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玉米产业现状及生物育种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玉米是全世界也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用途最多、总产量最高的作物。发展玉米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满足市场需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了我国玉米产业的现状及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通过生物育种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玉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途径,并对玉米主要育种技术及优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我国总产量最大的农作物,它对盐胁迫耐受性较差.玉米主产区日益加剧的土壤盐渍化已成为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环境胁迫之一.因此,研究玉米的耐盐机制,改良玉米的耐盐性对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土壤中盐浓度过高会导致玉米根系外围土壤溶液的水势降低,引起渗透胁迫,而盐离子(Na+、Cl-等)的...  相似文献   

3.
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玉米病虫害发生也逐年加重,严重威胁着玉米生产安全。本文主要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其具体的防治方法,以期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稻线粒体DNA的提取和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生产上利用以来,我国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对我国粮食增产起了巨大的作用,并推动了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的深入研究。玉米和高梁雄性不育的研究表明,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由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Levings等人发现玉米正常的和细胞质  相似文献   

5.
1961—2010年潜在干旱对我国夏玉米产量影响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旱灾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气象灾害。采用CERES-Maize作物模拟模型,模拟了1961—2010年潜在干旱对我国夏玉米产量影响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其与大气环流因子间的关系,以期了解我国50年来夏玉米受旱的变化情况,并为干旱的研究方法提供一些参考。结果表明:(1)1961—2010年我国夏玉米的潜在产量损失呈略微下降的趋势,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其中20世纪60年代、90年代表现为上升趋势。(2)在过去50年里,我国夏玉米潜在旱灾损失中心有向东北移动的趋势,华北地区受旱程度的减轻和东北地区受旱程度的增强是造成损失中心移动的主要原因。(3)我国夏玉米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的经纬度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北极涡、副热带高压系统的部分指数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当北极涡在生长季前期或同期偏小、偏弱时,我国夏玉米潜在旱灾产量损失中心将偏东、偏北,而副热带高压系统影响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2—2012年我国玉米贸易数据,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我国玉米进出口贸易进行双向分解,分析其增长源泉,得出导致我国玉米出现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在进口方面,我国玉米国内消费增长、产能不足等导致进口引力效应刺激了进口增长,这是引起我国进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出口方面,我国玉米出口竞争力薄弱、出口市场结构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的增长。应当优化我国玉米出口市场结构,提高玉米的综合品质以提高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推进我国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分析了全球转基因玉米产业化情况,进而从国内转基因玉米产品消费现状、玉米生产中的技术需求以及我国转基因玉米研发现状等方面论述了我国推进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必要性,并从科学上和管理上分析了推动转基因玉米产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转基因研发人和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以促进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夏玉米生产水足迹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生产水足迹是衡量整个作物生产过程中水资源利用状况的综合指标,能清晰地反映出水资源消耗类型、数量以及用水效率,为农业水资源管理评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研究在计算玉米单产的基础上,分析了1990—2015年河南省6个玉米种植区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生产水足迹呈现先波动下降后趋于平稳的态势;不同产区的生产水足迹差别较大,其中豫西玉米生产水足迹最高,豫东、豫中南、豫北的生产水足迹低于河南省平均值;绿水是河南省玉米生产需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占生产水足迹的80%以上;在时空分布上,均表现为生育期间降水量越低,绿水生产足迹所占比越高;基于对6个玉米种植区水足迹的分析,建议对豫西、豫南等玉米生产水足迹较高的区域,应推广抗逆性强的品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缩减玉米种植面积,而豫东、豫中南和豫北3个区域玉米生产水足迹较低,属于玉米种植优势地区,应保持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9.
叶螨(Acari:Tetranychidae)危害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我国玉米Zea mays L.生产中的主要害螨之一.抗螨玉米品种的选育是有效防治叶螨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我国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京科968及其母本京724、父本京92,先玉335...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青枯病、丝黑穗病上升为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挖掘新的抗病资源,进行抗病育种是解决病害威胁的根本所在。本研究对引进的美国GEM材料进行了接种条件下的抗病性鉴定,并结合抗病材料的多年重复验证,筛选出一批新的抗病种质资源。这些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对拓宽我国玉米青枯病、丝黑穗病抗性遗传基础,增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玉米资源的综合利用蒋建新(南京野生植物研究设计所,南京210042)1.玉米资源的特点及其分布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耐旱、高产、快熟等特点,而且籽粒含淀粉量高,副产品种类多,价值高,易于运输和贮存。工厂规模能很大,保持全年生产,不受季节和地...  相似文献   

12.
一.一年生饲料牧草我国种植的一年生饲料牧草种类很多。关于这一类的植物资源,我国是很丰富的,包括10科37属的一年生饲料生产植物达61种之多。现在介绍几种重要的如下: (一)玉米(Zea Mays L.):玉米种类很多,主要的共分8亚种,中国都有生长,品种更为繁多。玉米较麦类喜好高温,和湿润的气候,成熟期80—150日;若以之青饲青贮60日以上即可刈割。玉米也能栽培于高地,是其特色。玉米用途,主要为人类食粮及家畜饲料,玉米作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高温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极端高温是制约东北农作区玉米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内日最高温度大于30℃的积温(AT)和日最高温度大于30℃的天数(AD)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极端高温对东北农作区不同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应对高温的对策.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东北农作区玉米生育期内温度显著升高,开花期(花前花后20 d)最高温度明显大于其他生育时期,玉米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播种到开花前11 d)、花期和生育后期(开花后11 d到收获)4个时期日最高温度的气候趋向率分别为0.16、0.14、0.06和0.23℃·10 a-1.近50年东北农作区玉米全生育期AT明显增加,西南部地区的AT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营养生长期AT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其他两个时期.玉米全生育期AD明显增加,高值区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地区,生育后期的AD的增加趋势大于其他两个生育时期.东北农作区玉米生育期内极端高温显著影响玉米生产,其中营养生长期的极端高温对玉米产量的不利影响十分显著,松辽平原地区玉米生产的高温风险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优化作物布局,培育耐高温品种,调整玉米生产管理措施,构建防灾减灾玉米生产体系是东北农作区玉米生产应对高温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气象灾害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夏玉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以四川盆地北部山区的典型区域(旺苍县)1981—2018年气象数据和玉米产量数据为基础,确定影响夏玉米生产的主要致灾因子,并结合孕灾环境敏感性及承灾体脆弱性构建夏玉米综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夏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成熟期高温、花期暴雨、成熟期暴雨、灌浆期连阴雨和孕穗期干旱是影响研究区夏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旺苍县夏玉米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分布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分布区域约占旺苍县总面积的二分之一;灾害风险高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南部,基本与致灾因子危险性高值区一致;灾害风险低值区多集中在西部边缘,此区域亦为成熟期高温、成熟期暴雨、花期暴雨气象灾害的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5.
【背景】节肢动物群落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是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是我国首例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粮食作物。【方法】以转植酸酶基因玉米10TPY005、非转基因亲本玉米蠡玉35和当地常规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种植条件下,采用直接观察法定期调查了玉米田间主要节肢动物的种类和发生数量,通过分析比较3个玉米品种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天敌亚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以及优势集中性指数,研究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在各个调查时间,转植酸酶基因玉米10TPY005与亲本玉米蠡玉35相比,各群落指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各群落指数的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结论与意义】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短期种植,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大年  赵玖 《遗传》1986,8(4):22-23
继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生产上利用以 来,我国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对我国粮食 增产起了巨大的作用,并推动了对细胞质雄性 不育的深人研究〔11。玉米和高粱雄性不育的研 究表明,细胞质雄性不育是由线粒体基因组编 码的。Levings等人发现玉米正常的和细胞质 不育的S, T, C型线粒体DNA的限制性内切 酶切割片段是不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的 分析可以是鉴定各种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有 效手段1410  相似文献   

17.
一、项目的市场背景和重要意义 1.经济、技术与市场需求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2467万公顷,总产1.42亿吨.虽然近年来.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都有所提高,但仍然满足不了需要,据分析,今后5~10年我国将从一个玉米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年进口量为700万吨.每年需玉米良种9亿千克左右.同时,我国是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最多最快的国家.玉米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2325万公顷增长到2006年的2705万公顷,全国玉米亩产(1亩=1/15hm2)提高到目前的350~400 kg.科学技术的应用是玉米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选用优良品种的遗传增益约占35%~40%.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导致的我国东北三省玉米产量波动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建平  王春乙  杨晓光  赵艳霞  王靖 《生态学报》2009,29(10):5516-5522
东北三省处在我国高纬度地区,一直以来玉米生长季由温度导致的低温冷害是影响东北三省玉米生产波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作物模式能对作物重要生理生态过程及其与气象、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数值模拟,人为再现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借助WOFOST作物模型在东北三省玉米生产适应性验证的基础上,对该三省区近46a来(1961~2006年)因温度导致的玉米产量波动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区的玉米产量波动趋势基本相一致,且随着年份的增加产量波动有减小的趋势,产量波动最大的是黑龙江省,波动范围-20%~12%;产量波动最小的是辽宁省,波动范围-15%~8%.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对其进行种植技术改良,以实现对玉米的增收,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还能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支持。文章从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五个方面来对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改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2004—2013年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物生产是主要的碳排放源,探明不同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差异,对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4—2013年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大豆)的产量、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估算了该区粮食生产碳足迹.结果表明: 2004—2013年,东北地区3种主要粮食作物中,水稻生产单位面积碳足迹最高,平均达到(2463±56) kg CE·hm-2,玉米次之.玉米的碳足迹上升趋势最明显,从2004年的1164 kg CE·hm-2增加到2013年的1768 kg CE·hm-2,增速为67 kg CE·hm-2·a-1.在碳足迹构成中,化肥贡献最大,分别占水稻、玉米、大豆总碳投入的45%、90%、83%.水稻生产中灌溉用电所占比例为29%~42%,远高于玉米和大豆.东北三省碳足迹差异显著,3种作物的单位产量碳足迹均在吉林省最高,单位面积碳足迹均在黑龙江省最低.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和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快速递增,未来粮食生产中柴油等机械化碳投入将快速增长.提升化肥利用效率、灌溉效率和机械化作业效率将是发展东北地区低碳农业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