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
同样是沙捞越人,在拥有二十多个民族的沙捞越里,我第一次了解本南人这个民族,是从报纸上阅读这个民族的少女被伐木公司的员工性侵,不仅闹上马来西亚法庭,还登上国际媒体平台。根据新闻报导,许多本南人部落位置偏远,远离学校,本南少女需要走数小时的路途上学,或搭伐木罗厘(东南亚对卡车的一种称呼)的顺风车上学,这导致木山营员工有机可趁,诱骗或性侵年少无知的本南少女。往往  相似文献   

2.
封面故事     
在马来西亚沙捞越的丛林里,马来犀鸟就像精灵一样巡视着这片静谧的乐土。它们以优美的形态和鲜艳的色彩被沙捞越人民奉为神灵,倍受人们喜爱和崇拜,也因此成为沙捞越州的州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已将马来犀鸟列为近危物种。  相似文献   

3.
沙捞越的梦     
二十几时读书,从现代作家撰写的南洋游记里,看到了"沙捞越"这个地名,觉得有些怪怪的,但又很美。那些文笔优美的描述,还有南洋邮票上的图案,就像漂浮在海上的一个梦境,散发着热带雨林的气味,缥缈而诱人。恍惚间,有一只犀鸟从梦的方向飞来,召唤着远方追梦的人。沙捞越,你的确是一个梦!这是一个蓝色的梦。沙捞越酣然躺在海洋的臂弯里,它拥有超过800千米的海岸线。那  相似文献   

4.
华人梯航至沙捞越,先后经历了五度政权转换及种种歧视待遇,孕育其刻苦奋斗,征服环境的生存意识。这种蕴含社会达尔主义的世界观无疑是一柄熔铸发展与破坏的双面刃。其正面价值在于强化华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助益沙捞越各方面发展;毋庸讳言,此意识下的发展及现代化,也损害了原始生态与自然风貌。沙捞越的河港正处在中国—婆罗洲"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16世纪已存在颇具规  相似文献   

5.
祁国琴 《化石》2011,(2):13-15
“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第三展区的主题是台湾地区的南岛民族。台湾地区的南岛民族是广布于太平洋诸岛和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南岛民族的一支,是台湾地区史前文化的继承者,被称作台湾地区的原住民,其含义是指汉人来台湾岛前原来居住在岛上的居民。原住民的居住地区本来遍及全岛,但目前只有居住在中央山脉、花东地区和兰屿岛上的原住民保留了部分传统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与整理海峡两岸汉民族与南岛民族的肤纹数据,来比较与探讨目前他们的肤纹形态上的异同。研究群体包含台湾的汉人与原住民族群,以及大陆的汉族与海南的回辉人。研究结果显示两岸非官话(亦作北方方言)区汉族虽然在肤纹参数上有些许不同,但皆属于北方群。而南岛民族的回辉人和台湾原住民则分属南方和北方群,并且在肤纹参数上有非常显著的不同。这是第一个两岸南岛民族的肤纹比较研究,也是第一个非官话区汉人群体的肤纹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风波在2010年以前,来到博物馆4楼,正对着楼梯口的便是"北美洲原住民"的展示。这一展示共有14个电视机屏幕大小的橱窗,包括6个密歇根州的原住民部落和8个北美其他地区的原住民部落。每一个展示橱窗中都有塑料制成的小人和房屋建筑等布景,以展示每一个部落的风俗文化。这一展示是动物学家罗伯特.巴策在20世纪50—60年代创建的,  相似文献   

8.
非木材林产品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木材林产品(NTFPs)是指从森林植被中采集的药材、食物(如野菜、野果等)、树脂树胶、纤维或其他非木材类产品,它们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食物、药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是许多地区原住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在收集整理相关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非木材林产品的集市民族植物学、非木材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对原住民经济收入的贡献、影响非木材林产品采集和利用的因素、非木材林产品采集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原住民对非木材林产品的传统管理与保护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非木材林产品的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非木材林产品的民族植物学重点研究内容和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苏庆溥 《化石》2023,(3):44-46
<正>萨拉乌苏遗址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1922-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并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出土了约200件旧石器,并发现了一件人类牙齿化石,它是20世纪20年代“亚洲迄今已知的第一件旧石器时代人类遗骸”的始现之地,这一古人类学领域开天辟地的发现,揭开了在当时欧洲人视角中的遥远而神秘的亚洲——人类起源的序幕,从而吸引着一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外地质地理和考古学家陆续涉足该地开展考察与探索,也遂将“萨拉乌苏”一名广传博引,历经百年不衰,在国内外享以盛名。  相似文献   

10.
要深入了解亚马逊,还必须去了解亚马逊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他们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他们与热带雨林水乳交融、命运与共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这是一个奇异的丛林部族。当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他们依然赤身裸体,划着千年不变的独木舟,在河沼交错  相似文献   

11.
王大锐 《化石》2006,(4):9-11
在万物生长的地球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循环”,比如大气层中的降水——蒸发——降水的循环,海洋中的洋流(水)循环,从火成岩到变质岩、再到沉积岩的岩石圈循环,生命的生死、有机质的腐败吸收、利用的生物圈循环等。这些都已被人们认识到了。但是,地球上还存在一种更加神秘、难以被人认识到的、规模更加宏伟的循环——碳循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它的神秘面纱正在被一点点揭开。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勐宋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 (indigenouspeople)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与当地的动植物和森林结成了极其密切的关系 ,他们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形成了多样化的原住民知识体系 (indige nousknowledgesystem)和传统文化信仰 (culturalbeliefs)。这些知识体系和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认识、利用与保护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知识与实践 ,因而也就成为这些原住民族与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技术保障[3 ,8,1 0 ,1 1 ] 。在全球性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迅…  相似文献   

13.
要深入了解亚马逊.还必须去了解亚马逊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他们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他们与热带雨林水乳交融、命运与共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两端安放了两个"结",将其牢牢固定在青藏高原上。最西端的"结"是世界第九高峰——海拔8125米的南加帕尔巴特峰,最东端的"结"则是海拔7782米的南伽巴瓦峰,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分别围绕着两座高峰穿过,都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大拐弯。这两个矗立在高原上的"结"不仅锁住了喜马拉雅山脉,也连接着无穷的神秘,墨脱——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便是这神秘峡谷中一处静谧的高原孤岛。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两端安放了两个“结”,将其牢牢固定在青藏高原上,最西端的“结”是世界第九高峰——海拔8125米的南加帕尔巴特峰,最东端的“结”则是海拔7782米的南伽巴瓦峰,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分别围绕着两座高峰穿过,都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大拐弯。这两个矗立在高原上的“结”不仅锁住了喜马拉雅山脉,也连接着无穷的神秘,墨脱——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城——便是这神秘峡谷中一处静谧的高原孤岛。  相似文献   

16.
正在夏威夷第二大城市希洛,有一座集中展示夏威夷自然生态与原住民文化的莱曼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由奥兰多·莱曼创建于1931年,自2002年以来,它便是美国史密森学会的附属博物馆。在博物馆旁边还矗立着一栋白色的两层木结构小楼,那是奥兰多·莱曼的曾祖父——传教士大卫·莱曼于1838年修建的,如今它是整个夏威夷岛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马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世纪之前,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塔斯玛尼亚人被殖民主义者灭绝了。今天,人类学者只能从历史的陈迹中去认识这个民族的一切,根据她的遗物去研究这个民族的兴衰荣辱了。一个民族在百年之间迅即变为“化石”,渐渐被人们所淡忘,这确是近代史上的一个悲剧。塔斯玛尼亚土著人是我们探索原始社会的一个窗口,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缩影。他们独特的文化丰富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宝库。  相似文献   

18.
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流失 ,使传统分类工作在热带物种多样性评估中显出不足 ,而民间分类系统在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中的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前人对西双版纳傣族民间植物命名和分类系统已做过研究 ,该文在此基础上 ,探讨能否将这种知识用于区域性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利用生物多样性快速编目、样方调查及民族植物学中民间访谈的方法 ,考察了三个傣族村寨原住民的植物识别能力。结果表明 ,傣族原住民的植物识别程度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中年以后识别能力趋于稳定 ,识别率高达 91 %以上。通过与长期在西双版纳地区工作的野外植物分类学家相比较 ,我们发现傣族原住民的植物识别率不低于分类学家 ,且所需时间比分类学家少。作者认为 ,民间植物分类系统可以用于局部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9.
赵艳 《生命世界》2014,(7):82-89
正2013年旱季,一次深入东非腹地肯尼亚的"狩猎之旅",让我有幸亲身领略了这个弥漫着无数神秘气息的"动物王国",而且有机会深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非洲土著民族—马赛人。在赤道火热灼人的阳光下,肯尼亚的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充满了鲜花鸟语的盛情,处处散发着野性的美丽。当我们乘车驶入广袤无垠的东非大草原时,映入眼帘的是飘在稀树草原尽头的地平线、遥远孤独的合欢树和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肯尼亚野  相似文献   

20.
国家公园原住民对野生动物肇事的态度直接影响野生动物保护政策有效实施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共存机制。迄今,学术界鲜有从原住民认知与意愿角度探讨野生动物肇事的成果,基于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根据449份有效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数据,论文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武夷山国家公园原住民对野生动物肇事的认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多数原住民经历过野生动物肇事,其农作物及牲畜受到严重损害,野猪(Sus scrofa)为研究区域主要的肇事动物。(2)种群数量增加、食物短缺和生存空间受限是野生动物肇事的主要原因。(3)学历、经历及认可政府应对肇事的方式对原住民防范野生动物肇事意愿的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遵循生态规律、保护栖息地、提升认知与意愿、实行社区共管、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以及引入野生动物致害赔偿保险等对策,希望能够深化对野生动物肇事特征及机理的科学认识,为有效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推进国家公园人与野生动物和谐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