类是了解亚洲白垩纪哺乳动物群演化和转变的重要成员之一。到目前为止沙海组和阜新组(下白垩统上部)已经发现了两种戈壁尖齿兽科以及两种三尖齿兽科的真三尖齿兽类。描述了这些地层产出的真三尖齿兽类的其他材料,包括一新属新种——常氏阜新尖齿兽(Fuxinoconodon changi gen. et sp. nov.)和一枚左下臼齿(鉴定为?Gobiconodontidae gen. et sp. indet.)。这种新的真三尖齿兽类被归入戈壁尖齿兽科(Gobiconodontidae),其特征为:第一下门齿大、门齿和前臼齿的数目变少、臼齿b尖和c尖较大而独立,以及臼齿具有分别属于Gobiconodon第一代或第二代臼齿上独有特征的组合。新材料与同一地区相同层位已经报道的4种真三尖齿兽类表明,虽然科级和属级的多样性似乎已经减少,但亚洲早白垩世晚期仍存在比较多样的真三尖齿兽类。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阿尔金山地区彩虹沟首次发现的豫鼠一新种:阿尔金豫鼠(Yuomys altunensis sp.nov.).其主要特征是臼齿的尺寸较大,比例上较宽,齿冠较高,臼齿的后小尖与后尖明显分开,后脊相对较长,但不完全,次尖明显小于原尖,舌侧内凹伸达臼齿齿冠基部,后齿带与后尖舌侧连;M3后尖为新月形,后齿带较短等.根据豫鼠臼齿的进化趋势和新种臼齿的尺寸较大、齿冠较高和舌侧内凹伸达齿冠基部的特征与Y.cavioides,Y.eleganes和Y.huangzhuangensis相近,但颊齿比例较宽判断,Y.altunensis可能与该3种处于同样的进化阶段或稍进步.其产出的地层时代很可能与它们相近或稍晚,即为晚中始新世或稍晚.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阿尔金山地区彩虹沟首次发现的豫鼠一新种:阿尔金豫鼠(Yuomys altunensis sp.nov.)。其主要特征是臼齿的尺寸较大,比例上较宽,齿冠较高,臼齿的后小尖与后尖明显分开,后脊相对较长,但不完全,次尖明显小于原尖,舌侧内凹伸达臼齿齿冠基部,后齿带与后尖舌侧连;M3后尖为新月形,后齿带较短等。根据豫鼠臼齿的进化趋势和新种臼齿的尺寸较大、齿冠较高和舌侧内凹伸达齿冠基部的特征与Y.cavioides,Y.eleganes和Y.huangzhuangensis相近,但颊齿比例较宽判断,Y.altunensis可能与该3种处于同样的进化阶段或稍进步。其产出的地层时代很可能与它们相近或稍晚,即为晚中始新世或稍晚。  相似文献   

7.
记山东泗水真恐角兽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所记述的冠齿兽类化石采集于山东泅水盆地站新世地层中。其个体巨大,前日齿原尖呈孤立锥形并紧靠前尖,原尖和前尘近等高;臼齿脊形化程度高,中附尖近孤立锥形,原尖和后尖更靠近舌面。据此特征将它归入真恐角兽属,并建立一新种──泗水真恐角兽(Eudinmocerassishuiensissp.vov.)。本文将该种与冠齿兽科其它相近属种进行了比较,初步探讨了该科动物演化的可能趋势,并对黄庄动物群时代及与地层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根据齿冠长度或宽度单一性状很难区分巨猿第一臼齿与第二臼齿。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第一和第二上臼齿的齿冠长度、齿冠宽度和原尖长指数(新定义)等三个性状,显示存在有两个类型。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分别代表第一上臼齿和第二上臼齿。下臼齿的分辨基于齿冠长度和齿冠宽度两个性状。在此二性状构成的坐标系中,第一与第二下臼齿各自的一系列椭圆代表一定比例的样本分布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得到区分此两种牙齿的判别直线。  相似文献   

9.
记中国首次发现的"真古兽类" (eupantotherian)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完整盆形的跟座,尚未形成的facet-5,及加长的最后臼齿等特点有别于所有已知的“eupantotherian”和具有雏形磨楔式臼齿的Kielantherium,被命名为一新属新种,Mozomus shikamai gen.et sp.nov.(鹿间明镇古兽),并由它而创建了一新科,Mozomuridae fam.nov. “Eupantotherian”是早期哺乳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无跟座的对齿兽(sym- metrodont)到具有磨楔式(tribosphenic)臼齿兽类的中间类型。早期兽类进化的成功模式是发育成具有磨楔式的臼齿,即在上臼齿上发育出原尖,而下臼齿的跟座形成由3个齿尖围成的盆状。这种结构扩大了牙齿的面积,使咀嚼切割能力更趋完善,今天的有袋类和真兽类均是如此。但在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史上,“eupantotherian”类的化石发现不多,这给探讨具有磨楔式臼齿构造的两大门类(后兽类和真兽类)的起源带来不少困难和疑惑。而传统上的真古兽类形态分异又很大,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有跟座发育较好者,如peramurans有可能更接近具有磨楔式臼齿兽类的基部位置,本文记述的Mozomus shikamai也应属于这一类型。具有雏形的被认为处于基干上的磨楔式臼齿类化石,迄今只有两种,即发现在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滨齿兽(Aegialodon)和蒙古早白垩世晚期Hoobor层的Kielantherium,前者仅有一颗下臼齿,后者由一枚下臼齿和一具有4颗臼齿的下牙床为代表。两种化石在分类上被归入单一的滨齿兽目(Order Aegialodontia Butler,1978),视为Boreosphenidans的基干(stem)。本文记述的Mozomus,其时代与Kielantherium的大体相当,在大小、齿式及臼齿形态上与后者也多有相近之处,但前者以其臼齿的facet-5尚未出现和跟盆发育不全等特点表明它较Kielantherium更为原始,不具备磨楔式臼齿的模式,因之不能归人Aegialodontia,而只能纳入”eupantotheri- ans”。但在后一类的组合中,Mozomus以它半臼齿化的最后前臼齿和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盆形的跟座等特点,又是组合中相当进步的类型。无论如何Mozomus的发现是在为数极少的向磨楔式臼齿模式进化的中间环节上增添了一件重要的化石标本,也增加了不少新的信息。它必会引起学者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化石》2016,(4):77-78
正2016年5月24日出版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和临沂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研究的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哺乳动物新属种——罗氏晚萌齿兽(Anebodon luoi)。化石是对齿兽类的基干物种,臼齿数目比之前发现的同属对齿兽的张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532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上、下颌骨第一臼齿(M1和M1)齿冠面积和齿尖面积的测量和分析, 得到以下关于中国北方近代人群牙齿尺寸的准确数据和变异情况的结果: 两性M1和M1齿冠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 男性齿冠面积大于女性齿冠面积, 齿尖相对面积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男性M1和M1分别缩小了1.16%和4.96%, 女性分别缩小了5.68%和6.11%,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齿冠面积无明显变化; M1颊侧尖相对基底面积大于舌侧尖, 形成齿尖大小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在人类演化过程中, 齿冠面积整体缩小的趋势下, 为使咬合面最大化使用, 各齿尖朝着更利于扩大咬合面基底面积的方式进化的结果; 世界各地区近代人群M1和M1各齿尖大小顺序基本一致, 其中M1为原尖>前尖>后尖>次尖, M1下原尖最大, 下次小尖最小, 其他三个齿尖面积非常接近, 不存在明显大小变化。  相似文献   

12.
报道和描述了一件平额象左侧M3化石.新材料产自Nangal村附近火山灰层之下的泥岩层,该火山灰是出露于查谟-克什米尔桑巴地区Barakhetar上西瓦立克亚群Nagrota组中年龄为2.48 Ma的火山灰层的延伸.根据齿板数,臼齿长和宽,齿冠长、宽和高,釉质和齿质厚度,齿板长和宽,齿脊频率,冠高指数以及白垩质厚度等齿冠形态参数,暂时将之归为Elephas cf.E.planifrons.新材料的发现将该种的分布上限从2.6 Ma提高到2.48 Ma.  相似文献   

13.
新月形颊齿是反刍类的鉴定特征之一,而反刍类的上臼齿通常由4个新月形主尖组成。2008年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新城村堰头溪地点的一建筑项目中从黏土质地基中挖掘出一件带有上颊齿的反刍类上颌骨残段,标本上的上臼齿由5个新月形主尖组成。伴生的其他动物有更新世麂属未定种(Muntiacus sp.)和黑鹿(Cervus(Rusa) unicolor)。形态学研究显示堰头溪标本的上臼齿代表一种新的新月形上臼齿类型,它不同于见于部分胼足类(tylopods)的5尖型上臼齿,例如古近纪的石炭兽类和xiphodontids以及分布于渐新世和中新世的真兽类。堰头溪标本上臼齿中的第五个主尖被诠释为原尖基部舌侧的齿带过度发育而成,与胼足类的舌侧主尖非同源关系。堰头溪标本代表一个新的种类,其分类位置暂定为麂亚科的麂属,即黄氏麂Muntiacus?huangi sp.nov.。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拉玛盖组中的Anchitheriu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过去都被归入Anchitheriumaurelianense种。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Anchitherium的材料表明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中新世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具有Anchitheriumgobiense的特征:上臼齿的原小尖弱但可辨认,次附尖较发育并与后部齿带共同封闭成一三角形窝,前齿带发育但内齿带弱;下颊齿相对较宽,下颊齿齿叶呈V形,外端显得较为尖锐;下臼齿列由前向后明显变窄;距骨较高窄。这些特征均与内蒙古通古尔的AnchitheriumgobienseColbert,1939一致,而与欧洲的A.a.aurelianense、A.a.steinheimense及A.a.hippoides者不同。因此哈拉玛盖组中的安琪马应归属Anchitheriumgobiense。我国湖北房县的安琪马也应是A.gobiense种。A.gobiense的前臼齿列的宽度由后向前,尤其是臼齿列的宽度由前向后减小的程度,大于欧洲的A.aurelianense种,这一特征与下颊齿相对较宽、齿叶外端较尖锐、上颊齿的内齿带弱等特征一起组成了中国Anchitherium支系的特征。中国的三趾马化石层位中的大型安琪马Sinohippuszitteli具有明显不同于欧洲安琪马类的特征:1)齿冠很大,上颊齿外脊的外壁呈宽V形;2)其前臼齿列及臼齿列的宽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明显变小,特别是下前臼齿列向前变窄的程度远超过安琪马属。因此应保留Sinohippus属,Sinohippuszitteli是亚洲大陆上特有的安琪马支系的晚期代表。  相似文献   

15.
报道和描述了一件平额象左侧M3化石。新材料产自Nangal村附近火山灰层之下的泥岩层,该火山灰是出露于查谟-克什米尔桑巴地区Barakhetar上西瓦立克亚群Nagrota组中年龄为2.48 Ma的火山灰层的延伸。根据齿板数,臼齿长和宽,齿冠长、宽和高,釉质和齿质厚度,齿板长和宽,齿脊频率,冠高指数以及白垩质厚度等齿冠形态参数,暂时将之归为Elephas cf.E.planifrons。新材料的发现将该种的分布上限从2.6 Ma提高到2.48 Ma。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哺乳纲柱齿兽目柱齿兽科(Docodontidae,Docodonta,Mammalia)一新属种——孙氏尖钝齿兽(Acuodulodon sunae gen.et sp.nov.)。标本产于新疆东北部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上侏罗统牛津阶石树沟组上部(159~161 Ma),为一不完整左下颌骨及齿列。新属下臼齿具柱齿兽类典型特征:齿尖b位于齿尖a前方;齿尖c位于齿尖a后舌侧;齿尖a前舌侧发育有齿尖g。不同于其他柱齿兽,新属下臼齿无齿尖e和齿脊b-e。齿尖g和齿脊b-g很快被磨蚀掉而齿尖a和c却能保持尖锐状态,表明该动物的臼齿在生活中具备并保持切割和碾压双重功能。基于下臼齿性状特征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柱齿兽目作为一单系类群具有显著的鉴定特征。其中尖钝齿兽和Itatodon+(Simpsonodon,Castorocauda+(Tegotherium+Sibirotherium))形成一单系子类群;但tegotheriids各分子未形成独立于柱齿兽科的单系类群。尖钝齿兽的下颌齿骨亦为典型的柱齿兽类型。齿骨内侧下部近腹缘有浅的齿后骨槽和宽大的内侧脊,但两者未延伸到下颌关节髁的基柄部。这表明尖钝齿兽的齿后骨与齿骨的连接比摩根齿兽类更为松散,其中耳在进化上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哺乳动物中耳。  相似文献   

17.
宁夏同心发现的一颗上猿牙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同心地区中中新世(相当于通古尔早期)地层中一颗上猿的左下第二臼齿。它的齿冠形态和Hurzeler(1954)以Goriach地点为基础所总结出的上猿下臼齿的“模式”形态基本一致,而和其它几个在形态上比较接近的属,如湖猿、树猿、宽齿猿和池猿等有较明显的区别。这是我国第一颗比较可靠的上猿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依和苏布晚始新世兔形类(英文)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记述了内蒙古自治区脑木根乡附近依和苏布地点产出的 4种兔形类上下颊齿化石。依和苏布位于脑木根乡东南约 1 8km处 ,乌兰希热平台北缘 ,地理坐标为N42°36.1 1 4′,E1 1 1°34.5 96′。依据化石组合 ,该点地层年代初步定为晚始新世。 4种兔形类分别是 :Gobiolagusmajor、Hypsimylusyihesubuensissp .nov.、Desmatolaguscf.D .vetustus以及Desmatolagussp .。新发现的Gobiolagusmajor下颊齿和该种产自沙拉木伦地区乌兰戈楚层的正型标本(AMNH 2 60 98)在大小和形态上很相似 :齿冠较低 ,侧沟不伸入齿槽 ,三角座唇侧较舌侧短 ;m2跟座明显大于m1跟座 ;舌侧有釉质脊连接三角座和跟座。根据个体大小和相对低冠的颊齿 ,我们将一块带P3~M2的上颌骨归入Gobiolagusmajor,成为该种上臼齿的首次记录。上颌骨腭面门齿孔后缘与P3前缘齐 ,硬腭后缘止于M1与M2间位置 ,无前臼齿孔。P3~M2均具三齿根 ,唇侧两齿根小。P4非臼齿化 ,前后脊完全 ,封闭一V形新月谷。M1嚼面椭圆状 ,舌侧内沟短浅。后脊与舌侧的磨蚀面相连 ,其前方的横向谷应为三角座凹。前、后脊唇侧端应分别相当于前、后尖。Hypsimylusyihesubuensissp .nov .是继北京长辛店北京种后该属的第 2个记录。新种较H .beijingensis大 ,齿冠较低 ,m1较宽。下颊齿高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了江苏泗洪下草湾动物群中最常见的一种化石,羚鼷鹿(Dorcatherium).材料包括六段破碎颌骨、若干肢骨和四百余颗单个牙齿.根据齿冠低、上颊齿齿带弱、下臼齿∑形结构清楚等特点,将它订为—新种:东方羚鼷鹿(Dorcatherium orientale sp. nov.).其地质时代大约相当于欧洲的 MN4.文中还讨论了鼷鹿科的分类问题,指出在牙齿构造上有三个类群:Dorcatherium, Dorcabune 和现生鼷鹿.  相似文献   

20.
川西古尔沟农耕区冬季小型兽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育章  胡锦矗  唐忠孝 《四川动物》2008,27(1):107-109,119
将冬季川西古尔沟农耕区小型兽类生境划分为河岸灌丛、农田、山地灌丛3个生境,利用Shannon-Winer指数计算各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发现各生境的冬季小型兽类群落都以社鼠为主要群落组成物种,其中河岸灌丛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性指数(E)分别是0.9219和0.5817;农田生境的H=0.6144,E=0.3876;山地灌丛生境的H=0.7959,E=0.3427.同时对各群落的优势种社鼠按臼齿磨损度划分年龄组,发现冬季只有成年Ⅰ组、成年Ⅱ组、近老体组、老年组4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没有幼体组和亚成体组的个体.可以认为种群来年的繁殖力较稳定,不存在爆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