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2年,我们用新城疫病毒F株诱生的人脐血白细胞mRNA逆转录成cDNA,建立了人α型干扰素基因无性繁殖系,经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以及采用化学法就HaeⅢBglⅡ片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科研人员用遗传工程首先在我国成功地组建细菌合成人干扰素,为进一步大量生产干扰素打下了基础。 该所从1978年开始重视干扰素遗传工程的研究,1979年从人白细胞制取α-ILN,并用于临床,证明人脐带白细胞诱生IFN能力比成年人白细胞高。1980年建立了mRNA转  相似文献   

3.
从p8218、pUR-222、pBV-114及pKC-30组建杂交质粒pBV一867,使人aD型干扰素基因在PL启动于控制下在大肠杆菌中能够直接表达。每升菌液的干扰素平均产量为0.8 x107单位。  相似文献   

4.
应病毒学研究所邀请,法国著名病毒学家和干扰素研究专家Charls Channy于1988年11月2日访问了病毒学研究所,并报告了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干扰素研究等方面的一些进展情况。他们用Northern吸印杂交等方法证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正常细胞内会产生干扰素以及白细胞介素-3、白细胞介素-6等因子的mRNA。这时出现的干扰素不是由病毒诱生,而是在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肿瘤坏死因子  相似文献   

5.
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了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水平,以及1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发现前者体外诱生干扰素的水平显著下降,并与病程转归有密切关系;后者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低于正常,但与干扰素水平之间无平行关系。本文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体外诱生干扰素水平下降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加人珠状微载体到一个基质灌注细胞培养系统中,可使具有固着依赖性的人胞皮纤继细胞生长;而这种细胞是不能单独地生长在这样的装置中的。着者通过人月千扰素的诱生验证了这一系统的使用,并描述了人白细胞干扰素通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人工诱导斑马鱼干扰素的产生,证实两种斑马鱼干扰素γ基因ifng1-1和ifng1-2的存在,并克隆这两种干扰素基因,构建高效表达载体并做原核表达。方法:通过conA药浴,诱导斑马鱼干扰素γ的表达,即刻提取组织总RNA,并通过RT-PCR方法扩增两种干扰素γ基因。将目的基因连入表达载体pET24a,构建重组载体pET24a-ifng1-1和pET24a-ifng1-2。将载体转化BL21,并用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产物经SDS-PAGE检测,分析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了两种斑马鱼干扰素γ基因,构建了pET24a-ifng1-1和pET24a-ifng1-2重组载体,并实现了原核融合表达。结论:两种干扰素γ基因都能够被conA所诱生,且具有相似特性,表明两种干扰素γ都不是假基因,都有可能在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两种干扰素γ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草鱼干扰素的体外诱生及其组织细胞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健忠  项黎新 《动物学报》2001,47(6):677-683
草鱼九种组织干扰素(IFN)体外诱生试验结果表明,从头痛、脾脏、外周血和胸腺组织中均能诱生出IFN。进一步对四种组织的细胞组分进行分离和IFN诱导,证实IFN由其中的白细胞所合成。理化性质、中和试验、Dot-ELISA和Western-blot等研究表明,体外诱生的白细胞IFN与体内诱生的血清IFN是同一种物质。在此基础上,进而采用灭活增殖细胞法,对T、B淋巴细胞进行了功能性分离和IFN诱导,初步证实了T淋巴细胞是草鱼产生IFN的主要白细胞。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与感染》2010,5(1):25-25
B型柯萨奇病毒(CVB)属于肠病毒科,与包括心肌炎在内的许多疾病相关。本研究发现MDA5及其接头分子MAVS介导针对该病毒的Ⅰ型干扰素反应。在该病毒感染的鼠模型中,无论MAVS或MDA5表达缺失都将导致工型干扰素诱生障碍以及小鼠早期死亡。同时对感染CVB的MDA5与MAVS基因敲除小鼠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胰腺与肝脏均存在坏死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Southern技术比较研究了α和β干扰素基因在干扰素诱生性高低不同的两种人细胞(HF和Mern细胞)染色体DNA中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α和β干扰素基因在HF和Mern细胞染色体DNA中的组成和分布明显不同;Mern细胞的α和β干扰素基因的拷贝数与HF细胞相比至少要低10倍。说明HF和Mern细胞干扰素基因表达的差异与其细胞染色体DNA中干扰素基因的组成、分布及拷贝数的不同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C57BL/6小鼠经腹腔感染MCMV后,唾液腺可持续分离出病毒102天以上。在感染后6小时至32天内,血清中未能测到>1:4的干扰素活性。然而,MCMV感染小鼠的脾细胞在体外仍具有产生干扰素的能力。除MCMV感染后第5天对NDV诱生干扰素滴度略有低下外,其他感染组与对照组小鼠脾细胞对NDV诱生α/β干扰素与Con A诱生γ干扰素的滴度均无显著差异。感染鼠脾细胞与经紫外线灭活后的MCMV感染的同品系鼠胚细胞共培养也能产生干扰素,其高峰在MCMV感染后第9天。此种干扰素不耐pH2处理,经抗干扰素血清中和试验鉴定为γ干扰素。此外还进一步证明,尽管在感染后第5天的鼠脾平皿贴壁细胞(主要为巨噬细胞)中仍能分离到MCMV,但此细胞组分在体外用NDV诱生后产生的α/β干扰素滴度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C57BL/6小鼠持续感染MCMV后,血清中未能测到干扰素,并非由于MCMV感染直接抑制鼠脾细胞产生干扰素反应的能力。整体动物在MCMV感染后干扰素反应低下可能与体内存在其他免疫调节性体液因子或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2.
β干扰素(IFN-β)是一种在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而肝细胞作为肝炎病毒的宿主细胞被认为具有IFN-β诱生的能力,但目前尚未建立合适的体外人肝细胞模型用以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细胞干扰素系统的相互作用。为此,本研究选取了3株人肝细胞系PH5CH8、Huh7、HepG2作为研究对象,以IFN-β诱生剂新城疫病毒(NDV)与多聚次黄苷酸-胞苷酸〔poly(I∶C)〕处理细胞,从转录、蛋白水平及功能学角度检测产生IFN-β的能力。结果显示,与Huh7和HepG2细胞相比,PH5CH8细胞经NDV与poly(I∶C)诱导可产生高水平的IFN-β。进一步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比较3株细胞系内IFN-β诱生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PH5CH8细胞相比,Huh7和HepG2细胞内多种信号蛋白的表达水平偏低。本研究结果为选择合适肝细胞系用于HBV与干扰素系统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并为重建IFN诱生系统选择性缺陷的肝细胞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自发现后一直处于细胞因子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前沿。本文通过分析Ⅰ型干扰素α、β和Ⅱ型干扰素γ各自的分子结构,来综述对应的亚型的干扰素的生物活性和特点,同时对其临床应用尤其是最近开发的新的适应症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新城鸡瘟病毒为诱生病毒,用制备冻干血浆剩余的血细胞试制干扰素。制备方法为全血细胞法,每200毫升血液的血细胞可制备200毫升粗制干扰素,效价大多数在每毫升1000—2000单位之间。用人肺纤维母细胞 SL?株为检定细胞,以滤泡性口腔炎病毒为被干扰病毒,建立了干扰素的检测系统,可较稳定地测定干扰素效价。并对制备干扰素的条件包括诱生病毒剂量,培养液成分以及加液量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A.干扰素 已发现有三类主要的人干扰素,即白细胞干扰素(IFN-α)、成纤维细胞干扰素(IFN-β)和免疫干扰素(IFN-γ),(Stewart et al,1980)。按其生化和抗原特性对它们进行分类,人的所有三个干扰索的结构基因已经被分离,而且用以说明大基因组中这些家族的特点,白细胞干扰素家族至少有10个分开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是一类多基因家族诱导性细胞因子,可在脊椎动物细胞中诱导建立抗病毒状态,并在抗病毒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干扰素系统包括应答外界刺激(如病毒感染)而合成干扰素的细胞,和应答干扰素建立抗病毒状态的细胞。干扰素系统基因主要包括Ⅰ型干扰素、Ⅱ型干扰素、干扰素刺激基因以及组成干扰素信号传导系统的基因。鱼类干扰素类作用发现较早,而对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较晚。随着哺乳类和鸟类中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近年来鱼类干扰素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综述了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的克隆、鉴定,以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将近两年前,试图合成人类干扰素基因,那是不可能的。从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通过反转录产生DNA,开始测定出干扰素基因的核苷酸顺序,正好是两年了。此后,从mRNA制出CDNA中表明,在人类染色体组中的干扰素基因可能是一个家族——有些相当于白细胞干扰素(α——干扰素),较少的相当于成纤维细胞干扰素(β—干扰素)及更少量的免疫干扰素(γ—干扰素)。这些干扰素中的每种干扰素的氨基酸顺序还没  相似文献   

18.
将近两年前,试图合成人类干扰素基因,那是不可能的。从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通过反转录产生DNA,开始测定出干扰素基因的核苷酸顺序,正好是两年了。此后,从mRNA制出CDNA中表明,在人类染色体组中的干扰素基因可能是一个家族--有些相当于白细胞干扰素(α--干扰素),较少的相当于成纤维细胞干扰素(β-干扰素)及更少量的免疫干扰素(γ-干扰素)。这些干扰素中的每种干扰素的氨基酸顺序还没  相似文献   

19.
目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人员针对人体失血和免疫功能下降,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出了人白细胞介素-11(即IL-11)和人白细胞介素-12(即IL-12)。 1 IL-11为人体自然产生的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血小板,提高凝血速度,防止伤口出血不止,在临床上用来治疗低血小板症,还能辅助治疗癌症,主要用于化疗。克隆于载体,通过大肠杆菌充分表达,经分离、纯化和精制,生产出质量很高的医用成药,故疗效很好。 2 IL-12这是目前在细胞素中发现对人体免疫活性细胞诱导和调节最强、范围最广的一种。其研制技术是将IL-12的两种不同来源的基因克隆于昆虫病毒载体,在昆虫细胞内表达,经分离纯化成工程蛋白,再制备成医药产品。它能诱导干扰素的产生,激活T细胞和NK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能抗利什曼原虫、疟原虫、结核杆菌、血吸虫、肿瘤和病毒及其各相应的疾病,故美国基因研究所和惠施-阿耶斯特制药公司将它用于治疗艾滋病和肿瘤病,效果很好。秦春圃  相似文献   

20.
自了解两种干扰素型即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的基因结构以后,现在又成功地了解到人γ—干扰素的基因结构。分子生物学家P.Gray和D.Goeddel在旧金山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用基因技术才把这种直到现在还不知道的干扰素基因分离出来,并给予特征说明。现在可以说γ—干扰素在不久后用基因技术就可能大量制造出来,并给医学上供试验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