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贵州仡佬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41,自引:20,他引:21  
对贵州道真仡佬族385人(男198人、女187人)的17个观察项目和58个测量项目进行了人类学体质特征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仡佬族体质特征与广西的壮族和海南省的黎族比较接近,与黑龙江省的达斡尔族和新疆的锡伯族较疏远。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成人体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课题对内蒙古自满区赤峰地区城镇和牧区601名(男303,女298)20-60岁蒙古族成人进行了活体观察与测量,总结了赤峰地区蒙古放的体格特征和类型,并与半个多世纪以前同一地区蒙古族的体质资料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蒙古族体质资料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城镇和牧区之间进行了对比,并与其他11个作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的体格,体型和半个多世纪来的变化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14  
朱钦  张兴来 《人类学学报》1993,12(4):347-356
对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404名(男208名,女196名)20-60岁蒙古族进行了活体观察与测量,总结了蒙古族的体格特征和类型,并与半个多世纪以前蒙古族的体质资料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326(男118,女108)例正常成年侗族进行了活体观察与活体测量,分析了侗族的体质特征及其对应分型,通过与30年前同一地区的资料进行动态比较分析显示,湖南侗族身高没有明显变化,头面部的形态有向长窄高变化的趋势,女性体质特征变化较男性更明显。同时,湖南侗族与我国南方其他19个群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湖南侗族体质特征与广西侗族、湖北侗族、广西彝族和瑶族,以及贵州三都布依族较接近。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赤峰地区蒙古族成人体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课题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地区城镇和牧区601名(男303,女298)20—60岁蒙古族成人进行了活体观察与测量,总结了赤峰地区蒙古族的体格特征和类型,并与半个多世纪以前同一地区蒙古族的体质资料和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蒙古族体质资料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城镇和牧区之间进行了对比,并与其他11个民族作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6.
乌孜别克族体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调查了乌孜别克族成年人194例(男106例,女88例)的体质特征,计算出58项测量项目的均值和标准差、31项指数值和6项观察项目的出现率,总结出乌孜别克族的体质特征,并与国内一些群体的体质进行了比较。乌孜别克族的体质特征为:上眼睑皱褶出现率男为99.06%,女为100%。蒙古褶出现率男为82.08%,女为72.73%。鼻根高,鼻翼中等,多为圆形耳垂。特圆头型、高头型、阔面型、狭鼻型、长躯干型、中腿型、宽胸型、窄肩型出现率较高。男阔头型率,女中头型率,男宽骨盆型率,女中骨盆型率较高。男身高1685mm,女身高1555mm。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族体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地区336名俄罗斯族成年人(男186,女150)的体质特征,包括9项形态观察项目,58项测量项目,38项指数及其分型,并与国内外一些群体的体质特征进行了比较。俄罗斯族的主要特征是:绝大多数人具上眼睑褶皱,约1/3的人有蒙古褶。头圆、高、阔,鼻根高,鼻翼中等,鼻狭长,黑发与浅黄肤色较多,眼色的性别差异明显。男性平均身高167.7cm,女性平均身高155.9cm。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中躯干型、中腿型出现率较高,指距长,体型多属矮胖型,女性更明显。俄罗斯族体质特征与乌孜别克族较接近,其体格健壮程度相对接近俄罗斯北部地区人群。  相似文献   

8.
临夏市回族体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戴玉景  赵晋 《人类学学报》1996,15(3):233-240
本文对甘肃省临夏市回族233人进行了人类学活体观察和测量,求得53项指标的测量数据和48项指数值,并对临夏市回族的体质类型作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临夏市回族既具有伊斯兰教民族独有特征,也显示出东亚人种的体质特点。  相似文献   

9.
仫佬族体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本文调查了仫佬族成年人465例(男为232例,女为233例)的体质特征,计算出58项测量项目的均数和标准差、31项指数值和9项观察项目的出现率,并与国内的29群体的体质进行了比较,得出仫佬族的体质特征。仫佬族的体质特征为:上眼睑皱褶出现率较高,男为90.1%,女为91.4%。蒙古褶出现率,男为53.9%,女为53.2%。鼻根高度男低型率与中等型率接近、女多为低型。鼻翼高度多为中等。男以方型耳垂多见,女以圆型耳垂多见。发色多为黑色,眼色多为黑褐色。男性多为黄色肤色,女性多为浅黄色肤色。仫佬族男女均为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中鼻型、中腿型、中肩型、中骨盆型。男为狭面型、长躯干型、窄胸型。女为中面型、中躯干型、中胸型。男身高均数为1629.8mm,女身高均数为1514.3mm。仫佬族具有南方人群体质特征,其体质与阿昌、畲、回(海南)、黎族接近。  相似文献   

10.
广西京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京族成年人305例(男为160例, 女为145例)的59项体质指标, 其中包括52项测量项目和7项观察项目, 计算了31项体质指数值, 统计了部分指数的分型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上眼睑皱褶出现率高。蒙古褶出现率较高。头发均为直发,多为黄色皮肤, 鼻翼高度多为中等型。耳垂多为圆形。男性鼻根多为中等型, 女性多为低型。按指数分型标准, 男女均以中头型、高头型、狭头型、狭面型、中鼻型、中腿型、中胸型、中肩型、中骨盆型出现率最高, 男性属长躯干型、女性属中躯干型。男性身高均值为1651.5mm, 女性身高均值为1541.1mm, 男女均为中等身材。体重均数男为57.8kg, 女为51.5kg。与国内外30个人群体质特征进行比较。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京族与广西的仫佬族, 海南的黎族体质较为接近。京族具有我国南方人群的体质特征, 其可能起源于越南的京族。  相似文献   

11.
达斡尔族成人的体格,体型及半个多世纪来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朱钦  张威 《人类学学报》1996,15(2):119-126
对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族353名(男187,女166)20-60岁达斡尔族进行了活体观察与测量,总结了达斡尔族的体格特征和类型。并在城乡之间和与半个世纪以前同一地区达斡尔族的体质资料之间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37,自引:13,他引:24  
根据头面部各项测量数字观察及其与国内各地汉族对比,广西壮族与广西的汉族最接近。但两者之间的容貌仍有区别。例如壮族人的眼裂较宽,双眼皮比例较多,红唇较厚,面高、鼻高、头高均比汉族低矮,两眼外宽远比汉族大。与其他少数民族体质特征相比,壮族与黎族、布依族、彝族最接近。作者认为壮族在其体质特征上也属华南人类型。壮族与黎族、布依族、彝族关系密切,可能均为古越族的后裔。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黎族体质特征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8,他引:16  
黎族的体征明显属黄种人。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在体征上与壮族、布依族、彝族和高山族较相似;与汉族相比,则与广西、广东、福建和湖南的汉族相似。因此,作者认为黎族的体征属华南类型。黎族四个组群间,在容貌上较难区分,但测量的尺寸略有不同,其中(亻考)黎与岐黎较接近,本地黎与美孚黎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满族青少年头面部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对居住在吉林省永吉县和伊通满族自治县的1011名满族青少年的头面测量性和非测量性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满族青少年的头型以过短过型为多见。面型多数为中面型及阔面型。鼻型以中鼻型及狭鼻型多见,与汉族儿童以阔鼻型多见有差异。从非测量性特征看,多数有发育不等的蒙古褶,眼裂上斜,鼻梁较直、鼻翼发育不明显,鼻根高度中等偏低。主要特征与满族成人头面部特征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湖南土家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以20至69岁的湖南土家族人为观察测量对象,根据1392人(男896,女496)的身高,1038人(男668,女370)的头部测量,364人(男235,女129)的五官测量和观察结果,分析该民族的体质特征,并与国内其他民族相比较。  相似文献   

16.
新疆特克斯县柯尔克孜族体质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调查了新疆特克斯县柯尔克孜族农牧民和部分干部共215人(男110人、女105人),年龄在20—60岁。观察25项,测量65项。总的来看,柯尔克孜族的体征属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与我国北部地区的居民较相似。  相似文献   

17.
云南景颇族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本文调查了云南景颇族261人(男105人,女156人)。年龄为成年人(男24-60岁,女23-55岁)。主要测量均值与现代中国汉族和云南省各少数民族比较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景颇族属黄种人的东亚类型,但也有南亚类型特征表现。体质特征与傣族、哈尼族和彝族接近,与基诺族和布郎族较远。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满族体质特征调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相似文献   

19.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dolescent growth was undertaken among the Brahmin girls residing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of Sagar districts, Madhya Pradesh to evaluate the urban-rural differences. Six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such as weight, stature, sitting height, head circumference, upper arm circumference and chest girth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ough the urban girls show consistently higher values of weight, stature, sitting height and chest girth than the rural girls, but in case of head circumference and upper arm circumference they show consistently lower values. The maximum increment occurs between the ages 13 and 14 years in all the six measurements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gir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