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自然杂交种Meconopsis×cookei及其亲本红花绿绒蒿M.punicea和五脉绿绒蒿M.quintuplinervia的叶绿体DNAtrnL-trnF区进行了序列测定,所得序列的长度为957~961bp,其中M.×cookei的序列长度为960bp,红花绿绒蒿为961bp,五脉绿绒蒿为957bp。利用软件Clustal X对所得序列进行排序和碱基比较,排序后的序列长度为964bp,其中trnLintron为512bp,trnL3′exon为50bp,trnL-trn Fintergenic spacer(IGS)为361bp,还包括41bp的trnF5′端片段。整个trnL-trnF区序列共有25个变异位点,其中杂交种M.×cookei与红花绿绒蒿具有相同碱基的位点有21个(占84%),M.×cookei与五脉绿绒蒿具有相同碱基的位点仅有1个(占4%),余下3个位点(占12%)中,M.×cookei的碱基与两个亲本均不相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种M.×cookei的叶绿体基因trnL-trnF来自红花绿绒蒿,根据质体细胞质遗传的规律,从而推测红花绿绒蒿为该杂交种的母本,五脉绿绒蒿为其父本。  相似文献   

2.
对自然杂交种Meconopsis× cookei 及其亲本红花绿绒蒿M. punicea 和五脉绿绒蒿M. quintuplinervia 的叶绿体DNA trnL- trnF 区进行了序列测定, 所得序列的长度为957~961 bp , 其中M. × cookei 的序列长度为960bp , 红花绿绒蒿为961 bp , 五脉绿绒蒿为957 bp。利用软件Clustal X 对所得序列进行排序和碱基比较, 排序后的序列长度为964 bp , 其中trnL intron 为512 bp , trnL 3′exon 为50 bp , trnL- trnF intergenic spacer ( IGS) 为361 bp , 还包括41 bp 的trnF 5′端片段。整个trnL- trnF 区序列共有25 个变异位点, 其中杂交种M. × cookei与红花绿绒蒿具有相同碱基的位点有21 个( 占84% ) , M. × cookei 与五脉绿绒蒿具有相同碱基的位点仅有1 个(占4% ) , 余下3 个位点( 占12%) 中, M. × cookei 的碱基与两个亲本均不相同。分析结果表明, 杂交种M. × cookei 的叶绿体基因trnL- trnF 来自红花绿绒蒿, 根据质体细胞质遗传的规律, 从而推测红花绿绒蒿为该杂交种的母本, 五脉绿绒蒿为其父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比色法测定了4种绿绒蒿属植物中总黄酮的含量,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平均回收率为101.56%,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RSD分别为2.94%和1.22%,表明本试验的重复性较好。结果显示总黄酮含量以五脉绿绒蒿中最高,全缘和红花绿绒蒿次之,总状绿绒蒿中最低,4种药材总黄酮含量的变化与其用途差异基本吻合,与藏医用药品次习惯较为相符。本实验结果可以为绿绒蒿属药用植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经查阅文献、植物标本、植物图片库,结合野外调研,认为中国不产毛盘绿绒蒿(Meconopsis discigera Prain)。《西藏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记载的毛盘绿绒蒿均为错误鉴定。中国绿绒蒿属具盘绿绒蒿亚属(M. subgen.Discogyne G. Taylor)有4种,分别是毛瓣绿绒蒿(M.torquata Prain)、吉隆绿绒蒿(M.pinnatifolia C. Y. Wu&H. Chuang ex L. H. Zhou)、康顺绿绒蒿(M.tibetica Grey-Wilson)和不丹绿绒蒿(M.bhutanica Tosh. Yoshida&Grey-Wilson),其中不丹绿绒蒿是中国西藏新记录种。本文对国产4种具盘绿绒蒿亚属植物地理分布及形态学特征进行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发表了绿绒蒿属一新变种,即光果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 var.glabra M.C.Wang et P.H.Yang。  相似文献   

6.
发表了甘肃绿绒蒿属一新变种,即光果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 var. glabra M .Z. Lu et Y.Sh.Lian)。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对不同基原绿绒蒿的化学成分差异与品种分类基础进行了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多刺绿绒蒿、总状绿绒蒿、五脉绿绒蒿、全缘绿绒蒿、红花绿绒蒿共49个批次绿绒蒿药材进行检测,ESI源正、负离子扫描模式,将数据结果导入PeakView 1.2软件,以Formula Finder、Mass Calculators、XIC manager等功能及二级碎片裂解规律进行定性分析,并将定性结果建立已知成分筛查表。将数据代入SIMCA-P 14.1软件中,进行可视化处理,构建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analysis,PLS-DA)数学模型。结果共检测并分析出75种化学成分;PCA及PLS-DA结果表明从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角度出发,多刺绿绒蒿和总状绿绒蒿所含的化学成分种类基本一致,能较好聚集,其他3个基原的绿绒蒿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差异较大。该研究根据现有文献报道,对绿绒蒿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汇总,结合质谱裂解规律对各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推测与对比,为绿绒蒿的品种分类鉴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绿绒蒿属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治家  廉永善 《广西植物》2005,25(2):106-106,i006
报道了绿绒蒿属一新变种,即椭圆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puniceaMaxim.var.ellipticaZ.J.Cui etY.Sh.Lian)。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绿绒蒿内生放线菌的研究较为鲜见,利用可培养和免培养的方法可以丰富绿绒蒿内生放线菌资源。【目的】药用植物绿绒蒿生长于高海拔地区,而四川阿坝州生态环境适合绿绒蒿的生长,本研究旨在探究绿绒蒿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方法】从阿坝州6个不同地理位置采集的药用植物绿绒蒿,经严格的表面消毒后,用可培养和PCR-DGGE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内生放线菌进行分析。【结果】可培养方法分析表明不同器官放线菌数量为根叶茎花;16S r D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将供试菌株分为7个遗传群,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绿绒蒿内生放线菌可分为3簇遗传群落,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群,占总数的50%,还包括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和厄氏菌属(Oerskovia),其中茎分离的放线菌多样性最好。不同地理位置的绿绒蒿经过PCR-DGGE技术分析表明,采样点松潘尕力台的根、茎、叶多样性指数最好,红原安曲乡的花多样性指数最好,而同一地理位置绿绒蒿内部组织之间总体来看茎和花的多样性指数最好,通过测序条带系统发育发现绿绒蒿内生放线菌可分为8簇遗传群落,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为优势菌群,占总数的70%,还包括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诺卡氏菌属(Nocardia)、微球菌属(Micrococcus)、栖霉菌属(Mycetocol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结论】绿绒蒿根、茎、叶、花组织中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能够为以后活性物质和药用功效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红花绿绒蒿的非生物碱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红花绿绒蒿的非生物碱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并用波谱法鉴定了的其中6个成分为:21α-羟基熊果酸(1),肉豆蔻酸2,3-二羟基丙酯(2),豆甾醇(3),β-香树精(4),熊果酸(5)及胡萝卜甙(6)。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藏药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利用波谱方法鉴定为8,9-dihydroxy-1,5,6,10b-tetrahydro-2H-pyrrolo[2,1-a]isoquinolin-3-one(1)、甲氧基淡黄巴豆亭碱(o-methylflavi nantine,2)、黑水罂粟碱(amurine,3)、tricin(4)、木犀草素(luteolin,5)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6)。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周海艺  张旭  徐畅隆  徐波 《西北植物学报》2021,41(10):1781-1784
吉隆沟是喜马拉雅西部最大的水汽通道,水热条件好,地形地貌多样,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该文报道了在西藏吉隆县发现的中国绿绒蒿属2个中国新记录种——秋花绿绒蒿(Meconopsis autumnalis P. Egan)、美花绿绒蒿(Meconopsis bella Prain)以及1个发表后再次记录到的物种——心叶绿绒蒿[Meconopsis polygonoides (Prain) Prain]。文中提供了形态特征描述、分布及生境,并简要说明了与近似种的区别。该发现丰富了中国西藏植物区系,为中国绿绒蒿属研究提供了新资料。结合过往的调查,作者认为吉隆县的植物多样性调查应减少传统吉隆县沿吉隆藏布到吉隆镇的过度采集,建议向吉隆口岸及两侧深入采集。  相似文献   

13.
张旭  周海艺  徐畅隆  徐波 《广西植物》2022,42(10):1786-1790
中国西藏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尽管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植物多样性调查,但仍存在较严重的不均衡现象,部分地区和类群存在采集不足,甚至空白。我们针对西藏日喀则植物多样性调查薄弱区域开展调查,发现一个未记录的绿绒蒿属(Meconopsis Viguier)植物,采集了标本和种子。经查阅《西藏植物志》《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Flora of Nepal鉴定为尼东绿绒蒿(M. dhwojii G. Taylor ex Hay)。该文植物新资料报道如下:(1)尼东绿绒蒿形态描述及其彩色图片。(2)该植物种子微形态、与近似种间的形态差异。新发现丰富了中国绿绒蒿属植物多样性,对研究西藏乃至中国绿绒蒿属植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地理学意义和潜在的园艺价值。绿绒蒿属分类须加强野外调研,多技术手段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不同海拔高度五脉绿绒蒿中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法测定了青海达里加山和拉鸡山地区不同海拔五脉绿绒蒿的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含量.达里加山样品中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平均含量分别为0.1040和0.1299 mg/g,拉鸡山样品中分别为0.0719和0.2018 mg/g.结果表明,五脉绿绒蒿中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含量在青海达里加山地区呈现出随海拔升高而趋于增高的明显变化趋势,但在拉鸡山地区则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内在变化规律尚待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藏药全缘叶绿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藏药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Maxim.)Franch)全草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六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普托品碱(protopine,1)、马齿苋酰胺E(Oleracin E,2)、木犀草素(luteolin,3)、二氢槲皮素(dihydro quercetin,4)、洋芹素(apigenin,5)和小麦黄素(tricin,6),其中,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以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a)和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18个地理种群植物为材料,用ITS序列和trnL-trnF序列研究了2种草木樨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trnL-trnF序列对位后长度为459bp,其中包括6个变异位点,6个简约信息位点,G+C含量为33.1%;ITS序列对位后长度为714bp,其中包括5个变异位点,3个简约信息位点,G+C含量为48.9%。(2)在基于trnL-trnF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2种草木樨能够形成单系分支,说明trnL-trnF序列在草木樨中的鉴别能力较强。(3)单倍型多样性以及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表明,黄花草木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白花草木樨。  相似文献   

17.
董世平 《生物学通报》2003,38(3):62-62,F003
1 头花杜鹃 ( Rhododendron capitatum Maxim) 杜鹃花科 ,杜鹃花属。常绿灌木。生于海拔 2 90 0~ 4 30 0 m高山阴坡。花期 5~ 6月。2 红花绿绒蒿 ( Meconopsis punicea Maxim) 罂粟科、绿绒蒿属。多年生草本 ,生于海拔 30 0 0~ 4 60 0 m山坡草地 ,高山草甸。花期 6~ 8月。3 五脉绿绒蒿 ( 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 罂粟科、绿绒蒿属。多年生草本 ,生长在海拔 2 4 0 0~4 0 0 0 m高山草甸 ,灌丛草甸。花期 6~ 8月。4 唐古特报春、甘青报春 ( Primula tangutica Duthie) 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 ,生长于海…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物种丰富且属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物种的潜在分布影响,对于该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一级濒危藏药植物全缘叶绿绒蒿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算法(weighted average algorithm, WAA)构建随机森林(RF)、灵活判别分析(FDA)及人工神经网络(ANN)的集成模型,同时对比分析了WAA模型和不同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精度。最后利用WAA模型预测了全缘叶绿绒蒿在当前(1970~2000年平均)和未来(2041~2060年平均)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其中未来气候考虑了2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2-45和SSP5-85)。结果显示:(1) WAA模型的预测表明,基于RF、FDA和ANN的集成模型的AUC值为0.926,在AUC值最高RF模型的基础上提高了3%,在FDA和ANN模型的AUC值的基础上均提高了5%。(2) WAA模型确定,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对年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最为敏感,其次是最热月份最高气温,同时对最湿月份降水量以及等温性表现出较低的敏感性。(3)当前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至南部、四川西部和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西藏东部。(4)未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全缘叶绿绒蒿潜在分布预测表明,在2050年SSP2-4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大小与当前潜在分布区大小基本相同,但整体向西北方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迁移;在SSP5-85情景下,全缘叶绿绒蒿的潜在分布区明显收缩,且向西北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延伸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明高山植物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的繁育系统特点和其对高山气候环境的繁殖适应特征,我们沿海拔梯度选择了5个样地(样地1(4 452 m)、样地2(4 215 m)、样地3(4 081 m)、样地4(3 841 m)、样地5(3 681 m))对其传粉生态学进行了连续2年的观察试验。结果发现,样地1、2的全缘叶绿绒蒿的单花寿命显著长于样地3、4和5。花开放早期柱头高于花药,之后花药不断伸长,并在开放中后期与柱头接触,说明全缘叶绿绒蒿具有不完全雌雄异位的花部特征。自然状态下,柱头可授能力持续期约8天(雌蕊先熟),但花药于开花第5天才散粉,花粉寿命约2天,说明全缘叶绿绒蒿为雌雄异熟,但存在一定的重叠期。人工授粉试验表明,全缘叶绿绒蒿自交部分亲和,且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各样地中自然对照的结实率显著低于人工异交处理的结实率,说明自然状态下全缘叶绿绒蒿存在一定程度的传粉限制。传粉昆虫观察发现,样地1和2的传粉昆虫主要是蝇类,样地3、4和5的传粉昆虫主要是蝇类和蓟马(Thripidae spp.),蝇类在不同植株间的活动能够保证异花传粉结实,同时,蝇类和蓟马在花内的活动会引起"协助自交"。全缘叶绿绒蒿约65%的观察个体存在"自动自交"。蝇类在各样地的访花频率存在显著差异,样地1访花频率最低,样地2访花频率最高。各样地的结实由于异花传粉者的不足而受到传粉限制。两种不同类型的自交机制恰恰为该植物异花传粉者不足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繁殖补偿。全缘叶绿绒蒿不分泌花蜜,当环境温度降低时,采取为昆虫提供保温庇护场所的方式来吸引传粉者。  相似文献   

20.
藏药红花绿绒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植物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MS和NMR等方法将它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karachine(1)、valachine(2)、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3)、威尔士绿绒蒿定碱((?)-mecambridine,4)、原鸦片碱(protopine,5)、马齿苋酰胺E(oleracein E,6)、anhydroberberillic acid(7)、小糪碱(berberine,8)、阿苞碱(alborine,9)、木犀草素(luteolin,10)、小麦黄素(tricin,11)、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12)、洋芹素(apigenin,13)、大风子素(hydnocarpin,14)、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tricin 7-O-β-D-glucopyr-anoside,15)、对羟基桂皮酸(p-coumaric acid,16)和尿嘧啶(uracil,17)。其中,化合物1~3、7、15和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6、8、11和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二维NMR技术首次归属了化合物1和2的1H和13C NMR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