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种群密度对高原鼠兔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于2003 年在野外条件下,通过比较不同密度种群间高原鼠兔的种群增长、4 种类固醇激素水平和肾上腺重量的变化,探讨种群密度与其内分泌水平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最高密度的种群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增长最大,在最低密度种群内种群密度增长最小。繁殖盛期时高密度种群内雄性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显著高于低密度种群内个体,肾上腺重量在不同密度种群间也有显著差异,而血浆雌二醇、睾酮、皮质醇水平均未表现出种群密度间的显著变化。整个繁殖期内,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间高原鼠兔的皮质酮水平和肾上腺重量呈现不一致的季节变化模式,高密度种群内繁殖盛期和中期显著高于其它繁殖时期,低密度种群内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密度种群内高原鼠兔的雌二醇、睾酮、皮质醇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具有相似的模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种群密度相对较低的自然情况下,高种群密度不能使高原鼠兔产生强烈的社群应激,从而限制其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2.
应用种群累积培养法,就培养液pH值对大乳头水螅(Hydra magnipapillata)的生存、种群增长、无性生殖以及水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3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螅存活的pH上限为10.5,下限为4.0,水螅存活的最适pH范围为5.5~9.5;pH值对水螅种群增长有显著影响,种群密度及种群瞬时增长率均随pH的不同而明显改变。培养15d后,除了pn4.0时水螅种群为负增长外,其他pH梯度下的水螅种群为正增长,其中pH6.5时水螅种群密度最高。以pH6.5为起始点,随着培养液酸性或碱性的增强,水螅种群密度整体都呈递减趋势。水螅SOD活力的转折点在pH6.5,当pH值偏离6.5时(酸性或碱性增强),水螅SOD活力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水螅GSH—PX和CAT活力的转折点却在pH7.0,当pH值偏离7.0时(酸性或碱性增强)GSH—PX和CAT活力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pH6.5时水螅SOD活力最低与pH6.5实验组水螅的无性出芽生殖率最高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实验室培养水螅提供适宜的pH值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及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3种甲壳纲动物种群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的相互关系,作者分别将其以不同接种密度与萼花臂尾轮虫(接种密度为350 ind/L)进行混合培养。轮虫种群密度增长率自混合培养后的第3或4天开始下降,且随着甲壳纲动物接种密度的增加轮虫种群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大。当轮虫接种密度为350 ind/L时,3种甲壳纲动物的种群变化有所不同:(1)当隆线溞起始密度低于150 ind/L时,其种群生长受到轮虫的明显抑制;而当隆线溞起始密度达到350 ind/L时,其在混合培养与单独培养下的种群变化基本一致,这表明轮虫对隆线溞种群生长无抑制作用。(2)与隆线溞不同,锯缘真剑水蚤和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但与锯缘真剑水蚤相比,中华薄壳介在混合培养下的种群增长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4.
羊草种群密度与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人为控制种群密度的栽培实验,从基株和构件水平上观察羊草无性系种群的生长动态,分析不同密度水平上羊草种群通过调节种群的生长、发育、增殖以及死亡过程来适应密度制约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羊草种群密度可在不同的构件水平间得到调节。当基株密度得到适当调节后便可减缓构件密度(无性系枝条、根茎芽等)的变化幅度和影响构件的发育进程。2)无性系枝条是羊草种群的主体,常在生长季后期出现大量增长,都处于生长旺盛的幼苗期,为翌年春季的返青积累能量和物质。3)单位面积总生物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虽然尚未出现产量恒值现象,但存活枝条平均单株重(地上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这已反映出密度制约的作用。4)不同密度下羊草种群的生殖过程表现为:低密度时以无性繁殖为主,根茎芽的存活力较高;高密度时以有性繁殖为主,生殖分配值较大。  相似文献   

5.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海龙  罗礼智  江幸福  张蕾  胡毅 《昆虫学报》2011,54(12):1384-1390
为了明确幼虫密度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增长的影响, 对室内条件下(温度22±1℃, RH 70%±5%, 光周期16L∶ 8D)不同幼虫密度[1, 10, 20, 30和40头/瓶(650 mL)]饲养的草地螟生长发育及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幼虫体色、 发育历期和存活率, 以及蛹重和成虫生殖等有显著影响。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 幼虫体色黑化程度呈增强趋势, 幼虫密度大于10头/瓶时的体色黑化值均显著大于幼虫密度为1头/瓶时的体色黑化值(P<0.05)。20头/瓶的幼虫和蛹历期最短, 且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P<0.05)。幼虫存活率以10头/瓶最高, 其他幼虫密度的幼虫存活率显著较低(P<0.05)。蛹重以1头/瓶的最重, 并随幼虫密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成虫产卵量和交配率分别以1和20头/瓶的幼虫密度最高, 幼虫密度升高则产卵量、 交配率逐渐降低。成虫产卵历期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逐渐缩短。雌、 雄蛾寿命分别以10和20头/瓶幼虫密度时最长, 幼虫密度过高时雌雄蛾寿命又显著缩短(P<0.05)。生命表分析表明,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种群增长指数有显著影响, 以10头/瓶幼虫密度的种群增长指数最高, 幼虫密度过高或过低时种群增长指数下降。据此认为, 幼虫密度是影响草地螟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6.
应用种群累积培养法,就培养液的pH值对日本三角涡虫的生存、种群增长、无性生殖以及涡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Na -K -ATP酶和Ca2 -Mg2 -ATP酶等6种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涡虫存活的pH上限为11.0,下限为3.0,涡虫存活的最适pH范围为4.5-8.5;pH值对涡虫种群增长有显著影响,种群密度及种群瞬时增长率均随pH的不同而明显改变.培养27d后,pH 4.0-9.0时涡虫种群为正增长:pH 4.5-6.5时,涡虫种群密度最高,pH 7.5-8 .5时次之,pH 7.0时较低,pH 4.0和9.0时最低;而pH 9.5时为负增长.当pH值偏离7.0(偏酸或偏碱)时CAT、GSH-PX、Na -K -ATP酶和Ca2 -Mg2 -ATP酶活力整体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SOD和LDH活力整体呈下降趋势.pH值偏离7.0(偏酸或偏碱)时涡虫6种酶活力均产生明显的变化,这与pH 4.5-6.5和pH 7.5-8.5时涡虫具有比pH 7.0实验组涡虫较高的无性横裂生殖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实验室培养日本三角涡虫提供适宜的pH值指标.  相似文献   

7.
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种群增长和休眠卵产量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席贻龙  曹明  黄祥飞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649-1654
利用种群指数增长和Logistic增长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发生的频率,后代中的混交雌体发率对种群增长和休眠卵产量的影响。在所模拟的参数范围内,随有性生殖发生频率由100%减小到20%,获得了大休眠卵产量所需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由9%增大到69%,随密度制约作用的增大(环境容纳量K值由1000减小到100),该混交雌体百分率由18%增大到69%,休眠卵产量由1072.10降低至133.67,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获得最大休眠卵产量所需的混交雌体百分率间呈曲线相关。当有性生殖发生得越频繁,种群增长所受的密度制约作用较小时,后代中10%-30%的个体为混交雌体时的种群中休眠卵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属迁飞性水稻害虫,其成虫有短翅和长翅两种翅型。 褐飞虱迁入雌虫均未经过交配,其短翅型由一对显性等位基因控制。翅型分化同时受到遗传和内分泌系统的协调控制,外界条件如密度和寄主等因子通过内分泌系统来影响翅型的分化。褐飞虱翅型分化的敏感龄期雌虫为1~3龄,而雄虫为1-5龄;不同若虫蜜度处理对褐飞虱成虫的前翅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分蘖期水稻饲养的褐飞虱短翅型比例明显高于孕穗期水稻饲养的褐飞虱。不同密度下各生物型间的翅型分化差异不显著。迁入地的浙江各种群属温带型,其雌虫短翅率低且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菲律宾热带种群雌虫在不同密度下均为短翅型,而雄虫的短翅率随密度增加而上升。广西种群接近热带型,其雌虫短翅率高但不随密度而变化。试验各种群的雄虫在中等密度甚至高密度时其短翅率出现最高。  相似文献   

9.
自1984年4月至1999年8月,我们沿铁路轨道检测了农田中暮鼠(Calomys venustus)的多度,研究了种群密度、越冬种群结构和繁殖期长度之间的关系,发现种群具有增长、高数量和下降年份。将动物按照同生群(种群内在相同时间内出生的一些个体)分开,利用2×2列联表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的越冬种群结构与数量(高数量和种群下降)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就高密度与种群密度下降年份中的同生群组成而言,不同密度的年份显示种群结构有显著差异。在数量增长和高密度的年份里,在繁殖季节的起始期,前一年秋季出生的个体比同年夏季出生的个体在数量上要占优势,而在同生群数量下降年份则相反,特别是雌性。高密度年份具有繁殖期缩短的特征,而种群增长年份繁殖期延长。结果表明,这些变化不能只归结于繁殖期长或繁殖率引起密度变化。我们的结论是:解释C·venustus种群消长不能仅考虑动物同生群本身,需要考虑其社会和环境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5℃时,稀土元素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轮虫种群密度随之上升,后代混交百分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稀土浓度为0.005mgL-1时,种群平均携卵率量高于其它浓度组,混交率居中。25℃和30℃时,稀土适宜浓度为0.001mgL-1,在该浓度下种群密度最大、混交率较低,平均携卵量居中。30℃时,0.010mgL-1对种群增长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敏  席贻龙  周彬  张烨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6):1017-1123
运用种群增长实验方法, 在4个温度(20℃、24℃、28℃和32℃)和3个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Turpin) Kuetzing密度(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共12个条件组合下研究了镜湖夏季出现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Pallas)的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生殖参数。结果表明, 在各食物密度下, 轮虫种群增长率均在28℃和32℃下最高。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与温度间的关系因食物密度的不同而异。温度对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 食物密度对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 温度和食物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在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密度以及28℃和32℃下, 轮虫具有较高的种群增长率(1.501.95/d)表明该种群能够适应较高的水温, 水温不是导致其在夏季水体中具有极低的种群密度(远低于1个/L)的直接因素。在种群存在于镜湖水体期间(7月初至12月初), 特别是当水温降至20℃左右时, 其较高的休眠卵产量为该种群在次年的同一时段在水体中重新出现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2.
2004年5—11月,对芜湖市镜湖大、小湖区水体中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的有性生殖及其与种群密度、水温、水体透明度、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轮虫总密度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温低于22℃或水体透明度大于一定值(小湖区SD>95cm,大湖区SD>100cm)时,长三肢轮虫不进行有性生殖;而当其本身的种群密度达到一定值(小湖区种群密度>122ind·L-1,大湖区种群密度>113ind·L-1)时才进行有性生殖.长三肢轮虫的混交雌体密度仅与其本身的种群密度以及水体中轮虫总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水温、叶绿素a含量、水体透明度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长三肢轮虫种群的混交率和受精率与水温、水体透明度、叶绿素a含量、轮虫总密度和长三肢轮虫种群密度之间也无明显的相关性.长三肢轮虫的有性生殖发生在种群增长的早期阶段,混交雌体以间断的、多循环的方式产生;最大混交率与最大种群密度同时出现,但最大受精率出现在种群即将消失时.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农田黄毛鼠种群年度和季节数量动态。稻田区数量最高的季节为7~11月,冬春季12月~翌年6月相对来说密度较低,只是在3月份有一较小幅度增长。蕉田区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化4~10月较低,11月~翌年3月数量相对较高,全年可以为呈马鞍形,即冬春较高密度,夏秋密度较低。山坡果园地小家鼠种群密度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也呈现冬春密度较高,夏秋密度较低的马鞍形曲线。  相似文献   

14.
杨家新  黄祥飞 《生态学报》2000,20(5):728-732
分别利用泥鳅 -藻 -轮虫和罗非鱼 -藻 -轮虫共生隔离培养的方法 ,研究萼花臂尾轮虫 ( Brachionuscalyciflorus)的种群密度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泥鳅的培养缸中 ,有 1 1 d轮虫数量超过 1 0 0 ind/ml,其中有 5d超过 2 0 0ind/ml,最高密度达 2 50 ind/ml;在罗非鱼的培养缸中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种群密度超过 1 0 0 ind/ml以上的时间有 6d(第5~ 1 0天 ) ;单纯利用藻类培养轮虫时 ,种群密度较低 ,且维持时间较短 ,最高种群密度不足 1 0 0 ind/ml,利用藻类 -轮虫 -鱼类共存同一生态系统中 ,并使鱼类和轮虫隔离进行生态培养时 ,能提高轮虫种群密度 ,延长种群高峰期  相似文献   

15.
灭鼠干扰后高原鼢鼠的种群动态与扩散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采用去除取样法对高原鼢鼠的种群动态及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因栖息地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土壤疏松、食物丰富的栖息地内鼠密度较高。去除前的自然种群内和去除后扩散区内的鼢鼠中,其种群密度基本相同,种群结构相对稳定,成体鼢鼠的数量均占种群的73%左右,雌雄性比为11;去除区内鼢鼠的密度较低,雄性幼体的数量相对增加,成体的数量相对减少,其性比亦为11。相邻动物之间的距离受密度因素的影响,在同一密度条件下,其距离无性别间的差异,动物呈镶嵌分布型。去除区内鼢鼠的平均扩散率为26.5%,平均扩散距离为66.9m,扩散距离受土壤因素的影响。去除区内鼢鼠的成体体重小于扩散区内鼢鼠的成体体重,而在幼体间无差异。引起高原鼢鼠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密度,当种群密度超过平衡密度后,由于种内的相互攻击和对食物资源的相互竞争加剧使部分个体扩散出去  相似文献   

16.
以三种莎草科克隆植物藨草(Scirpus triqueter), 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糙叶苔草(Carex scabrifolia)为研究对象, 通过盆栽受控实验, 探讨三种初始种植密度处理(1 株/盆、4 株/盆和16 株/盆)对个体表现与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三种植物种群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适应后均开始加速增长, 生长季后期增长率逐渐降低, 而海三棱藨草种群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生长季中前期藨草在中低密度处理下密度增长率高于高密度和整簇种植处理, 而海三棱藨草、糙叶苔草种群的整体密度增长与初始种植密度成反比。最终收获时, 藨草和海三棱藨草不同处理下的密度、冠层高度、最高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差异, 糙叶苔草在低种植密度下的密度最低, 中等种植密度下冠层高度最高。藨草、海三棱藨草的单株平均生物量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而藨草、糙叶苔草的总生物量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 三种莎草科植物的根冠比都没有随密度发生显著变化。三种莎草科植物在高密度下的种内竞争效应均强于中密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温度下稀土元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5℃时,稀土元素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轮虫种群密度随之上升,后代混交百分率呈逐上升趋势,稀土浓度为0.005mgL^-1时,种九平均携卵率量高于其它浓度组,混交率居中。25℃和30℃时,稀土适宜浓度为0.001mgL^-1,在该浓度下种群密度最大、混交率较低、平均携卵量中。30℃时,0.010mgL^-1地种群增长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及引理考虑一类单种群动态模型对方程(1)总假设满足其中N(t)为种群在时刻t的数量或密度.由于方程(1)是描述种群增长的生态模型,因此我们考虑(1)的正解且满足初始条件:易证(1)和(2)有唯一正常数平衡点本文研究(1)关于N*的稳定性.(1)的特别情形是其中(1a)描述在食物资源严重不足种群数量充分大导致种群内部互相竞争残杀时的增长模型[1];(1b)描述种内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所谓ALLEE效应的增长模型[2].事实上,若β>0,由(1b)式知,当N(t-r)充分小时,当N(t—r)充分大时,这正是ALLEE效应.文献…  相似文献   

19.
pH值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采用种群积累培养法,实验观察了 pH在3.5~11.5之间(间隔 1)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calyciflorus)种群的增长及繁殖.结果表明,该轮虫种群在PH6.5~8.5之间增 长较快, 8. 5时增长最快,即瞬时增长率 r和种群密度较大和最大; pH在 3. 5~4. 5和 9. 5 ~10. 5之间,种群为负增长,即 r为负值; pH在 5. 5~9. 5之间种群为正增长,即正为正 值.该轮虫存活的pH上限为11.5,下限为3.5.在种群增长最适pH(8.5)条件下,该轮虫 的繁殖最快,即绝对带卵量最高(132个·ml-1);pH在9.5时,其相对带卵量最高.为其它 pH值条件下的2~4倍.本研究结果可为淡水轮虫的大批量培养提供可靠的pH值技术指 标.  相似文献   

20.
模拟化感作物种植密度对杂草种群数量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化感作用的作物其种植密度会影响杂草的种群动态。本研究应用数学模型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对作物化感作用下杂草种群动态进行了模型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当作物的种植密度较大时,杂草的种群动态数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当作物种植密度低于一定数量时,其化感作用对杂草的种群动态数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