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不同温度下稀土元素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5℃时,稀土元素对轮虫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稀土元素含量的增加,轮虫种群密度随之上升,后代混交百分率呈逐上升趋势,稀土浓度为0.005mgL^-1时,种九平均携卵率量高于其它浓度组,混交率居中。25℃和30℃时,稀土适宜浓度为0.001mgL^-1,在该浓度下种群密度最大、混交率较低、平均携卵量中。30℃时,0.010mgL^-1地种群增长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敏  席贻龙  周彬  张烨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6):1017-1123
运用种群增长实验方法, 在4个温度(20℃、24℃、28℃和32℃)和3个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Turpin) Kuetzing密度(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共12个条件组合下研究了镜湖夏季出现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Pallas)的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生殖参数。结果表明, 在各食物密度下, 轮虫种群增长率均在28℃和32℃下最高。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与温度间的关系因食物密度的不同而异。温度对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 食物密度对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 温度和食物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在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密度以及28℃和32℃下, 轮虫具有较高的种群增长率(1.501.95/d)表明该种群能够适应较高的水温, 水温不是导致其在夏季水体中具有极低的种群密度(远低于1个/L)的直接因素。在种群存在于镜湖水体期间(7月初至12月初), 特别是当水温降至20℃左右时, 其较高的休眠卵产量为该种群在次年的同一时段在水体中重新出现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3.
对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甲胺磷(0.01、0.1、1.0、10.0、100.0、1 000.0和10 000.0 μg·L-1)和17β-雌二醇(0.001、0.01、0.1、1.0、10.0、100.0、和1 000.0 μg·L-1)溶液中的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甲胺磷和17β-雌二醇对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存在差异.甲胺磷和17β-雌二醇对实验期间轮虫的平均种群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受精率的平均值无显著影响;甲胺磷对实验期间轮虫种群中的携卵雌体数/非携卵雌体数和混交雌体百分率的平均值均有显著影响,而17β-雌二醇则无显著影响;甲胺磷对实验期间轮虫的休眠卵总产量无显著影响,而17β-雌二醇的影响较显著.与对照相比,10.0~10 000.0 μg·L-1的甲胺磷和100.0 μg·L-1的17β-雌二醇均使轮虫的平均种群增长率显著提高;0.1~10 000.0和10.0 μg·L-1的甲胺磷分别显著地降低了实验期间轮虫种群中的携卵雌体数/非携卵雌体数和混交雌体百分率的平均值;1 000.0 μg·L-1的17β-雌二醇显著降低了轮虫的休眠卵总产量.在实验浓度范围内,轮虫平均种群增长率(Y,d-1)与甲胺磷浓度(X,μg·L-1)之间的关系为Y=-2×10-8X2 0.0002X 0.3474.种群增长率可用于监测和评价甲胺磷对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董丽丽  王池文 《生物学杂志》2012,29(3):17-19,16
应用群体培养法对采自新安江水域(屯溪段)的萼花臂尾轮虫在4种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轮虫的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休眠卵产量在15℃时最小,其余温度下无显著差异。轮虫的总雌体密度在25℃最大,15℃最小;4温度下,雄体和产雄卵的混交雌体的生产量15℃下最小,25℃下最大;而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生产量在15℃下最小,20℃下最大。温度对轮虫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应用3天种群增长实验方法,在(25±1)℃、无光照、以3.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为轮虫的食物等条件下,研究了亚致死浓度(0.01、0.1、1.0、10.0、100.0、1000.0和10000.0 µg/L)的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显著地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混交雌体数与非混交雌体数的比值和混交率。甲胺磷显著地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种群中的带卵雌体数与不带卵雌体数的比值,但乙酰甲胺磷对其无显著的影响。和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00.0 µg/L 的甲胺磷和浓度为1.0-10,000.0 µg/L 的乙酰甲胺磷均使轮虫种群增长率显著增大,而浓度为1000.0 µg/L和10000.0 µg/L的甲胺磷却使之显著减小;1000.0 µg/L 的甲胺磷使轮虫种群中的带卵雌体数与不带卵雌体数的比值显著上升,0.1 µg/L的甲胺磷和10.0-10000.0 µg/L的乙酰甲胺磷均使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数与非混交雌体数的比值显著上升,0.1µg/L 的甲胺磷和10 µg/L的乙酰甲胺磷均使轮虫的混交率显著增大,10.0-0000.0 µg/L 的乙酰甲胺磷使轮虫休眠卵产量显著提高。上述结果表明,亚致死浓度的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urus)为受试动物,以17β-雌二醇(E2)为阳性对照,运用3d种群增长和4d休眠卵产量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对轮虫种群增长和有性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05-5000μg/L的E2和500μg/L的BBP显著提高了轮虫种群增长率,而0.5和5000μg/L的DBP以及0.05和0.5μg/L的BBP使轮虫种群增长率显著降低;0.5-500μg/L的E2、50和500μg/L的DBP、0.005和500μg/L的DEHP和500μg/L的BBP显著提高了轮虫的休眠卵产量,而5000μg/L的DBP和0.05μg/L的BBP却与其相反;5和500μg/L的E2、50和500μg/L的DEHP以及500μg/L的DBP和BBP均使轮虫混交率显著上升,而0.005和0.05μg/L的E2、5000μg/L的DBP和DEHP及0.5μg/L的BBP显著降低了轮虫种群中混交雌体受精率;除5000μg/L的E2显著降低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之外,其它所有处理组均对其无显著性影响;5、500和5000μg/L的E2、5000μg/L的DBP和5-5000μg/L的DEHP均使轮虫种群中的带卵雌体数/不带卵雌体数显著升高,而BBP对其无显著影响。在实验设置浓度范围内,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与E2浓度间、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受精率和种群增长率与DBP浓度间、轮虫休眠卵产量与DEHP浓度间、轮虫混交率与BBP浓度间均具有显著的效应-剂量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林  刘昌利  韦传宝  夏林 《生态学报》2011,31(24):7632-7638
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动物,运用3d种群增长和4d休眠卵产量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氯氰菊酯(31.25、62.5、125、250、500、1000 μg/L和2000 μg/L)和溴氰菊酯(15.63、31.25、62.5、125、250μg/L和500 μg/L)对轮虫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氯氰菊酯浓度对轮虫种群增长率、轮虫种群中的OF/NOF值和MF/AF值、混交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均<0.001),但对轮虫混交雌体受精率无显著的影响(P>0.05);溴氰菊酯浓度对轮虫种群增长率、轮虫种群中的MF/AF值、混交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均<0.05),但对轮虫种群中的OF/NOF值和混交雌体受精率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1.25-125 μg/L的氯氰菊酯和除31.25 μg/L外所有浓度的溴氰菊酯都显著升高了轮虫的种群增长率,而1000 μg/L和2000 μg/L的氯氰菊酯却显著降低了轮虫的种群增长率;500 μg/L的氯氰菊酯使轮虫种群中的带卵雌体数/不带卵雌体数显著升高,而各浓度的溴氰菊酯对其无显著影响;62.5 μg/L和125 μg/L的氯氰菊酯显著升高了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而15.63 μg/L的溴氰菊酯却显著降低了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62.5-250 μg/L的氯氰菊酯显著升高了轮虫混交率,而500-2000 μg/L的氯氰菊酯以及15.63、31.25、250 μg/L和500μg/L的溴氰菊酯却均显著降低了轮虫混交率;62.5 μg/L和125 μg/L的氯氰菊酯以及15.63 μg/L和125 μg/L的溴氰菊酯均显著升高了轮虫的休眠卵产量.包括空白对照组在内,所有测试液内的轮虫混交雌体受精率均为零.在实验设置的浓度范围内,氯氰菊酯浓度与轮虫的种群增长率、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及轮虫混交率间均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赵清清  席贻龙  李志超  潘玲 《生态学报》2015,35(12):4026-4033
为了比较不同食物密度下污染物浓度对受试生物的慢性毒性,筛选出以轮虫为受试生物对水环境中Zn2+污染进行监测的敏感指标,在不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2.0×106和4.0×106个/m L)下不同浓度(0、0.1、0.3、0.5、0.7、0.9 mg/L)的Zn2+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实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5℃以及1.0×106、2.0×106和4.0×106个/m L藻密度下Zn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24 h LC50值分别是6.647、8.102和5.873 mg/L。与各食物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食物密度为1.0×106个/m L时,各浓度的Zn2+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各种群增长参数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当食物密度为2.0×106个/m L时,各浓度的Zn2+均显著延长了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和平均寿命,提高了轮虫的净生殖率;除0.3 mg/L外,其他浓度的Zn2+显著提高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当食物密度为4.0×106个/m L时,0.1、0.3和0.7mg/L的Zn2+显著提高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0.7和0.9 mg/L的Zn2+显著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藻密度对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Zn2+浓度对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藻密度和Zn2+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生命期望、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2.0×106个/m L食物密度下,Zn2+浓度与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平均寿命之间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4.0×106个/m L食物密度下,Zn2+浓度与轮虫的后代混交率间也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2004年5—11月,对芜湖市镜湖大、小湖区水体中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的有性生殖及其与种群密度、水温、水体透明度、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轮虫总密度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温低于22℃或水体透明度大于一定值(小湖区SD>95cm,大湖区SD>100cm)时,长三肢轮虫不进行有性生殖;而当其本身的种群密度达到一定值(小湖区种群密度>122ind·L-1,大湖区种群密度>113ind·L-1)时才进行有性生殖.长三肢轮虫的混交雌体密度仅与其本身的种群密度以及水体中轮虫总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水温、叶绿素a含量、水体透明度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长三肢轮虫种群的混交率和受精率与水温、水体透明度、叶绿素a含量、轮虫总密度和长三肢轮虫种群密度之间也无明显的相关性.长三肢轮虫的有性生殖发生在种群增长的早期阶段,混交雌体以间断的、多循环的方式产生;最大混交率与最大种群密度同时出现,但最大受精率出现在种群即将消失时.  相似文献   

10.
以浓度分别为1.0×106、2.0×106、4.0×106和8.0×106cells·mL-1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轮虫食物,在25℃下,应用群体累积培养和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食物浓度对采自新安江水域(屯溪段)的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动态影响。结果表明:食物浓度对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均表现为低食物浓度下(≤4.0×106cells·mL-1)萼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较小且无差异,高食物浓度下(8.0×106cells·mL-1)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较大;食物浓度对轮虫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受精率无显著影响;在食物浓度为4.0×106cells·mL-1时萼花臂尾轮虫的净生殖率最大,世代时间最长,而其内禀增长率在食物浓度为1.0×106cells·mL-1时最小;在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1时平均寿命和生命期望最长。  相似文献   

11.
董丽丽  谢力慧 《生态科学》2012,31(2):187-191
温度是决定轮虫生活史特征的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应用生命表统计学方法对采自黄山市新安江水域屯溪段的萼花臂尾轮虫在四种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的生命表统计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在不同温度下存在着差异.四种培养温度下,世代时间在15℃时最长,25℃和30℃时最短且无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在较低温度下(15℃、20℃)较小,在较高的温度下(25℃、30℃)较大;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均在15℃时最长,其余三个温度下无显著差异.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净生殖率和后代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季洁  张艳璇  陈霞  林坚贞 《蛛形学报》2010,19(2):115-119
本研究进行了斯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swirskii (Athias-Henriot)以神泽氏叶螨Tetranychus kanzawai(Kishida)为猎物时,在15℃、18℃、20℃、25℃、30℃和35℃下的发育历期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结果表明15℃时斯氏新小绥螨不能完成发育,18℃时仅少量个体能完成发育.在18~35℃之间,雌螨的发育历期为7.15~18.70 d,雄螨的发育历期为4.00~16.20 d.在20℃~35℃之间,斯氏新小绥螨的雌雄性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小,20℃时性比最大(1.77),25℃时净增殖率(R0)最大(36.497),35℃时世代生长周期最短(15.433),30℃时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最大,分别为0.197和1.218,种群倍增时间(t)最短(3.513);随着温度的增加,斯氏新小绥螨的平均寿命逐渐变短,20℃时最长(73.40±1.26 d),35℃时最短(25.10±1.20d);25℃时每雌平均产卵量最高(60.44±1.51粒/雌),35℃时日平均产卵量最高(2.06±0.09粒/雌/d).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研究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Oudemans)对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is(Jacobi)的控制能力,为大田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胡瓜新小绥螨和针叶小爪螨的生物学与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表明:1在(20±1)~(32±1)℃温度条件下,取食针叶小爪螨的胡瓜新小绥螨幼螨、若螨、成螨均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发育历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2在(20±1)、(25±1)、(30±1)、(32±1)℃温度条件下,以针叶小爪螨为食物的胡瓜新小绥螨的产卵量分别为(37.8±5.15)、(52.9±1.92)、(49.5±6.50)、(42.0±6.34)粒,而在同等温度条件下,取食板栗叶片的针叶小爪螨的产卵量分别高出胡瓜新小绥螨的141%、169%、194%和149%;3在(20±1)、(25±1)、(30±1)和(32±1)℃温度条件下,针叶小爪螨的净增殖率(R0)分别为36.5453、66.9788、66.2848、45.4846,比胡瓜新小绥螨高出72.88%、118.36%、92.12%、93.55%,说明针叶小爪螨的生殖潜能与产雌率高于胡瓜新小绥螨,而胡瓜新小绥螨每一世代周期(T)为29.6337、24.2193、20.2165、22.2009d,分别短于针叶小爪螨46.75%、42.03%、39.13%、29.63%;4在(20±1)、(25±1)、(30±1)℃温度条件下,胡瓜新小绥螨的内禀增长率(rm)为0.1030、0.1413、0.1699,分别高于针叶小爪螨的127%、105%、106%,而在(32±1)℃条件下针叶小爪螨的内禀增长率(rm=0.1636)高于胡瓜新小绥螨的115%,说明高温有利于针叶小爪螨的种群增长。【结论】在针叶小爪螨初发生期释放胡瓜新小绥螨能有效地控制其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4.
韭菜迟眼蕈蚊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组建了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在15℃、20℃、25℃和30℃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5℃下卵-成虫的发育历期最长(72.4天),而30℃时仅为21.2天,20℃和25℃时分别为27.3天和23.9天;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和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9℃、8.7℃,3.3℃和7.8℃,有效积温分别为77.7、267.2、75.7和418.2日·度;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雌虫寿命在20℃时最长,为11.7天,在30℃下最短,仅存活4.1天,除30℃外在其它温度下雌蚊寿命均长于雄蚊;单雌产卵量在20℃时最高,平均为159.9粒,30℃时最低,为114.7粒。20℃~25℃是韭菜迟眼蕈蚊的最适生长温度,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种群趋势指数大,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群的繁衍。  相似文献   

15.
食物种类和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使用浓度为0.3mg/mL的椭圆小球藻、尖细栅藻和两者以1:1(湿重比)组成的混合藻在26±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三类食物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和平均寿命无显著影响,但投喂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前期明显比投喂栅藻或混合藻时短,投喂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期明显比投喂栅藻时长;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以栅藻组最长,混合藻组次之,小球藻组最短,三者间具显著差异。轮虫的繁殖率、产卵量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以小球藻组最高,混合藻组次之,栅藻组最低。由此可见,小球藻是该种轮虫培养的最适饵料。以浓度为0.375、0.75、1.5、3.0和5.0×106cells/mL的椭圆小球藻为食物在23±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发现,0.75×106cells/mL是其生存和繁殖的最低浓度阈值;食物浓度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和生殖后期历时无显著影响;食物浓度为1.5×106cells/mL和3.0×106cells/mL时,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的历时和产卵量间也无显著差异;食物浓度高于3.0×106cells/mL或低于1.5×106cells/mL对轮虫的生殖前期无显著影响,但使轮虫的平均寿命和产卵量显著减小;食物浓度高于3.0×106cells/mL时,轮虫的生殖期显著缩短。轮虫种群的繁殖率、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皆以3.0×106cells/mL组最高,1.5×106cells/mL组次之,0.75×106 cells/mL和5.0×106cells/mL组较低。因此,轮虫种群增长的适宜食物浓度范围为1.5-3.0×106cells/mL,最适食物浓度是3.0×106cells/mL。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索饲养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的最适温度,了解其对高温的耐受性,组建了异色瓢虫在15,20,25,30和35℃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5℃下世代的发育历期最长(65.5d),而30℃时仅为22.4d,20℃和25℃时分别为39.0d和23.0d。卵、幼虫、蛹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8.2,11.6和8.5℃,有效积温分别为41.1,225.6,81.6,432.6日.度。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15℃时最长,为77.7d,在30℃下最短,为36.3d;单雌产卵量在25℃时最高,平均为2193.0粒,15℃时最低,为626.0粒。在25℃下,异色瓢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力均较高,分别为916.7和0.15,表明25℃是异色瓢虫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培养体积对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5个培养体积(50、100、200、400、1000 mL)和2个温度(20℃、25℃)下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相同培养体积下,随温度升高,大型溞首次抱卵时间缩短、首次产幼涵时间提前.在相同温度下,大型涵首次抱卵体长随培养体积的增大而增大.20℃和25℃下,1000 mL组大型溞首次抱卵体长分别是(2.54±0.02)mm和(2.71±0.01)mm.(2)在一定时间内,大型溞种群数量快速增加.但在较小培养体积下大型溞种群增长明显受到抑制.20℃和25℃下1000 mL培养体积组最大种群数量是2152 ind./1000 mL和3085 ind./1000 mL,分别约为50 mL组的4倍和13倍.培养体积与大型溞最大种群数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n=15).(3)所有种群实验组均产生雄体,且雄体数量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20℃下1000 mL组产生的雄体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体积组,最大比例可达36%,且第一次产幼溞即出现雄性.雄体数量与大型溞最大种群数量之间呈显著的相关性(20℃:P<0.01,n=15;25℃:P<0.05,n=15).(4)20℃和25℃下,1000 mL组大型涵累计产生卵鞍分别为814和359个,且均由母溞后代形成.而其他体积组仅产生少量卵鞍或不产卵鞍,且所产卵鞍均由培养时的母溞形成.20℃和25℃下1000 mL组所产卵鞍的空卵鞍率分别达61.18%和99.16%.实验期间,20℃、1000 mL组所产生的卵鞍中,含休眠卵的比例均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 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一种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 温度是决定蓟马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为明确温度对西花蓟马种群增长的影响, 本研究在室内观察了西花蓟马在15℃, 20℃, 25℃, 30℃和35℃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 存活与繁殖能力, 并计算各温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参数。结果表明: 在35℃条件下, 西花蓟马不能完成发育, 其他温度条件下西花蓟马从卵孵化至蛹羽化成成虫, 以20℃条件下的存活率最高, 为62.8%。西花蓟马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加快, 在15℃下, 完成发育需要近30 d; 而在30℃下, 西花蓟马完成发育仅需10 d 左右。西花蓟马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 在15℃下, 平均寿命为36 d, 最长寿命达60 d; 在30℃下, 西花蓟马的平均寿命为10 d。西花蓟马在 15℃, 20℃和25℃条件下的平均繁殖力差异不显著, 分别为37.70, 32.56, 37.80头1龄若虫/雌, 但显著高于30℃条件下的平均繁殖力(9.36头1龄若虫/雌)。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参数净生殖率(R0)、 内禀增长率(rm), 在25℃时达最高值, 分别为20.10和0.178 d-1, 而在15℃下分别仅为18.67和0.096 d-1。据此得出, 20~25℃是最适宜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温度范围,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西花蓟马种群增长。西花蓟马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4℃, 充分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为208.0日·度。不考虑其他阻碍生长发育因素的情况下, 华南、 华中、 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年发生代数分别为24~26, 16~18, 13~14和1~4代, 西南地区昆明与丽江分别为13~15和8~10代。  相似文献   

19.
种群密度和培养体积对发头裸腹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培养密度(D1=100 ind·L-1,D2=150 ind·L-1,D3 =300 ind·L-1)和培养体积(V1 =50 mL,V2=100 mL,V3 =400 mL)对发头裸腹溞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密度下,发头裸腹溞首次怀卵体长、雌体第一窝幼溞数和后代总数均随着培养体积的增大而减少,而雌体所产后代的性比(雄体∶雌体)随着培养体积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培养体积下,雌体产出后代总数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雌体最大首次怀卵体长(0.95±0.10 mm)和最大后代总数(171.3±19.8 ind)均出现在D1V1组合,最大性比(0.54±0.05)出现在D3V2组合.培养密度和培养体积及其协同作用对发头裸腹溞雌体后代总数、后代性比均具有显著影响(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