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温光胁迫下籼(Oryza sativa L. spp. indica)粳稻(O. sativa L. spp. japonica)生育后期叶片荧光参数和膜脂过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强光下水稻光合机构中PSⅡ的D1蛋白量下降,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米黄质(Z)的形成受抑,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qN)明显下降.加之内源活性氧清除剂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积累增加,导致光氧化发生.上述过程在籼粳稻间有明显差异,低温强光结合抑制剂处理证明,籼稻较粳稻对低温强光敏感和光氧化严重.相关分析表明,D1蛋白量分别与Fv/Fm和(A+Z)/(A+Z+V)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v/Fm与MDA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据此认为,逆境下Fv/Fm 是预测光氧化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温光条件下籼粳稻叶片的光抑制和光氧化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温光条件(4d)下,以粳稻(Dryza sativaL.sp.japonica)“9516”和籼稻(O.sativaL.sp.indica)“汕优63”为材料,测定了与PSⅡ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膜脂过氧化作用有关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适温、中等光强下两品种Fv/Fm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MDA)无变化,未见光抑制和光氧化表现;适温、强化下籼稻“汕优63”的Fv/Fm明显下降,MDA未见变化,有光抑制无光氧化表现;低温、强光下两品种有光抑制和光氧化表现。低温、强光下结合抑制剂实验证明,与粳稻相比,籼稻的D1蛋白量和SOD活性下降较多,叶黄素循环和非光化学猝灭(qN)受抑制程度较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较高,因而光抑制和光氧化现象较明显。实验提出:光能转化效率和膜脂过氧化表现是预测光氧化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籼稻(Oryza sativa L.spp.indica)、粳稻(O.sativa L.spp.japonica)对低温强光敏感件的差异,着重研究了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与叶黄素循环的变化。随着低温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因而膜脂不饱和指数(IUFA)下降。同时,叶黄素循环的关键酶——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活性降低,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紫黄质(V)含量增加,而单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米黄质(Z)的含量减少,表现为(A Z)/(A Z V)比值下降。Arrhenius分析证明,VDE对低温和膜脂不饱和度都敏感。相关分析表明,类囊体IUFA分别与VDE活性、(A Z)/(A Z V)和D1蛋白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粳稻9516相比,籼稻汕优63类囊体膜的IUFA较低,低温下类囊体膜脂流动性和稳定性较筹,VDE活性和(A Z)/(A Z V)比值较低。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籼稻(oryza sativa L.spp.indica)、粳稻(O.sativa L.spp.japonica)对低温强光敏感性的差异,着重研究了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与叶黄素循环的变化.随着低温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因而膜脂不饱和指数(IUFA)下降.同时,叶黄素循环的关键酶--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活性降低,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紫黄质(V)含量增加,而单环氧玉米黄质(A)和下米黄质(Z)的含量减少,表现为(A+Z)/(A+Z+V)比值下降.Arrhenius分析证明,VDE对低温和膜脂不饱和度都敏感.相关分析表明,类囊体IUFA分别与VDE活性、(A+Z)/(A +Z+V)和D1蛋白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粳稻9516相比,籼稻油优63类囊体膜的IUFA较低,低温下类囊体膜脂流动性和稳定性较差,VDE活性和(A+Z)/(A+Z+V)比值较低.  相似文献   

5.
用不同类型高产稻(Oryza sativa L.)粳稻9516、具有粳型成分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培矮64/E32、两优培九(培矮64/9311)和籼型杂交稻X07S/紫恢100、冈优881、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孕穗期叶片在光氧化条件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膜脂过氧化表现.光氧化处理后,与籼型杂交稻比较,粳稻和具有粳型组分的亚种间杂交稻的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的线性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下降的较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诱导的活性较高,活性氧 (O(-)/()2、H2O2)和丙二醛(MDA)的产生积累较少,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下降较少,表现出耐光氧化特性,这与在自然条件下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变化相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它们的耐光氧化特性与结实率密切相关,说明耐光氧化品种抗早衰,有利籽粒充实.这些结果启示我们:从超高产育种出发,兼顾杂种优势利用和抗早衰两方面考虑,在母本不育系中引入粳型成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经叶黄素循环抑制剂——二硫苏糖醇(DIT)处理的茶树叶片,以850μmol.m^-2.s^-1的PFD照射120min后,福鼎大白茶的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的环氧玉米黄素(A)和玉米黄素(Z)含量之和降低了76.5%,结果导致非光化学猝灭(NPQ)、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ψPSⅡR)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明显下降,而F0显著上升,暗恢复后Fv/Fm恢复程度小于未经DIT处理的叶片。自然光强下,NPQ与与叶黄素循环的脱环氧化程度(A Z)/(V A Z)比值呈明显的正线性关系(R=0.9488^***)。这些结果充分证明依赖与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是茶树叶片光合器官防御强光破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对强光胁迫下以及叶黄素循环抑制剂-二硫苏糖醇(DTT)和D1蛋白合成抑制剂-硫酸链霉素(SM)处理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Carr.) Lehaie)的光抑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夏季中午强光或人为强光胁迫下,毛竹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显著降低;在下午光强减弱或黑暗、弱光条件下,Fv/Fm可有效恢复。DTT和SM均可抑制毛竹叶片非光化学淬灭(NPQ),且DTT效果明显优于SM。另外,在强光下,DTT和SM处理均能使毛竹叶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和光化学淬灭qP等荧光参数下降幅度增大。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叶片具有完善的光破坏防御机制,NPQ与叶黄素循环和D1蛋白周转紧密关联,在叶片光保护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籼型(Oryza sativa L.)杂交组合汕优63为对照,以中粳9516、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培矮64S/E32、培矮64S/9311、亚种间三系杂交稻冈优881和两系杂交组合X07S/紫恢100为材料,研究其在生育后期(抽穗-成熟)自然条件下剑叶的叶绿素衰减、CO2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膜脂过氧化表现.结果表明: 水稻在生育后期伴随叶绿素衰减,其叶内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PSⅡ非环式电子传递效率ΦPSⅡ、电子流传递速率ETR都有相应地下降,这种光能转化的障碍使多余的光能传递给PSⅡ的还原侧,产生O(-)/(*)2累积,发生膜脂过氧化和MDA的积累,引起光合色素及光合膜的破坏,发生光氧化早衰.这种现象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耐光氧化的粳稻9516,其叶内的 Fv/Fm、ΦPSⅡ、ETR、qP下降较少,具有较稳定的光能转化能力,不易早衰,具有较高的结实率;而对光氧化敏感的籼稻汕优63其叶内的Fv/Fm、ΦPSⅡ、ETR,光化学猝灭参数qP下降较多,易发生膜脂过氧化,导致叶片早衰,影响水稻灌浆结实和产量;而二系的和三系的杂交稻的耐光氧化特性和早衰表现居于中间.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角度出发,在目前株型良好的基础上,兼顾杂种优势和防止早衰两方面考虑,在母本中利用粳型或带有粳型基因的不育系是育种上一个值得重视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用不同类型高产稻 (OryzasativaL .)粳稻 95 16、具有粳型成分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培矮 6 4/E32、两优培九(培矮 6 4/ 9311)和籼型杂交稻X0 7S/紫恢 10 0、冈优 881、汕优 6 3为材料 ,研究了孕穗期叶片在光氧化条件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膜脂过氧化表现。光氧化处理后 ,与籼型杂交稻比较 ,粳稻和具有粳型组分的亚种间杂交稻的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 (Fv/Fm)、PSⅡ的线性电子传递的量子效率 (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 (qP)下降的较少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诱导的活性较高 ,活性氧 (O-·2 、H2 O2 )和丙二醛 (MDA)的产生积累较少 ,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下降较少 ,表现出耐光氧化特性 ,这与在自然条件下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变化相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它们的耐光氧化特性与结实率密切相关 ,说明耐光氧化品种抗早衰 ,有利籽粒充实。这些结果启示我们 :从超高产育种出发 ,兼顾杂种优势利用和抗早衰两方面考虑 ,在母本不育系中引入粳型成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籼型 (OryzasativaL .)杂交组合汕优 6 3为对照 ,以中粳 95 16、两系亚种间杂交组合培矮 6 4S/E32、培矮6 4S/ 9311、亚种间三系杂交稻冈优 881和两系杂交组合X0 7S/紫恢 10 0为材料 ,研究其在生育后期 (抽穗 -成熟 )自然条件下剑叶的叶绿素衰减、CO2 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膜脂过氧化表现。结果表明 :水稻在生育后期伴随叶绿素衰减 ,其叶内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PSⅡ非环式电子传递效率ΦPSⅡ 、电子流传递速率ETR都有相应地下降 ,这种光能转化的障碍使多余的光能传递给PSⅡ的还原侧 ,产生O-·2 累积 ,发生膜脂过氧化和MDA的积累 ,引起光合色素及光合膜的破坏 ,发生光氧化早衰。这种现象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 ,耐光氧化的粳稻 95 16 ,其叶内的Fv/Fm、ΦPSⅡ 、ETR、qP下降较少 ,具有较稳定的光能转化能力 ,不易早衰 ,具有较高的结实率 ;而对光氧化敏感的籼稻汕优 6 3其叶内的Fv/Fm、ΦPSⅡ 、ETR ,光化学猝灭参数qP下降较多 ,易发生膜脂过氧化 ,导致叶片早衰 ,影响水稻灌浆结实和产量 ;而二系的和三系的杂交稻的耐光氧化特性和早衰表现居于中间。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角度出发 ,在目前株型良好的基础上 ,兼顾杂种优势和防止早衰两方面考虑 ,在母本中利用粳型或带有粳型基因的不育系是育种上一个值得重  相似文献   

11.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和母本培矮64S(PA64S)以及父本中籼9311为材料,以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活性氧代谢等指标研究生育后期亲本和后代对低温强光的适应特性。结果显示:低温强光处理后,与父母本相比,两优培九的叶绿素、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实际PSⅡ光能捕获的效率(φPSⅡ)的降低较少,说明在低温强光下,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吸收的光能较多地转化为化学能;同时两优培九的内源活性氧清除酶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诱导的活性高,表现耐低温强光的特性,从而能有效清除叶片内的活性氧,因而膜脂过氧化较轻。试验结果表明:在生育后期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对低温强光适应的特性具有超双亲偏母本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来自中国广西(较低纬度)和日本冲绳(较高纬度)两个地理种群的耐冷秋茄(Kandelia obovata Sheue,H. Y. LiuJ. Yong)和耐热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 (L.) Savigny)为材料,测定其光系统Ⅰ(PSⅠ)和光系统Ⅱ(PSⅡ)活性参数、叶黄素循环组分和叶绿素a、b的含量,并分析他们经高温处理后光合生理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高温处理使植物PSⅡ最大光化学潜能(Fv/Fm)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为较低纬度种群较高纬度种群、木榄幼苗秋茄幼苗; P700氧化还原状态(Pm)降低,降低幅度为较低纬度种群较高纬度种群;叶片非光化学猝灭(NPQ)升高,表现为较低纬度种群较高纬度种群、木榄幼苗秋茄幼苗。高温处理引起叶黄素库容量(V+A+Z)和脱环氧化状态(A+Z)/(V+A+Z)升高,表现为较低纬度种群较高纬度种群;(A+Z)/(V+A+Z)与Fv/Fm负相关,而与NPQ正相关。常温恢复第2 d,高纬度种源秋茄幼苗Fv/Fm仍为0. 69,表明其PSⅡ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而其余种源幼苗的Fv/Fm均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所有种源幼苗仍保持较高的NPQ以及叶黄素脱环氧化比率,起光保护作用。与萨瓦纳和地中海型生境相比,红树林有最大的叶黄素库。研究结果表明,低纬度种群对高温胁迫具有较高的适应性,部分原因是叶黄素循环具有较强的光保护作用,物种及种源间存在耐冷和耐热性的权衡。  相似文献   

13.
高、低温胁迫对牡丹叶片PSⅡ功能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牡丹‘肉芙蓉’离体叶片为试材,以25 ℃为对照,研究了强光(1400 μmol·m-2·s-1)下高温(40℃)和低温(15℃)处理对牡丹叶片PSⅡ光化学活性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处理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下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均持续降低.暗恢复4h后,对照和15℃处理叶片的Fv/Fm基本上完全恢复,而40℃处理叶片仅恢复到处理前的75.5%,即使15 h后也不能完全恢复;强光下40℃处理使PSⅠ和PSⅡ间的激发能分配严重偏离平衡状态.强光下40 ℃处理抑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加剧了O2、H2O2、丙二醛的产生,导致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断下降.说明强光下40℃高温胁迫对牡丹叶片光合机构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而15℃低温处理对其光合机构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两系超高产杂交稻(Oryza sativa L.)"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以及多年来大面积推广的三系杂交稻"汕优63"剑叶的PSⅡ活性和叶黄素循环对强光胁迫及其恢复进程的响应.结果表明,在2 000 μmol photons*m-2*s-1的强光胁迫下,3个杂交稻的PSⅡ光化学最大效率(Fv/Fm)、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捕获激发能效率(Fv′/Fm′)和PSⅡ的实际光化学转能效率(ΦPSⅡ)都随着光抑制进程而下降,其中以"汕优63"下降的幅度最大.光抑制过程中,杂交稻叶黄素循环的紫黄素(V)组分迅速下降,与此同时,脱环氧化组分环氧玉米黄素(A)和玉米黄素(Z)迅速积累,而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的A和Z的积累速度大大高于"汕优63".伴随A和Z的快速积累,它们的叶黄素循环的脱环氧化状态(DES)迅速上升,并在半小时左右基本达到最大值,其中"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DES的上升速率仍然较"汕优63"高.光抑制处理结束后,转移到弱光(70 μmol photons*m-2*s-1)条件下恢复过程中,两个超高产杂交稻的Fv/Fm、Fv′/Fm′和ΦPSⅡ的恢复速率和恢复水平都高于"汕优63".同时,它们的叶黄素循环组分V、A、Z以及DES都逐渐恢复,但"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的恢复速率和恢复水平仍然要优于"汕优63".以上结果说明,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和"华安3号"较对照品种"汕优63"具有更强的抗光抑制及光保护能力,同时在光抑制结束后又能够更迅速地恢复光合功能,较强的抗光抑制能力和较高的恢复能力可能是超高产杂交稻高产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草莓叶片光合作用对强光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1,自引:9,他引:32  
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和光合仪研究了强光下草莓叶片荧光参数及表观量子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Fm、Fv/Fm、PSⅡ无活性反应中心数量和QA的还原速率在强光下降低,在暗恢复时升高;而PSⅡ反应中心非还原性QB的比例在强光下增加,在暗恢复时降低.上述荧光参数的变化幅度均以强光胁迫或暗恢复的前10 min最大.强光下ΦPSII、ETR和qP先升高后降低,但qN先大幅度降低,然后小幅回升.强光处理4 h后,丰香和宝交早生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分别降低了20.9%和37.5%;qE(能量依赖的非光化学猝灭)为NPQ(非光化学猝灭)的最主要成分.强光胁迫下丰香的Fo、Fm、Fv/Fm、ΦPSII、ETR和AQY的变化幅度均明显比宝交早生小.DTT处理后,草莓叶片的Fm和Fv/Fm明显降低,Fo显著升高.可以认为,依赖叶黄素循环和类囊体膜质子梯度两种非辐射能量耗散在草莓叶片防御光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丰香的光合机构比宝交早生更耐强光.  相似文献   

16.
用经转入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NADP-苹果酸酶(NADP-ME)、PEPC+PPDK等酶的基因的水稻株系及原种为材料,研究了光氧化条件下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膜脂过氧化.光氧化处理后,与原种相比,转C4光合酶基因特别是转PEPC和转PEPC+PPDK基因水稻株系的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在照光下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和光化学猝灭(qp)下降的比原种少,而非光化学猝灭(qN)增加的比原种多,说明在光氧化条件下,转C4光合酶基因水稻株系吸收的光能中有较多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过剩的光能通过热耗散而减轻光破坏;同时转C4光合酶基因水稻株系诱导产生的的内源活性氧清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比原种高,从而有效清除水稻叶片内的活性氧(O-2、H2O2),使活性氧积累比原种少,因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产生较少.表明转C4光合酶基因特别是转PEPC和转PEPC+PPDK基因水稻株系耐光氧化能力较强.在光氧化条件下,它们的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下降较少,表现出耐光氧化特性.这些结果为应用生物技术创造耐光氧化种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二硫苏糖醇处理导致大豆叶片两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失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二硫苏糖醇(1,4-dithiothreitol, DTT)对大豆叶片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Ⅱ(PSⅡ)间激发能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DTT处理没有影响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但光下叶绿素荧光降低比率(Rfd)下降;强光下,DTT处理叶片PSⅡ开放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比对照高30%~40%;分配给PSⅠ的激发能比对照叶片低约30%,分配给PSⅡ的激发能比对照叶片高20%左右,激发能分配严重偏离平衡状态;DTT处理叶片PSⅡ的激发能压力(1-qP)较对照高,但非光化学猝灭(qN)明显比对照低;进一步的实验揭示DTT的引入抑制了玉米黄质(Z)的生成和状态转换(qT).据此,推测DTT可能通过抑制天线色素的调节能力导致两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失衡.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水稻淡黄绿叶色突变体‘标810S’的光保护机制,在自然强光条件下对突变体‘标810S’及其野生型‘810S’连体剑叶经5mmol/L甲基紫精(MV)处理后的光氧化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MV处理条件下,突变体‘标810S’剑叶净光合速率(Pn)、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ФPSⅡ)和光化学淬灭(q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野生型‘810S’,而非光化学淬灭(qN)上升幅度及PSⅠ和PSⅡ活性则明显高于‘810S’;同时,‘标810S’剑叶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光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810S’,而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则明显低于‘810S’。研究认为,在光氧化处理下淡黄绿叶色突变体‘标810S’是通过增加热耗散、提高抗氧化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减少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的积累来维持较高的光系统活性和光合能力,从而表现出耐光抑制(光氧化)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9.
夜间低温导致海桐和榕树叶片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天线转化效率(F'v'/Fm')、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降低,其后日间光照先引起海桐叶片Fv//Fm、ΦPSⅡ、F'v'/Fm'稍微降低,其后又逐渐得到恢复,但NPQ却表现出相反趋势;夜间低温及随后的日间光照并未对海桐叶片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初始荧光强度(Fo)产生影响.夜间低温后日间光照进一步引起榕树叶片Fv/Fm、ΦPSⅡ、Fv'/F'm、qp、NPQ下降,在午后光照减弱后仍不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0.
灌浆期叶面喷施10mmol·L-1 CaCl2对高温强光胁迫下小麦叶片光合电子传递、放氧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D1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Ca2+预处理可保护D1蛋白,削弱其降解,提高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Ⅱ(PSⅡ)子传递速率、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净光合速率(Pn)、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qp),维持较低的Fo,最终导致小麦适应高温强光的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