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广州白云山次生林群落演替6年间在其种群结构水平上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其主要种群类别、生态位宽度和分布格局的描述与测定,反映了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内部的消长与分布趋势;通过对其优势种群种间联结与生态位重叠的测定,揭示了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的相互适应与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群落B处在演替的前期,其阳生性树种与中生性树种的生态位宽度都随演替而增加,并发展为高集群分布格局;群落A处在演替的中期,其强阳性树种消失,阳生性树种生态位宽度锐减,并呈随机分布,而中生性树种宽度继续增大,呈集群分布或保持随机分布。种间联结与生态位重叠也随着演替而出现规律性变化,并因不同种群对生境的不同需求而异.  相似文献   

2.
鼎湖山气候顶极群落种间联结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彭李菁 《生态学报》2006,26(11):3732-3739
通过与前人工作的比较,研究鼎湖山地带性植被气候顶极群落种间联结22a来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了22a,其种类结构尤其优势种类组成没有明显变化,这反映了厚壳桂群落处于演替的顶极阶段,其物种组成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现群落中的种间联结强度比1984年趋于缓和,高联结值的种对减少,完全正或负联结的种对,1984年为15,而2006年为5;一般联结的种对大为增加,联结值40以下的1984年为约1,2,而2006年为约3/5弱,表明群落的种群更趋向于独立分布而不是联结分布。生物竞争特性对种间关系有一定1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与物种对群落的选择和群落对生存物种的选择和淘汰有密切的关系。特别虫灾事件使该群落的群落结构有了较大的波动,但是群落的性质没有改变。反映了厚壳桂群落作为地带性气候顶级群落具有稳定性与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能力。整个群落的种群随时间进程趋向于独立分布,但这种分布趋势有其相对性,其中强独立分布(完全没有种间联结)的种群分布格局变弱,弱独立分布(只有微弱种间联结)的种群格局变强。  相似文献   

3.
采用 2× 2列联表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在演替恢复初期表现为无相关性 ,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为总体的正关联 ,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呈总体负关联 ,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总体呈显著正关联。在演替初期主要种对间尚未形成一定的种间关系 ,演替至混交林和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 ,种间关系开始形成 ,但大多表现为直接的竞争关系 ,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种间关系 ,表现为同层树种间的种间结合或竞争和不同层种间的结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chiai指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在演替恢复初期表现为无相关性,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为总体的正关联,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呈总体负关联,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总体呈显著正关联。在演替初期主要种对间尚未形成一定的种间关系,演替至混交林和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种间关系开始形成,但大多表现为直接的竞争关系,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种间关系,表现为同层树种间的种间结合或竞争和不同层种间的结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以各优势种群的动态为其表现特征.本项系列研究以系统地揭示鼎湖山森林植被演替过程各优势种群的动态为目的,本文研究了其中演替顶极种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种群的动态.结果表明在演替过程中,其生态位宽度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后期逐渐增大,这一趋势将至地带性中生性季风常绿阔叶林阶段.在这类中生性树种的发展过程中,种群的分布格局强度均有在高集群和随机分布之间、围绕低集群分布呈波动的趋势;其与早期先锋树种马尾松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值在针阔叶混交林阶段有较低值,至阳生性阔叶树种为优势常绿阔叶林阶段下降为零;而与阳生性树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值由高向低转变,说明这类种群作为群落顶极种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原则,选择7个主要自然演替群落序列,用多项指标对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进行了测度,同时采用2 ×2列联表,通过方差比率法和x2检验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灌木层物种总体关联性和主要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木层Gleason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相对较高,而均匀度指数在银露梅灌丛群落最高,生态优势度指数则在青海云杉林阶段最高;灌木植物间的正负联结比除山杨白桦混交林>1外,其他群落都<1,反映了演替序列上群落灌木层各物种间的关系以竞争为主;随着群落的演替,灌木层绝大多数种对间的关系逐渐由关联不显著-显著或极显著关联-无关联或关联不显著的方向转变;总体关联性由恢复初期灌丛群落的负关联-阳生性阔叶纯林的负关联-阳生性阔叶混交林的正关联-针阔叶混交林的负关联-中生性针叶林的正关联变化.演替序列上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的变化,可能与群落结构分层导致的生态位分离与重叠有关.  相似文献   

7.
鼎湖山植被演替过程中椎栗和荷木种群的动态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以各优势种群的动态为其表现特征的。本项研究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森林植被演替过程各优势种群的动态。本文研究演替顶极建群种椎栗和荷木等阳生性种群的动态,结果表明其生态位宽度在演替过程中由入侵针叶林起逐渐开始增大,至阳生性为优势常绿阔叶树阶段时为最大,此后渐渐下降,但不会下降为零。在其演变过程中,这些阳生性的种群格局由集群分布演变为趋于随机分布;其与早期先锋种马尾松树种的生态位宽度重叠值和种间联结值由高向低转变,而与中生性树种却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值,但这两方面的值在后期有减弱的趋向。这些结果一方面说明该种群的先锋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成熟群落的循环更新使群落结构出现不均匀与镶嵌,使这些阳生性先锋种群 在演替的后期仍以一定数量存在。  相似文献   

8.
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研究了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次生林群落经过26年的自然演替其间的种群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对主要种群类型、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分布格局的测定,分析了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内部的消长与分布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阳生性优势种由高集群分布变为随机分布,其生态位宽度减小,中生及阴生性树种则由随机分布逐渐变为高集群分布,生态位宽度增大。树种由32种增加到65种,35种中生及阴生树种为后期侵入种,物种多样性比较丰富;通过对现存种群的种间联结与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揭示了天然次生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的相互适应变化规律。原来阳生性的优势树种,如大叶栎(Castannopsis fleuryi)、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等,与其它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普遍下降,中生性种群生态位重叠值稍有增加,如柃木(Eurya nitida)、血胶树(Eberhardtia aurata)、广西拟肉豆蔻(Knema guangxiensis)等,中生偏阴生性种群生态位重叠值明显增大,其中一些种,如厚叶琼楠(Beilschmiedia percoriacea)、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毛黄肉楠(Actinodaphne pilosa)等,成为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次生群落种群之间的联结程度加强,一些种从零联结变为高度正联结或负联结,正、负联结性均变得更加紧密,高度正联结的种对占较大比例。种间联结与生态位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高度正联结的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也反映出这些种对生境要求的一致性。次生群落由前期阳生性大叶栎群落演替为中后期中生性厚叶琼楠群落,群落接近较稳定的中生性气候顶极阶段。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两个演替阶段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种间联结一直是群落演替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 关于物种间相互作用与群落演替之间的动态关系仍然存在争议。本文中, 作者通过出现-不出现数据的方差比例、基于2×2列联表的种间联结分析和 2检验, 对海南岛吊罗山热带山地雨林演替前期和演替后期群落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 以揭示种间联结与群落演替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1)在演替前期, 群落内所有树种间总体呈正联结, 但不显著; 发展至演替后期达到显著正联结。群落内所有物种间正、负联结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比例随演替进程呈现下降趋势, 而无联结种对数的比例则大幅上升; 优势种和伴生种间呈现相同的趋势。这表明群落演替正朝着有利于物种稳定共存的方向发展。(2)演替前期建群种和后期侵入种间正联结与无联结种对数的比例(分别为37.8%与41.5%)远大于负联结的比例(20.7%), 但正联结均不显著; 前期定居树种和后期侵入种通过分割资源而共存, 而且也趋于独立存在。(3)后期侵入种间不存在负联结, 所有正联结(占总对数的33.3%)均达显著水平, 显示它们对生境有相似的适应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10.
鼎湖山厚壳桂群落演替过程的组成和结构动态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群落的演替是以群落结构的变化为表现特征的。本项研究系统地研究鼎湖山森林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的代表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动态。本文以永久样地12年的前后调查为基础,并比较1955年的调查结果,研究了鼎湖山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厚壳桂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的结构动态。结果表明该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其种类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但优势种群的个体数量有一定的变化。阳生性的类群更趋于衰亡,中生性类群更趋壮大。在群落的组成结构上,其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为稳定,而生态优势度指数略微下降和群落均匀度指标略微增加,反映了该群落作为接近地带性气候顶极类型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珙桐群落种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朱利君  苏智先  胡进耀  苏瑞军  周良   《广西植物》2006,26(1):32-37,4
用方差比率法(VR)和在2×2联列表基础上应用Jaccard指数、Dice指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珙桐群落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珙桐群落中主要种群在总体上表现出正关联,群落中种间联结的显著度较低,仅有7对联结显著,珙桐与总状山矾呈显著负联结,与稠李呈极显著负联结。大多数种对间关联程度较低,存在极大排斥性的种对较少,暗示目前珙桐群落处于较成熟阶段。研究种间关系时,种间关联性测定指标结合相关系数分析得出的结果较好,最后对珙桐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福建琅岐岛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群落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动态,对其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为雀梅藤(Sageretia thea),其竞争优势、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灌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较小,表明种间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较稳定的种间关系;灌木层主要物种的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种对间正负联结比为1.72,检验显著率为7.35%,表明种对间联结程度较弱,独立性相对较强,物种竞争不激烈,群落处于相对后期且稳定的演替阶段;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与许多物种间存在垂直方向上对生境要求的互补性,生态位重叠较小,种间呈正联结关系;外来物种马缨丹(Lantanacamara)与福建胡颓子(Elaeagnus oldhamii)存在一定的竞争,与灌木层其他主要植物之间的资源竞争不激烈,其对该群落的影响相对较小。琅岐岛台湾相思群落目前已发展为地带性的顶级群落,物种竞争不激烈,种间关系较稳定;而海岛上恶劣的环境和外来物种的扩散会导致植物生境资源短缺,迫使物种聚集在...  相似文献   

13.
崖柏群落优势乔木树种种间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组成崖柏群落的乔木树种进行调查。通过计算重要值确定崖柏群落优势乔木树种,研究优势树种的总体联结性、2物种间的联结性和种间协变。结果表明:崖柏群落内的15个优势树种总体间存在负关联;2物种间具有显著正联结的种对有:高山栎-川陕鹅耳枥、高山栎-华中八角、大叶青冈-乌岗栎、铁杉-华西花楸、华千金榆-青榨槭、华千金榆-大叶青冈、大叶青冈-川鄂山茱萸、川陕鹅耳枥-华中八角;呈显著负联结的种对是高山栎-青榨槭;崖柏与其他优势树种的联结性均未达到显著程度;有26个种对表现出明显的正协变,12个种对表现出明显的负协变;种对正协变的存在是由于这些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所致。  相似文献   

14.
长苞铁杉林乔木层优势种群种间关联及尺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设定不同尺度的样方面积,根据2×2联列表,运用方差分析、联结系数AC、2统计量度量、 Ochiai指数系列技术,测定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苞铁杉群落乔木层10个优势种群间的总体联结关系、 种对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系数。结果表明:长苞铁杉群落乔木层10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均呈正关 联,反映该群落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10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关系中,有26个种对在不同尺度样方设计中 均未达到一般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相互独立性较强;样方设计为100 m2时,各项指标上规律性比较明显,它的 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群落虽处于比较稳定的顶极阶段,但应适当调整群落结构,为长苞铁杉的生长 更新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观光木群落优势树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君子峰自然保护区极小种群观光木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生态联系,加强观光木野生资源的保护,对群落优势树种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观光木、浙江润楠、木荷、赤杨叶的生态位宽度优势明显,是主要建群种;20个优势树种的190组种对中,有50.5%的种对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物种间生态位分化程度一般;观光木与其他19个物种生态位重叠度普遍较高,当资源不足时,有竞争风险;优势树种的总体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联结,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后期;χ2检验、联结系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均显示,种间联结性的显著率极低,种间独立性较强;种间联结性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呈正相关。君子峰观光木群落较为成熟,资源利用充分,种间关系稳定,为促进观光木种群恢复和壮大,可适当限制与观光木生态位重叠度大、有显著负联结的种群规模,提高与之有正相互作用的物种比例,为观光木营造良好的生境。  相似文献   

16.
山西牛奶子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2联列表,应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山西牛奶子群落的25个优势种,共300个种对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5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不显著关联,种的分布相对独立。χ2检验结果有121个种对呈正相关,155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78;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有111个种对呈正相关,189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59;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有128个种对呈正相关,172个种对呈负相关,正负关联比为0.74;Spearman秩相关系数比Pearson相关系数的检验方法灵敏度更高。山西牛奶子群落总体上呈不显著负关联,表明其处于演替过程的初期。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在吉林省蚊河实验管理局1hm^2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调查结果,对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树木种群的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木种群优势程度不明显;乔木、灌木、草本的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都较低.对5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呈现聚集分布;15个主要树种之间有14个种对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关联,一个种独立;树种之间正关联的种对少,关联强度低,而负关联多且较高,群落结构组成不稳定,处于软阔叶林向硬阔叶林直至红松阔叶林过渡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野外95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Jaccard关联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山西省中南部地区反枝苋群落的25个优势种,共300个种对的种间关联性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总体呈负相关趋势,优势种的分布相对独立,群落结构较为松散,显著和极显著关联的种对较少;2)χ2检验与关联度指数有机结合才能更为准确的反映种间关系;3)Spearman秩相关系数灵敏度高,分析结果较χ2检验与Pearson相关系数更为合理准确;4)根据25个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结合PCA排序,将它们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各生态种组内的种对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  相似文献   

19.
舟山群岛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舟山群岛次生林优势种群的关系,对桃花岛1 hm2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分析了15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和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豹皮樟(Litsea coreana var.sinensis)、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和野梧桐(Mallotus japonicus)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Levins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3563、1.3170、1.3097,Hurlbert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8572、0.7373、0.7154,而朴树(Celtis sinensis)、柘(Maclura tricuspidata)和梾木(Cornus macrophylla)的生态位宽度较小。生态位相似比例大于0.5的种对有39对,占总对数的37.1%。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之间相似比例较大,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与生态位宽度小的种群也可能产生较大的重叠值,而生态位宽度小的种群一般不会与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产生较大的重叠值。15个优势种群间总体呈现不显著负关联性,X2检验和联结系数结果均表明,负联结的种对较正联结的种对多。因此,舟山群岛次生林优势种群种间联结相对松散,具有一定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群落尚不成熟,处于动态演替的不稳定阶段。阳性先锋树种天仙果处于衰退阶段,次生林将逐渐恢复成豹皮樟和红楠占优势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在吉林省蛟河实验管理局1 hm2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调查结果,对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树木种群的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木种群优势程度不明显;乔木、灌木、草本的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都较低.对5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呈现聚集分布;15个主要树种之间有14个种对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关联,一个种独立;树种之间正关联的种对少,关联强度低,而负关联多且较高,群落结构组成不稳定,处于软阔叶林向硬阔叶林直至红松阔叶林过渡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