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坡鹿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 別名:泽鹿、“梅花鹿”、眉角鹿、暹罗鹿 一、分布与数量 我国鹿科动物有19种,在南方热带性地区出产的只有水鹿(C.unicolor)、赤鹿(Muntiacus muntzak)、豚鹿(Axis porcinus)和坡鹿等数种,后者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岛200米以下低海拔的坡地,故名坡鹿。其种的分布范围则包括越南、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2.
海南坡鹿     
坡鹿?生长在山坡上的鹿?错了!其实呀,这种鹿是很特别的…… 从学生时代的地理课开始,我知道了热带草原不仅仅是非洲的“特产”,在我国海南岛也有分布。而海南坡鹿就是栖息在海南岛热带草原中的一种大型哺乳动物。海南坡鹿是泽鹿的一个地理亚种,泽鹿其它3个亚种分布在印度、泰国和缅甸,只有海南亚种生活在海南岛上。  相似文献   

3.
海南坡鹿 (Cervus eldi hainanu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坡鹿(Cervus eldi),别名泽鹿,是生活在亚洲热带的鹿科动物,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和中国海南岛.海南岛特有的海南坡鹿(C.e.hainanus)是坡鹿的一个亚种, 历史上曾在岛内广泛分布.海南坡鹿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入濒危级保护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的野生种群目前仅见于海南岛东方市的大田地区( 东经108°47′~108°49′,北纬19°05′~19°17′).保护海南坡鹿,对于保护全球生物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南坡鹿种群发展动态与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地保护的海南坡鹿种群分布于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和半野放两种类型,其中野生种群个体数量为65头,在1986~1992年间年均增长率为2.0%;半野放种群个体数量为1093头,同期年均增长率为22.4%.迁地保护的海南坡鹿的分布种群有野放、半野放和圈养等3种类型,种群个体数量分别为524、337和86头.野放种群个体已有产仔现象;海南邦溪自然保护区的半野放种群在1994~2004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8.9%;枫木鹿场的圈养种群同期年均增长率为12.4%.目前,半野放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方式;而野放是迁地保护的主要方式.应该注重发展迁地保护的半野放种群及其栖息地.对坡鹿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粪便形态指标鉴定有蹄类动物的性别和年龄对研究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生态学和性别分离具有重要价值。利用2006年3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145头(次)已知性别和年龄组的野生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粪便4006粒,将坡鹿划分为成年雄鹿、成年雌鹿、亚成年雄鹿、亚成年雌鹿和幼鹿5个性别年龄组,使用逐步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粪粒的4项直接测度指标(干重、体积、长轴长、短轴长)以及2项间接测度指标(长短轴比和椭球形状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逐步判别分析对海南坡鹿粪粒的性别年龄组正判率为成年雄鹿76.17%、成年雌鹿42.22%、亚成年雄鹿34.94%、亚成年雌鹿40.46%、幼鹿79.34%,聚类分析的判别率为成年雄鹿19.48%、成年雌鹿20.02%、亚成年雄鹿37.37%、亚成年雌鹿42.82%、幼鹿91.50%。利用粪粒形态判别海南坡鹿的性别年龄组最可靠的是幼鹿,次之为成年雄鹿。利用粪粒形态判别海南坡鹿的性别年龄组可以应用于以取样原理进行的群体水平研究,但个体水平上的性别和年龄鉴定由于判别误差较大而难以应用。  相似文献   

6.
海南坡鹿的起源、进化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鹿是世界濒危物种,三个亚种分布在东南亚大陆,仅海南坡鹿种群分布在中国海南岛.2003年,国际社会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将海南坡鹿引入泰国亚种原分布区,重建已经绝灭野生种群的建议.在此种情况下,明确海南坡鹿的起源、与其它亚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以及遗传多样性水平对有效保护坡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线粒体DNA D-loop区490 bp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比较分析了海南坡鹿、泰国亚种和缅甸亚种共35个样本的序列差异.我们所测的样本中,总共发现4种单倍型.所有21个海南坡鹿样品共享1种单倍型.利用最大似然法(ML)、最大简约法(MP)、邻接法(NJ)和贝叶斯法(Bayesian)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海南坡鹿种群与泰国亚种的关系较近.但是,二者也发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海南坡鹿与泰国亚种的遗传距离均值为0.026.我们推测海南坡鹿可能是在更新世冰期(69万年前)通过陆桥由东南亚大陆迁入中国海南岛.我们的结论说明海南坡鹿的遗传多样性很低,并且已独立进化很长时间.因此,我们不支持将海南坡鹿引入泰国亚种的原分布区,重建已经绝灭的野生种群的设想和建议.我们建议将海南坡鹿与泰国亚种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进化显著单元(ESUs)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7.
利用20世纪50和80年代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分布数据,构建栖息地分布模型和栖息地变化模型,分析了主要景观及其分布变化对上述2个时期坡鹿适宜栖息地的影响,并对景观因素变化对栖息地分布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50年代海南坡鹿的适宜栖息地分布与林地面积比率、斑块丰富度显著正相关,而与林地边缘密度呈显著负相关;80年代其适宜栖息地分布则与斑块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林地边缘密度呈显著正相关;道路密度也影响本时期坡鹿适宜栖息地的分布。草地转化为林地的比率、道路密度变化率、草地转化为农田的比率、林地和草地转换为居民地的比率均对海南坡鹿的栖息地分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坡鹿栖息地的分布受到景观变化的重要影响,而人类活动干扰则是适宜栖息地丧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奠基者效应对海南坡鹿迁地保护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迁地保护中,奠基者效应通常会导致新建种群与源种群的遗传分化,并使新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源种群。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是世界濒危种,野生种群仅分布在中国海南岛。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狩猎,至20世纪70年代,这个物种仅剩26只,已经濒临绝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1976年开始对海南坡鹿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该种群的数量从最初的26只增加到1600多只。本文采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一个源种群(大田种群)和5个迁地种群(邦溪、甘什岭、枫木、金牛岭、文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He≈0·3);5个迁地种群分别有1、3或5个单态位点,大田种群无单态位点;邦溪种群与大田种群遗传分化显著,而甘什岭种群与大田种群的遗传分化不显著。结果表明,奠基者效应导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并且对于不同迁地种群,影响也不相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建群者数量、引种方式和建群种群的结构。该研究为今后在海南岛建立新的海南坡鹿迁地种群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宋延龄  李善元 《动物学报》1992,38(2):165-171
笔者自1986年起对仅存于海南大田国家级保护区围栏内外两个坡鹿种群进行了连续4年追踪研究,就数量、年净增长率、年均增长率、年龄组成、性比、成幼比、母仔比、及补充率和死亡率进行了分析。围栏内外坡鹿年均增长率22.5%和10.6%,年净增长率逐年呈下降趋势。补充率下降是围栏内坡鹿年净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这是由于密度过高、食物不足造成的;围栏外坡鹿年净增长率下降是死亡率增加的结果,偷猎是主要因素。对性比、成幼比、母仔比变化的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本文最后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特产濒危物种海南坡鹿的兴衰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野生动物应注意的问题。文中列举了调查研究中获得的宝贵数据,对物种保护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