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罕见的野生 古茶树群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镇流干家寨古茶树群落,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近年来国内外报刊相继报道后,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1996年11月,笔者等一行10人对其进行了考察。千家寨野生茶树生长在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海拔2100-2500米,占地280公顷,其中直径30厘米以上的茶树随处可见。据对1000平方米样方的调查,有茶树22株,其中高25米以上的1株,高10~25米的4株。最高的一株茶树高25.6米,基部干径1.2米;胸径O.89米,据推算树龄为2700年,是几甲乡村民罗中强于1994年1月发现的,生长在上坝海拔2450米的林中,…  相似文献   

2.
测量和比较了采自甘肃省康县的康县隆肛蛙Feirana kangxianensis标本共计90只(雌性48只,雄性42只)。结果表明,康县隆肛蛙成体的头体长、头长、头宽、吻长、鼻间距、眼间距、眼径、鼓膜长、前臂及手长、后肢全长、手长、足长的形态特征在两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头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显示,康县隆肛蛙两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异形指数达到0.08,雌性与雄性的平均头体长比值为1.091。对所有测量的形态特征与头体长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雌性康县隆肛蛙局部形态特征的生长速度明显大于雄性,其中,吻长、眼间距、眼径、鼓膜长、前臂及手长、手长的两性差异最明显。生育力选择假设能解释康县隆肛蛙的两性异形现象。  相似文献   

3.
地表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养分变化及茶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un LT  Wang Y  Ding ZT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9):2291-2296
以山东青岛2年生茶园为对象,设置对照(CK)、覆盖秸秆(T1)、覆盖地膜(T2)和覆盖秸秆+地膜( T3 )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覆盖模式对茶园土壤水分和养分以及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以保持茶园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T1、T3处理的茶树生长水分利用效率比CK提高43% ~48%,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 ~ 13%;T1和T3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显著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叶片中硝态氮的含量增加,有效地促进茶树生长,茶叶产量比CK增加12%~13%,使茶树新梢生长高峰提前.从茶树生长、茶叶产量、水分和养分利用率、环境安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考虑,覆盖秸秆是幼龄茶园地表覆盖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茶树内生木霉种的鉴定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定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离自健康茶树叶片组织的一株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菌株CSN-18,研究茶树内生木霉的人工接种、再分离及其在茶树地上部组织中的内生性。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快,产孢量大。用CSN-18回接茶苗,接种后一个月可以从茶苗的茎和叶组织中再分离获得该真菌。接种后的茶苗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病害表现;与对照相比,接种后6个月组培苗生长良好,叶色更绿;接种后1个月,实生苗生长正常。通过石蜡切片和苯胺蓝染色,在已接种的茶树组培苗的叶片内部组织中可观察到木霉的存在,从而证明了木霉能够在茶树地上部组织内定殖,是茶树的一种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5.
茶树BES1转录因子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BRI1-EMS-SUPPRESSOR1,BES1)家族参与调节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信号通路,在植物生长和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BES1转录因子家族进行鉴定,分析茶树CsBES1基因在8个茶树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对CsBES1转录因子家族在低温、干旱及ABA激素处理下的表达进行分析,以揭示茶树CsBES1转录因子家族的功能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1)从茶树全基因组中鉴定获得10个茶树BES1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均具有完整的BES1_N结构域;根据系统进化关系将10个CsBES1转录因子家族分成3组,分别包含2个、3个和5个成员;该家族成员每个基因含有2~11个外显子。(2)组织表达模式分析显示,茶树BES1转录因子家族在生长活跃的茶树嫩梢和成熟叶中表达量较高,不同成员之间表达存在差异性。(3)上游启动子区域分析发现大量与植物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4)荧光定量检测发现,BES1基因在茶树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不同,在低温和脱落酸处理下,CsBES1-1、CsBES1-7、CsBES1-8和CsBES1-9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而在干旱处理下,CsBES1-2、CsBES1-4、CsBES1-5、CsBES1-6、CsBES1-7、CsBES1-8和CsBES1-9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在茶树苗圃育苗过程中,播种后常因出苗太密,必须进行匀苗间拔,才能使茶苗发育健全,生长良好;而被间拔出来的茶苗,一般约占出苗总数的1/3以上。过去,这些茶苗未经利用,遗弃于  相似文献   

7.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并且茶树在中国被广泛种植。酸雨是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本研究选用一年生茶树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品种为湘妃翠,采用盆栽的方法培养,通过模拟pH值2.5、pH值3.5、pH值4.5酸雨以及自来水(pH值6.5)作为对照对茶树进行全喷淋,探究模拟酸雨对茶树幼苗生长状况和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4.5模拟酸雨对茶树幼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pH值2.5模拟酸雨对茶树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茶树幼苗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PSⅡ最大光能转换率)、Fv/Fo(PSⅡ潜在活性)在pH值2.5酸雨胁迫下与对照组相比都显著降低,Fo(初始荧光产量)则显著增大。由此说明pH值2.5模拟酸雨对茶树幼苗具有较强的胁迫作用,pH值4.5模拟酸雨对茶树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摸清贵州古茶树资源组成与分布,为区域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线路调查的方法,对贵州省内古茶树进行全面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分析贵州古茶树资源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特征、年龄结构特征及生长状况。结果:(1)资源调查涉及338个分布点,记录了7 816株古茶树,隶属5种2变种;(2)赤水河-綦江水系是疏齿秃房茶现有分布中心、乌江水系是茶现有分布中心、都柳江水系是突肋茶现有分布中心;(3)古茶树垂直分布于海拔200 m到2 500 m之间,随着海拔升高,分布的物种数越多,在1 000~1 500 m海拔段物种数量达到峰值,随后海拔越高物种数越少;(4)古茶树树高一般在10 m以下,地围在20~100 cm的居多,平均冠径集中在3 m以下,绝大部分古茶树生长势正常,也存在因生境影响而处于衰弱或濒危状态。结论:调查显示贵州古茶树资源共7种,含5种2变种,存在疏齿秃房茶、茶、突肋茶等3个物种的现有分布中心。古茶树生长状况良好,少数处于衰弱或濒危状态,亟需加强古茶树保护与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9.
从野生珍稀食用菌方面综述了康县食用菌的资源状况,通过对康县野生珍稀食用菌研究、开发现状的总结,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简述了野生珍稀食用菌资源在康县应用开发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幼令茶树实行定型修剪可以人为地在茶树中下部培养出坚强的基础骨干分枝,养成茶树良好的树架,扩大树冠、增大采茶面,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保证茶树长期高额而稳定的产量。然而茶树修剪这一技术措施,我国以往很少进行研究,苏联经过多年试验和实践,确定了茶树生长到  相似文献   

11.
沙平 《化石》2001,(2):39-40
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植物遗留种和特有种均为全国之首 ,故有“植物王国”之称。在这个植物王国里 ,生长着不少极为珍贵和罕见的奇树异木。勐海茶树王茶是我国人民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饮料 ,现代的茶叶都是从古代的野生茶树经过人工培育而成的 ,而云南正是我国茶树最早的故乡 ,至今在云南的不少产茶区 ,仍存活着许多古老的野生大叶茶树 ,它们都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茶树王”。在众多的茶树王中 ,最高大最长寿的茶树王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境内巴达区大黑山的森林中 ,四棵巨大的茶树依傍着生长在一起 ,其中最古老的一棵树身高34米 ,树…  相似文献   

12.
茶树根系生长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综述茶树根系的结构、特点、功能与生长营养特性,以及近些年来影响和调控茶树根系生长的非生物和生物因子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甘肃省康县生长的9种珍稀野生食用菌经实地调查,摸清生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采集分离、培养,测定出菌丝体的形态特征,并作了温度与pH的初步实验.  相似文献   

14.
茶树品种、叶片生育期和茶叶化学成份对内生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茶树品种、叶片龄期及叶片化学成份对茶树内生真菌分布影响的研究,发现:(1)在供试的4个茶树品种中,黄旦的内生真菌分离频率达100%,而福云六号只有7.5%,表明茶树品种不同或遗传背景不同,其叶片中内生真菌的发生存在明显差异。(2)随着茶树叶片的成熟,叶片中内生真菌的种类与数量逐渐增多,与叶片龄期呈正相关,叶片龄期影响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3)不同龄期叶片水浸提液对Colletotrichum、Pestalotiopsis、Guignardia三种茶树上的主要内生真菌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在PDA培养基中添加15%的茶多酚,对此3种内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有所不同,表明茶树叶片的化学成份是影响内生真菌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茶树轮斑病的发生及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豫南茶园茶树轮斑病的发生与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特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茶树轮斑病在豫南茶区发生较普遍,一般夏秋发病较重,冬春发病较轻;轮斑病的病叶率和病情指数与温度、湿度、光照等生态因子关系密切;病原菌孢子在离体25℃条件下,4 h开始萌发。在茶树叶面上,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明显比非叶面条件下好,病原菌菌丝生长较快,说明此病原菌与茶树叶片有高度的亲和力和较强的适应茶树叶面微环境的能力;茶树轮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pH5~7范围内萌发及芽管伸长较好,pH过小或过大均不利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6.
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茶树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氮素水平对不同品种茶树的光合系统的影响机制,以‘福鼎大白茶’、‘保靖黄金茶1号’、‘白毫早’两年生茶苗为材料,设置不施氮N_0(0g)、低氮N_1(11g)、中氮N_2(22g)和高氮N_3(33g)4个氮素[(NH_4)_2SO_4]水平的盆栽实验,研究了铵态氮对3个品种茶树的生长势、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处理能够显著促进茶树的生长,提高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_2浓度(Ci),并以N_2处理最好,但水分利用率(WUE)在3个品种茶树间表现不同。(2)在N_2处理下,3个茶树品种的叶片光系统Ⅱ(PSⅡ)暗适应下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亦增加最大,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3)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参数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具有品种特异性。研究发现,适量施氮能够显著增加茶树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光合活性,从而使得各品种茶树净光合速率增加;氮素水平对各茶树品种的光合及荧光特性影响存在差异,水分利用率亦具有品种特异性;生产中应综合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可快速、直观地评价不同品种茶树对氮素营养的内在需求,为茶园施肥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茶树害虫的生物活性与残留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杀灭菊酯、功夫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等七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茶树主要害虫的杀虫效果和在茶树叶片上的降解动态试验结果.上述七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鳞翅目茶树害虫的幼虫都具有极高的毒力,但对其他害虫的活性谱则表现有差异.它们在茶树芽梢上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20—0.28天-1,在茶树上的半衰期为2.5—3.5天,明显较有机磷农药稳定.在影响降解的因素中,挥发、热分解、雨水淋洗的作用不大,由茶梢生长稀释所起的作用较为明显.鲜叶中的农药残留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率为15—45%,平均20%,远低于有机磷农药.成茶中的残留农药在泡茶过程中由于他们的低水溶性,因此浸出率很低,一般仅有1—4.5%.  相似文献   

18.
茶园间植乌桕的气候生态效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安徽省黄山地区的红壤上,研究了茶园种植乌桕树对改善小气候环境的效应。夏秋季借助乌桕树稀疏的林冠为茶树遮荫,茶树-乌桕间植茶园的太阳总辐射低于茶树的光饱和点,其散射辐射比普通纯茶园增加,散射辐射与直接辐射的比率高达0.78-0.90,气温及湿度得到调节,宜于茶树正常生长;茶树及乌桕树的根系分别从浅层及深层吸收土壤水分,提高了土壤水的利用率。因此,茶园间植乌桕可减轻夏季热旱危害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是江南茶区生产优质绿茶的一种人工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19.
植物不同器官的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内部的养分分配与平衡关系。该研究以福建安溪3种不同管理模式的铁观音茶园为研究对象, 设置了常规管理模式下的茶园(M1)、间作套种模式下的茶园(M2)和现代技术管理模式下的茶园(M3) 3种样地, 分析茶树根、茎、叶器官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 养分的变异特征与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 M2和M3管理模式下茶树根、茎、叶N、P含量均显著高于M1管理模式, C含量差异不明显; 茶树根、茎、叶C:N、C:P、N:P均表现为M1 > M2 > M3。茶树不同器官C、N、P含量差异较大, 根据变异来源分析, 管理模式因素对C、N、P含量变异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根茎叶N-P的异速生长关系表明茶树不同器官的养分需求存在相似性; 土壤pH和容重是影响C:N、C:P、N:P的重要因素, 而土壤含水量和盐度对茶树根和叶C含量的影响较大。总体来讲, 间作套种以及现代化滴灌、水肥等管理模式可以改善茶树对养分的吸收效率, 对解决土壤养分不均衡问题具有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以武夷肉桂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乌龙茶幼龄茶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树对氮肥的需求不强烈,其新梢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茶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茶树新梢全氮、叶绿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茶树碳氮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下降;但施氮并没有影响茶树总碳含量。老叶叶绿素含量、根全氮和硝态氮含量、新梢总糖含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适度施氮促进根对氮的吸收、老叶叶绿素合成和新梢总糖代谢,过度施氮则相反。新梢生物量与其硝态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负相关;根生物量与根碳氮比和新梢咖啡碱含量显著负相关;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根含氮量显著正相关,但与新梢硝态氮和氨基酸含量显著负相关。过度施氮造成茶树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度施氮极显著提高了茶树氨基酸代谢水平,使用于茶树生长的碳代谢产物(如总糖)减少,进而影响茶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